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073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

高中历史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选择题

(考试总分:

196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9小题,共计196分)

1、(4分)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

“朕观《隋场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大臣魏征解释道: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

”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

此事反映了()

A.个人修养影响君主政治作为B.唐朝恢复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C.大臣魏征左右基本国策制定D.贞观之治取决于崇儒的思想

2、(4分)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

“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C.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3、(4分)东晋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不熟悉谱学的不能居吏部之职。

这是由于()

A.门阀士族垄断政权B.孝廉成为选官依据

C.官员选任日益严格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4、(4分)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5、(4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6、(4分)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

促成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①世卿世禄制②科举制③井田制④土地私有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4分)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8、(4分)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若以此衡量,下列选官制度的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②察举制阶段前期③九品中正制时期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9、(4分)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

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l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汉武帝加强了分封制度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D.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10、(4分)典故“李广难封”是指曾任右北平太守、前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虽勇猛过人,却因在战场上迷路未能获得足够军功,终生不得封侯,而同时代许多中下级官员都得到了封侯的赏赐,李广为此抱憾终身。

下列各项对这一典故分析正确的是

A.西汉选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B.西汉军人社会地位低下

C.西汉政治观念仍有先秦残余D.封侯的存在不利于君主专制

11、(4分)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

A.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B.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

C.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D.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12、(4分)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

由此可知()

A.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B.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13、(4分)史载:

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个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

对于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势力

C.皇帝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

14、(4分)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15、(4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表述有误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重要体现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C.杜绝了政治腐败和低效现象

D.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稳固了统治基础

16、(4分)钱穆认为古代中国: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中所指出的古代中国“政制演进”趋势的实质是()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B.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与加强

C.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发展主流D.小农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17、(4分)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反映了()

A.郡县制推向全国B.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

C.察举制得到推行D.血缘政治关系得到加强

18、(4分)钱穆说:

“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

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

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

”这表明官僚政治

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B.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19、(4分)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20、(4分)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

这是因为汉代()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

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21、(4分)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22、(4分)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

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23、(4分)东晋南朝时,谱学盛行。

贾弼之撰《十八州氏族谱》,谱中士族禁止与庶族通婚共坐,谱学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士族政治的弊端B.士、庶族的争斗

C.社会结构的固化D.宗法制度的强化

24、(4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A.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B.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C.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D.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25、(4分)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三代时期,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

B.“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风行的做官途径

C.汉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26、(4分)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史重在军功,轴之以“任子”“货选”等。

“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

“货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

“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

汉初的选官制度()

A.阻断了阶层流动B.容易导致人才匮乏

C.因循秦朝的旧制D.标志官僚政治形成

27、(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D.察举制的弊端

28、(4分)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9、(4分)梁启超曾说: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D.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

30、(4分)下表是反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政治发展态势。

造成当时“第一种态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隋开国的581年~12世纪宋朝晚期

政治发展态势

第一种:

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

第二种:

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A.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B.三省六部的设立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宋明理学的发展

31、(4分)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

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

这种改革()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32、(4分)据报道,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近166万人报考,较去年增加了17.34万人。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子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史

D.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33、(4分)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A.书法艺术得到了推广与发展B.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C.中央王朝对边疆的直接管理D.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34、(4分)钱穆先生指出,自汉武帝时起,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或发达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里最应着眼之点。

其“着眼之点”的最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推动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C.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促进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35、(4分)《晋书·卫瓘传》载: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据此可知()

A.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B.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C.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D.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36、(4分)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37、(4分)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38、(4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A.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B.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D.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39、(4分)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汉朝通过察举制,以广泛授罗、管理人才

B.九品中正制,为真正有才学且出身低微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C.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士,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0、(4分)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系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

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贿的限制。

这一做法有助于()

A.防止官员权力膨胀B.明确官员的职责

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

41、(4分)下图示意的是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试判断该制度实行于()

A.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42、(4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这一发展变化反映的是()

A.官吏制度的演变B.地方制度的变迁

C.军事制度的改变D.经济制度的改变

43、(4分)在选贤任能上,东汉明帝诏云“选举不实,权门请托”,以至于“耆宿大贤,多见弃废”,而唐太宗时期却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人才机构的变化B.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

C.教育人才内容的变化D.选拔人才方法的变化

44、(4分)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45、(4分)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46、(4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

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A.宗法制B.世卿世禄制C.王位世袭制D.分封制

47、(4分)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48、(4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致可以表现出三个阶段()

A.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B.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C.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D.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49、(4分)下表是对两汉孝廉家世可考者128人的分类统计,根据此表,对汉代察举制解读最准确的是()

官僚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体现公平公正原则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削弱了身份世袭制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9小题,共计196分)

1、(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讲述了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从《隋炀帝文集》中隋炀帝的表现可以看出隋炀帝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也懂得尧舜的道理,但是最终还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主要原因就是隋炀帝自身的问题,没有听取他人意见的品格,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D选项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的问题;C选项与此无关。

2、(4分)【答案】D

【解析】糊名法指在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的做法。

材料没有提出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信息,排除A。

察举制选官原则上是知识才能和品德,可见未必无真才实学,排除B。

材料没有突出参加科举制的成员构成上,排除C。

由于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而人才无法量化标准,故受主观影响较大,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故选D。

3、(4分)【答案】A

【解析】“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是说选举官员要依据家族谱系,也就是说要根据门第族望,这跟东晋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有关,故选A;孝廉成为选官依据是在西汉而不是在东晋南朝时期,故排除B;题干仅仅提供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没有涉及到其他时间段,故C中的“日益”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题干说到的“有司选举”没有说到中央还是地方官员,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4、(4分)【答案】B

【解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进士以诗赋取人”属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属于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依据时间选择B项正确。

5、(4分)【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C项正确。

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排除A。

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

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6、(4分)【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社会开放的程度,流动性越大,社会开放程度越高。

世卿世禄制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

此制度阻碍了官员间的流动性,不利于扩大社会的开放程度,故①错误;科举制使贫寒子弟也能通过较为公平的考试制度进入官僚集团,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一定流动性,利于扩大社会的开放程度,故②正确;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不承认土地私有制,不利于土地的流通和实现社会公平,故③错误;土地私有制承认土地自由买卖与私人占有,使土地流动性加强,利于扩大社会的开放程度,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④组合,故排除ABD,选C。

7、(4分)【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

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

所以选D

8、(4分)【答案】D

【解析】世官制选官主要是世袭,这种选官普通百姓不可能进入上层;察举制注重品德和才能,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出身下层百姓也可以跻身上层;九品中正制时期选官依靠门第,门第低的很难进入上层社会,体现了选官的封闭性;科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学识,有利于社会下层向上流动;依据材料中“社会进步”的视角分析先后顺序,可以得出答案D正确。

9、(4分)【答案】C

【解析】古代本来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汉武帝封的是少子,从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为了削弱分封王侯的势力而推行的推恩令政策,故C正确;A、B不符合史实,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B、D。

10、(4分)【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明了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是军功不足,这体现了军功对授爵的影响;按军功授爵是先秦时期的政治观念,C正确。

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而同时代许多中下级官员都得到了封侯的赏赐”,说明了西汉有封侯的事件,D错误。

11、(4分)【答案】D

【解析】本题要选出错误选项。

由“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可见ABC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选官权在地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12、(4分)【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的“分立”可知,参与军机的大臣原本属于丞相管理,后来才与丞相(文官之首)分开并立,此特征符合宋代为分割相权而设立的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故选A;B项错误,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本来就是丞相并立的,而不是分离出来的;C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的职责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清代没有丞相。

13、(4分)【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景帝借赏赐分封为名,实为削弱梁国,使其无实力与中央对抗,B项正确。

A项是现象,与题干的实质不符,排除。

题干中没有涉及边患问题,排除C。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开发边疆政策,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4、(4分)【答案】B

【解析】虽然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制度被破坏,但其形成的礼乐文化仍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但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以前,故A项错误。

“四方”臣服中央的观念,就是四海一家,天下共主,要求地方服从中央,外夷臣服中国。

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的方向,影响深远。

故B项正确。

世代公卿制度就是世卿世禄制,其在后世为其他选官制度所冲击和替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故C项错误。

“封建”式管理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