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612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docx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

  *导读:

因为道家思想是后起的,所以道家这名辞比起墨者、儒家

  因为道家思想是后起的,所以道家这名辞比起墨者、儒家等也可以说时代稍后。

在先秦底文籍里有以孔对墨称巩墨,或称瑞墨,但没有称儒道底。

《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记陈平底话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这虽可以说道家底名称在汉初已有,但所指是否限于老庄之学,却很难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载司马谈之说和《儒林传》都以这学派为黄老之术;《庄子传》称为老子之术;《韩非传》称以黄老:

《陈丞胡世家赞》称为黄帝老子之术;《曹相国世家》称为黄老术;《淮南子要略篇》称为老庄之术。

可知当时道家底名称不很流行。

然而在战国末年,《老子》以来底道家思想几乎弥漫于学人中间,汉初所称底道家,也许可以看为老庄之术底成分很多罢。

至于称黄老之术,是因为秦汉间老子学说与邹衍底阴阳说混合起来以后底名称。

阴阳家推尊黄帝,为当时学者所共术,其说尤能与道家对于事物消长顺逆之理想参合。

于是黄帝也成为道家所推崇底人物了。

固然在《庄子》里也说过黄帝,不过不像阴阳家把他说得那么重要而已。

道家思想底承继和变迁不很明了,把现存底《老子》和《庄子》底内容比较一下,想能够得着多少断定。

  *甲老子是谁

  老干到底是谁,或谓没有这人,最近来发生底问题。

在解答这问题时,随即要回答《老子》是谁底著作。

日本津田左右吉先生以为老子是乌有先生一流底人物。

②他说在《史记老子传》里所记老子底事实极不明了,一会说是老莱子,一会说是周太史据,一会又说他是李耳。

可知司马迁时代,老子是谁已有异说,而其中最有力的说法是以老子为老观。

《韩非子六反篇》引《老子》第四十四章底文句,称为老耿之言。

被疑为汉代作品底柱子天下篇》有一半见于《老子》;《寓言篇》也引用《老子》第四十一章底文句,所谓老子即是老聪。

《淮南原道训》引《老子》第四十三章底文句;《道应训》引第十四章底文句,也记老腑之言。

老腴底名字屡见于《庄子》和《吕氏春秋》里头,可见他是当时为一派底学者所推崇,因为称之为老子。

但老胞究竟是谁也不得而知。

  崔述在《诛泅考信录》(卷一一里也说:

老胭之学,经传未有言者,独记载《曾子问篇好子论礼频及之,然亦非有诡言异论如世俗所传云云也。

战国之时,杨墨并起,皆托古人以自尊其说。

儒者方崇孔子,为杨氏说者因托清老胭以础孔子;儒者方崇尧舜,为杨氏说者因托黄帝以讪尧舜。

以黄帝之时,礼乐末兴,而老脱隐于下位,其迹有近似乎杨氏者也。

今《史记》之所载老耿之言皆杨来之说耳。

其文亦似战国诸子,与《论语》。

《春秋传》之文绝不类也。

  主张老子为历史人物比较地多。

冯友兰先生以为李耳实有其人,而老胭底有无则不得而知。

司马迁误以老响与李耳为一人,故夹杂了许多飘渺恍绕之谈。

《道德经》为老子所造,只为隐自己底名字而称为老眠之书。

或者李耳之书本名《老子》,表明是一长老人所著,如《汉书艺文志》中道家有卿长者》,阴阳家有《南公》,农家有《野老》,《乐毅传》里底河上大人,老子犹言长者,丈人,皆长老之通称;以《老子》名书,犹《野老》等之例。

但今所有之《老科亦曾经许多次添加修改,不能必谓成于一人之手。

日本武内义雄先生也和冯先生一样,用《史记》所载老子子孙底系谱来做老于曾生于人间底根据。

所不同者,他认老胭便是老子。

《史记》记老子为孔子底前辈,就当纪元前五百年前后底人物,而在传后又载老于以下八代底子孙,说假仕于汉孝文帝,假于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

胶西工死于汉景帝三年(西纪前一五四),今以三十年为一代推算起来,从西纪前一百五十四年上推二百四五十年老子便成为西纪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

这与孔老会见底传说底年代相差约一百年。

司马迁采用俗说,以老子寿长百六十岁或二百余岁,表面虽可免于矛盾,但这样长寿,于事实上恐怕不能有。

孔老会见底事情恐怕是出于老庄后学所捏造。

至于老子子孙底系谱,《史记》以外底文献全然没有。

司马谈曾从黄生学道家之说,可知这种记载是依据黄生所传底材料得来底。

但司马谈是景帝时人,与系谱中最后一人同时,所以从老子底子孙直接说出也很可能。

《史记》载老子底子孙为:

  老胭一宗一注一宫一假一解

  此中老子之于家为魏将,封于段干,《史记魏世家》及《战国策》都记魏将段于崇底名字,日本如齐藤拙堂请人以为便是老子之子宗,恐怕还是宗之于孙较为适宜。

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能执为定论。

武内先生以为老子当与子思。

墨翟同时,优培雅说到他也是当然的事。

  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底事,若把《曾子问》与《史记老子传》比较起来,便知二者底思想不同。

若依《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他可以理会老子也是楚狂、长沮、梁溺一流的人物,岂是孔子所要请益底人?

孔老相见底传说想在道家成派以后。

在《吕氏春秋二月纪当染篇》里有孔子学于老响底记载,问礼底传说大概是从这里来底罢。

《史记孔子世家》对于孔子问礼底事也用怀疑的语气,说: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可见司马迁也不信孔子与老子有何等真切的关系。

  将老胭和孔子放在同时代最古的文字是《吕氏春秋》与脏子》。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底书,庄子记孔老底那几篇也几乎是与这书同时。

在《吕氏春秋》以前,没有孔老相见底说法,可见这是道家得势后底附会。

  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是立在对抗的地位上,《庄子》中关于孔老问答底那几篇便是本着这点写成底。

所谓楚人,是因道家思想起自南方。

儒家思想是北方所产。

北方底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与南方黄帝、神农、许由、老子之道相对抗。

战国末年,南方与道家思想有密接关系,所以唱行道家底宗师多被定为南方人。

如《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篇》载许由生于沛泽之中,《孝行览慎人篇》又说他是颖阳人。

《孟子》所说神农之道,也是在楚国盛行底。

称老子为楚人,本不必限于楚国本境,因为战国末年,南方诸国都称为楚。

  关于老子底乡里,《史记》说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而《庄子天运篇》及《寓言篇》都说老胭是沛人。

《史记》说老子出关,莫知所终,而《庄子养生主》却记载老子死底故事。

今本《史记》说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溢日胭。

《索隐本》载名耳字响,而无字溢。

以李为姓,《正义》与《索隐》底说明都是神话,为什么名胭,也没有的解。

《汉书艺文志》老于邻氏经传四篇往说,姓李名耳,恐怕以老子为姓李是刘向父子底时代流行的说法。

《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篇》舜染于许由、伯阳句下,高诱注说:

伯阳,盖老子也,舜时师之者也。

时代越后,老子所授底徒弟越古,越到后来,他便成为开天辟地以前底神灵了。

以伯阳为老子底字,葛洪底《神仙传》是本于高诱底注而来底。

以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底传说或者本于《庄子天道篇》,而《孔子世家》采用其说。

但《天道篇》所记全是假托,不足凭信。

  《技记》又说老子或是老菜子,或是周太史像。

太史馆是秦献公时人,后于孔子百余年。

他底唯一事迹见于《史记周本纪》所说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这个是周命将终,秦柞当兴底预言,总是出于秦孝公以后底话。

司马迁也不能断定,所以说,或曰请即老子,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索隐》与《正义》都不以老子即太史檐为然。

其次,老莱子即老子底说法也不可信。

司马迁自己对于这层也有疑窦,所以用或曰底语气。

或者自或回老莱子亦楚人也,至与孔子同时云一段,只明老莱子也是个道家,不一定就是老子。

《史记老子传》记老莱子著书十五篇(《汉书艺文志》作十六篇),言道家之用,明示与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是两个人和两部不同的著作。

老莱子在《楚策》里是教孔子以事君之道底人;《庄子一h物篇》也记他与仲尼底谈话。

此外,《大戴礼卫将军文于篇》也记他对于孔子底批评。

关于老莱于底文献只此而已。

然而《国策》所记只能视为战国时代底传说;《外物篇》与《卫将军文于篇》都是汉代作品,所说无疑是汉人底话。

还有刘向底《列女传》记老莱子七十斑农娱亲底故事,恐怕也是小说家言罢。

看来,老莱于底名字在先秦时代人知道底很少。

老莱子十五篇今不传,现在仅见于李善《文选注》所引《尸子》底逸文一句,说:

尸子曰:

《老莱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寄也。

奇者固也。

代文选》魏文帝《善哉行注》)总而言之,以太史情为老耿,恐怕是像脱同音所致;以老莱子为老子,为楚人,恐怕也是影射者聘或学宗道家而冠以老字底罢。

冠老字底著作如《老成子》、《老莱子》,多与道家有关,也许是一种称号。

  老子与关尹底关系,依《史记》,《道德经》是为关尹而作。

关尹底名见于《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篇》,说:

老胭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娇贵齐,阳生贵己,孙胺贵势,见良资后。

《庄子天下篇》也将老子和关尹并称。

可见在战国末年,关尹学派与其它学派并行,因为贵精。

贵虚、贵齐等派与老子底贵柔,很接近,渐次混成道家底派别,老关底关系想是这时代底假托。

说老子寿百六十余岁或二百岁,也是从战国末年道家养生底思想而来底。

  *乙《道德经》

  现在的《老子》是否老子底原作,也是一个问题。

《汉书艺文志》载《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可惜现在都见不着,无从参证。

从经内底章句与思想看来,因为矛盾之处甚多,故可以断定其中必有许多后加的文句。

如果现存的《老子般经过后人增改,在文体上应当首尾一致,但其中有些章句完全是韵文(如第二十一章),有些完全是散文(如第六十七章),又在同一韵文里,有些类似骚赋,有些同于箴铭;同一散文,有些是格言,有些是治术,甚至有些国人经注。

仅仅五千文底一小册,文体便那么不一致,若说是一个人一气写下来底,就未免有点牵强。

《史记》说,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从现存本看来很难说与汉初底本子相同,有许多可以看为汉代加入底文字。

如《庄子天下篇》所引老胭之言: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

无藏也,故有余。

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

无为也,而巧笑。

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

这些文句都不见于现存的《老子》。

其它如知其雄,知其白,受国之振,曲则全,深根,挫其锐,则散见于今本《老于》,但表现法和思想多与今本不同。

这大概是由于引用者底误记,或传诵间所生底讪讹吧。

或者今本《老子》是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辑者以为是老子底话而成,故此现出许多断片的格言。

汉代著作所引底《老子队乎都与今本不同。

如《韩非》底懈老》、捕者》,雕南》底《道应训》、视道训》、特俗训《诠言训》认间训X韩诗外传》入史记货殖传》中所引底《老子》,只有《解老》中底一句是今本所存底。

可知今本是后改底本子,不是原本。

  从思想方面看来,今本《老干》有许多不调和底地方。

如六十七章所立底三宝不能与排斥仁义礼名底态度相融洽。

不重视善恶区别底道家思想,也不能与七十九章底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相调和。

取天下(二十九,四十八,五十七章)也不与崇尚无为底见解一致。

五十四章底子孙祭扫、列记乡国天下,生死、摄生(五十章),长生久视(五十九章),兵(三十及六十九章),立天子,置三公(六十二章),圣人用之,以为官长(二十八章),简直不是道家底话。

又众人与我底分别(二十章),天道与人道底对举(七十七章),都与说柔弱,说退,说屈等精神不和。

这些都可看出《道德经种所表示底思想底混杂。

再进一步考察起来,老子底根本思想,在《道德经》中也有与它冲突之处。

拿失道而后德(三十八章)来和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二十三章)比较;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三十八章)与大道废,有仁义汲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比较;五章底天地不仁以下几句与四十九章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二十章),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善,人之宝杯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比较起来,不能不说彼此痛矛盾处很多。

  今本《老子》有些地方夹入俚谚,有些是引用它书底文句。

如曲则全(二十二章)之后,便说古之所谓曲则全,是用古谚底证据。

八十章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见利在子肤筐篇》。

十三章底故责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与拉子在有篇猢同。

恐怕是辑《老干》底人改窜《庄子》而来底。

又如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是战国末年流行底辩者所说,在老子时代恐怕也不能有。

又三十六章将欲龛之,必固张之等句明是一种方略,与主张虚静无为底老子思想全然不同。

这文句在《战国策》与《韩非子》中同说为引惆书》之文。

所谓《周书》即惆书阴符》,或《太公阴符》,为阴谋家与纵横家所尊崇底经典。

这些文句是阴谋家言履行入《老子》里头。

又,十八、十九两章底仁义等句,明是反对高唱仁义底儒家。

孔子虽常说仁与义,却未尝把仁义连起来成为一个名辞。

仁义是孔子以后底儒家术语。

孟子力说仁义,然而《孟子》全书,并没提到这排斥仁义最力底老干。

如果《老子》之说为当时所流行底,孟子不能不攻击他。

这章恐怕是孟子以后之文。

在道家系统中,与这章最相近底主张是法家慎到底说法,恐怕也是慎子一派之言窜入《老子》里头底。

这样看来,今本《老子》直像一部从多方面选录底道家教科书,思想与文体都呈混杂的状态。

最低限度,也可以说是原本《老子》底增改本。

在《论语》及《孟子》里,我们可以看见孔、孟底人格活跃在纸上;在《道德经》中却不能找出老子底真性格,所以怀疑老子不是历史人物也未尝不可。

  然则《道德经》原本底作者及其时代是否相传底老子又是另一问题,津田先生以为从《苟子无论》对于老子底批评老于有见于破,无见于信看来,这书当成于《孟子》以后,《苟于》以前,作者大约是西历纪元前三百年左右底人物。

武内先生以为老腴是西历纪元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而随德经》当成于纪元前二百四十年顷。

老子以后面数十年间,其思想传授底历程不得而知。

现存《老干》里底有韵部分大概比其余散文部分较古。

《苟子解蔽篇》中有《道经》曰: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底引文。

《道经》这名字,暗示着在苟子时代道家底书不止《老子》一部。

再者,当时道家不但有像儒家底经,并且也有传。

《苟子修身篇》引《传陶,君子投物,小人役于物一句,与《庄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底见解相同,可知这所谓传,是道传。

《解蔽篇》有虚一而静、至人、无为,《礼论》中有太一等辞,都是出于道书底。

在《老子》里没有太一、至人。

《庄子天下篇》叙关尹、老响之道,说: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这名辞后来屡见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人《审分览》诸篇)。

至人这辞见于《庄子逍遥游》:

故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于》中只有圣人,故《解蔽》所用底至人是从以前的道书得来底。

贩子》中底放日底下底文句多是引用早期的道书。

可知在现存的《老子》未被修辑以前当有许多别行底道家经籍。

《列子天瑞篇》谷神不死一段是今本《老子》所载,而书却冠以黄帝书底名称。

同篇别段也有这名字。

又《力命篇》及《庄子知北游》底黄帝之言亦见于《老子》。

当时的道书多半是佚了,只剩下些被采入《老人《庄》等书底引句。

打开《老子》底时候,读者当注意到这一层。

  *丙老子底思想

  从现存《老子》看来,通篇首尾,除掉十篇左右以外,都是说明治天下与处世底法术。

其中所谓道、德、虚静、得一、无为、无欲、不争、自然、柔、损等都不外是政治底方术,成功和保全身命底道理。

它含有很浓厚的法家思想,恐怕是法家底学者将道家底《老子》原本改订底。

《庄子天下篇》评论周末诸子之学:

一论墨翟、禽滑整,二论来研、尹文,三论彭蒙、田骄、慎到,四论老观、关尹,五论庄周。

《天下篇阿以看为《庄子》底跋,作者把庄子放在五派底末了,可知为庄周底后学所作。

作者评老、关底学说说: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说之。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日:

在已无居,形物自著。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荷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尝后人。

  老耿日: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路。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日:

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实,已独取虚。

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

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巧笑。

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日:

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日:

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关尹、老耿乎,古之博大宾人哉!

  这里所引老响之言和现今的《老子》不甚一致,作者大概是师承庄周所传底老耿底话;至于今本《老子》或者是师承法家学者所传底老子底话。

从这两派底异传,我们可以推测老子思想底原型。

《天下篇》所传可以说是正统道家底思想。

正统道家思想底出发点在辨别存在现象底精粗。

存在底本体是精的,现象是粗的。

凡是体积底事物都不足以当道底本体,所以独要淡然向着超体积底神明去求。

这神明便是本。

本即是常恒不易而超乎现象底无。

从产生万物底功能说,便名为有。

有万物底实体本是虚空无有,所以存于万物中间而不毁万物。

因为万物底本性不毁,人生不能有何等造就或改革、或毁坏。

所以处世资乎顺从、无为、懦弱、谦下。

这些话,归纳起来,不过两端,一是玄学方面底太一论,一是实用方面底谦弱论。

  老脱、关尹以现象底本体为太一,常无有来说明。

太一不见于今本老子。

在今本中只有大(第二十五章)与一(第十四、三十九、四十九章)。

太一底最早的解释,当以《吕氏春秋大乐篇》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这一句为最近于老胭底意思。

太一便是道底别名。

今本《老子》第二十五章,俗名这先天地生底物回道、曰大,和《大乐篇》强名之为太一底说法很相同。

又,今本《老干》第三十九章所要得底一与第十章所要抱底-,都是指道而言。

老胞、关尹举出常,无,有三个字来说明太一,今本《老子》第一章解不可道之道为常,天地之始为无,万物之母为有,可以参照。

  老观、关尹底谦弱论在《天下篇》所引比较地详明。

关尹说:

在已无居,形物自著。

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老胭说要守雌、守辱、取后、取虚、无藏、无为等。

这些是他底处世金针,和今本《庄子》底意思相同。

谦弱论底大意是以为道底运行,在感觉中只见相对的现象,如今本《老子》第二十九章说,物是或行或随,或改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堕;又如第二章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如第五十八章所说底祸福相倚伏。

大道在运行底历程上必有这种相对的现象,世人若偏执一面,如执有舍无,就易避难,舍短取长,乃至恶卑好高,趋福避祸。

都能使人生陷于不安,竞争从此而起,灾难从此而生,直至把道失掉。

谦弱论便是对这些有对的和积极的见解所下底方药。

  以上是对于老、关学说底本来面目底推测,若依今本《老子》,我们便能够了解得详细一点。

但要注意它是法家的道学。

今本《老子》也偏重处世一方面底方术,对于道底本质也谈得不详尽。

现在将其中底道论与人生论分析在下面。

  *丁道论

  《老子》底道论是全部思想底根据。

道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宇宙生成底解析,二是万物本性底说明。

第十四章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

此三者不可致法,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激,其下不昧,绳绵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恍炼。

第二十一章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馆。

俯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腐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第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智,字之日道。

道是感觉器官不能完全理解底实体,所以名之为恍馆。

宇宙底生成是从道而来。

第四十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元,依上头)意思是道底别名,不过今本《老子》已将有、无、一、万物,排成次序了。

所以四十二章说:

随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底混饨或恍格状态。

一是成了形质底最初元。

二是阴阳。

三是阴阳开展底最初状态,从此以后,便成为繁复的物。

书中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有物、有象(二十一章)都是说明从浑饨生出万物以前所含底生成底能。

《老子》只说明生底现象,却没说明怎样生法。

大概作者只认定有一个内在的道为宇宙本体,一切不能离开它,它是一切事物底理法和准则。

所以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

又说了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放几于道(八章)。

人生当以这自然存在底道为准则,然后能得安宁。

在这里,不能不把道底本性指示出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生而不有,为而不待,长而不宰,是调立德。

什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芙芙,各复归其根。

归根回静,是谓复命。

(什六章)看来,万物底本性是不有、不恃。

不宰、致虚、守静。

总而言之,它是有生底进程,却没有生底欲望;有养育底德,却不居其功。

第三十四章说:

大道把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底本性既然如此,从它产生底万物也不能不同。

因此人也当随着这个准则去过日子。

  宇宙生成底说明在先秦底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

儒家底典籍更不谈这个。

古代中国所注重底知识只在与人间有密切关系底道德、政治、处世、立身等等上头,至于宇宙如何生成,却没人注意到。

《淮南子天文训》载:

天里未形,冯冯翼翼,洞洞偏偏,故曰大昭。

道始于虚霸,霸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渴难。

故无先成而地后定。

这是后来的道家知识进步了,对于天地剖判底程序才有清阳为天,重浊为地底说明。

天地剖判初见于《史记孟子苟卿传》引邹衍底话,恐怕最初注视这个问题底是阴阳家。

到吴时徐整底《三五历记》便有未有天地之时,混饨状如鸡于和盘古开天辟地底神话,这也许是南方底传说或印度金卵化生说底传入。

老子底宇宙生成底见解,是从阴阳家得来底。

  其次,在《老子》里也有几处说到天道。

天在中国是支配人生底尊体,是宗教崇拜上底最高对象。

《尚书》屡言天命,《论语地常见天。

对于天底理解纯是依于人间生活,拟之为人。

故天有意志,有感情,能激受人间底祭扫。

天命是超乎人间能力所能左右底命运,宇宙间所以有秩序,便是因为有了它。

但宇宙并非无所创造,乃是自然生成。

这生成底力是天之德。

天底思想到孟子时代已很发达,但儒家并不十分重看天命,只以它为宇宙一定的法理。

《论语公冶长》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孟子说诚是天道,思诚是人道,人所重在人道,因它含有伦理的意义。

《老子埋底天是自然、无为,所以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隔,见天道(三十九章)。

又说,天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抑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报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六十四章)。

又天之道不争而善股,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六十一章)。

这些都是以天道为至公无私,不求自在,不为自成底意思。

放说,治人事天莫如啬(五十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一章)。

也是指明一切都是取法自然底意思。

  *戊人生论

  《老子》底人生论是依据道底本性来说明底。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一是人生底归宿,一是生活底方术。

人生底归宿属于历史哲学底范围。

《老子》所主张底是一种尚古主义,要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跑向虚静的道。

人间的文明从道底观点说来,是越进展越离开道底本性。

第十八章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四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又,第三十九章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乃至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样崇尚古昔,所谓仁义、智慧、忠孝等,都是大道废后的发展。

古昔大道流行,人生没有大过大善、大智大愚、大孝大慈等等分别。

所以要绝圣弃智,使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使民复孝慈(十九章)。

古时没有仁义、忠孝、智慧等名目,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