生物监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808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物监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监测.docx

《生物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监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监测.docx

生物监测

第五章生物监测

环境中的污染物可通过空气、水、食物,经呼吸道、口或表皮,以及植物的根叶进入生物体内,吸收、转化和浓缩积累。

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即可说明生物体受污染物危害情况,也表明环境污染状况。

同时对人类减少食入污染物也是一种预防措施。

所谓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就是依据这种监测所规范的某些物质在允许检出量以内的食物。

生物体内的污染物也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其中金属类无机污染物除部分参加生化代谢过程,转化化学形态和结构之外,大部分不会在生物体内转化,对生物的危害仅在于金属化合物本身所表现出的毒性作用;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内可代谢转变为另一种物质,其毒性可能是污染物本身,也可能是代谢产物。

因此,对生物样品进行监测时,重金属污染物以其本身为主,而有机污染物不仅要测定有机污染物本身,还要测定其代谢转化产物。

另外,各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各个部位的分布极不均匀。

故此,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的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各不相同,而测定方法与水体、土壤污染测定相近。

本章重点介绍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一、污染物在植物内的分布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或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吸收了污染物,植物叶片通过气孔也会吸收气态污染物或颗粒状污染物,均经管束组织运往株体的其他部位。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效率和积累量与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植物的种类、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不同来源,不同类别的污染物,在不同植物体内的分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植物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重金属污染物时,一般的分布规律和残留含量顺序为:

根>茎>叶>穗>种子。

例如,某土壤研究所应用放射性同位素镉进行水稻测试,各部位镉的残留情况列于表9-1。

表9-1成熟期水稻各部位镉的分布情况

植株部位

每盆吸收镉总量

m/μg

镉分布百分率%

放射性记数

含镉量ω/(μg·Kg-1干物)

脉冲

(min·Kg干物)

植株根系

164.00

82.4

3540

16.12

植株地上部分

35.11

17.6

其中

茎杆

叶与叶鞘

穗轴

穗壳

糙米

375

148

44

37

35

1.70

0.67

0.20

0.16

0.15

从表中可以看到:

水稻地下部分(根)镉吸收量为164微克/盆,占植株吸收镉总量的82.4%;地上部分只吸收35.11微克/盆,占植株吸收镉总量的17.6%。

地面上各部位的分布状况为:

茎杆>叶与叶鞘>穗轴>穗壳>糙米。

重金属污染物在植物体内各部位分布,依植物种类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

如镉在水稻内的残留量,根部远比叶内高;但萝卜和胡萝卜却相反,其根部镉残留量比叶子残留镉低得多。

似乎这种植物能将根部吸收的镉迅速输送至地上各部位。

植物受大气污染物影响时,残留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与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的分布有所不同。

表中9-2所列为放射性氟对各种蔬菜进行实验的结果。

这表明在叶子中残留氟最高,其次才是根部、茎部。

果实中含氟量最低。

表9-2氟在不同蔬菜各部位的含量ω/(mg·kg-1)

蔬菜各部位

番茄

茄子

黄瓜

菜豆

菠菜

青萝卜

胡萝卜

叶片

149

107

110

164

57.0

34.0

63.0

32.0

31.0

50.0

18.7

3.8

2.4

19.5

9.0

33.0

7.3

果实

2.5

3.8

3.6

17.0

有机农药在植物果实中残留分布一般情况是果皮大于果肉,糠大于米。

但向果肉渗透性很强的农药,如西维因在苹果上的残留含量是果肉大于果皮。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分布

动物吸收有害物质之后,主要通过体液(血液和淋巴液)输送到全身,最后到达各种组织细胞的作用点发生危害。

各种物质的分布大体符合下述规律:

1)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几乎在体内均匀分布,如钾、钠等盐类以及氟、氯等水溶性化合物。

2)有些污染物易贮留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组织系统。

如水解后能生成胶体的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

3)具有亲骨性的污染物,如二价阳离子铅、钙、铍、钡、锶等在骨骼中积累量较高。

4)对某一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在该器官中存在量较高。

如碘对甲状腺,汞、铀对肾脏亲和性极强。

5)脂溶性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等易蓄积于体内脂肪。

如六六六和DDT在动物体内均以脂肪组织中含量最高。

猪板油和肥膘的脂肪含量分别为肌肉的28倍,而六六六和DDT在板油及肥膘中含量分别为肌肉中含量30、35倍和53、66倍之多。

在肝、肾、心、肠、胃等器官中积累量更少。

实际上,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是复杂的,各种亲和作用彼此交叉,往往一种污染物对某一器官有特殊亲和作用,同时也会分布于其它器官或组织中。

如铅除分布在骨骼、牙齿之外,肝、肾也同时存有铅。

同一种元素由于价态和存在形式不同,在体内各部位积累也会不同,如水溶性的汞离子进入脑组织极少;而烷基汞是脂溶性,较多残留于脑组织。

有机污染物进行动物体内,除少量水溶性强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原形排泄之外,多数化合物经酶代谢转化增强水溶性,而无机污染物仅部分参与代谢过程。

肝、肾、肠、胃等器官均有污染物转化功能,降解毒性(也存在增毒转化),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

污染物经转化通过粪便、尿液、汗液、乳液、唾液排出体外,也有些随皮肤代谢,及毛发、爪甲等离开肌体。

在污染物代谢和排出过程可能对某些器官会造成积累性伤害。

表9-3列出污染物在人或动物体内主要积累部位及常用的检测生物材料作为参考。

表9-3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积累部位及检测生物材料

污染物

积累部位

生物检测材料

无机汞

甲基汞

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

氟化物

一氧化碳

肝、脾、肾

肾、肝、主动脉

肝、肺、皮肤

骨骼、主动脉、肝、肾

脂肪

脂肪

脂肪

骨骼

血液

血、尿、发、肝

血、尿、粪便、肾、肝、胎盘

尿

血、尿、粪便、肾、肝、骨骼、胎盘、牙齿

血、尿、肾

血、脑、发

脂肪组织、血、乳汁

脂肪组织、血、乳汁

尿、骨骼、牙齿

血、呼出气体

§2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首先要对监测对象的有关污染情况及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并收集有关资料。

然后选择适当的采样区并划分具有代表性和生长典型的小区。

采集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

所谓代表性是选择符合一定范围内大多数情况的植株作为样品,不能采集田埂,地边及距田埂、地边二米以内的样品;典型性是使采集的样品部位能充分反映所要了解的情况,不能将植株的上、下部随意混合。

若需要分别测定根、茎、叶、果实,则各部位样品应分置;适时性是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定期采样,以掌握污染物对植物各生长期的影响。

若考虑施药、施肥对作物的影响,应在施药、施肥前、后一定时期内采样测定。

1.植物样品的采集方法

布点:

对农作物、蔬菜等样品采集,一般是在同一污染区域内,根据调查的资料选择几个代表性小区,在各采样小区内采得一个代表性样品。

此代表性样品应是在这个小区分布于5—10处采集的5—10个样品混合组成。

通常以梅花形五点式或平行交叉间隔式采集代表性的植株。

(图见教材)

工具:

采集样品的工具根据样品采集的部位,可用小铲、枝剪、不锈钢剪刀等。

方法:

采样时,可分别采集植株的根、茎、叶、果实等不同部位。

必要时可以从不同植株上采集。

对矮小作物也可整株采集后制备。

在采集根部时,应尽量保持根系完整。

对旱田作物,在抖掉泥土时注意不能损失根毛;对水稻等水田作物根,应以清水立即洗净泥土。

根系带回实验室后,要在半小时内用清水洗四次,洗净后用纱布拭干。

对果树采集,要注意株型、长势、树龄、载果数量和果实着生部位及方向。

蔬菜样品中的叶菜或其他植物的嫩枝叶,当用鲜样进行分析时,尤其在夏季采样应避免水分蒸发,最好用湿布或塑料袋包装,使之不致蔫萎,叶类蔬菜可连根带泥挖起。

水生植物一般是全株采集,若从污染严重的河塘中捞取样品时,必须用清水冲净,并去掉杂物。

采样量:

样品采集量应经处理后,最少能保证监测项目分析测定需要用量。

一般单项平行测定需近百克干样,重复测定还需增加。

若新鲜样含水按80-90%计,则比干样重5-10倍即可。

采集的样品装入布袋或聚乙烯塑料袋内,附上用铅笔写好的样品标签,并填写样品采集登记表。

标签应写清样品编号,采样地点、时间、植物名称、采样部位、测定项目、采样人等。

样品携回实验室应立即处理,检测鲜样的项目应当天分析测定,不能完成的可冷藏保存,冷藏最长期限与污染物及植物的性质有关。

2.植物样品的制备

现场采集的样品称为原始样品,需要根据要求进行选取。

块状原始样品,如块根、块茎、瓜果类洗净后每个个体按生长轴线剖切成四块或八块,取对角线两份切碎混匀、缩分,获得所需量样品;籽种、粮食类原始样品要充分混合后,平摊在清洁的木板或玻璃板上,多点取样或用四分法获得平均样品,之后再行加工制成可供测定的样品。

鲜样的制备:

测定植物中易起变化的物质,如酚、氰、亚硝酸盐等,以及多汁瓜果、蔬菜等,应采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测定。

制备新鲜样品时,先将各平均样品在半小时内用清水冲洗3~4遍(若为受大气污染的样品应先用洗涤剂洗)再用去离子水或重蒸馏水冲洗两遍,晾干或用干净纱布清清拭干,切碎,混匀。

称取100g放入电动高速捣碎机的捣碎杯中,根据样品含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或重蒸馏水,捣碎成浆状即可用于提取待测物。

对于纤维性或较硬样品(如木质或禾本科作物的根)可用不锈钢刀切碎,再在研钵中加石英砂研磨后提取。

干样的制备:

测定植物中比较稳定的物质,如某些重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有机农药等一般用风干样品。

制备风干样品,应将洗净的样品尽快放在干燥通风处晾干(要防尘、避免阳光直射),或在40-60℃的鼓风干燥箱中烘干、剪碎。

谷类、果实要脱壳。

然后用电动磨碎机粉碎,使之通过1㎜筛孔或更细的0.25㎜筛孔,装于玻璃广口瓶备用。

对于检测某些金属的样品,应注意金属的污染问题。

可用玛瑙研钵磨碎,用尼龙筛筛分后保存于聚乙烯塑料瓶中备用。

结果表示: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应考虑检测结果常用干样量为基础表示待测物的含量(㎎/㎏干样)。

但是,对于含水量很高的浆果,幼嫩蔬菜等最好以鲜样量的基础计算,并附以水分含量作参考,同样具备可比性。

因此,在制备的风干样或鲜样均需测定水分含量。

含水量测定:

样品的含水量常用烘干法测定,即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在100~10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以失重来计算水分含量。

对105℃易于热分解的组分可在真空干燥箱内低温烘至恒重。

对高水分的浆果类样品应先低温脱水或加入一定量的干燥海砂再烘干至恒重。

二、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动物的尿液、血液、脑脊液、唾液、呼出气体、胃液、胆汁、乳液、粪便、毛发、爪甲、骨、脂肪以及肝、肾、心、肺等器官均可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样品材料。

1.血液:

可检测某些微量金属和某些非金属,一般可取前臂静脉血5~10ml。

若用微量法,可取指血或耳血。

可用不锈钢针头的玻璃注射器,使用白金和钌合金制成的针筒更便于防止样品的污染。

采样时,不可将皮肤上的污染物带到针头上。

收集血样的容器应用10%硝酸洗静,然后加入适量的抗凝剂、防腐剂。

采集的血样可在4℃下保存。

2.尿液:

绝大多数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经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同时,采集尿液也方便。

一般可采取24h尿液或晨尿。

采样瓶应先用稀硝酸浸泡,蒸馏水冲洗,烘干。

采样后,按每100ml尿液加入3ml浓硝酸,于4℃保存。

3.乳液:

多用于检测有机污染物。

用湿布擦洗乳头及周围,用手工挤或用吸乳器吸。

在一个乳房吸取乳液直至吸空为止。

可按每10ml乳液加入50μl甲醛防腐,或用有机溶剂萃取后-4℃保存萃取液。

4.毛发和爪甲:

蓄积在动物毛、爪和人的头发及指甲中的污染物保留时间较长。

特别是人的头发,即使是已经脱离接触污染物或停止摄取污染物,血液、尿中污染物含量已下降,而毛发和爪甲中仍可检出。

另外,毛发、爪甲样品易于采集和保存。

有些污染物(如汞、砷等)含量在人的头发中积累要比尿液中高得多。

因此,头发是污染物检测最为广泛采用的样品。

采集头发最好在后颈部,从头皮上25mm处取样约1~3g。

毛发样品采集后必须去污,一般先切成2~3mm依次在乙醚、丙酮中浸泡10min,沥尽后干燥,再用5%十二烷基磺酸钠洗涤。

爪甲样品先用不锈钢刀刮净,再用巴比妥酸—铵缓冲液(PH=7.35)吐温—80溶液或特立顿X—100(1%溶液)洗净。

也可用中性洗衣粉(10%溶液)在室温下浸泡4h,以洗去油污,用水洗净后再用丙酮浸泡,干燥后备用。

5.器官及组织:

污染物在动物的器官和组织中蓄积和毒理的研究均很成熟,用器官和组织样品可以灵敏准确的衡量环境污染状况。

但是有些器官质软而易裂,取样时应小心操作。

采样工具应使样品的欲测成分不增加为原则。

可用不锈钢手术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硅制刀及塑料镊子。

采集样品一般在10g以上。

采集肝样应去被膜,取右叶的前上方表面下几厘米纤维组织;取肾样,剥去被膜,分别取皮质和髓质部分(不取两者混合处),取肌肉组织,可在躯干的各部位切取肌肉片混合。

采集的器官或组织样品,放在组织捣碎机中混匀捣碎制成浆状鲜样用于测定,或在-20℃下短期保存,若长期保存最好用液氮深冷干燥。

采集水生动物的器官或组织样品也类似于一般动物。

但是,一般对鱼、虾、贝类均取可食部分作为检测样品。

鱼可取代表性大鱼(250g以上)3~5条或小鱼10~30条,洗净后沥水,去除非食杂物(鳞、鳍、内脏等),分别取每条鱼的有关部分或肉质制成混合样200g。

切细、混匀或捣碎成浆状,立即检测或冰箱保存。

虾类取样,对原样大虾洗净、去头、甲壳和肠腺,分别取虾肉混匀捣碎;对毛虾应洗静去除杂物后,取整虾在表面脱水之后捣碎。

贝类或甲壳类也如此取可食部位混合缩分为100—200g捣碎制样。

有必要时可取鱼体的脏器进行污染物检测。

将代表性样品鱼握于左手,腹面向上,用不锈钢剪刀在肛门前将腹壁横向剪开,再沿腹壁底剪开,然后再从肛门朝向鱼侧线沿体腔的上边切断,再与侧线平行向前剪至腮角,切断肩带骨,向下剪开鳃腔到腹切面,即可取下体壁,各脏器显露。

背切面下是半透明的气鳔,其下是消化器官——肝、胃、肠、脾。

性腺在鳔与小肠之间,性腺背部后端有膀胱。

心脏在腔内前端的鳃与肝之间。

去鳔沿脊柱为两条红色的肾。

可取数条鱼的某一器官混匀,捣碎作为检测样品。

§3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生物样品含有大量有机物基质和无机物组分,待测污染物常以复杂的结合态或络合态存在,在样品测定中会产生干扰。

因此,测定前必须对干扰物进行分解或分离。

另外,有些待测物组分在生物样品中含量极低,要准确地测定含量,必须对测定液进行浓缩。

这些过程统称样品的预处理,包括有机物分解,待测组分提取、分离与浓缩等。

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应根据监测对象和检测项目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达到消除干扰、保留待测组分,并使之达到测定手段的检出限以上,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

一、有机物分解

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常与生物基体的有机物结合成难溶或难于离解的化合物。

预测这些组分的含量,必须分解生物样品的有机基质,释放出待测组分。

一般常采用高温氧化法,按操作条件的不同分为干法灰化和湿法消化。

这两种方法已在水质、底泥,土壤样品的处理中作了介绍。

这里仅结合生物样品的特点说明其实际应用。

1.干法灰化

干法灰化又称灼烧法或高温分解法。

是根据待测组分的要求,选用铂、石英、银、镍、铁或瓷坩埚,放置一定量的生物样品,加热使其中有机物先后脱水、分解、灰化、氧化,再置于高温炉中(一般为450℃~550℃)灼烧至灰化完全,形成白色或浅灰色残渣。

经水溶或酸溶解用于测定。

干灰化法的特点是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方便,不加或少加试剂,空白值低。

而且多数生物样品经灼烧后灰分体积小,可处理较多量样品,起到富集待测物的作用。

缺点是灰化分解时间较长,且高温灰化时会造成某些易挥发元素的损失,坩埚对某些待测物组分也可能会产生吸留作用。

因此当待测组分产生易挥发物时应采用低温灰化;当坩埚产生吸留时,应加入辅助灰化剂。

例如,加入氧化镁或硝酸镁可使硫、磷转化为镁盐,减少与坩埚的作用,可使砷转化为不挥发的焦砷酸镁;加入硫酸或硫酸盐可使某些易挥发的氯化物(如氯化铅、氯化镉)变为硫酸盐;加入易分解产生气体的盐类能疏松灰分,减少通气阻力,加速氧化作用等等。

生物样品灰化,也可采用低温灰化装置,这是以高频电激发的氧通过样品,在150℃下可使样品完全灰化。

对易挥发元素也可采用氧瓶燃烧法,即将生物样品包在无灰滤纸中,挂在焊于磨口塞的铂丝上,引燃后迅速将磨口塞盖严在事先加有吸收液的充氧磨口燃烧瓶中。

样品继续燃烧,挥发性产物被吸收液吸收,并溶解残渣。

吸收液可用于测定。

氧弹燃烧法用于多种干燥的生物样品灰化。

将粉碎的生物样品压片于可接电引火器的铁丝上,称量后于样品杯上,放入装有吸收液的氧弹筒内,通入高压纯氧。

通电引燃样品并燃尽,产物被吸收液吸收,残渣有些组分也被溶解。

吸收液供测定。

2.湿法消化

湿法消化又称消解。

它是利用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一种或两种及其以上的混酸与生物样品共煮,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待测组分转为无机盐存留于消化液中,可供测定。

为加快消化速度,常加入某种氧化剂或催化剂。

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五氧化二钒、过硫酸盐、硫酸铜、银盐等。

湿法消化的特点是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操作时间短,加热温度较干法低,可减少待测组分的挥发损失,容器吸留较少。

但是,消化过程中常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

同时,由于生物样品有机物含量高,特别是脂肪、纤维素含量高的样品,消化初期会产生大量泡沫,操作管理频繁;且试剂消耗量大,空白值偏高。

因此,尽可能避免强热消化。

用浓硝酸浸泡样品24h后再行消化可大大减少泡沫的产生。

近些年来,加压消化设备在生物样品分解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设备是一种密封的,可放置生物样品和消化剂的聚四氟乙烯坩埚,外套不锈钢壳。

经加热,坩埚内的温度和压力均可升高,能加速有机物和难分解的化合物消化。

一般样品在140—160℃保温2—6h即可消化完全,获得清亮的待测试液。

二、待测组分提取

利用样品中各组分在某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某一或某些组分提取到溶剂中称为溶剂提取,包括浸提和萃取。

其中,用适当溶剂从固体样品中将待测组分提取出来,称为浸提(又称液—固萃取);用适当溶剂从液体样品中将待测组分提取出来,或使某种待测组分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称为萃取(又称液—液萃取)。

此种萃取前者达到提取的目的;后者达到分离、富集的目的。

1.浸提法

应根据样品的种类、待测组分存在状态和特性,以及后续测定手段选择提取剂和提取方法。

一般按“相似相溶”原则选择提取剂。

提取剂毒性要小,纯度要高,价格低廉而易得。

提取剂的沸点在45—80℃之间,沸点太低容易挥发,沸点太高不易浓缩。

常用的提取剂有正己烷、石油醚、乙腈、丙酮、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甲基甲酰胺等,必要时可采用混合溶剂提取。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振荡浸取,捣碎提取,索氏提取和球磨提取法等。

振荡浸取法是将制备好的生物样品放在溶剂体系中浸渍,振荡一定时间,即可从样品中提取出待测组分。

此法简单易行,但需要反复浸取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捣碎提取法是将制备好的生物样品放入组分捣碎机的捣碎杯中,加溶剂快速捣碎一定时间,使待测物组分提出。

过滤后残渣可重复提取。

该方法提取效率较高,应用较多,但干扰物也常被同时提取。

索氏提取器是脂肪提取器的一种,广泛用于生物样品中待测物组分的提取。

将一定量的样品用滤纸包好,放入索氏提取器的提取筒中,在底部的蒸馏瓶中加入适宜的溶剂,连接好回流装置,水浴加热回流。

生物样品经冷凝的溶剂溶解后返回到蒸馏瓶中,纯溶剂再次蒸发回流溶提。

经过一定时间可将待测组分尽数提取。

此法溶剂用量少,提取效率高,但操作较为麻烦费时,且需专用提取设备。

直接将生物样品放在小型密闭的球磨机中,加溶剂进行研磨提取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取方法。

2.萃取提取法

萃取提取主要用于从液体生物样品(如体液、尿液、乳液等)中提取待测物。

萃取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例如从乳液中提取有机氯农药,乳样于分液漏斗中先加乙醇与草酸盐振摇破坏脂肪球膜,再用乙醚—石油醚振摇提取。

三、待测组分分离

不论是分解生物样品的有机物基体,还是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待测组分,均含有干扰物存在。

例如消化液中会有待测物的干扰元素;石油醚萃取生物样品中残留农药常会萃入脂肪、腊质和色素,干扰农药的测定。

因此,在测定之前必须分离除掉杂质。

常用的主要分离方法有:

萃取分离,层析分离,沉淀分离,磺化与皂化分离,以及气提分离等。

1.萃取分离

液—液萃取已是熟知的分离操作,对待测金属元素的萃取常使待测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用有机溶剂萃取。

如双硫腙—氯仿、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四氯化碳、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甲基异丁基酮等体系。

分离有机待测物主要依据极性的大小选择萃取剂。

萃取一般需要多次操作才能达到完全分离的目的。

当用较水轻的溶剂,从水溶液中萃取分配系数小,或振荡易发生乳化作用时,可采用连续萃取器(图见教材)。

磨口锥形瓶内的有机溶剂加热气化,经萃取器边管上升至冷凝器冷凝。

冷凝的溶剂滴入萃取器中央管进入被萃液层底部,在溶剂上升过程中穿过被液层产生萃取作用。

萃取液回流至锥形瓶再次气化。

如此反复可将待测组分全部萃入有机溶剂。

2.层析分离

层析分离是在载体上进行组分分离的总称,按分离载体可分为柱层析、薄层层析和纸层析等。

其中柱层析在处理生物样品中应用较多。

当生物样品的待测液通过装有吸附剂的层析柱之后,由于吸附剂对各组分吸附能力的不同,选用适当的溶剂淋洗,各组分即可依次流出而分离。

如聚酰胺、纤维素、硅酸镁、氧化镁、活性炭、硅藻土等经活化处理,对某些物质均会产生特定的吸附能力。

例如,聚酰胺对色素的吸附能力很强,活化的硅酸镁常用于分离净化农药。

3.磺化与皂化分离

磺化与皂化分离是待测液驱除油脂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农药测定液的净化。

磺化法是利用提取液中的脂肪、腊质等干扰物与浓硫酸发生磺化反应,生成极性很强的磺酸基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溶解而分离。

此法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

但仅适用于强酸介质中稳定的农药与脂肪或腊质的分离。

皂化法是利用油脂能与强碱发生皂化反应,生成水溶性的脂肪酸盐,以热碱溶液处理生物样品提取液,除去脂肪等干扰物。

例如,用石油醚提取作物籽种中石油烃时,油脂也被同时提取。

提取液中加入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油脂起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钾进入水相,石油烃仍保留在有机相中。

4.沉淀分离

沉淀分离法是借助沉淀作用,经过滤或离心分离使沉淀物与母液分离。

可利用加入沉淀剂的方法使待测组分沉淀,或使干扰组分沉淀;也可利用待测组分与干扰物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进行沉淀分离。

例如,将丙酮提取生物样品中的农药试液置于-70℃的干冰—丙酮冷阱中,脂肪和腊质可沉淀析出,农药仍留在丙酮中。

这种低温沉淀分离的优点在于有机物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且分离效果好。

此外,待测组分分离还可采用气提法,液上空间法和蒸馏法等。

其中气提分离法是借助向待测液通入净化气体,将易挥发组分分离出来。

该方法快捷、简便。

液上空间法是根据气—液平衡原理,与气相色谱法相结合,用于待测液中挥发组分的分离测定。

蒸馏法是利用待测液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而进行的分离方法,可用于除去干扰组分或将待测组分蒸馏逸出,收集馏出液进行测定。

四、待测液浓缩

生物样品的待测液经分离、净化后,待测污染物浓度偏低或达不到分析方法检出限时,必须进行浓缩。

常用的浓缩方法有蒸发、蒸馏或用K—D浓缩器进行浓缩。

当待测组分为非挥发性时,样品待测液可直接蒸发。

若需回收溶剂,可采用蒸馏装置。

对热不稳定组分可用减压蒸馏或用K—D浓缩器,浓缩时用水浴加热并抽气减压。

一般水浴温度控制在50℃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