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386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直接导致了()

A.井田制瓦解B.地主阶级政治力量壮大

C.周王室的统治D.改革变法时代风潮

2.井田制的本质主要体现在()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下列各项工具中,用于提高冶铁质量的是()

 

A.杜诗水排B.高转筒车C.马钧翻车D.风力水车

4.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

C.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

D.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发展生产

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A.鎏金术B.灌钢法C.水排D.铸钢法

6.某同学向图书馆借阅《红楼梦》《苏州府志》《天工开物》三本书,计划写一篇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下列选项最有可能成为这篇论文主题的是()

A.唐代苏州的风俗B.元代的海外贸易

C.明清江南的手工业D.晚清的文学创作

7.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8.“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9.“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上述场景和右图《纸币铜版拓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同时出现于()

A.春秋

B.唐代

C.北宋

D.明代

10.乔家大院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小农与市场联系加强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④工商业的繁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11.封建社会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贫者”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12.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D.纸币的发行

13.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4.唐朝时期在广州设立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柜坊B.市舶使C.瓦肆D.邸店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1.最早率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2.新航路开辟后,促使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是由()

A.陆路——海路B.地中海区域——大西洋沿岸

C.波罗的海——大西洋沿岸D.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区域

3.以下是马克思对17世纪某国的描述:

马克思说:

“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

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

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马克思所描述这个国家应该是()

A.葡萄牙B.西班牙 C.荷兰D.法国

4.“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

这里的“它”是指()

A.飞梭B.蒸汽机C.火车机车D.汽轮

5.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6.“三角航程”持续了数百年,给非洲和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因为是()

A.开始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

B.刺激了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

C.欧洲的剩余资本得以大量输出

D.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地的商品流通

7.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B.荷兰C.英国D.美国

8.工业革命以后英国,陆续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夸特:

计量位),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

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新农机和新农技的广泛使用②英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英国政府重视农业生产④工业革命成果进一步推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9.“17世纪至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西交流的加强D.欧洲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10.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出现主要源于()

A.发电机和发动机的问世B.内燃机的发明与推广

C.新通讯手段的发明D.垄断组织的产生

11.英国工业革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成就是()

A.飞梭B.珍妮纺纱机C.万能蒸汽机D.安全灯

12.垄断组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A.有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大规模推广B.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C.垄断集团干预国家的内政外交D.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3.下列四幅图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一些新发明新创造,其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是()

 

ABCD

14.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

由此可见()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

B.城市日益喧杂和拥挤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15.有学者认为: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有记载说:

“向之所以鄙为夷务而谓之曰形下者,今变言曰:

西人尚知本春秋大义以立公法。

朝野交哄,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

”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

A.“中体西用”兴办洋务

B.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人观念

C.清政府的统治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兴办洋务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B.形成了近代的工业管理模式

C.引进了近代先进的生产技术D.阻止了外国工业品的倾销

3.19世纪末期,中国出现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

这主要是因为()

A.西方科技的传播B.清政府政策的转变

C.改良思想的推动D.巨额赔款的负担

4.“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与此无关的是()

A.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巴黎和会外交努力的失败

C.欧洲国家对于面粉的需求增加D.爱国青年兴起抵制日货运动

5.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A.为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B.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C.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D.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决定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C.无产阶级的产生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

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上述材料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

A.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竞争B.实行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C.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发展资本主义

8.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①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在封建经济分解过程中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派诱导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该企业创办的目的是()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D.李鸿章由此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10.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多主张“师夷长技”以改革中国,而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认识的西方“长技”却不同。

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合适的是()

A.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思想解放

B.学造器物→思想解放→仿行制度

C.宗教信仰→仿行制度→思想解放

D.仿行制度→宗教信仰→学造器物

11.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当时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12.民国初期“短暂春天出现”之所以是“短暂”,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B.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C.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D.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

13.通过对下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阶段情况的统计表的分析(据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制),你认为正确的是()

时间(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③无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④民国初期,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③④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

B.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左”倾错误

C.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现有一副楹联:

“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楹联应创作于()

A.1949年以前B.1956年10月C.1966~1978年间D.1978年以后

3.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哪一项不属于会议的内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从根本上改变土地所有制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C.大力兴办乡镇企业,解决农民就业D.促进农副业产品流通

5.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之所以犯错误,主要原因在于()

A.偏离了工作重心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城乡结构关系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9.“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该决议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

C.中共八大的决议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10.“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缺乏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按劳分配

C.调动职工积极性   D.实施“走出去”战略

12.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经济特区的“特”是指()

A.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B.在外交上享有特殊的权力

C.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特殊政策

D.即划出的特定的区域,属政治特区

14.下面对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引进外资为主B.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C.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D.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15.右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粮食的凭证,它的使用说明了()

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②是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

③人们生活物资品的缺乏

④有利于安排国民经济生产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在()

A.台湾B.北京C.香港D.上海

2.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

C.京汉铁路D.京张铁路

3.近代以来,通过中国人民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

A.思想观念的变化B.审美观点的变化

C.经济实力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变化

4.最早提出“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主张的是()

A.南京临时政府B.新中国成立以后

C.资产阶级的维新派D.资产阶级的革命派

5.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6.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对于其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国家基础实力不够B.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

C.经济上“左”倾思想的影响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7.1872年,李鸿章以“承办漕粮,兼揽客货”,“分洋商之利”为宗旨,创办轮船招商局,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维护清政府的统治②推动了水上交通的近代化

③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④打破了列强在中国行业垄断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

①③④

8.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新青年》B.《万国公报》C.《申报》D.《生活周刊》

9.拉开中国民航事业序幕的航线是()

A.北京到上海B.北京到天津C.上海到广州D.天津到上海

10.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在()

A.清政府的新政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

C.南京临时政府期间D.南京国民政府期间

11.下列哪些现象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们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①断发易服②废止缠足③婚姻自由④不纳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的虚假繁荣主要是由于()

A.美国贫富差距加大B.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贷款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股票投机导致的结果

2.1929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A.金融危机B.通货膨胀

C.产品过剩D.市场萧条

3.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随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B.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优势

C.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D.美国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4.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在1933~1940年的美国的是()

A.实行美元升值,刺激出口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C.国家调整农业,鼓励农民缩减耕地,屠宰牲畜

D.实行工业复兴法,劳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5.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为了解决农业危机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规模毁灭农产品②消减耕地

③调整农产品结构④为农业受损农民提供补贴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6.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度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应用的经济理论是()

A.凯恩斯主义B.重商主义C.自由主义D.人民资本主义

8.为了克服经济的“滞涨”状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手段是()

A.强化干预B.减少干预

C.放弃干预D.自由竞争

9.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中,不同于其他西欧国家的是()

①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提高国民素质④充分利用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A.②③④B.①②C.②④D.①②③④

10.下列对西方“福利国家”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

B.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防止贫富不均的一种手段

C.它的推行对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20世纪80年代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

11.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B.加剧世界各国的对资源的争夺和对环境的破坏

C.它是战后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D.它是推动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新经济”。

其特点不包括()

A.以知识经济为基础B.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C.以重工业为核心D.以全球化为背景

13.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8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A.“守夜人”B.“中间道路”

C.“大管家”D.“甩手掌柜”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为此,苏俄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计划经济D.农业集体化政策

2.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征收粮食税B.取消私人贸易

C.实行余粮收集制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3.对于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因为某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B.因为国内战争的结束

C.因为苏联发展工业化的需要D.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已完成

4.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重点放在()

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国防工业

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6.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所说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的“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苏联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9.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10.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