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810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在下面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B.台湾明山书局出版的《中国儿童大百科全书》很有意思,有一种新思路,通过讲故事带出百科知识,令人耳目一新。

C.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濡目染,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

D.通过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这些原先各不相干的故事就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配乐朗诵会,受到首都各界群众热烈欢迎,对这次朗诵会赞叹不已。

B.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他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市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

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等。

B.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文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自创“苏体”。

C.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风骚”,“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地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D.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辞,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讲话的文稿。

4.下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

A.古代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

《游褒禅山记》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B.“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而每月的三十号古代习惯称之为“晦”。

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以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古代的“舅姑”也是指公婆。

5.下列句中,加黑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①他们从你身边走过,②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③你还不引人注目。

而④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⑤会看到你,⑥欣赏你。

A.AB.BC.CD.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

“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

“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

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

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

“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7.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8.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树画画:

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

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

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

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

“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

”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

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

“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

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

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

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

”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

老树说。

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

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

老树回答说:

“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

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

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

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

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

“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

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

“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

”又说:

“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

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

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

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

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

(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09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

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

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喜欢老树的课,老树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所以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C.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D.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11.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多处引用了老树的学生、作家杨葵等人的话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12.老树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下列句子画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系之矣系:

附着,随着B.虽趣舍万殊趣:

同“取”

C.终期于尽期:

注定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盛大

14.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

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

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16.翻译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7.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1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一文“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樊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刘邦做大事行大礼不要考虑太细。

(3)《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婚后终日操劳、披星戴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补写一个结论句(语言简明,有概括性)。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七、命题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有一个梦想”是上世纪评出的全世界最有名的十句名言的第一句,它是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提到的,他的演讲现在已成为世界有名的演讲之一。

“我有一个梦想”为什么成为世界名言?

200年前的康德有一句话:

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如果没有这个本性,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分了。

人的创造性就在于,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去实现那些原先被认为不可能甚至于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性文章。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在下面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

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A项,“不耻下问”:

指学问、地位高的人虚心主动地向学问、地位低的人请教。

不能用于“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向“计算机专家”求教。

B项,“耳目一新”:

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合乎语境“讲故事带出百科知识”,使用正确。

C项,“耳濡目染”: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合乎语境“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使用正确。

D项,“耳濡目染”: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合乎语境“各不相干的故事就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用正确。

故本题选A项。

【点睛】

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

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

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2.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A项,成分残缺,“对这次朗诵会赞叹不已”缺少主语,可以补上主语“首都各界群众”。

C项,成分赘余。

“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席”错,删去“的座位”。

D项,“建立”和“方法”搭配不当。

故本题选B项。

【点睛】

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文化文学知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项,说法颠倒。

错在“‘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正确的是:

“风”和“骚”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故本题选C项。

【点睛】

文化常识推断“两法”:

1.联系课内。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2.语境推断。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4.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项“每月的三十号古代习惯称之为‘晦’。

”表述错误,“晦”指农历每月月末的那一天。

5.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

A项,错。

“家母”:

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不能称呼别人的母亲。

B项,错。

“令嫒”:

指的是对方的女儿,敬称。

不能称呼自己的女儿。

C项,错。

“令尊”:

指的是对方的父亲,表示尊敬。

不能称呼自己的父亲。

D项,“令郎”:

对对方的儿子的称呼。

正确。

故本题选D项。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

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语言表达得体:

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

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6.D

【解析】试题分析:

“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应选“即使”。

“甚至”表递进,“或者”表选择,②空前后的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选择“甚至”。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B

8.B

9.A

【解析】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