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丹霞地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863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漫话丹霞地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话丹霞地貌.docx

《漫话丹霞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话丹霞地貌.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漫话丹霞地貌.docx

漫话丹霞地貌

漫话丹霞地貌

Yuanzi16

本文目录

一、前言

二、丹霞与丹霞地貌及其由来

三、丹霞地貌的发现与研究

四、丹霞地貌的分布

五、丹霞地貌的形成

六、丹霞地貌的分类依据及类型

七、丹霞地貌景观分类及其特征

八、中国最美七大丹霞地貌排名

九、“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十、中国丹霞六大世界自然遗产地

1、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区

2、湖南莨山丹霞地貌区

3、福建泰宁丹霞地貌区

4、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区

5、贵州赤水丹霞地貌区

6、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区

下面是正文

一、前言

1、“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报道

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10年7月25日至8月3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

今年中国申报的项目为: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和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据中国新华网巴西利亚2010年8月1日报道,“中国丹霞”于当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40个。

“中国丹霞”项目,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区“捆绑”在一起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它包含的6个申报地分别是:

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这六个省的申遗办公室负责人王智光在现场说:

“‘中国丹霞’是世界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颗明珠。

让她更加璀璨,为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而做出努力”。

江西省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绍平表示,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之后的工作更为重要。

他说:

“遗产保护是皮,遗产利用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地政府一定会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另一项申遗项目——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7月31日已被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的报道令人振奋!

它激起了作者的创作激情。

为此,特编写了这篇比较全面深入地介绍丹霞地貌的科普文章,供读者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丹霞地貌参考。

希望能赢得读者朋友们的喜欢!

二、丹霞与丹霞地貌及其由来

在中国,“丹霞”这个术语,是指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形态,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

这个术语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地质学家引入,作为一类地貌的名称,起源于中国广东省丹霞山。

它在中国早已被广大学者和公众广泛接受。

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是指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内、巨厚陆相沉积地层上的地貌形态。

它主要由陆相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反映了一种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

这些沉积地层经历了区域地壳抬升、剧烈的断裂、流水的深度侵蚀切割、块体运动、风化和溶蚀作用,塑造了群峰、崖壁以及峡谷等有着极大景观美的绝妙地貌景观。

中国丹霞这类地貌形态,包括了一个完整的地貌发育过程:

从地貌形态不太显著,侵蚀切割不太强烈的青年期,到迷宫般的峰群和峡谷发育较好的壮年期,直到以大范围低地和广泛河流体系围绕的孤峰为特征的老年期。

“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属于岩石地貌和红层地貌类型之一,是指由巨厚陆相红色砂岩、砾岩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形态的总称。

它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的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沉积地层——红层中。

在世界范围内,丹霞地貌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发育最典型、最为著名,并因此而得名。

丹霞地貌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

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红色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作用、重力作用、风力作用、溶蚀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的侵蚀切割,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和地质公园,如广东丹霞山、湖南莨山、江西龙虎山等。

它们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1928年,中国著名矿床学家冯景兰先生等,在广东省北部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许多学者对丹霞地貌的概念进行过阐述。

三、丹霞地貌的发现与研究

1、丹霞地貌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中国著名矿床学家冯景兰先生,在中国广东北部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

在丹霞山地区,这种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这种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的是天上的彩霞。

1938年,中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先生,把在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先生,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一文。

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

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

“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

不过,有作者认为,在这里用“定义”不妥,宜用“概念”。

从此以后,不同的辞书、专家提出的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丹霞地貌的发现名列其中。

2、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

这些定义的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

岩石地貌学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

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

对岩石的色彩讨论也出了问题。

所有丹霞地貌的定义都承认岩石是红色的,但对色调并没有定量标准。

甚至有人认为,某些灰白色岩层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为它可能是由红色退化而变成灰白色的。

3、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岩相

此外,关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环境也没有达成统一认识。

多数人主张应该是陆相(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的岩石;有人则认为应包括海相(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还有人提出:

“凡红色碎屑岩,不论它是陆相、海相、火山相(由火山活动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可称为丹霞地貌。

4、构成丹霞地貌的地层的地质年代

对于构成丹霞地貌地层的地质时代,学者们持有截然相反的见解。

有人主张,岩石地貌只有和构成它的地层的地质时代联系起来,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层位,才有对比意义。

有人主张,不应受地质时代限制。

有人甚至认为,把自己原来定义中的地层时代删去代表着进步,认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红色岩层,就都可以被考虑进来。

然而,在岩石地貌学中,岩石的时代是用来进行地球演化过程对比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

失去了时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对地质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参考阶值就大打折扣了。

中国学者们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几乎全部发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地层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陆相沉积为主(岩石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

然而,随着研究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学者们发现,其他国家的丹霞地貌也有发育在更古老的地层或者海相沉积岩层中的。

于是,有的学者就建议,放宽对红色岩层的时代及岩性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广。

5、丹霞地貌的形态

在地貌形态上,多数人强调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

但也有人把拱门、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划入丹霞地貌。

目前,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最终的结论。

在早期的丹霞地貌定义中,地貌的形态往往会被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样的定义充分说明,丹霞地貌是有着许多曼妙优美的形态的。

这种地貌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一种地貌类型。

然而,随着研究丹霞地貌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

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

学者们规定:

“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

55°~90°之间。

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

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定量指标。

6、丹霞地貌研究的初步结论

总之,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先生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和发展三个阶段的丹霞地貌研究,作为地貌学一个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日趋成熟。

“陆相红色碎屑岩”作为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和“陡崖坡”作为形态限定,已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

“顶平、身陡、麓缓”的坡面组合,是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

目前,所发现的红层均不早于中生代;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的地层组合上,而相对软弱的粉沙质和泥质岩层则多发育红层丘陵。

丹霞地貌发育的地质构造基础,表现在由区域构造——大地构造或板块构造控制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内部构造控制丹霞山块格局乃至山块形态;岩层产状(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对丹霞地貌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对于山块顶面和构造坡面的控制;而地壳升降运动则控制地貌发育的进程。

四、丹霞地貌的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其中,以中国分布最广。

目前,中国所发现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

由于它们所处的大地构造部位、地壳活动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其丹霞地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

据国际研究资料,世界上红层广泛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发育了与中国丹霞地貌相同或相似的地貌类型。

因此,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质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

据统计,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陆相沉积红色砂砾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

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福建的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的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湖南的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云南的丽江老君山;贵州的赤水(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区,约有1300平方公里);江西的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的坎布拉;广东的仁化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的永康、新昌;广西的桂平白石山、容县都峤山;四川的江油窦山、灌县青城山;重庆的綦江老瀛山;陕西的凤县赤龙山以及河北的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貌分布区。

五、丹霞地貌的形成

1、丹霞地貌成因概述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形成的红色沉积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是指主要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切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地质作用而造成的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陆相红色砂砾岩沉积地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它是由于地壳抬升,陆相红色砂砾岩沉积地层经受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丹霞地貌的发育开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切割,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形态。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切割,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

其中的碳酸钙被含有侵蚀性CO2的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溶蚀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的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着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被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在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

中国中南大学刘江龙博士在《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一文的摘要中,提出了以下几项研究成果:

⑴、中国东南部形成于中生代炎热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红层盆地,燕山运动促使东部断陷盆地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火山岩及双峰式火山岩系,具有弧后拉张性盆地特点,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红层盆地发育模式-弧后拉张性盆地。

而深处于内陆的红色盆地缺乏岩浆活动。

⑵、中国东南部各红层盆地,均以较稀疏的NNE向和近NS向断层构成主要构造线,同时发育了近EW向和NE、NWW向断层。

大型构造线控制了山块的总体排列方向;次级构造则控制山块的走向、密度和平面形态;不同方向的节理使地貌更富于多样化。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使较早抬升的区域保持长期稳定,有利于丹霞地貌从幼年期到老年期演化;间歇性抬升区域则发育多层性丹霞地貌。

⑶、流水侵蚀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是雕塑丹霞地貌主导外动力。

其侵蚀作用方式不同、对不同岩性的侵蚀强度各异;软硬岩层之间的差异风化形成丹霞地貌陡崖坡上独特的微地貌景观;重力崩塌作用参与丹霞地貌的塑造,加速了新一轮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的进行。

由此,将丹霞地貌分为流水侵蚀型、雨水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冲刷溶蚀型等五种成因类型。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经历了完整的演化旋回或演化阶段,展现了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大地貌演化阶段的九个典型地貌过程的自然演化序列。

⑷、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集地质多样性、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独特性及景观珍奇性于一体,记录了一亿多年以来欧亚板块华南区域陆壳断陷盆地的地质历史和地球中生代以来古地理环境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反映了地球中生代晚期-新生代阶段的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全球性变化和重大事件,孕育了世界上已知丹霞地貌中分布最密集、造型最精美的地貌形态,包含了多种典型而突出的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及栖息地,历史人文遗迹以极其独特的方式融合在自然美之中。

这些具有全球意义的自然现象、自然演化过程和杰出的天然美景,集中展示了丹霞地貌的地球科学、地学生态、地学美学和地学人文四大效应。

⑸、中国白垩纪红层全为陆相,而国外红层既有陆相也有少量滨海相;中国白垩纪红层被塑造成丹霞地貌的过程经过了干热气候向湿热气候的转换,而国外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缺少这一环节;中国东南部大陆处于三大板块交汇处,地壳抬升强烈,青藏高原的上升对中国大气环流及现代地势分布影响剧烈,中国丹霞地貌是在这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气候环境发生转变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标志性岩石地貌,而国外同期红层地貌则不具有这种标志性。

⑹、通过野外调查和岩矿鉴定,湖南崀山红层总厚度200~2320m,砂砾岩类型多样,岩石中SiO2,Al2O3和CaO的含量较高,K2O和Na2O含量较低。

说明崀山红层的抗风化能力强,喀斯特现象突出。

崀山地区,经历了多次间歇性地壳抬升,地貌发育过程清晰,形态结构完整,以圆顶密集式壮年期丹霞峰丛、峰林为最大特色;巷谷、线谷和天生桥规模宏大;独特的丹霞喀斯特微地貌以及丹霞与喀斯特复合地貌发育;造型地貌丰富多彩。

六、丹霞地貌的分类依据及类型

下面介绍前人提出的丹霞地貌分类依据及其与之相应的丹霞地貌类型。

1、地貌形态

单体形态

正地貌:

丹霞崖壁、丹霞方山、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尖峰、丹霞低山、丹霞丘陵、丹霞石球、崩积堆和崩积巨石;

负地貌:

沟谷、顺层凹槽、丹霞洞穴、丹霞穿洞、竖向洞穴。

组合形态

宫殿式(柱廊状、窗棂状)、方山状、峰丛状、峰林状、石墙状、石堡状、孤峰状等;

楔状、块状、墙状、线状、柱状、拱状等;

高原峡谷状丹霞地貌、山岭状丹霞地貌、峰丛状丹霞地貌、峰林状丹霞地貌、孤峰状丹霞地貌、丘陵状丹霞地貌;

峰丛型丹霞地貌、孤峰型丹霞地貌、丘陵型丹霞地貌;

类丹霞地貌、宫殿式、窗棂式、蜂窝状丹霞地貌等;

泥乳状、窗棂状、迭板状、波浪状等。

2、其他划分类型

岩层倾角:

近水平丹霞地貌、缓倾丹霞地貌、陡倾斜丹霞地貌。

有无盖层:

(无盖层)典型丹霞地貌、(有盖层)类丹霞地貌。

气候区:

湿润区丹霞地貌、半湿润区丹霞地貌、半干旱区丹霞地貌、干旱区丹霞地貌、(高寒区丹霞地貌)。

发育阶段:

幼年期丹霞地貌、(青年期丹霞地貌)、壮年期丹霞地貌、老年期丹霞地貌。

过渡与组合类型:

喀斯特化丹霞地貌、泥被式丹霞地貌、土林式丹霞地貌。

物质基础:

砾岩丹霞地貌、(砂砾岩丹霞地貌)、砂岩丹霞地貌、(砂页岩丹霞地貌)。

主导动力(成因):

一般丹霞地貌、海蚀丹霞地貌、丹霞岩溶地貌、人工丹霞地貌。

七、丹霞地貌景观分类及其特征

1、丹霞岩体景观

丹霞崖壁:

指标-坡度>60°,高度>10m的陡崖坡。

特征-多为直立陡壁、可因岩性差异呈多层状组合;崖壁上多顺层凹凸和竖向流水蚀槽。

丹霞石墙:

指标-长度大于2倍宽度,高度大于宽度。

特征-山块顺断裂构造线延伸,呈薄墙状,低缓者可称石梁。

丹霞石柱:

指标-孤立石柱,高度大于直径。

特征-方形或圆形孤立石柱,低矮者可称石礅。

丹霞石球:

指标-浑圆状风化、蚀余球状石。

特征-由坚硬的厚层、巨厚层砂岩或砂砾岩风化或侵蚀而残余的球状石。

异石:

指标-形状奇特。

特征-形态各异的单体岩或群体岩群。

岩洞:

可分为

顺层凹槽:

指标-顺软弱岩层发育的长形崖槽,宽∶高≥10∶1,深度小于外口最小高度。

特征-岩性垂向差异使岩壁上出露的软弱岩层快速风化成凹槽,顺层可连续或不连续。

丹霞洞穴:

指标-深度大于外口最小尺度(高或宽)的凹穴。

特征-顺层延伸较长(宽)如额状洞、扁平洞;纵深方向多顺层延伸。

丹霞穿洞:

指标-蚀穿山块的通透洞穴。

特征-通透洞穴即穿洞(穿岩、石窗);洞顶厚度小于跨度者为石拱;拱跨在河谷者称天生桥。

竖向洞穴:

指标-高度大于厚度,垂直方向延伸的洞穴。

特征-顺垂直裂隙发育的垂向洞,或崖壁表面水流侵蚀的竖向洞穴。

2、奇峰幽谷景观

⑴、山峰

丹霞方山:

指标-近平顶,四面陡坡,长度比<2:

1。

特征-岩层近水平,山顶平缓,四壁陡立,呈城堡状、宫殿式丹霞地貌。

丹霞尖峰:

指标-由陡崖坡构成的锥状山峰。

特征-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坡,但山顶面不发育,呈锥状山峰。

丹霞低山:

指标-局部陡崖,多为30°~60°的陡坡山峰。

特征-可能有1~2个面呈局部陡坡崖,大部以陡坡或陡缓坡相间构成山峰或山梁。

丹霞丘陵:

指标-局部有陡崖,山顶浑圆化的低缓丘陵。

特征-无连续陡崖坡,总体上呈圆化丘陵状。

⑵、幽谷

线谷:

指标-谷深>10m,谷宽1.0~1.5m的深谷。

特征-俗称“一线天”,两侧谷壁(崖壁)垂直或同斜,紧而逼,谷底起伏、高低不平。

巷谷:

指标-谷深>10m,谷宽2~15m的深谷。

特征-两侧谷壁呈“V”型或“U”型,垂直或同斜,谷底较平坦。

峡谷:

指标-谷深大于谷宽,谷底宽度>15m的山谷。

特征-谷坡陡峻,两侧谷壁呈“V”型,谷底平坦。

⑶、水体景观

溪流:

指标-水流缓慢,水量小。

特征-沿着河谷缓缓流淌,清澈见底。

瀑布:

指标-主要由河谷落差引起,水流一倾而泻。

特征-从落差较高处陡然落下,气势磅礴,近可观瀑布佛光,远可眺彩虹银帘。

湖泊:

指标-水面宽广。

特征-山光水色,相映成趣。

⑷、森林景观

丹霞地貌中,地貌景观的“红”与森林景观的“绿”相互点缀,突出丹霞的艺术美。

⑸、自然地层遗迹

指标-地层遗留下来的自然遗迹。

特征-遗留的痕迹形态各异,像以地层为纸描绘的艺术品。

如:

恐龙足迹化石、龟纹石、波浪石、雨迹(雨痕)石、蜂窝石等。

⑹、人文景观

石窟岩画、大佛摩崖、古堡寨、古战场、古关隘、岩居、道观、庙宇、悬棺等:

指标-特殊的地貌——特殊的文化载体:

人文景点或者在丹霞地貌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特征-丹霞地貌的环境特色使其成为宗教圣地;险要的地形为军事要塞、古山寨的修筑提供了方便;丹霞赤壁上众多洞穴为居住、悬棺墓、文物存放提供了天然场所。

八、中国最美七大丹霞地貌排名

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其名称与当时标注的所属地分别如下(标注双市名的后者为县级市):

第1名: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

第2名: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

第3名: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

第4名: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龙虎山;

第5名:

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八角寨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崀山,实际上这两处景观基本在一起,因为均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

第6名: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丹霞地貌;

第7名: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赤水丹霞地貌。

九、“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1、“中国丹霞”的由来

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最大困难是:

“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

”构成丹霞地貌的地层,国际地学界已有定论,叫做“红层”。

拿一个国外学者没有见过的名词——丹霞地貌去申遗,无异于问道于盲。

丹霞景观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有专家建议用“丹霞景观”代替“丹霞地貌”来申遗。

但此建议遭到丹霞地貌专家彭华教授的反对。

在他看来,“景观”失去了地理、地质学上的意义,贬低了中国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果。

“如果一堆红色石头景观都可以申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显得太低!

以申遗促学术,是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

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遗,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国际地学界的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但国外专家认为,科学无捷径,只有通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先确立丹霞地貌的国际学术地位,然后用“丹霞地貌”申遗才能顺理成章。

经过有关会议讨论,最终采纳折中方案,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改为“中国丹霞”。

这就是“中国丹霞”的由来。

实际上,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岩石、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