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770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太子头上的博客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3年1月

一、(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忖度/置之度外强迫/强弩之末

下载/三年五载

B.参与/与虎谋皮押解/解甲归田

包扎/扎根基层

C.商贾/余勇可贾济贫/同舟共济

人参/兄弟参商

D.朝圣/朝乾夕惕禁止/情不自禁

学识/博闻强识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A.挑衅雕像

下角料明察秋毫

B.莅临

戎马缔造者

备受压榨

C.坐阵山巅

协奏曲再接再厉

D.磐石

匿迹镇静剂迫不急待

3.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人类的技术发明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发明能像信息化技术那样,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便

到了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以至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纸质文学中有太多的权利和太多的条条框框,比如版权、所有权、署名权的问题等,而网络文学则把这些

了。

朋友是一把伞,

不能遏制狂风恶浪,

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渗入颠倒

即使/可

B.渗透

颠倒即使/可

C.渗透

颠覆虽然/但

D.渗入颠覆

虽然/但

4.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一手制造的耸人听闻的血腥惨案。

它被称为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

B.紧张、充实的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所有的高三学生可以放松身心,安之若素了。

C.对于“蓝天数量”考核,采取发放奖金和罚款的手段,看上去是赏罚分明之举。

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无异于缘木求鱼,结果不但达不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相反会导致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D.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与我们生活休戚与共的大米、鸡蛋、肉等都有可能提价,刚刚结束的“负利率”时代可能重返,我们的衣食住行也都将由此受到影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过平静的乡居生活,是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期间梦寐以求的心愿,在严酷的战争中他无时无刻都在渴望着早日赢得自由,回到芒特弗农去经营自己的农场。

B.林达在《我也有一个梦想》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客观、详尽地描述了马丁?

路德?

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

C.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中,孟子详细阐述自己的仁政主张,王道理想,提出“保民而王”、“与民同乐”、“忧民之忧”,以及轻徭薄赋等。

D.新近落成的马丁?

路德?

金雕像分三个部分,一块“希望之石”和两块“绝望之山”,并呈“品”字形摆放。

“希望之石”的正面是金的塑像,塑像高达8.5米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

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

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

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

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

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

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

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

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

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

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

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选自2012年6月7日《人民日报》)

6.对发挥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挥文化影响力,就要多在海外举办精彩的演出和展览,投放广告。

B.发挥文化影响力,就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这些内容。

C.发挥文化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D.发挥文化影响力,就要鼓励学者写出能够与《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的影响力相媲美的作品。

7.下列表述不能成为“中国文化面对世界根本态度”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B.“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C.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是使文化交流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D.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A.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

B.到了21世纪,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中国思想”。

C.认为真正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必须转变态度,摒弃“逢迎主义”和“大国主义”。

D.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只有存在“不同”才能摩擦出新火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12分)

狄青在泾原,常以寡当众。

密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声止即大呼驰突。

士卒皆如教。

才遇敌,未接,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再却。

虏大笑曰:

“孰谓狄天使勇?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多死。

追奔数里,前临深涧,虏忽壅遏山隅,青遽鸣钲而止。

虏得引去,时将佐悔不追击,青曰:

“奔命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

军已大胜,残寇不足贪也。

侬智高反邕州,诏以青为宣抚使击之,或言:

“贼标牌不可当。

”青曰:

“标牌,步兵也,遇骑兵必不能施,愿得西边蕃落民自从。

”或又言:

“南方非骑兵所宜。

”青曰:

“蕃部善射,耐艰苦,上下山如平地,当瘴未发时,疾驰破之,必胜之道也。

”及行,日不过一驿,所至州,辄休士一日。

至潭州,遂立行伍,明约束,军人有夺逆旅菜一把者,立斩以徇,于是一军肃然。

时智高还守邕州,青惧昆仑关险厄为所据,乃按兵不动,下令宾州具五日粮,休士卒。

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次夜大风雨,二鼓时,青忽称病,暂起如内。

久之,使人谕孙沔,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

数使劝劳座客,至晓,客未敢退。

忽有驰报者,云:

“夜时三鼓,元帅已夺昆仑关矣。

”青既渡,喜曰:

“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

”已近邕州,贼方觉,逆战于归仁铺,青登高望之,贼据坡上,我军薄之,青使步卒居前,匿骑兵于后。

蛮使骁勇者当前,尽执长枪。

前锋孙节战不利,死。

将士畏青,莫敢退。

青登高山,执五色旗,麾骑兵为左右翼,出其后,断蛮军为三,旋而击之。

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右者复左,左者复右,贼不知所为。

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驻,枪立如束,我军又纵马上铁连枷击之,遂皆披靡。

智高焚城遁去。

(选自《中华国学百部》三秦出版社)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立斩以徇

徇:

惩罚

B.下令宾州具五日粮

具:

准备

C.我军薄之

薄:

轻视

D.麾骑兵为左右翼

麾:

战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寡当众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再声则阳陈而阳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C.忽前突之

王见之,曰:

“牛何之?

D.逆战于归仁铺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狄青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多死奔命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

军人有夺逆旅菜一把者,立斩以徇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驻青惧昆仑关险厄为所据,乃按兵不动蛮使骁勇者当前,尽执长枪

A.B.C.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追击敌兵数里之后,前有深涧相阻,敌人拥在山脚下,狄青意识到对方有伏兵,马上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B.上元节期间的夜晚,狄青忍着病痛冒着风雨率部偷袭了并夺取了昆仑关。

C.前锋将领孙节作战不利,被狄青刺死,其余的将士惧怕军令,不敢后退。

D.狄青指挥军队将叛军截为三段,对其轮番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才遇敌,未接,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再却。

(3分)

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4分)

青既渡,喜曰:

“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

”(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舟过谢潭三首(其三)

杨万里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4分)

钱钟书曾指出杨万里诗擅长写生,“如摄影之快镜:

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失蹑风。

”请结合诗歌后两句进行分析。

(4分)

15.名句填空(任选3项)(6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与蔺相如》)

(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

”(《廉颇与蔺相如》)

有子曰:

“礼之用,

先王之道,斯为美。

”(《论语·学而》)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五、语言综合运用(12分)

16.下面是一首人生格言诗,请你仿照第一句续写两句,续写的内容要有哲理。

(4分)

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

老年是

17.下面“中国”的英语拼写“i”少了一点,请你发挥想象,

用某一图形或标志来代替这一点,并阐释添加这一图形或标

志的含义。

(4分)

(1)

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2分):

(2)

图形或标志的含义(2分):

18.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4分)

(1)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您()”。

(2)把自己的著作送给别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写“先生()”。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文学类文本

寒梅着花未

林清玄

终于过了三十岁的生日。

那一天,我独自开车到台北近郊的八里乡去,八里乡有一个临着海口的弯道,在冬日的雾气里美丽而古典。

右边海的湛蓝在东北季风的吹袭下,浪花用力拍击着岩岸,发出崩天裂云的嘶嘶声;左近的山壁葱葱绿绿地长出各色的花草,人在其中情绪十分复杂,山给我们的壮怀与海给我们的的远志在抬眼眺望的时刻,交织成一幅充满梦想的视景。

八里的海湾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几乎没有人迹,只偶尔呼啸而过几辆疾驰的货车,让人蓦地觉到人的脚迹真是无远弗届;这个地方在秋天的时候常常有孤鹰出入,在天空中缓缓盘旋,运气好的话会看到飞翔很久的鹰突然落脚在山顶的枝桠上,睁着巨眼遥望海口,顺着海势而去,也许可以看到尽处的蓝天吧!

渔船也是美的,它是生活与搏斗得来的美,从高处看,它顺着浪头在海中一起一落一起一落,连渔民弯腰的姿影都清晰可见我是经常想到渔民辛苦的人,可是想到他们每天在波涛大浪中涌动的生活,应该也油然而兴起宇宙苍茫浩大的情思吧!

八里最美的还不是那个海湾,而是到八里的路上有一段种了许多杜鹃花,有红、有白、有紫,生得零乱错综,不像是人有意种上去的。

杜鹃正好在山道的临沿,每次我路过总是把车速放慢,看早春的杜鹃在空静的山中绽放。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车子经过时会从车窗飘进来一阵淡淡的香气,原来,目见的美色也会刺激我们的嗅觉,好像三十年往事一幕幕浮现时,竟能嗅闻出当时的味道一般。

这次我去八里,路经那一段杜鹃花道,杜鹃已经开得很盛,有许多则凋谢的花铺在马路上,鲜新的颜色还未褪去,车子的风过,花魂就向两旁溅飞起来,到远一点的地方才落下,逝去的花有逝去的美,被惊起的花魂也像蝴蝶一样有特别的姿势。

长在枝桠上的杜鹃虽好看,但总觉得拥挤,它们抢着在春天来时开成枝头第一株,于是我们感觉杜鹃花不是一朵朵,而是一群群的,等到它们落了散居在地面,才看清原来每一朵都有不同的面貌。

对我而言,往事也是如是,处在进行的时刻,很难把每一件事检点出来,看出它的前因后果,因为每一往事都牵连着另一件,交织成一片未曾消逝。

等往事经过了,我随手一捞,竟像谢去的杜鹃,每一段都能整理出一个完整的面貌,有许多颜色还清新如昔。

我走在八里海边上,仰起头来散步,想起自己过去三十年的生命历程,有一种感觉,好像一篇已经印刷出版的文章,里面大部分是畅顺的,可是有许多地方分段分错了,还有许多地方逗点和句号摆错了地方,修改重新来过,已经无能为力了。

快黄昏的时候,海上突然下起雨来,我看着海面上的雨线一直向海岸逼近,才一晃眼,雨已经逼到身侧,愈下愈大,很快我就被淋湿了,想起年少时代的喜欢下雨,这时淋到雨竟有一些无可奈何的心境。

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回程的时候,路过杜鹃花道,本来在路上的花魂被雨淋过,被车辗过,都成为五颜六色的尘泥,贴黏在地上。

我下了车,在微雨的黄昏中看那些花,不禁看得痴了,花而有知,知道年年春天的兴谢,知道美丽的盛放后就是满地的尘泥,不晓得会有何感叹?

到家的时候已是黑夜了,妻子与朋友为我准备了生日盛宴,人声笑语正从院落中热闹的传出来,我看到院子的梅花还开着,不觉心情一松——有谢了的花,总有新的花要开起。

然而,人过了而立之年,如果是一株寒梅,是不是到开花结实的时候了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

19.开头第一段的写景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20.文章题目是“寒梅着花未”,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杜鹃?

(5分)

2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4分)

22.王维有诗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与本文比较,两人各自在梅花上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5分)

(二)实用类文本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

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

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

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

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

有效样本:

4152份。

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1:

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

2:

91%的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

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但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3:

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

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

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

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结论4:

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

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

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

结论5:

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

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

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

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中护网2010年9月18日,有删改)

19.分别概括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4分)

20.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5分)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2分)

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3分)

21.结合全文,从两方面概述公众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4分)

22.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

对此,你如何理解?

(5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

“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人是一切。

”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请结合所学内容,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模块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分别为dudqing

qingziziB

分别为yyji

jizzhD分别为cho

zhojn

jnshzh

2.B(A“下角料”应为“下脚料”C“坐阵”应为“坐镇”D“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

3.C

(渗透:

逐渐进入,多用于抽象事物。

渗入:

无孔不入地钻进去,多含贬义。

颠覆:

推翻。

颠倒:

位置相反或错乱。

“虽然”表示转折;“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

4.C(A“耸人听闻”侧重故意夸大渲染,此句中应用“骇人听闻”;B“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D“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用于人与人之间)

5.B(A“无时无刻”和“都”不搭配;C成分残缺,应为“提出……主张”;D“塑像高达8.5米左右”表意不明。

6.C(其他三项仅仅涉及到了发挥文化影响力的浅层次)

7.D(这项内容本身就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当然不能作为依据)

8.C(A原文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声部”;B从原文来看中国还未出现这样的思想;D说法过于绝对)

9.B(徇:

示众。

薄:

靠近。

麾:

指挥。

10.D(均为介词,在。

A“以”分别为“凭借”、“因为”;B“则”分别表转折和顺承;C“之”分别为语气助词和动词“到……去”)

11.B(为侧面烘托,为敌军的部署)

12.D(A并没有意识到有伏兵,只是怀疑;B结合上下文来看,狄青并未得病;C前锋将领孙节是被敌军刺死的。

13.见参考译文

14.描写了在缓缓舟中边饮酒边欣赏景色的情景,传达出安闲从容心境。

借夕阳西下这一特定场景,将斜阳比作人,用“拈”将不易被注意的“好山万皱”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

15.名句填空(6分)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和为贵通古今之变

只是当时已惘然无边落木萧萧下杨柳岸晓风残月

则孤陋而寡闻

16.答案示例:

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

解析:

例句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仿写时不能不注意这个隐含的要求。

题目注明是人生格言诗,内容要有哲理,仿写时还要注意抓住“壮年”与“老年”的人生特征。

(4分)

17.示例1:

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用台湾岛的形状来代替这一点。

添加的含义——有了“台湾”这一点,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示例2:

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用太阳的形状来代替这一点。

添加的含义——有了“太阳”这一点,才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添加图形或标志2分,添加的含义2分,句式不拘)

18.示例:

(1)恭候光临

(2)指正(或斧正或雅正)(每小题2分)

六、文学类文本

19.用极富生命力的景物来衬托刚过而立之年的充满活力与梦想,同时由去八里湾而引出下文对杜鹃花的描写。

20.正如所言,杜鹃就像那欲罢不能的往事,会在岁月流逝之后才懂得欣赏彼时的娇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