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815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docx

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一中秋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华师大版

西华营一中

2015

前言

一、导学案的定义

“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不是教,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还是学生的作业,因此,导学案完成情况直接决定学生本节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导学案书写须知:

1、本册导学案设计基本以每课一页为主,个别课以两课时两页设计,要求学生课上务必完成当堂要求内容,课下务必完成“总结提升”,即“学习收获与反思”模块。

2、每节课前,下发导学案,老师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主预习,上课时,学生要经过充分讨论和展示完成本课学案内容,老师会以本案为抓手,来组织本节课堂教学。

3、下课时,老师会把学案收回,当成作业来批改。

之后,下发下节课导学案。

对那些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老师要提出具体处罚措施。

4、学生在完成学案时,要求务必全部使用双色笔。

蓝黑色笔是课下第一次做导学案时使用;红色笔为课堂上其他同学展示后或老师点拨后,学生补充或纠错时使用。

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做课后复习总结,也便于老师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本导学案装订后,务必保存完整,不能丢失或折叠。

装订好的学案是日后学生考试复习的重要资料,也是老师或学校检查作业的重要依据

西华营一中2015—2016年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新课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重点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和班级成绩的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秦汉至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并掌握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概念;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民族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归纳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在本学期进行世界历史的学习。

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主要的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了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三、教材分析(重点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特点以及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

通过学习知道世界历史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性特征,能够阅读历史读物和历史图表,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古代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了解人类的起源、世界古代亚非文明古国、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亚洲的封建国家、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殖民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斗争等方面的历史知识。

训练重点: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英法美俄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工业革命

四、学期教学目标(包括一是三维目标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是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古代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了解人类的起源、世界古代亚非文明古国、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亚洲的封建国家、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殖民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斗争等方面的历史知识。

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达到知识的梳理和知识框架的构建。

设计表格,列举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做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联系当今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和现实的理解。

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生生交流、师生合作,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重点: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美俄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业革命

难点: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启蒙思想的出现与欧美亚洲革命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措施与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学生及教师的实际,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在以小组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在课堂上积极性不够,仍然是被动学习。

2、很多同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相近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容易混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夯实基础仍是重中之重。

3、学习世界史要注意每一时期的划分和历史阶段性特征的学习,每一单元结束都要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时期的特征,以便于学生形成大的历史观。

4、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力还很欠缺,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有难度的问题深入浅出的进行分析,也要多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也要提升。

采取的措施

1.课下预习和课堂上小组合作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发挥小组中优等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先进带动后进,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各种信息,通过写调查报告,召开主题班会,办历史墙报,开历史辩论会等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解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附;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进度

备注

1

第1课

2

第2、3课

3

第4、5课

4

第6、7课

5

第8、9课

6

第10、11课

7

第12、13课

8

复习1---9课

9

复习10---13课

10

期中考试

11

期中试卷讲评

12

第14、15课

13

第16、17课

14

第18、19课

15

第20、21课

16

第22、23课

17

复习1----9课

18

复习10--15课

19

复习16--23课

20

期末考试

西华营一中九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主备人_____审核人_政史地组___使用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星期____

学习目标

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会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说出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重点:

南方古猿和爪哇直立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原始人类的出现 

1、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神话。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呢?

那么,人类的始祖到底从何而来?

2、除之外的世界各大洲都曾先后发现了史前人类化石。

但今天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直系祖先是洲的。

 

3、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 境内出土的化石。

 

【合作交流 】

从名称、体质和生活特点来看,“南方古猿”与“晚期猿人”有哪些主要差别?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

结合课本P5三大人种图片,说一说:

 

    他们分别属于哪一人种?

 你是怎么样分辨出来的?

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三、氏族社会

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2.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是

3.人类社会先经历____系氏族,后经历 ____系氏族。

4.母系氏族有什么特点?

5.父系氏族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达标测试】

1.迄今所知,地球上最早的人类出现在(      ) 

A、非洲   B、  美洲  C、  亚洲  D、 欧洲 

2.今天,已知人类最早的直系祖先是(    ) 

A、 晚期猿人      B、南方古猿      C、“直立人”    D、智人

3.父系氏族社会能够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男子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变化          

C.男子在日益频繁的战争中尤有用武之地          D.私有财产出现

4.在电视上,我们经常会看见金发碧眼的欧洲人、黝黑健壮的非洲人。

导致人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饮食习惯长期影响的结果    B.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C.不同语言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D.不同文化背景长期影响的结果 

5.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形态是(    )

A.氏族社会B.原始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6.下列关于氏族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母系氏族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B.父系氏族的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D.商品生产出现并占主导地位

7.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样写道: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1)材料中“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说明中国人是什么人种?

 

(2)目前世界上有几大人种?

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整理导学案】

 

西华营一中九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主备人_____审核人_政史地组___使用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星期____

学习目标

1.记住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掌握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重点】古埃及金字塔;佛教的产生 .

【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学习过程:

一、金字塔:

 

阅读教材9-11页,结合小字部分及插图,请回答 

1、古代大河流域滋养孕育了人类的四大上古文明、、  、  。

他们分别发源于 、 、、流域。

2、古埃及文明起源于流域,大约在年出现了国家,最高统治者尊称为 。

是埃及文 明的象征 。

二、《汉谟拉比法典》:

 

阅读教材第12页第一、二段,并结合小字部分和插图,请回答:

 

1.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最早的国家形于。

                                   

2.年。

古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崛起。

汉谟拉比统治时,颁布了

3.《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目的(或实质)是,历史地位是

三、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第12-13页第一段,请回答

1)古代印度文明兴起于流域。

 

2)种姓制度:

四大种姓从高到低分别是、、、。

其中统治阶是

和。

3)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影响是

 

4、佛教的产生:

1.时间:

2.发源地:

3. 创始人:

                     

3..早期教义:

倡导           

 4.佛教初兴起于 流域   ,开始向域外传播,主要是 和               

【合作探究】1.对佛教的认识:

你能说出几个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吗?

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叫什么名字?

在哪儿?

2.古代文明为什么产生在大河流域?

【当堂训练】

1、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

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金字塔    C.汉谟拉比法典      D.造纸术 

2、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 

A.胡夫金字塔      B.佛教      C.《汉谟拉比法典》       D.《荷马史诗》 

3、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公元前7世纪的印度,他惊讶地发现依据当地制度,他的社会地位竟然不是最高的。

这种制度是(    )

A.宗法制度            B.种姓制度        C.采邑制度   D.民主制度学 

4、下面一段是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个宗教的教义:

“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

”此教义属于(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5.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 (    )

A.最早出现了人类    B.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  

C.拥有建筑奇迹      D.最早进入了阶级社会 

【整理导学案】

 

西华营一中九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3课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

主备人_____审核人_政史地组___使用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星期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 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3、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重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帝国兴衰 

【难点】辩证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和早期基督教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法指导:

根据导学提纲阅读课本,把问题在课本上勾画出来并写在导学提纲上。

小组合作交流确定答案后记忆这些问题)

1.西方文明出现在年前后,发源地是。

2.古希腊文明兴起于及其周边地区,中心在和,统称

,公元前12世纪后,爱琴文明逐渐没落。

3.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半岛上又兴起许多奴隶制城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和。

雅典以发达的而彪炳于史册,特别是

在位时,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而斯巴达崇尚。

4.罗马国家是从半岛的河畔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起来的。

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是,最高长官是,但实权由

把持,因此罗马实质上是一个。

5.罗马以立国,公元前3世纪,罗马用武力向外扩张,通过战争,打败迦太基人,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公元前30年,夺取大权建立了罗马帝国。

到公元2世纪连续扩张的罗马帝国变成了一个跨三大洲的帝国。

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结束和上古历史终结。

 

6.基督教产生的时间:

发源地:

     创始人:

        经典:

  早期教义:

公元年,基督教被 确定为国教。

 

【合作探究】

1.雅典民主政治有什么特点?

2.怎样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当堂记忆】罗马帝国全盛时的疆域。

【课堂训练】

 1.同桌给你出了一个谜语,谜面是:

“她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她是奥林匹克的故乡,奥运火炬在那里点燃。

”谜底是:

(     )

A.古希腊 B.古罗马C.古埃及D.古印度

2.有人说:

“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她”是指(     )

A.古代埃及B.古代雅典 C.古代印度D.古代罗马

3.穿越时光隧道,让时间倒流到公元前6世纪末,当你以一位学者的身份前往希腊罗马考察时,你能看到的现象有(     ) 

① 雅典妇女经常参与政治活动 ② 罗马最高行政长官是2名③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④ 斯巴达社会俨如大军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罗马帝国建立的重要标志是(     ) 

A、罗马战胜迦太基   B、屋大维夺取统治权

C、罗马帝国时期     D、凯撒统治时期     

 

  【整理导学案】

 

西华营一中九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5课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主备人_____审核人_政史地组___使用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星期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目的、时间、性质和作用,感悟大化改新中取法先进、择善而从、改革求新的进取精神。

2.掌握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发源地、创始人及经典名称,归纳三大宗教简况

3.重点:

大化改新、伊斯兰教。

4.难点:

伊斯兰教兴起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一、大化改新:

原因(或哪几方面的因素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

 

 

1.主持改革的天皇是大化改新是参照国(朝代)的制度改革的,时间是 

3补充: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许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性质是:

.

5.作用:

2、伊斯兰教的兴起:

1、伊斯兰教兴起前夕阿拉伯半岛的社会情况(背景)如何?

宗教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教义

经典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2.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三、阿拉伯帝国——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1、阿拉伯帝国自兴起到灭亡,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

7世纪30年代前。

 

    ②扩张阶段:

7世纪30年代——9世纪中叶。

 

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随之广为传播。

这时,亚洲东部的中国处于  (朝代)。

帝国 最为繁荣时期是,首都是。

③衰亡阶段:

9世纪中叶以后——1258年(13世纪)  , 1258年亡于                

2、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思维拓展】:

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

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检测】

1.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制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关于日本大化改新,说法正确的是(  )

A.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                B.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C.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D.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

3.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4.646年(大化改新)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高国、郡、里;实行征兵制。

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5.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8世纪中叶时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

该帝国是(  )

A.阿拉伯帝国       B.古希腊     C.古代波斯     D.奥斯曼土耳其

【整理导学案】

 

西华营一中九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主备人_____审核人_政史地组___使用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星期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等史实。

认识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罗马天主教廷在西欧的地位。

3、知道琅城起义,认识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4、了解拜占廷帝国衰落的过程及原因。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等级制

1、476年西罗马灭亡后,___人建立了许多国家。

其中最强大的是_王国。

2、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土地分封制度的改革,史称“”

3、查理·马特改革以后,西欧逐渐形成了从到的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

在这种制度下,只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很有限,整个社会处于和之中。

知识点二、罗马天主教廷

1、教皇国的产生:

8世纪中期,通过“”,罗马教会获得中部一大片地区,由此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2、教会居西欧封建制度的。

①政治上: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

②经济上:

占有大量的。

③思想上:

控制了西欧的思想文化。

知识点三、西欧城市的复兴

1、11世纪前后,随着的提高,逐渐发展,西欧各地出现了城市复兴的景象。

2、西欧城市居民的主体是。

他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发起了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起义。

3、12世纪前后,西欧诞生了一批最早的。

知识点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拜占庭帝国又称,首都,其版图曾横跨三大洲。

2、原因:

①从7世纪起,不断受到周边民族的军事进攻,领土被吞食。

②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愈演愈烈。

③帝国的兴起。

3、年,大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覆亡。

【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中的”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指出西欧封建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

2、罗马教廷在中古西欧处于什么地位?

奠定罗马教皇国基础的事件是什么

3、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其城市居民斗争的目标是什么?

请举出其典型代表。

4、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从其灭亡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课堂检测】

1、“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

2、对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评述不对的是(  )

A.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世俗权力,还控制着思想、文化。

B.但在政治生活中,教皇必须服从国王的领导。

C.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凌驾各国君主之上。

D.天主教会还占有大量的土地,居西欧封建社会的中心地位。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