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112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作过来人经验.docx

工作过来人经验

毕业至今我前面从2002年春天开始的近2年是在江苏省昆山市工作,后面7年一直待在上海,先后总计工作过五家单位,最短的9个月,最长的46个月。

  

  我的优势就是善于总结,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总是短时间深入观察后直接进入本质,所以一般能看到趋势。

这个大概与之前个人多年的学习方法有关,而且记性特别好。

大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我的所有学业的各门功课基本全是自学。

我当时的信条就是:

当科任课的任何一位老师的教育和知识水平,肯定赶不上教科书的主编,所以我只要将教科书学透就行了。

后来,就由此养成了善于总结的习惯,从而指导自己以及身边好友的今后路程。

现在将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不铺了,进入主题。

前面讲下刚毕业工作的情况,才能从中看出门道出来,再说,这也是对最广大的应届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最有兴趣和最有启发的阶段,开篇就讲如何进入500强,显然不实际。

  

  除了清华北大,在中国你不要过分讲你的大学多么出名,事实也是如此。

我们这里就讲最普遍的通例,也是本人的例子,毕业于普通大学的一般本科,比方说全国排名在50至500名之内。

2002年3月,随着大学第四年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最后半学年的来到,大批的跟本校以往有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也纷至沓来到我们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

我们这个系近200个应届毕业生都纷纷赶场子去投简历,突然有一天一家昆山的外资大企业来了,很讲排场很讲体面,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校长也出面,领导介绍,然后就是单位副总和人事经理的投影片介绍,一小时后大家热血沸腾,简历飞了半个小时。

人事小姐收集了几百份简历后,面试流程开始了。

从上午的自我介绍到下午的听力测试和脑筋急转弯,三轮考察终于结束。

一个小时后公布结果,两百人参加面试共计50人榜上有名,我也在其列。

人家人事经理说的也直接,你们学校是非重点大学,从以往贵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来看,贵校毕业生比较实在,所以这次到你们学校招聘这么多人。

后来我们反复琢磨“实在”这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不跳槽”,别人来了后没多久就走了,你们大多还在,稳重,所以实在!

毕业之前3个月,可以先到这家昆山企业实习,工资八折,毕业前2个星期回去做毕业设计以及参加毕业典礼。

  好家伙,去昆山报道之后,才知道,连同本专业在内的本校应届毕业生这家企业一口气收了200人,连同其他学校的共计近千毕业生,其中最多的还不是我们而是中国矿业大学其次合肥工大,据说排名最靠前的是哈工大。

第二知道的就是“外企”实际上不是外企,是台湾企业。

最幸运的是单位给我们选择职位的机会,共计十多个岗位,自己可以任意选择就职,但一旦选定就不好变动。

我选择了一个项目经理职位,后来才知道正名是助理项目工程师,属于管理类岗位,文科类岗位,比其他工科也就是工程类岗位工资每月少100元工资,他们统一叫助理工程师,我们叫助理管理师。

当时想想也好玩,直接就是工程师了,哈哈,是单位自封的。

  

  项目的工作我做了2个月,主要就是排计划联系各个部门开会确定物料人员到位以及新机型试产预计日期,还有一半时间就是做EXCEL,ppT。

我不干了,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学不到什么知识,而且是个管理类岗位,把专业都抛弃了,心有不甘。

当时很羡慕其他同学都是某某工程师的抬头,特别是在研发部门的(R&D),多牛啊!

  这两个月项目管理职位期间,我记住主管跟我说的一句话“新工作一开始的任务就是熟悉人和事”。

是的,这个也成为今后所有新工作的信条。

  

  第三个月我联系了舍友部门的领导,并争取了本部门经理的同意,转去做布线工程师,终于圆梦做工程师了!

实际上,布线工程师就是个操作工,线并不是你设计的也不是你布置的,而是事先有人设计好了,你只要按照程序来安排机器作业。

  枯燥的布线工作,总共七个月,我唯一的收获就是这期间摸清楚了公司的各个部门的名称,人事关系,组织架构,以及公司人事薪资福利等等制度和规则,明的潜的,比方说何时加薪,加多少,哪个部门加的多,年终奖有多少,以及离职人员的主要去向,等等,对公司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来年的四月份,在我多次努力下终于转去公司的另外一个部门,做主板修护工程师,也是当时公司薪水最高部门,六天十二小时制,没隔一个月白班夜班对调,也是最辛苦的部门。

从此知道夜班十二小时下来脸上会有“黄油”,知道焊锡松香对身体有毒,知道什么叫“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知道高薪不好拿。

  这样,一年的修护电子工程师下来,我有两点收获:

  一,新岗位,从来不会有人来主动教你,即使我们每人都被指派了“师傅”,但师傅就是不教你。

这点你要习惯,以后每次做新人都会面临同样的情况,不会有人教你,你没有教科书可以自学,师傅或者老员工就是你的书,要主动去问去学,这个不跟你说你去问那个,每个人问一个问题,你便也成了师傅。

  二,要善于自我小结。

三个月后我总结了修理笔记本的两种修护理论,一是从下往上改革法,就是从最底层坏掉的那个外设接口开始检查,层层往上到控制这个接口的芯片,再到控制这个芯片的核心,也就是南桥北桥和中央处理器所谓的BGA。

二就是自上往下改革法,从电源输入口220伏的电压转换成14.7伏开始,去找下面的12伏,11伏,8伏,7伏,直至最小的电压值,从而找到偏离正常值的那个脚便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很快我也被安排了新人徒弟,我毫不隐瞒全盘倾授,当我给他讲“从下往上改革法”的时候,这才发现其他老人的徒弟都早围上来在听我讲。

 第一份工作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归纳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持续21个月,心得如下:

  1,抛弃专业。

  这段期间属于工作新鲜期,无论外部还是内部,大多会不断换公司换岗位,而且总想往自己大学专业上去靠。

我要是能回头,会给自己一个重大警告“抛弃专业”,专业并不重要,尤其是学校的专业,而换工作或者跳槽并无不好,至少可以让你找到合适自己的那份工,不试又怎么知道呢?

  2,学会学习。

  大学的本质是个平台,她实际不是让你去学多深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让你混个文凭,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去学习,工作中才会知道如何去学习,就跟教育的本质一样,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为能力的人。

工作中更需要学习。

  3,了解你的公司。

  无论进哪家公司,进去前一般会了解,而进去后反而不知去发掘更深的信息,这个是所有职场人士的通病,第一次是进去前网上的猛搜索,第二次了解反而是离开后的回味与关心。

说的更具体点,进入一家单位半年内,需要基本或者完全了解公司的产品性质,市场地位,全球布局,公司人数,组织架构,劲升机会多寡,加薪时间和幅度,职位最高极限,去职方向,以及同行布局以及公司竞争对手的市场能力与薪资水平。

必须的。

  4,时刻掌握自己的市场价值。

  自身为例,2002年-2004年在第一家单位工作的20来个月中,我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面试了昆山大大小小近30家企业。

当然不是让你作为一项任务去做,而是抽空去做。

我就经常参加昆山每周六日都有的人才市场而且时不时网上投递电子简历,而且当对方人事打来电话我都会要求必须是周六面试,否则我不去。

为什么,因为我的立意就是面试了解市场信息,战略上就占了优势。

如果有好的机会我才会当做真正面试去做,而且昆山绝大多数企业周六上班的,你要是碰到拒绝你周六面试要求的单位,那反而倒能吸引你,我就碰到过,通力电梯就是。

总之,从城北的富士康,到前进东路的微盟带电子,到城南的南亚电子,再到仁宝电子,彩晶科技,纬创资通,广兴电子,神达电脑。

当时昆山数得上名号的我基本都面试过一圈了,这也锻炼了我面试的能力,而面试不慌张则成为我的经验,多了,也就疲了,紧张从何而来?

20个月下来,我总结了一下,两点,一昆山薪水普遍不高,大部分台资企业,不如不跳;二我在昆山的市场价值就是2千的月薪,不会出其右。

下面,在第一次工作介绍完之后,开始精简语言,而且打破循序渐进的篇幅格调,希望能更好的驾驭这篇即兴之文。

  

  2004年初进入上海,很显然,为了避免“男人当牲口”用,我这次是以项目经理的名义撬开上海单位之门的,从此不做工程师。

工资翻番还多,税后5500。

  回顾我自身以及身边多为同事的职场甚至是人生历程,我们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的第二年到第三年的过渡期,是工作生活甚至是人生最迷茫的时候,处理不好的人会灰心丧气,对自己失去信心,厌世悲观,又无颜见江东父老,甚至有跳楼亡命他乡的,当然从此一蹶不振得了抑郁症的更是数不胜数,很多你并不知道,而且你也关心不到他们,他们却是在当今所谓的“蚁族”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信息以及乐观向上的稳扎稳打的精神动力。

第二重要的是不要被忽悠。

大家都是成年人,社会人,千万不要幻想你这个傻根能碰到刘德华刘若英夫妇,你遇到的当然好人居多但坏人也不少,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被坏人忽悠。

这里的坏人有些是损人不利己的,他甚至不是有心伤害到你但却忽悠了你,影响了你正常的决策。

我就真真实实被忽悠过,第一家单位做电子修护工程师工作的时候,一个讲大话的山西同事,有次过年从老家回来大声炫耀他们村里面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身价上亿的大老板,主要靠煤矿发财,连他家也家产三千万。

我当时正处毕业后的踌躇于彷徨期,在这个档口听到他的话我暗自计算2千月薪与三千万财富是什么差距?

而他包括他这样的人天生就有如此身家,老天真是不公。

这加速了我第一次失败的到来。

几年后我自己一分析,才知道被那个伙计忽悠了,离乡背井的十二小时夜班他这个富二代如何能承受,而且他的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山区农村家庭供个大学生不容易三千万更是子虚乌有,不知道他当初是何意,那么多同事都听见他“炫富”了,也不知道其他同事何等感想,至少,我那时,被忽悠了,这加重了我毕业2年时期的消极思想。

当然这个毕业两年的槛跨过去就好多了,人生第一个真正的槛,希望你能好好度过。

现在想来即使以前那位仁兄身价真的上亿,或者他是富二代又如何,我不能因为某一个富二代就对社会怀疑就去悲观厌世,你做你的富二代不会影响我个人的价值观,更何况当今除了层出不穷的富二代,更多的还有官二代也比比皆是,你都需要欣然接受,事实如此。

我的失败就是到上海半年后投资5万花了全部积蓄开了个处于夕阳产业的长途话吧,请人管理,运营才6个月不到血本无归,发完最后一个小姑娘的工资后我身无分文,办了生平第一张信用卡透支度日。

那时我意志消沉,每到周末休息找楼下一路公交做到底,记得乘坐过986公交,更记得上过911后2个小时才下,到了靠近江苏边界的某个花园洋房,下来晃了1个多小时回到终点站再乘坐回来,每每冥思苦想仍然不得其解。

最终我缓过神来,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力以及被狮子座女友充满激情的人生计划所感染,让我熬过了毕业两三年时候的难关。

所以,如果你处于那个时候,请你悠着点,乐观最重要。

此后,在一无关系二无过高学历的基础上,我顺其自然走上了外企的事业道路,而且是台企,合资,外商独资500强,再到中小外资的循序渐进的“正常”步骤。

 

  结合我在上海近百家企业面试的经验,先总结如下,为真正的介绍找工作技巧夯实基础。

  

  一,关于企业,

  很显然,按照中期收益来分,欧美独资500强为首选,而且我建议女孩进去就不要出来了,晋级和加薪机会多,记住是地区总部或者研发中心为最好。

  其次是国内事业单位以及垄断国企,非垄断的就免了,被民营化的趋势很明显,少去。

  然后是日本韩国企业,日本高于韩国,尤其是日本汽车企业三大巨头,福利薪水等不在欧美之下。

  下面是国内半官办的上市公司。

  接着是新加坡印度等亚洲企业。

  再往后是香港台湾企业,当然香港好于台湾,加班是常事,而且加班工资很低。

  最后是国内私营企业,或者中小民营企业,周六别想休息也不会按照法定给你算加班费,周一到周五忙死你,没有加班费,平时即使没事也不能早走,没有国企的待遇却有国企的作风,你懂的。

  

  二,关于地区,

  1,前几年一直是深圳为最高,其次上海,然后北京,再往后是广州,再以此类推。

2011年的当下,前面稍有变化,上海职业经理人薪水远远第一位,北京第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接着是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宁波,然后才是天津无锡大连等。

  2,全国企业单位来说上海绝大多数执行五天八小时,其次是北京,其他所有地区或者包括深圳广州在内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主要还是6天工作制,当然部分大型外资企业除外。

  3,税收,

  越有国内关系或者越跟国内关系密切的企业,给员工扣的个人所得税越少。

相对来说广东地区扣得最少,国有企业扣得最少。

不谈公务员,因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让你交税我不交。

  

  三,关于压力,

  1,排第一,压力最大的是国内民营企业中层干部;

  2,第二是民营企业一线工人以及基层管理人员;

  3,三为台湾企业中的大陆人;

  4,四是外资企业中的中低层大陆管理人员;

  5,五外企白领,工作层级,万事自己做不带人的;

  6,拿提成的大学生业务员;

  7,物流人员;

  8,大型半民营公司工程师,比如华为中兴大唐等等,无论你进去多少年加班到夜里12点是正常情况。

  

  四,发展机会

  1,最大机会来自大型民营只有一个老板的企业,他们最缺的是人才,但他的薪水低吸引不了人,所以你需要足够聪明有能力而且需要走进他,他最缺你这样的人,他太累了;

  2,华为中兴大唐等的资深员工;

  3,拿年薪的外资500强资深职业经理人;

  4,内资银行外资银行以及证券等金融行业职员;

  5,外资白领。

  

  四点大致明确后,我们侧重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几年后的找工作方法讨论。

找工作,第一步,确定好找什么样的工作。

  

  市场经济,讲究的就是自由选择,优胜劣汰。

所以实际职场中也一样,当你想找工作时记住,你只找一份工作一个单位,同样公司在筛选人才的时候有权力甚至是很不小心的将你忽略或者遗忘也很正常。

所以绝不要对某次面试的好坏耿耿于怀,也不要每天到处投简历生怕漏掉了某个企业某个黄金机会,否则你将郁郁寡欢而且临场发挥失常,否则你将每天24小时在网上也看不完一个小县城内的职位。

所以记住,你只找一份工作。

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一个职位可以挑选几十甚至上百个候选者,而你也可以投同样多的职位,所以你们的机会是均等的。

这个首先就解决了找工作难的心理问题,就像中国男女比例失调一样谈了十几年说多出几千万光棍云云,但是你我他的同学朋友同事有几个找不到老婆的,高低参差而已,至少那个档口你只找一个对象,同样,工作也是如此。

  

  所以,你将来的雇主以及职位,你要事先框好,比方说我毕业第三年想跳槽,目标就很简单:

上海写字楼美国企业研发部项目经理,或者副经理,或者项目工程师,而且我要的是市场水平相当的最好8千往上的月薪,目标雇主就是我们现在公司的竞争对手和客户或者大的供应商,美资,而且不加班。

这样,目标职位圈子就定好了。

第二步,不是急于去投简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你要去做的是将自己打造成符合那个职位的人选。

  

  我有近3年的工作经验,其中只有一半不到的时间做的是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要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至少口头表述出来不成问题,这个就要我去思考第一家单位项目管理师如何做的,而第二家又有什么类似的地方更有什么不同点,哪家的方法和流程好,再想2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好。

当然如果还嫌不够那你在真正投简历之前还需要认真去复习或者请教其他有经验的项目经理。

自己感觉思考成熟了的时候,项目管理程序都已了然于心也就差不多了,面试的时候自然能轻松说出,专业能力这关不在话下。

下面就看我的目标企业还有什么需要我准备的,对了,英语!

所以这几个月就要多看看面试英语,以及想法设法用一些连词将自己日常工作的专业词语链接起来,每天自己写篇关于工作内容的短文,200个单词足够了,没时间写的话就在路上自己对自己说。

路上怕危险就上厕所的时候说,默不作声的心里说。

回家后看看中央九套,听不懂不要紧只要你能听出几个单词,以后每天听,然后就能听懂短句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不要看英语新闻,因为你立刻会回想和套用最近的国际新闻并结合画面来猜这则英语新闻讲的什么意思,结果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碰到老外就靠猜,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当英语和流程都初具感觉之时,恭喜你,可以上路了。

这里的上路不是说你就可以停下来不做之前几个月在做的专业和英语的两大练习了,而是在直到进新单位报道工作几个月终于转正之后,方可以放下。

我们自然也就谈到了第三步,做简历。

  

  做简历很简单,你我都会做。

但要做的简单明了,大气,主要类容跃然纸上,2-3页就行。

这里有几个诀窍:

问不同的猎头要几份他们各自公司的模板,选一份你觉得最好的往里面填;二,一定要中英文简历都有;最后无论你之前实际做过什么或者有什么不同经历,但是千万记住你写的简历内容,这个时候包括以后所有时候,你是什么样的人,以简历说了算,你写的什么你就要说什么。

所以千万不要忘记自己写的简历,包括其中的每一个字,随时做好回答为什么写这个单词的准备。

后面的步骤就是实战篇了。

  千万不要只将面试当成实战,而战斗从你开始投简历就开始了。

  

  接下来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简历的去向了,否则这么精美的简历特别是你这样一个人才,很容易会石沉大海毫无音信。

  我们知道简历自然是去人才市场,对的,但那只是针对部分职业。

你要记住的就是三点:

一,大城市的主要人才市场在网上,网,就是国际互联网,你现在在上的这个网。

二,中小城市的主要就业渠道靠面对面的人山人海的人才交流市场,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当然现在也有进一步网络化的趋势,将来不上网的人找工作也许只能靠父母或者亲戚朋友关系了。

比方说昆山科技博览中心每周六周日的人才市场就是相当成功的典范,它每周末都举行而且如此成功,不仅大而全,企业多职位不虚,并且所有现场职位全部放到当地昆山在线网上去也可以在线申请;更厉害的是每周它都有来自周边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吴江太仓常熟等等其他城市单位的甚至是专场招聘会来吸引人才,这也说明了昆山不仅自身是用人大户也是个人才集散地,别人到你这来招聘,因为你这里人多有经验的候选者多。

我们再比较下上海的人才交流会,你也可以去看看,一次就行,那是为下岗工人再就业准备的,而且除此很多是招聘保险证券和直销业务员的,来者不拒。

去一次回来后你就会感慨世道不好混,工资怎么会这么低,生活信心立减一半。

而且所有的招聘会都是每个区主办的,其规模和职位总和不会超过昆山一场招聘会。

所以这里要明白城市大小跟招聘的习惯和文化,选择适合你的投递简历方式。

第三点,几乎所有外资企业都倾向于网络招聘,现场招聘会你很少会看到他们,除了富士康台达等。

  最后说明下,也有某某世界500强在某个周末举行自己的独场招聘会的,自己举办的。

我就参加过一次,2007年施耐德在上海东华大学附近的一个五星级宾馆举行过他们自己的专场招聘会,跟开派对一样,气氛相当轻松,喝咖啡面试闲聊,但成功率不高因为比方说你跟你某个同事甚至是主管在里面不期而遇,尴尬自不必说而且寻找新工作毕竟是比较敏感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匆匆半小时一走而过,剩下的应届毕业生则很有兴趣的和招聘官大谈特谈,汉语英语上海话满厅飞,但是他门口写着所有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上面对招聘会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要的职位,好职位,薪水不低的职位,几乎就全在网上了。

网上,不是让你去网上漫无目的的搜索,所有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搜狐网易同学录,还有XX等搜索引擎以及天涯这样的论坛,还有腾讯这样的网聊起家的巨头,等等,都有自己的人才或者招聘专栏,里面都有职位,不是让你都去注册。

我这里就讲到了最有用的核心了,根据我从2005年到现在为止收集的网络招聘市场数据统计以及本人多年的网络招聘经验,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所有网络招聘市场,被三家(前程无忧,中华英才,智联招聘)垄断,占全部有效职位数和网络招聘市场的80%以上,其余被其他上万家招聘网站或者版面瓜分,包括精英前程1010job搜狐猎狐新浪XX天涯等等不一而足,但鲜有一家占到1%以上者。

有的舍才有的得,所以我们这里就将其他上万家放弃,如果我找工作就只上前三家,足够了。

2,略微说下三家各自的优势。

前程无忧,占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也是中国最知名招聘网站,世界五百强最爱,其职位特点一为量多,二大企业包括世界级企业多;

中华英才,市场占有率达20%左右,有效职位数最多,大小企业通吃,缺点是针对性不强,虽广告费用不少,但职位不精挑细选,外资民营国有保险直销全有,所以投简历找工作成功命中率稍低。

智联招聘,市场占有率近30%,中型外资企业为多,大家不要一直盯着世界五百强,很多中型企业相对职位薪水更高个人发展空间更大,所以就我个人偏好我会先投智联招聘的,然后再去其他2家投递。

公正点评判,针对毕业2年-15年的人士网上找工作,首选前程无忧,其次智联招聘,然后是中华英才。

3,说下网上投简历技巧。

最好设置下关键字搜索,两三个即可,否则你忙不过来,看花眼也未定,很可能是重复看,浪费时间。

投简历期间每天搜索一次看是否有合适的新职位,三个网站挨个投递一家不拉,投递总和每天达到10个新职位为止。

投递时间最好为每天上班时间,也就是上午9:

:

0到11:

00,下午1:

00到4:

00,道理很简单,挑简历的那个人在电脑面前正在上班,其余时间他(她)看到你的概率将大大减少。

周末没必要投,因为周末都休息没人更新职位,以免重复投递。

只在工作日投递,每天投,连续4个月后可以不投了,或者直到你找到新工作为止,当然如果一定要找到你能找到的最好单位那需要投递到你上班后转正为止。

一职位定向定位,圈好自己的工作范围后,

  二准备好自己满足目标职位的技能,至少是面试半天不出纰漏的口头技能,

  三做好简历,

  四找准简历投递方式并执行下去。

  到这里,整个找工作的前期工作,完成了。

  

  接下来,开始登上真正的战场了。

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在这里出问题了。

哪里?

就是投简历与面试的过渡期。

无论是骑马找马的,亦或是提出辞职或真正离职后找下家的,还是应届毕业网上投简历的,还是失业在家后要找工作的,普遍的感觉就是网上投简历后杳无音信,简历如石沉大海,即使来的也都是传销或者某某片子公司,然后就这样的毫无选择的被仅仅打来电话的几次机会“套住”,当做救命稻草般的去仓促面试了,心理上的虚弱与失常的临时发挥加上时间上的自我紧迫感,让我们找工作变成了一个被动的战斗,最终草草以找到一个实在是“将就”的职位而收场,于是今后身在曹营心在汉,新工作上自然会无心进取,因为一开始就是将就下嫁的。

这个是职场上的通病。

  --------------------------------------------------------------------

  实际上,我们忘记了一点,当然也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发现这个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投简历的滞后期,而且是一个月以上的滞后期。

  --------------------------------------------------------------------

  也就是说在你每天投简历后,直到第三周也就是20天前投的简历才发挥了作用。

理由很简单,人事首先要在茫茫应聘者中挑出他(她)认为合适的简历,于众多的候选者中挑出数名他(她)认为合适的几位,这个就是粗选的过程,他(她)也有很多的日常工作,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挑到你,比方说共计10份简历,然后他(她)会把这10份简历和缺人的部门经理提出的职位要求做一个细细比较,发现其中有5份不合格,那么他(她)会再次从以前的加上这几天新投的简历中再挑选补足5份,总共10份筛选后的简历推荐给需求部门。

需求部门再在百忙中抽空把这10份简历全部看完,很显然这个部门经理或者用人部门的头会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