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784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ocx

3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吴作武

摘要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关键组成部份,,它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起到决定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有资料显示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为此,我校自2009年开始实施了“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今日免费精品文档

原价:

购买0豆元”课题,旨在发现制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建构促进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模式,找寻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研究今日免费精品文档

原价:

购买0豆元

引言: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辛勤的园丁”。

杭州市教科所2011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

北京市2010年下半年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

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为教师心理号脉问题向来就被视为一个神秘的领域,而教师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

一、研究的意义

(一)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利于教师生理的持续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

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二)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社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特殊的组成部分,对中学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必然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的理论内容,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践研究必然为中学心理健康实践提供重要的依据。

目前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停留在职业伦理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必须通过教师心理活动的内化才能提高。

对包含在心理素质中的各种教师技能、能力素质、审美修养等培养的过程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整个心理背景,顾及到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制,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

(三)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利于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

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四)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引导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同样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成效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取决于教师这一因素,教师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与心理学表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引导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和持久的。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情绪情感状态以及价值观,世界观都将伴随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不健康心理会带给学生消极影响。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特别是不健康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各种遇到的问题,往往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据有的调查表明,90%的学校恐惧症都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

“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的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

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2、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工作或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没有解决好,情绪调节自控能力不强,将个人在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失意烦恼带入学校,错把学生当作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将自己的否定情绪迁怒于学生,或者用自己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学生,造成对学生的心理的伤害,甚至改变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贻害终生。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偏重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严重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人格的教育,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普遍意义上的提高,也只有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

    (五)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由于当前中学生入学进入高峰期,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师只能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其中90%以上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3小时。

而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之外,还要进行高学历培训、普通话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考试及各种各样的培训。

同时还要认真参加优质课、公开课等各种学术教研活动,而且大部分学校星期六还要花里胡哨补课,“补补补师生都辛苦,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教师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休日。

这些超负荷的工作与多重责任使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

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许多事实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源”,教师良好的心理面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利于学校管理的内涵发展

    在学校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对于学生,教师是管理者,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则是被管理者,教师还充当着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的中介。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理解和贯彻学校管理的意图,对学生实施有效的高质量的管理和教育。

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教师职业稳定的旧概念已开始被推翻,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转岗转聘等现代学校管理的新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认可学校新的管理机制,配合各种制度的实施,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将提高其应付各种挫折的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校管理中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减少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心理状态及时反馈管理的成效,科学地调节管理方法,公正地运用管理手段,合理的采用评价手段,通过形成优质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转模式来提速学校的大发展。

二、研究的综述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

许多学者根据不同依据和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标准。

学者公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智力正常,胜任教学工作;人格健全,情绪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现实,适应性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甚至提升其标准为:

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也有学者指出,教师心理健康应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是情绪健康,具体包括:

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自己的专业;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上进心、进取心;有同情心、宽容心、忍耐心;有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应该属于“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中的常态和很健康两种,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第四等级,一般的教师起码要达到第三等级,也就是说,好教师的标准要高于心理健康的一般教师的标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

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尚处于发展的概念。

唐迅等人把教师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定义为: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文化素养、教育才能和人格品质的合金。

其中文化素养和教育才能是教师心理的社会文化形式,而人格品质则是教师素质的心理形式。

”他们将现代教师心理素质的本质确定为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

孟宪乐等人认为教师心理素质是其思维水准、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品质等诸多因素的总和,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分为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心理能力三个子结构。

张承芬等人在对教师心理素质的隐含研究中将其定义为:

“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可教育和培养特性的与能力相区别的心理品质。

其中创造性、责任感、教育效能感是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

”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林崇德的观点,他把教师心理素质建构为由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育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与策略等要素互动同构的结构,为人们建构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模型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理论。

    本课题组研究,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是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

其中主要包括:

一、认知品质,如观察力、反省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二、情绪情感品质,如成就动机、教学心态、浓厚的兴趣等;三、意志品质,如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行为支配等;四、个性品质,如外向,内向等;五、人际沟通能力。

结合学校的教育实践,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

    1、良好的认知水平。

这里指的认知水平是指教师的认识过程,它集中表现为智力或智力活动。

主要包括:

敏锐的观察力和了解教育对象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信息传递和接收能力;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2、悦纳的职业意识。

能认可自己的教师职业身份并且自愿从事教师工作,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

“悦纳”自己的教师身份包括:

调整教育价值观上的认知偏差;清楚职业的优劣所在。

    3、积极的教育心境。

一种比较微弱的、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能使教师处于欣喜和乐观的状态,头脑清楚,工作效率高。

教师的教育心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

    4、健全的教育意志。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具有各种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

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沉着冷静的自制力。

    5、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括:

了解彼此的义务和权利,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偏盖全;积极与他人做真诚沟通;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嫉妒等负面态度。

    6、适应的教育环境。

对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来适应,其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对不良环境,教师能凭借良好的心理素质给予积极改造,用自己的能动力量去影响周围的教育环境。

    结合我校的情况,我们大致构建了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模型:

         

   (三)教师心理研究的综述

    关于教师的研究古已有之,《学记》中就有“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论述。

把教师研究纳入科学范畴的还是在本世纪初,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一直是渗透在教师能力、人格、健康等研究中进行的。

20世纪30年代,教师心理素质研究的重点还集中在对教师人格品质的研究,即探索教师品质及其范围、教师品质和教学的关系等。

到60、70年代,研究者把人格特质理论引用到教师心理研究当中,以期发现教师人格特质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Rushton等人在1962年研究的教师个性特质的剖面图。

他们根据学生对教师讲课效果的等级评价,总结出成功教学的四个维度:

(1)成就取向;

(2)人际取向;(3)人格魅力;(4)组织才能。

研究表明在这四个维度上得分高的教师,往往被学生评价为优秀教师。

从80年代开始,信息加工学派开始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心理上的加工运算。

期望通过研究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来揭示教师复杂的心理行为。

研究表明,与新手教师相比,专家教师在课堂经验、理解教学事件和解释课堂事件方面有更丰富、精巧的知识结构。

与此同时,研究者开始关注起教师的心理卫生问题。

其代表人物是Dick和Wagner,他们对教师压力情况、相关因素和表现症状等5方面做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

时间紧张和工作重荷、处理变化、被他人评价、处理同事关系、角色的冲突和不确定、劣等的工作条件等。

这些压力往往会带给教师疲劳、精神紧张、沮丧等不良的情绪状态。

对压力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教师进行个人处理压力的策略训练,即直接行动方法和缓和方法。

前者主要是通过做能消除压力来源的工作来减轻压力;后者以减轻压力感产生为目标,是一种精神上放松。

在美国就开办了旨在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研讨(workshops),训练教师发展一种直接行动方法和缓和方法相融合的能力,传授教师使用放松练习,作为缓和情绪和压力的技巧。

80年代Griffith对伦敦的中小学教师开始进行较为全面的心理素质训练,如尽量恰当地处理问题;避免对抗;工作后尽量放松;采取行动来处理问题;控制感情;与他人讨论问题交流感情;提前打算和优先解决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等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我国在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功能及培养途径的系统研究。

韩进之在1982年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有:

热诚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开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对我国教师个性品质的一个总结。

张承芬和张景焕等人用隐含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教师心理品质的三个维度:

(1)工作动因;

(2)工作行为;(3)行为调控。

每个维度都包含四种心理品质,其中角色认同、有恒性、责任感、非权势性等心理品质是家长、学生、教师共同认定的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品质。

在此之后,申继亮等人运用内隐理论的研究范式对教师的教学心理进行了系列的研究。

他们把教学心理素质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和动力系统,每个方面都包含许多子成分。

根据研究结果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心理素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现,我国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的调查并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品质。

李辉运用参与式培训对昆明市东华学校的全体教师进行了团体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们咨询的主要内容有:

学生偏差行为的成因分析;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技巧;教师心理卫生;头脑风暴训练等。

经过两年的培训,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个性品质、教育观念、对待学生态度等方面有了较为显著的差异。

黑龙江教育学院把心理辅导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制度,举办心理辅导系列讲座,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点等。

他们还对教师进行了个人心理放松策略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对教师心理研究的深入,由教师的人格品质、教学效果、教学行为与策略、心理健康水平等的概念组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整体概念逐渐被建构起来,并被研究者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着。

三、研究的设计

    

(一)“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建构

    1、研究假设

    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贯穿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假设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系统,在其向理想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或减缓、制约,或加快、推动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我们认为,在承认教师原有的心理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只要能找到影响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和干预,运用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就能推动心理素质的发展,加快形成心理素质理想模型的速度。

    2、模式建构

    在以上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找因素——确定干预方向”三个阶段的研究实践,建构了“促进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

    为了弄清当今教师心理素质的概貌,发生、发展的规律,课题组从2009年起开始着手进行调查研。

一是运用各种已有的量表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二是采集个案进行访谈调查。

    前者主要运用了两类调查问卷。

一是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试量表,如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林崇德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量表等;二是依据自己需要而编制的问卷,如“家长对教师期望调查问卷”、“教师评价心理问卷”和“压力自测量表”等。

    后者主要运用文献搜索法和个案访谈法。

我们采集了教师的典型个案并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对个别优秀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干预措施等内容。

    第二阶段——寻找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

根据杭州市教科所2008年对杭州市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

高中有13.4%教师存在心理卫生问题。

各群体分类比较发现:

男教师、40岁之前教师、非干部教师、班主任、初高中教师、语数外主课教师和未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中男教师、年轻教师和工作量较大的教师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群体。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运用了大量的问卷寻找可能制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各种因素。

通过“教师效能感”量表的调查发现:

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上,较差有10.98%,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上,较差有9.87%,其中以年青教师居多,反应为压力感较大,自信力不足。

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量表对特级和高级教师进行测试发现:

骨干教师人格因素中分数较高的有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分数最低的是幻想性。

表明智慧性、情绪稳定性、教强的意志力等积极的人格因素是教师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③对家长进行“教师期望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

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对教师这一职看法的回答中用到了诸如“神圣”、“为人师表”等词语,表明教师职业在受到社会尊重的同时,还被抬到了“道德权威化身”的神位上,这些无形中都给教师施加了相当大的精神压力。

④在“教师评价心理问卷调查”中发现:

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回答“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的感觉是怎样?

”,回答“压力很大”的占81.8%,回答“无所谓”的为0。

评价的压力对教师来说,反应平静的是少数。

⑤在“家庭生活的调查”问卷中发现:

健康问题是困扰家庭生活的首要矛盾,孩子的教育问题为第二大矛盾,这些矛盾经常会影响到教师的心境。

对教师的休闲生活进行调查发现:

教师的休闲活动虽比较健康,但相对比较简易,而且多数教师对休闲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偏颇,不懂得以何种方式来放松心情。

⑥通过对优秀教师成长历程,教师自杀等典型个案的分析发现:

自我认知调节的良好与否,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人际关系处理的妥当与否,经济状况的改善与否,社会大环境的宽松与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

    通过这些调查分析,课题组从内外因归纳了影响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

内因主要有认知倾向、心理需求、人格因素和教学效能感,外因主要有社会期望、家庭生活、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学校制度、经济状况。

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了其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三阶段——确定方向

    清楚了制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外因后,我们明确了干预的两个系统:

认知化解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

针对认知化解系统,我们采取内部干预措施进行自我调节。

主要从改善认知、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放松学习等手段来提高认知水平,调整心理需求,改善人格特征和教学效能感。

针对环境支持系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外部干预措施。

主要从环境营造、心理培训、完善制度、保障系统等手段来完善学校制度,营造和谐人际,改善经济条件,减缓外界压力。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调查研究,构建起以“影响因素——干预系统——干预措施”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模式图。

见下图:

       

(二)实施干预措施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

 1.内部干预措施

    

(1)改善认知倾向,增强教学效能感

    ①培养专家型的教学认知方式。

专家教师对上课过程中的典型行为和与之相关的情境有高度的预见性,对教学策略有高度的反省能力和控制力。

学校采用师徒挂钩,通过“传、帮、带”对新手教师采用捆绑式学习。

新手教师必须随堂听专家教师的课,他们每一堂课的教案都要经过专家教师的审阅。

专家教师对新手教师的教学要进行全程指导,并与之交流自身备课的思路和理念,帮助新手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改进不良的教学模式;对新手教师强调教学反思。

要求新手教师在一堂课、一个月、一个教学阶段结束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和总结,写反思日记,分析成功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肯定自我,认识不足,增强自我效能感。

    ②合理归因前的充分自我认识。

自我期望的高低,归因的合理与否都关系到教师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校通过人格、自我效能感等测试让教师进一步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尝试完善自我;学校举行了“班主任的困惑与思考”、“谁动了我们的奶酪”、“对实验班化教学的反思”等等一系列的沙龙、研讨活动,让教师畅所欲言,碰撞思想的火花,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鼓励通过努力和他人帮助来解决问题,以增加自信,促进自我成长。

    ③运用艾理斯的情绪调节理论。

情绪是可以选择的,其关键是转变认知。

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时,注重教师运用ABC理论的能力,在团体辅导中模拟情境中让教师尝试对诱发心理问题的事件重新进行解释和评价,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问题。

对已有的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自我辨析,包括不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等等,减轻情绪的困饶,保持心理的健康。

    

(2)完善自我人格,树立优秀教师形象

    完善教师人格需要有优秀教师的人格为榜样。

优秀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会对其他教师产生辐射效应,是其他教师模仿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典型范例。

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师特点为:

上课认真,语言清晰、幽默,板书工整,不拖堂;对人和气,无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讽刺打击;改作业细致认真,百问不厌;以身作则等。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与我们所构建的心理素质理想模型的教师类型比较吻合。

结合课题的研究成果,学校出台了“满意教师评选办法”和“爱心教师评选活动”,在高中三个年级的1872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调查。

内容涉及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生认可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先由学生打分,再由每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