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933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6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示范教案

9 三 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和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品味语言。

2.结合工具书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含义,感受其画面美,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峡景色奇绝,山险水异,历代文人多有吟咏。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再如陆游的《三峡歌》: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月明中。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知识链接

(1)《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很多已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它与《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2)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瞿塘峡以“雄”著称,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

沿溯(sù)素湍绿潭(tuān)绝属引(zhǔ)

(2)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缺。

哀转久绝。

(“转”同“啭”,声音曲折。

(3)古今异义

至于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③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④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下霜、结霜)

⑤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三、朗读指导

1.注意朗读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

本文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

写山势,文气舒缓;写江水暴涨,如异峰突起,文气急促;写春冬之景,文气凄清、悲凉,节奏沉重凝滞。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略:

丝毫。

嶂:

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自:

假如。

亭午:

正午。

夜分:

半夜。

曦:

日光,文中指太阳。

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

襄,上。

陵,大的土山。

王命:

朝廷的文告。

素湍:

浪花翻滚的急流。

绿潭:

绿色的潭水。

极高的山峰。

漱:

冲刷。

肃:

肃杀,凄寒。

属引:

接连不断。

2.重点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三峡)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

(两岸)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隔断了。

(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怪柏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

每到秋雨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五、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想想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

两部分。

第一部分

(1):

总写三峡山高峡深的地貌特点。

第二部分(2-4):

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2.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

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

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答案示例:

山和水。

写山的关键字词:

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

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答案示例:

顺序:

①季节顺序:

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特征:

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教师点拨:

夏季抓住关键字词:

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春冬抓住关键字词:

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秋季抓住关键字词:

寒、肃、凄、哀。

4.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想想各段重点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案示例:

第1段重点写山:

“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第2段写夏季三峡水大流急:

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第4段写三峡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六、课堂小结

本文按总—分的顺序,先总写了三峡山高峡深的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山,雄奇险峻;水,奔放、清秀、凄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相间,奇妙无穷。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在写三峡夏季的水时,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去体现水的特点?

答案示例:

(1)正面描写: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侧面描写、夸张、对比:

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三峡山水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案示例: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

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2.文中曾写道: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后面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

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如果有“王命急宣”的情况,船只一旦起航,则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通过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的对比,表现了夏日长江水势大、流速快的特点。

3.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

答案示例: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做了铺垫。

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突出三峡之长和两岸猿声悲哀的特点,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景的凄凉气氛。

5.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试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示例:

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

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

“良多趣味”是作者在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

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禁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

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进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试分析“清荣峻茂”这一句的妙处。

答案示例:

“清”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荣”写出了树木的繁荣,“峻”写出了群山的俊俏,“茂”写出了花草的茂盛。

四个极为精练的字,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由风景导出了作者的心境——“良多趣味”。

2.试分析“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答案示例:

“绝

多生怪柏”是静态,“悬泉瀑布”和“飞漱其间”是动态,这样动静结合,辉映成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泉水和瀑布流动时的哗哗响声。

“怪柏”“悬泉”“瀑布”这三样事物在文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达到了奇观的程度。

3.赏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

答案示例:

“霜”字暗示了三峡秋景的清寒。

“林寒涧肃”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烘托了当时山林里凄凉静寂的气氛。

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吼声长远,暗示是在深峡之中。

用猿鸣烘托三峡悲寂、凄凉的秋景,使人感到十分凄凉。

4.作者写景的手法十分高妙。

写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写水,浩荡奔涌,蕴含阴柔之美。

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

答案示例:

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

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三峡》一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全文既描写了长江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写了长江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评价本文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文章先写山势,突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给人以高耸、险峻、苍茫之感。

继写水势,渲染夏天江水之盛、流速之疾。

这些都是三峡的典型景观和特色。

接着,文章写了不同季节三峡景物的变化。

春冬之景,平和优美;秋天之景,则肃杀凄清。

作者已经不是在客观地记录三峡的水文地质特征了,而是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像重岩叠嶂、绝

怪柏、林寒涧肃、猿声凄异哀转等,分明是作者眼中和心中的三峡了。

文章结尾引用了当地的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唏嘘不已。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说说它和本文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案示例: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

文章第2段与这首诗的第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的特点;文章第4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1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教师点拨:

诗文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主旨情感、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突破。

四、课堂小结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

郦道元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令人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

文人用文字描绘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也会在三峡壮丽的历史画卷上添上精彩的一笔!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三 峡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将歇(xiē)欲颓(tuí)沉鳞(lín)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提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

共同谈赏的。

五色:

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

四季。

俱:

都。

歇:

消散。

颓:

坠落。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

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

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

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奇:

指奇山异水。

2.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之美。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示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高峰入云”至“沉鳞竞跃”分述,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总括前文。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是以哪个字统领全文的?

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

答案示例:

以“美”字统领全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的结尾两句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

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

这样首尾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鲜明地突出了主体部分。

3.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景物的?

答案示例:

观察角度:

由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到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间跨度:

由早晨(晓雾将歇)到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

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

有视觉(高峰入云),有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描绘出一幅具有山水相应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山川美景。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答案示例:

“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

“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颓”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夕阳将落山的客观景象,还表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颓丧、低沉的。

“鳞”是鱼身上的一部分,说“沉鳞”,是以鳞代鱼,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跃出水面,在夕阳照映下鱼鳞和水面辉映出的粼粼波光。

“竞”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增加了愉悦的气氛。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分析本文的行文特点及表达效果。

文章以感慨发端。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下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上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答谢中书书》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

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答案示例:

《答谢中书书》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六、课堂小结

本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文章清幽隽雅,如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深入自然,去感悟自然,就会发现无数的美。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沉醉山水愉悦自得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文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三、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背景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写于词人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其关入大牢。

后获赦出狱写下此篇短文,借着对美好月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难觅的无限感慨。

3.知识链接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小品文短小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