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思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3533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道家政治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家政治思想.docx

《道家政治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政治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家政治思想.docx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

浅谈先秦道家政治思想

——以老庄为研究主体

王正琥

[论文摘要]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老庄思想以“道”为原则和依据,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主张“无为而治”,建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彰显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图景;老庄“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启发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政治思想上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

道家政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现实意义

Onthepoliticalandideologicalpre-QinTaoism

                 --LaoZiandZhuangZitostudythemain

Abstract:

TheTaoistphilosophyofTaoismisthewisdomofits"Tao"tothehigheststandards,Linkinthenatural,socialandallaspectsoflife,meaningbroadandcontainsaprofoundhumanisticspirit.LaoziandZhuangzithinkingof"Tao"principleandbasisforsocialandpoliticalrealityoflifeforexposingadeepandharshcriticism,standsfor"inactionandrule"construct"asmallcountryfewpeople"theidealsociety,illustratesthelifeofapictureofthefuturesociety;LaoziandZhuangzi"Harmony"concept,containsaprofoundecologicalwisdom,inspiredustocorrectlyhandl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thestrateg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politicalideologyandConfucianismstressesceremonygovernance,theruleoflawLegalistssaydifferent,Taoismadvocates"inactionrule.""Inactionandrule"asthecore,Taoismmadetheirpoliticalsystemandprofoundethicaltheory.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society,fundamentallyspeaking,istheabilitytoresolvesocialconflictsofinterestssothatthewholesocialsystemandlifetotheharmoniousdevelopment.Taoistpoliticalethicsof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haveapositivesignificance.

Keywords:

politicalandideologicalTaoismLaoZiZhuangZithepracticalsignificance

一、以老庄为核心的先秦道家政治思想概论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

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

”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般学术界都认为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但也有异议,有人认为老子要晚于庄周,也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老子其人。

总之,这是一个争论不决的问题。

本文以《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为宗,认为老子就是李聃,也就是孔子向其问道的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吏也。

孟子曰: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然而遗憾的是,除了《史记》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些之外,老子的生平并不太清楚。

道家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继承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生平事迹,历史记载也不多。

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曾做为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粱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因对社会不满,不愿与当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所以很快辞官归隐,终身不仕。

有人批判庄子人生哲学是消极循世,甚至是有些颓废,其实,庄子是一个隐居求志的人。

他认为天下是沉浊的,世俗是不堪相处的,他不肯板着面孔说一句正经话,但他的心是畅朗的,他的心上是内外浑然的。

庄周的心情,初看是悲观,其实是乐天的。

初看是淡漠,其实是恳切的。

初看是荒唐,其实是平实的。

初看是恣纵,其实是单纯的。

以老庄为宗的道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的此道理,懂得中国大半。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中国的思想家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极少有准确分类的思想家,也并不专向某一方面钻研。

道家也是没有明确分类的思想体系,是哲学思想,同时也是政治思想。

(一)道论

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等人都满怀救世的渴望和热忱,而且身体力行的上说下教,以求使天下安宁,仁爱周详。

而老子却用一种冷静的智慧,审读时世、人生、社会以至于自然万物之“道”,并归结出一套驾驭人生的理论,其清醒、审视都到了极致。

《老子》开明宗义便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老子看来,被称之为“道”者事实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常道,即一般的道;另一种是非常道,既特殊的道。

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所以,常道无名,而非常道有名。

老子所说的非常道,是由常道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自然界中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道。

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也就是说“道”既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

其实简言之,老子所谓的“道”,指的是创造宇宙的一种基本动力。

这种动力,老子说只能意想而不能闻见。

所以,老子说的道,不是物质的道。

老子曾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老子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一”是一个物质的概念,相当于老子前面所说的“有”。

所以,老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

物质的世界产生于精神的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精神。

同时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也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的善恶。

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也就是说,要想认识万物,首先应该认识万物的本原“道”,在认识了道以后,就可以认识万物,在认识了万物之后,则应该重返于道,固守道的基本精神。

(二)小国寡民

老子在说清楚了他所认为的世界的本原“道”之后,便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描述道: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其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文化极其不发达;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家中,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意;其四,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否认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小国寡民”是老子经过感悟、体验和总结而升华出的一种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乌托邦。

(三)无为而治

在政治方式上,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境界,他说:

“为学日益,为益日损。

损只又损,以至与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

”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的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仞欲治天下。

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有人去争,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则在于尚贤,如果不尚贤,就可以受到制止社会纷争的效果,即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之所以盗贼多有,一方面是社会滋长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常常认为地使一些难以获得的货物贵重,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所以才刺激了一些人的欲望,进而产生了盗贼。

因此,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第三绝圣弃智,绝任弃义。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不安,根本愿意在于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不利于身会秩序的安实,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另外,老子还说;“智慧出,有大伪。

”按照老子的逻辑,如果专制国家的统治者义智治国,民众也将相应地变的聪明,而用指挥反抗统治者,其结果必然是越治越乱。

由上所述,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和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

老子围绕着‘道’所展开的道论,为其后道家各派继承发展,并成为此后两千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国哲学之最核心的部分。

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是被后世统治者采纳,在汉初达到鼎盛时期,“文景之治”的盛况与其实行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是分不开的。

而《道德经》和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道互补。

三、庄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庄子在政治思想上,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在个性上主张逍遥,本性自足,在存在论上主张万物一体。

(一)逍遥游——政治自由

游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的总论。

逍遥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

他认为民靠其常性生活,而不受外表的干涉,就是过上了很自由的生活,也就是逍遥游。

他在《马蹄篇》中说: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天放”,是自然而放任的意思,亦即是极端自由的意思。

他认为人民一切的不幸,是来自政治的干涉。

他在谈到政治时,攻击仁义的不足,一方面认为仁义不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认为就算是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

庄子之所以提出如此的理论,是因为其所出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植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个阶层大量出现。

人生面临那样深广的痛苦,如何找到个人解脱的道路,这是庄子哲学中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庄子像他以前隐者一样希望在黑暗世界中找到个人出路。

游世便是庄子提出的路。

游世思想的核心意识是“不认真”或者叫做“放弃认真”。

不认真的看待现实社会的一切,以此把个人从社会生活的黑暗压力中解救出来。

庄子用游世不认真求保护自己,以保全自己的生存欲望,同时有带有自虐意味的嘲讽心情,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的对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

庄子在游世自保思想中最独特的说法是“无用”。

庄子也谈其他的养生方法,但特别喜欢谈论“无用”的好处。

所谓“无用之用”,就是讲人生在世上,不要追求有用,不要使自己显得有某中才能,因为有才能就会被人用,就难免卷入是非凶险之中。

个人千万不能成为任何意义上有用的人,一旦有用,就无法自保。

游世最关键的就是要谨慎地避免矛盾,在夹缝中游走。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后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这个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的比喻,就是形象的说明了庄子游世的思想的含义,同时也表达了庄子对这个世界的轻蔑:

这个无可理喻的世界,只配让人这样活着。

(二)窃国者诸侯——社会批判

庄子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他不同与老子的独特之处。

庄子的社会批判观直接来源于对所处时代的体验。

〈庄子〉中多次写到的战争、暴君、权臣等等,都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直接体验,而讲到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庄子则指向了处于等级制度最上层的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用来统治百姓的仁义道德。

因为,他认为当时所有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法规完全是多余的。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君乎牧乎”这样的统治制度不过是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

庄子认为既然连飞鸟、走鼠这样的弱小动物都有保护自己不受灾祸的本能,那么比他们更聪明的百姓,则根本不必接受法度的约束,想要欺骗、统治百姓就好比“使蚊负山”一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上所称道的圣人。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形成十分浓重的崇拜圣贤的观念,在很多思想家看来,历史是由圣人所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由圣人所制定的。

但是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认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实际上不足以为圣。

“世之所高,莫若皇帝。

皇帝尚不能全德,而战逐鹿之野,流血百里……其行乃甚可羞也。

”历史上的圣人不值得效法,非但不值得效法,而且是历史的罪人。

三皇五帝治天下,实际上是乱天下,社会历史所以变得如此纷然扰乱,主要是圣人的罪过。

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庄子认为,所谓的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天道人德”相违背的。

仁、义、礼、智这些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愈是败坏,礼仪规范也愈是隆盛。

为世人多所称赞的名分与知识,正是使人类社会的道德衰败的凶器,名与知不仅不能使人的道德良善,反而却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

庄子说:

“古之君人者;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

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

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

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

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对统治者立德不仁批判深刻而又尖锐。

四、先秦道家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

现在,工业的文明、高科技的发展,引起各种深刻的反思,使世界上更多有识之士把希望投向东方,投向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人类新文明的重建与新文化的复兴中,有相当大的价值。

人类因科学技术的强大和自我意识的膨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背离了老子所说的大道,对大自然无休止的掠夺,到头来反为自己挖掘了一座座难以跨越的陷阱。

现代人类只有改变观念,采取新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的避免走向毁灭,重建辉煌的未来。

这当是先秦道家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道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政治思想在政治社会中的运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则是与民休息的治政方略。

要做到与民休息,必须做到:

省刑罚、轻赋税、去礼文、宽政务。

老子反对苛繁的刑罚和法律,认为“法令滋彰,道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

法令过于严苛繁多,束缚人民的自由太过,谋生困难,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老子主张“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老子·七十四章》)。

老子认为,万物的生死,早就操在冥冥中司杀者(道或自然)的手中,又何必人去参与其谋?

庄子也主张省刑罚,认为刑罚只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失去天性的自由,活在一种恐怖拘束的枷锁中,痛苦不堪。

  轻赋税是减轻人民各种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使人民能够获得发展自身以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条件。

老子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七十五章》)。

在道家看来,食者充君之庖,税者输国之赋,食用当俭,赋税当轻。

统治者横征暴敛、赋税过苛,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陷于饥饿困苦。

故有“上之库藏,民之怨府也。

库藏之物,民之膏血也”之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都是一定的,统治阶级征收的赋税过多,必然会影响到人民所拥有的财富总量。

统治阶级贵生厚养,人民生活难以为继,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并视死如归,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财税收入,还会祸及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由此可见,轻赋税是与民休息的重要内容,也是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政权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二)道家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

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属于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人的心灵被大多数的欲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焦躁感。

人们把自己的价值全部维系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权力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

在对待物我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体悟方面,我们应多吸取一点老庄的思想。

老子说: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

知足不辱,知至不殆,可以长久。

”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

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

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

过分的爱名就会付出重大的消耗,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在老子看来,与外物比起来,生命才是根本,人们应该珍视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不应沉迷于万物而伤害性命。

同样庄子有“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即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于物又超脱于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老子提倡“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三宝”首先是慈即慈爱,对人要慈爱和蔼,以和谐的心态对待人;其次重节俭,不要贪图享受,不铺张浪费;三为“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强好胜,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里包括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也有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原则。

如果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学习吸取这种思想,就会减少各种摩擦,也能使自己生活更轻松快乐一些,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人在道的世界中走向生命清新,这就是庄子最终为人生找到的意义。

庄子之道的全部玄奥理论都在于论证一个合理的经验世界,一个和谐的新世界的可能性与完美状态。

“道生天地”的旷达与崇高鼓励着人们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去营建一个新的自由无拘的逍遥世界。

这也就是老庄留给我们的最有生命价值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4]钱穆.庄老通辨[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5]陈少锋.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方勇.庄子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

[8]宗白华.中国哲学史提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