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661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一、前言

词出于民间,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由于词被视作“呈艺”之具,因而北宋早期文人词大多是反映个人享乐生活、留连光景、感伤时序、及都市的繁华等。

但苏轼进入词坛创作领域后,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开豪放词之风。

及汴京沦陷,宋廷南渡之时,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局,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托时感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其创作风格一定有内在的原因及必然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何在?

(二)就豪放词创作,二人有何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

纵观文学史,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发展乃至繁荣,不单是偶然的因素,而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

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都成为豪放词的代表及大家?

总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的需要。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1037——1101)由于豪强兼并,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正由盛而衰。

苏轼不安于北宋积弱积贫的局势,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这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生动地反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再者,从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来看:

当苏轼进入词坛时,欧阳修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已大获全胜。

而在词的领域,情况却与此相反,作为“诗余”的词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似乎并没有被波及。

而词风自入宋以后,并无什么大变,文人对于词的功用,似乎满足于“娱宾谴兴”的状态,而“诗文革新”所倡导“载道”、“言志”的主张对于词的创作也并无什么实际的触动。

相信苏轼步入词坛之时,便有意改变以上的局面。

他面对相对卑弱的词风,认识到由于诗词各自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即所谓“诗庄词媚”,而词偏重于表现阴柔之美,所以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除了婉约风格外,能兼而表现豪放之风。

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宋金对峙时期。

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庸懦无能,歌舞升平,不思进取。

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而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

辛弃疾报国无望、壮志难酬,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篇篇词作,因而,前期的抒发抗金复国的理想,后期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便成为辛词的主旋律,故其词慷慨悲歌,沉郁顿挫。

如《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个人经历及性格的使然。

苏轼的豪放词风格不仅源于其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其个人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然而他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使它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挫折。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随缘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襟怀。

《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辛弃疾也经历坎坷。

不同于苏轼的是,它不是通过科举致仕,而是早年参加抗金斗争,有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但他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他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和偷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不相容,使他在政治上屡受打击,故此立场交织着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形成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二、就豪放词创作,苏轼与辛弃疾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之差异。

(一)思想内容比较。

1、二人思想的比较。

苏轼有浓郁的儒家的文人士大夫精神,但同时兼具佛老思想。

他的词作常徘徊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现以最著名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浅谈一下其词作的思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阙侧重写景,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将浩荡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而“江山如画”引起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追忆:

用五句集中塑造了卓异不凡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然而词人“故国神游”后又跌入现实:

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白发早生,功名未就。

因此顿生感慨: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将一腔热血、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之语,以期获得精神的解脱。

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于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其实,苏词中类似的情况很多。

比如:

《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总之,苏词中的好多作品,当词人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他总能于旷达中得到解脱。

而辛弃疾不然,因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的经历,他的思想中有更为沉重的现实,不可能归之于旷达。

现以如下几首词为例:

《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上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二)艺术手法比较:

1、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是“以诗为词”。

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那么,何谓“要非本色”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评述:

“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可见,“词之本色”是谐音律,意境也大多纤弱凄婉,因此,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

而苏轼打破了这一传统,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3)寄托遥深的咏物词,如:

《卜算子咏梅》;

(4)描述农村生活的田园词,如《浣溪沙徐州石潭道上作》。

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间派词人镂金错采的风格,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入手,有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使词的表现空间更大了。

而论及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的《辛词初论》指出:

“内容的扩大是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是继苏词之后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

在六百多篇作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总之,对于这位词人说来,凡是可以写进其他文学样式当中的生活,也都能够将其写进词里。

我们说苏轼是‘以诗为词’,我们同样可以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词。

到了这位作家手里,才算是将一切樊笼都打破了。

”严迪昌、邱俊鹏、刘乃昌等在《苏辛词风异同辨》一文中,更准确地区分苏辛词风的异同,见出辛弃疾对苏轼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对辛词的语言,古人早已指出他对经、史、子及唐诗语言的继承,他创造性地以文为词,以至将古人的散文句直接用入词中,因而使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理语、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如《卜算子漫兴》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2、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没有的。

不过,我们不能埋怨苏轼,因为这是由特定的时代造成的。

辛弃疾这类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写景状物神彩飞动,又善于想象,结构上起伏跌宕、跳跃变化,词的分片程序等常被打破。

《贺新郎》: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3、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用典虽有“掉书袋”之嫌,却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有了一种历史的厚度。

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就这首词而言,有六处用典: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人道寄奴曾住;③元嘉草草;④封狼居胥;⑤佛狸祠下;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些典故,以古论今,蕴涵丰富,贴切巧妙,没有一点儿斧凿的痕迹,而且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感人弥深。

从以上论述可得出,苏轼对于豪放词确实有开创之功,但豪放词之走上发扬光大的道路,辛弃疾用力最深,故而,百代以下,豪放词与婉约词能得以并行不悖,辛稼轩功莫大焉。

尤其是当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豪放词鼓舞人民斗志的力量,不容小视,想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岳飞的一曲《满江红》,不知鼓舞了多少人英雄儿女。

(1)课时

课题:

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

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

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

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

做到“三个一”:

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

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

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

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

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

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

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

(2)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

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

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

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

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

(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

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

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

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

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

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

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

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

正确地书写“轻”字

难点:

“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

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

“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

“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

书写:

斩、转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2、轻、斩、转

我的思考:

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

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难点:

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

(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

(1)出示例字:

“宝”:

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

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

(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

我的思考:

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

课题:

怎样写好字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

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

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

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

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

二、科学的学书方法

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

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

“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

“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

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6)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

(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

(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

(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二、教师示范小结

三、指导要点

盘:

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

“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

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

竖:

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七)、盘至竖

我的思考:

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需要指导。

第(7)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读课文中的一段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

哥:

下面的部分要先写“口”再写竖钩,注意笔顺。

竹:

左竖回锋,有撇略高于和长于左撇。

羽:

左小右大,其中的4点要摆好位置,使其显得丰满些。

吕、昌:

口和曰要写成扁方形,上下重复,上小下大。

兢:

语文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字可只让学生知道其书写方法,左边的竖弯钩改成竖提。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八)、哥羽

我的思考:

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基本上能把握学生的字形,但在细节上还要加强指导。

第(8)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九)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右偏旁比例不等的特点,学习这些字的写法。

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先看看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读读课文,说说这些例字的书写有什么规律。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

峰:

“山”字旁略高,右半的长撇长捺要舒展。

和、知:

右“口”一般比左“口”大,并比左“口”略低。

催:

左让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