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2156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

陕西省西安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

一、选择题部分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优选项。

1.“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推动社会结构变迁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2.中国古代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某些行业在技术传承上,也有“传媳不传女”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政治等级森严B.宗法伦理盛行

C.家天下观念重D.对女性的歧视

3.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

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4.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臣出身微贱,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选官更强调官员的出身门第,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都是煊赫一时的名门望族。

这主要反映

A.政局稳定才学要求弱化B.官员选拔更重视家学渊源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结构D.天下为公被门阀政治取代

5.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6.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7.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8.朱元璋借杀胡惟庸之机废掉丞相职位,并“谕旨群臣”有奏请恢复者“论以极刑”。

可是不久后就哀叹“群臣未起朕已起,群臣已眠而朕未眠”,又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这一事例

A.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B.说明朱元璋非常后悔废除丞相制度

C.体现了丞相对皇帝专权有制约作用D.体现了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材料反映出

A.司马迁肯定求利的正当性B.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C.《史记》开创经济史叙事D.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

10.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南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11.据史料记载:

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

这表明当时

A.市民宅第逾制现象频发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商业品类繁多市民阶层崛起

12.唐朝一些地主和农民开始签订契约文件,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

这种契约性的租佃关系的出现 

A.加重了地主的盘剥  B.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 

C.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13.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

铸币三十二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达六百余万贯。

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

这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B.白银储量丰富

C.贸易范围扩大D.政府放松控制

14.史载:

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紝之作有十:

一曰布,二曰绢,三曰施,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

A.分工细致B.规模巨大C.品种丰富D.供不应求

15.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

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私营手工业

A.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16.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

这种现象促进了

A.区域分工加强B.农业迅速发展

C.南方超越北方D.商品经济发展

17.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18.《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据此,其重农抑商的理由不包括

A.商业发展会侵夺农业劳动力B.商业发展会淡化民众乡土观念

C.商业发展会增加政府管理难度D.商业发展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

19.春秋时期某学者探究世界本源,主张弃绝仁义,其政治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的没落情绪。

此学者的主张是

A.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0.恩格斯说:

“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

料是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D.“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1.汉朝建立伊始,布衣将相不懂得君臣礼仪,使得刘邦感到“威重不行”。

儒生叔孙通为此制定了一套兼采周礼和秦礼的朝议制度,使刘邦得意的说: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汉高祖重用儒生赢得天下B.君臣礼仪失序损害君主权力

C.儒家尊卑有序彰显君主权威D.庶民皇帝与布衣将相矛盾激化

22.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23.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直实的存在,只是幻相,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

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是

A.善和德B.仁和礼C.理和气D.知和行

24.罗马法包括功法和私法两部分,其中公法相对简陋,而私法却特别发达,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导致罗马私法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B.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

C.罗马帝国领土的扩张D.古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

25.《十二铜表法》规定:

“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则杀死盗贼被视为合法。

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轻罪重罚”的严酷特征B.认可同态复仇打击侵权行为

C.鼓励正当防卫维护私权D.运用习惯法保护私有财产

26.演说曾经是雅典人最引以为荣的一项技能。

但是,公元前5世纪末期以后,演说家们在演说开始前,往往都要先表白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说对手很会演说。

这是因为古雅典

A.公民的民主自觉性增强B.民主制度日益走向没落

C.公民参政范围有所扩大D.演说家们大都谦虚谨慎

27.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为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

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A.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

结合

C.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D.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28.公元前451—450年,雅典通过了伯里克利所提议的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方皆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

从此以后,外邦人与雅典公民结婚所生的子女不能得到公民权。

此项法律的颁布表明了

A.雅典特权民主而非自然民主的事实B.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所产生的弊端

C.雅典法律禁止其公民与外邦人结婚D.主权在民更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29.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

罗马诗人贺拉斯说:

“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B.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D.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30.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

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

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

可见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B.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D.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

31.有学者指出:

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A.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B.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D.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32.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

A.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打破

了宗教文化的垄断

3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

其理论

A.符合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实际B.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经验

C.体现出其民主理念的激进性D.被奉为代议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34.某西方学者指出: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这些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中“这些思想家”

A.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B.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C.提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D.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蓝图

35.伏尔泰说:

“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犮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对于这一言论,下列正确的说法有

①商品输出是当时“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前往东方追求财富的主要手段

②伏尔泰认为儒学所重视的道德和秩序与他所主张的理性有共通之处

③伏尔泰的认知代表了启蒙思想家对东方文化作出了正确全面地解读

④伏尔泰肯定东方社会的目的仍在于批判欧洲的专制主义和教会束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6.某学者在点评“法国人”时说道,“法国人是激进的、也是浪漫的,在18、19世纪尤为突出”。

下列史实,不能支撑该学者点评的是

A.卢梭用随性的想象抨击理性的王国B.巴黎公社废除了一切旧的国家机关

C.司汤达用“红与黑”切中时代脉搏D.德拉克罗瓦为七月起义植入悲壮美

二、非选择题部分,3道大题,37题18分,38题16分,39题12分,共46分。

3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

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

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

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

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

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

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

通并不通畅。

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

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

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

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墒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8分)

 

3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王阳明(1472—1529年)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

他认为:

“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吾心,良知也。

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

、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

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

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

《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

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10分)

3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

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

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

他明确说

‚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平行班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36题,每题1.

5分,共54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D

B

B

A

A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C

A

D

D

A

A

C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A

C

A

D

A

B

D

题目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C

D

C

D

B

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6分)

37【答案】

(1)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6分)

意义:

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4分)

(2)变化:

从民问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

(2分)

相同点:

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问货币影响较大。

(6分)

38【答案】

(1)相同点:

都注重从自己的内心活动出发去认识事物。

(2分)

不同点:

王阳明:

知行合一、致良知;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或“信仰即可得救”),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

(4分)

(2)历史背景的不同: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的繁琐;圣神罗马帝国分裂割据,西欧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

(5分)

影响的不同:

王阳明:

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自律,注重社会秩序,维护封建专制;

马丁•路德:

促进思想解放,个性张扬,有利于摆脱天主教会的压迫和思想禁锢,实现信仰自由,其平等思想为后来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5分)

39【答案】

示例1:

态度:

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2分)

探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8分)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2分)

(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2分。

若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

论证内容与观点完全脱节,只给观点的分数。

示例2:

态度:

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探讨: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示例3:

态度:

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探讨:

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

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

态度:

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探讨:

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