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866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5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x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体概述10

第一节编制依据10

第二节工程概况10

一、工程概况10

二、周边环境11

三、工程地质概况11

四、水文地质条件13

第三节设计概况14

一、基坑支护方案选型14

二、工程材料15

三、钻孔桩施工技术要求15

四、锚索施工要求16

五、搅拌桩施工要求17

第二章施工总体策划18

第一节施工总体策划目标18

第二节施工总体安排19

一、工程总体部署19

二、工程总体施工流程20

第三节施工准备及总平面布置22

一、施工准备22

二、施工总平面布置22

三、交通疏解24

四、施工总平面布置图24

第四节现场管理与组织24

一、现场管理组织机构24

二、项目管理机构配置情况25

三、主要管理职责划分25

四、施工作业队配备情况26

五、相关单位协调配合措施26

第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安排27

第一节主要工程项目施工计划进度指标27

第二节工程施工计划横道图28

第三节主要工期目标28

一、总工期28

二、主要阶段工期目标28

第四章资源配置计划28

第一节机械设备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28

一、施工机械进场计划29

二、机械设备保证措施30

第二节劳动力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30

一、劳动力投入计划30

二、劳动力保证措施31

第三节材料供应计划及保证措施32

一、材料进场计划32

二、材料保证措施32

第三节资金投入计划34

第五章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35

第一节施工测量35

一、测量控制系统35

二、施工测量35

三、测量精度的主要保证措施37

第二节深层搅拌桩38

一、施工工艺流程38

二、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38

三、施工质量控制40

四、质量检验41

五、施工中常见问题和处理41

六、施工安全措施41

第三节旋挖成孔灌注桩43

一、施工工艺要求43

二、施工工艺流程43

三、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44

四、钢筋笼制安45

五、混凝土灌注46

六、施工注意事项46

第四节腰梁、冠梁施工47

一、施工工艺要求47

二、施工工艺流程47

三、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47

第四节预应力锚索施工51

一、施工工艺要求51

二、施工工艺流程52

三、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52

四、质量控制措施56

五、施工中常遇问题及处理56

第五节土钉施工57

一、施工工艺要求57

二、施工工艺流程57

三、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57

第六节挂网及喷锚施工58

一、施工工艺要求58

二、施工工艺流程58

三、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58

四、施工质量控制60

第七节基坑土方开挖施工61

第八节基坑内降排水61

第九节地下支护桩施工及周边建(构)筑物的防护与控制62

一、地下支护桩位移、下沉、检测及控制手段62

二、基坑四周建(构)筑物位移、下沉、检测措施及控制手段62

三、针对地铁隧道线的保护措施63

第六章基坑监测方案64

第一节施工监测目的及意义64

第二节监测内容及技术措施64

一、监测内容64

二、监测技术措施64

三、监测频率65

四、监测信息反馈程序66

第七章施工重点难点的管理及实施方案67

第一节工程重点和难点分析67

一、资源投入是一重点67

二、基坑地质状况复杂68

三、雨季施工是一重点68

四、施工质量是一重点69

五、基坑安全是一重点69

第二节本工程的施工难点与解决措施69

一、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方面的难点及其解决措施69

二、施工监测方面的难点及其解决措施71

三、施工组织管理方面的难点和解决措施71

四、基坑长时间使用方面的难点和解决措施72

第八章工期、技术、质量保证措施73

第一节工期保证措施73

一、工期保证总体措施73

二、分部工程工期保证措施74

三、关键工期的保证措施74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75

一、技术管理体系75

二、测量管理76

三、施工管理76

第三节质量保证措施76

一、质量管理目标76

二、本工程质量控制总程序如下:

78

第四节质量创优措施79

一、人员保证79

二、设备保证79

三、材料保证79

四、技术保证79

五、工程质量责任制80

六、隐蔽工程质量保证措施80

七、为确保质量所采取的检测试验手段及措施81

八、重点工序的质量控制82

第九章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管理83

第一节安全生产目标83

第二节施工安全措施83

一、安全组织机构83

二、工作程序84

三、安全防范84

四、防台防汛85

五、雨季施工措施85

六、夜间施工措施86

七、施工用电安全措施86

八、防火防爆87

九、安全检查87

第三节重要部位安全措施87

一、基坑临边防护87

二、管线保护87

三、对基坑四周旧民居的保护措施88

第四节文明施工措施88

一、文明施工目标88

二、施工现场文明管理89

第五节环境保护措施90

一、卫生管理措施90

二、污染控制措施90

第六节突发事件处理方案91

一、安全事故措施91

二、治安管理措施91

三、消防措施92

第七节周围环境协调94

一、防止扰民措施94

二、纠纷应急措施94

第十章应急预案96

第一节应急预案的目的96

第二节应急机构组成、责任和分工96

第三节应急程序99

一、重大事故99

二、一般伤害事故99

第四节施工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99

一、基坑坍塌99

二、重大触电100

三、高空坠落100

四、高空防落物伤人101

五、基坑出现流砂、涌水时的应急措施101

六、防洪抢险101

七、基坑开挖应急预案102

八、基坑淹水的应急措施102

九、支撑防碰撞和撞坏以后的应急措施103

十、围护受力及变形出现报警值时的应急措施103

第五节项目生活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04

一、火灾104

二、易燃易爆气体泄露104

三、食物中毒105

附件105

附件一: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105

附件二:

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105

 

第一章总体概述

第一节编制依据

1.《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招标文件》。

2.《《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招标设计图》。

3.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招标答疑纪要。

4.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现场调查资料。

5.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支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6.国家、省、市现行有关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定额,以及特别是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广东省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广东省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锚索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我单位施工队伍、技术装备能力以及以往施工同类工程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工程

建设地点: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村的东北侧

建设单位: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广东省重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海珠区琶洲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地块四)基坑围护结工程,拟建基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村的东北侧,改造项目由一幢高层办公塔楼(59层)及一幢高层酒店塔楼(38层)所组成,在地块平面上还建有连接二幢塔楼的商业裙楼建筑(4层),以及四层地下停车层。

塔楼结构系统由内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外围复合框架组成。

本基坑周长约710m,基坑场地平整高程7.8m,开挖深度约为16.70m。

拟建场地地位于海珠区新港东路北侧,处于珠江干流与支流黄埔涌之间,为珠江开始进入河网地带,所处地形较为平坦(由于后期其他地块填土堆积而成)。

场地中间建施工单位临时办公用房,北侧堆积约6m高的河沙堆,东侧有一口人工填土堆积形成的水塘,地形起伏较大。

场地地面标高介于6.89~10.24米之间。

根据地质条件、开挖深度及周边条件,依据《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定为一级。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并结合场地周边的环境情况及施工工期影响,本基坑工程邻近地铁一侧(东侧)采用双排桩的支护形式;南侧和北侧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三道预应力锚索的支护形式;西侧结合已施工的地块十支护方式,采用放坡开挖。

基坑北侧外围施做单排φ550@400搅拌桩,西侧邻近地块十放坡段,结合地块十支护采用放坡开挖,不需采用止水措施,其余侧施作双排φ550@400搅拌桩。

北侧和南侧止水帷幕必须与地块十止水帷幕封闭。

二、周边环境

基坑北侧距离珠江约200m;西侧紧邻地块十,距离约10m,地块十邻近地块四一侧已施工,支护方式采用放坡开挖方式;南侧距离地块五约40m,地块五已开始施工,地块五邻近地块四基坑支护方式采用桩锚支护形式。

基坑东侧约20m为广州地铁四号线隧道(万胜围站~车陂南站)区间隧道。

基坑围护结构边线距离地铁四号线结构外缘水平距离约7m~8m,隧道位于基底下方,竖向净距约2.2m~3.0m。

三、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野外钻探揭露情况,场地自上而下分别为人工填土层Q[4](ml)、冲积~洪积砂层Q[3](al+Pl)、冲积~洪积土层Q[3](al+Pl)、河湖相沉积淤泥及淤泥质土层Q[3](al)、残积层Q(el)及基岩。

现将各层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4](ml)):

主要为素填土,局部为杂填土,颜色较杂,松散为主,局部稍密。

素填土多呈灰褐色、灰色、红褐色,由粉质粘土、粉细砂夹少量植物根系及植物腐殖质填成,局部地段为近期人工堆填的碎石土、粉质粘土。

杂填土主要呈灰色,由近期人工堆填的生活垃圾及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填成,松散、欠压实状,湿。

本层分布广泛,直接出露于地表,本次勘察在所有钻孔中均有揭露,顶面埋深为0.00m,层顶标高为6.89~10.24m,厚度为1.20~5.70m,平均厚度3.23m。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5~13击,平均击数10击。

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1>"。

(2)冲积~洪积层(Q[3](al+pl)):

主要为细砂,含少量粉砂,呈灰白色,松散-稍密,饱和。

石英质,颗粒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粘性土。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11击。

本层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仅在4ZK06中有揭露,层顶埋深为5.70m,层顶标高为2.98m,层厚2.10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为"<3-1>"。

(3)冲积~洪积土层(Q[3](al+pl)):

主要为粘土及粉质粘土,局部夹薄层粉土。

呈灰色、灰白色等,呈可塑状,局部硬塑状,含少量粉细砂颗粒,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11~14击,平均13击。

本层呈透镜体状分布,4个钻孔中有揭露,层顶埋深为3.40~3.80m,层顶标高为4.78~6.34m,厚度为2.90~3.60m,平均厚度3.18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为"<4-1>"。

(4)河湖相沉积层(Q[3](al)):

主要为淤泥及淤泥质粘土,呈灰黑色、灰色,流塑状。

河湖相沉积而成,粘性好,含少量有机质及粉细砂,味略腥臭。

本层在场地中间大致沿南北向呈带状分布,垂直方向分布于填土层之下,有11个钻孔揭露,层顶埋深为1.40~3.90m,层顶标高为4.17~7.31m,厚度为1.00~4.10m,平均厚度2.72m。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1~4击,平均击数2击。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均为"<4-2>"。

(5)可塑状粘性土层(Q(el)):

主要为粘土及粉质粘土,呈棕红色,质较纯,可塑状,主要为粘粒,次为粉粒,局部含少量风化碎屑与粉细砂。

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4~12击,平均10击。

本层分布较少,7个钻孔中有揭露,层顶埋深为1.20~4.20m,层顶标高为4.12~7.19m,层厚1.20~3.70m,平均厚度2.24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均为"<5-1>"。

(6)硬塑~坚硬状粘性土层(Q(el)):

主要为粘土及粉质粘土,呈棕红色,呈硬塑~坚硬状,含大量风化碎屑、中粗砂、角砾等,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较高。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16~27击,平均击数22击。

本层分布稍广泛,25个钻孔中有揭露,层顶埋深为2.10~6.70m,层顶标高为1.70~5.89m,层厚0.80~6.90m,平均厚度2.74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均为"<5-2>"。

(7)岩石全风化带(K[2]):

主要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等,呈暗红色、棕红色等,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但尚可辨认,并且有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挖,干钻可钻进,遇水易散。

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及密实砂状。

局部夹强风化岩碎块。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31~48击,平均击数37击。

本层分布较广泛,40个钻孔中有揭露,层顶埋深为2.80~10.40m,层顶标高为-2.70~6.31m,层厚0.70~9.00m,平均厚度3.55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均为"<6>"。

(8)岩石强风化带(K[2]):

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等,主要呈棕红色,岩芯呈土柱状、碎块状及半岩半土状。

岩石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份已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块,干时可用手折断或捏碎,浸水或干湿交替时可较迅速地软化。

用镐或鍬可挖掘,干钻不易钻进。

岩质软,锤击声沉。

局部见水平层理。

局部夹中等风化岩碎块。

该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50~87击,平均击数59击。

整个场地基本均有分布,62个钻孔中有揭露,层顶埋深为2.00~25.50m,层顶标高为-16.43~5.93m,层厚0.30~14.90m,平均厚度3.72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均为"<7>"。

(9)岩石中等风化带(K[2]):

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呈灰白色、棕红色,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及扁柱状。

粉、细粒结构,薄层状、层状构造,局部为粗粒结构,层状构造。

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份发生变化,沿节理面有次生矿物。

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岩块。

用镐难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

水平层理清晰,泥质、钙质胶结,局部含砾石。

岩质稍硬,锤击声稍脆,不易击碎。

局部夹强风化岩薄层。

本层分布广泛,59个钻孔中有揭露,顶面埋深为2.40~26.70m,层顶标高为-17.88~5.52m。

层厚0.30~9.40m,平均厚度2.35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均为"<8>"。

(10)岩石微风化带(K[2]):

主要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及砾岩等,呈暗红色、灰白色、棕红色等,粉、细粒结构,局部为粗粒结构,层状构造;岩石组织结构基本未变化,见少量风化裂隙,断口处新鲜。

钙质胶结为主,局部含砾石。

岩质坚硬,锤击声脆。

岩芯多呈长柱状、柱状,局部短柱状。

本层分布广泛,63个钻孔中有揭露,顶面埋深为2.50~31.30m,层顶标高为-23.58~5.08m。

层厚0.50~12.30m,平均厚度3.56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均为"<9>"。

四、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体主要为场地北侧的珠江,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含水层主要为填土层及砂层,含水量较丰富。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张性裂隙中,含水量较丰富。

场地基岩裂隙水具有微承压性,开挖基坑减少了上覆不透水层的厚度,在厚度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能顶裂或冲毁基坑底板,可能造成突涌现象。

基坑突涌将会破坏地基强度,并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

第三节设计概况

一、基坑支护方案选型

1、基坑开挖深度约16.7m,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并结合场地周边的环境情况及施工工期影响,本基坑支护、止水和排水方式如下:

基坑邻近地铁一侧(东侧)采用双排桩的支护形式,前排桩φ1200mm@1400mm,冠梁1200mm×1000mm;后排桩φ1000mm@2100mm,冠梁1000mm×1000mm,连系梁1000mm×1000mm@1400mm。

南侧和北侧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三道预应力锚索的支护形式,围护桩采用φ1000mm@1500mm钻孔桩,冠梁1000mm×800mm,钢绞线预应力锚索孔径150mm。

基坑西侧采用放坡开挖。

2、基坑止水:

基坑北侧外围施做单排φ550@400搅拌桩,西侧邻近地块十放坡段,结合地块十支护采用放坡开挖,不需采用止水措施,其余侧施作双排φ550@400搅拌桩。

止水桩穿透淤泥、砂层进入弱透水层不小于两米,北侧和南侧基坑南侧桩顶放坡局部位于淤泥质土层,坡顶增设φ550@400搅拌桩。

止水帷幕必须与地块十止水帷幕衔接,且止水帷幕须闭合。

随开挖检查基坑止水效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桩间注浆止水。

3、基坑排水:

坑顶设500×500截水沟,并形成封闭体系统,对地面水进行截流外排;基坑内坡底设300×300排水沟,坡底基坑转角处均需设置集水井,其余部位每隔约25~30m设一集水井,集水井直径不小于0.8m,集水井底应比相应排水沟低不少于0.8m。

汇集水排入市政管网前需经过三级沉淀池沉淀。

集水井的数量及间距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基坑施工期间及基坑施工完成后,基坑外水不流入基坑内,基坑内无积水。

4、基坑回填:

地下结构施工完后,基坑围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结构之间空隙需回填,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2%,且基坑临近地铁东侧基础底板与基坑围护桩之间空隙需用素混凝土回填。

具体段落及支护和排水和排水方式如下:

(1)、A-B-C-D-E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双排桩+水泥搅拌桩的支护形式,前排桩φ1200mm@1400mm,冠梁1200mm×1000mm;后排桩φ1000mm@2100mm,冠梁1000mm×1000mm,连系梁1000mm×1000mm@1400mm。

(2)、E-F-G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钻孔桩+水泥搅拌桩+三道锚索(第一道间距2m、第二、三道二桩一锚)的支护形式。

钻孔灌注桩采用φ1000@1500mm,水泥搅拌桩采用双排φ550mm@400mm。

放坡采用3φ18土钉@1.5m×1.5m钻孔80mm及1:

1挂φ8@200×200钢筋网放坡处理。

(3)、G-H-I-J-K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钻孔桩+水泥搅拌桩+锚索(二桩一锚、一桩一锚)的支护形式。

钻孔灌注桩采用φ1000@1500mm,水泥搅拌桩采用双排φ550mm@400mm。

放坡采用φ18土钉@1.5m×1.5m钻孔80mm及1:

1.5挂φ8@200×200钢筋网放坡处理。

(4)、K-L、N-O-P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1:

0.75挂φ8@200×200钢筋网放坡处理。

(5)、L-M-N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1:

2.0及1:

0.75分层挂φ8@200×200钢筋网放坡处理。

(6)、P-Q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钻孔桩+水泥搅拌桩+一道锚索的支护形式。

钻孔灌注桩采用φ1000@1500mm,水泥搅拌桩采用双排φ550mm@400mm。

放坡采用φ18土钉@1.5m×1.5m钻孔80mm及1:

1挂φ8@200×200钢筋网放坡处理。

(7)、Q-R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钻孔桩+水泥搅拌桩+三道锚索(一桩一锚、两桩一锚)的支护形式。

钻孔灌注桩采用φ1000@1500mm,水泥搅拌桩采用单排φ550mm@400mm。

坡顶采用1:

1挂φ8@200×200钢筋网放坡处理。

(8)、R-S-T-A段基坑开挖深度16.7m,采用钻孔桩+水泥搅拌桩+三道锚索(一桩一锚、两桩一锚)的支护形式。

钻孔灌注桩采用φ1000@1500mm,水泥搅拌桩采用单排排φ550mm@400mm。

坡顶采用1:

1挂φ6.5@200×200钢筋网放坡处理。

二、工程材料

1、钻孔桩:

C30水下砼;墙顶冠梁、腰梁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砼。

2、钢筋:

HPB300级、HRB335、HRB400;钢板、型钢:

Q235钢;1x7φ5钢绞线:

锚索材料强度设计值1320MPa。

钢筋、钢板、型钢、钢绞线等,其性能和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各项性能的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

三、钻孔桩施工技术要求

1)钻孔灌注桩可采用泥浆护壁法施工。

2)钻孔桩清孔后必须控制桩底浮碴厚度不大于150mm。

3)钢筋笼宜分段制作,在起吊、运输、安装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吊点宜设于加强箍筋部位,分段沉放时,纵筋的连接须采用焊接,要特别注意焊接质量,同一截面上接头数量不得大于50%,相邻接头间距不小于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

直径)。

4)混凝土灌注中,导管应始终埋在混凝土中,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导管埋入深度以2~3m为宜,不得小于1m,一次提管拆管不得超过6m,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钢筋笼上浮。

5)钻孔桩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位中心偏差不宜大于+30mm(基坑外)、0(基坑内),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4‰;

2〉主筋间距偏差不宜大于10mm,箍筋间距偏差不宜大于20mm;

3〉钢筋笼直径偏差不宜大于10mm,钢筋笼长度偏差不宜大于50mm;

4〉钢筋保护层偏差不宜大于20mm;

5〉钻孔桩应采取隔桩施工,在相邻桩混凝土达到7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成孔施工;

6〉钢筋笼露出桩顶长度不宜小于700mm,浇注桩顶冠梁前,必须清理桩顶的残渣、浮土和积水。

四、锚索施工要求

1)锚索钻孔水平方向孔距在垂直方向误差不宜大于100mm,偏斜度不应大于3%;

2)注浆管宜与锚索杆体绑扎在一起一次注浆管距孔底宜为100~200mm,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应进行可灌密封处理;

3)水泥标号应选用42.5R及以上标号水泥,浆体应按设计配制一次灌浆宜选用灰砂比1:

1~1:

2、水灰比0.38~0.45的水泥砂浆或水灰比0.45~0.5的水泥浆,二次高压注浆宜使用水灰比0.45~0.55的水泥浆;

4)二次高压注浆压力宜控制在2.5~5.0MPa之间,注浆时间间隔应为12~24h。

5)锚索的张拉与施加预应力锁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1>锚固段强度大于15.0MPa并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后方可进行张拉;

<2>锚索张拉顺序应考虑对邻近锚索的影响;

<3>锚索宜张拉至设计荷载的1.1倍后再按设计要求锁定;

<4>锚索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锚索杆体强度标准值的0.75倍。

6)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