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4243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Word格式.doc

则bc=(~)hc=(133~200)mm,取bc=150mm。

4、主梁的截面高度应该满足hz=(~)Ly=(493~863)mm,hz=500mm,则

bz=(~)hz=(167~250)mm,取bz=200mm。

二、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板的恒荷载标准值:

取1m宽板带计算:

20mm水泥砂浆0.02×

20=0。

4kN/m

80mm钢筋混凝土板0.08×

25=2。

0kN/m

15mm板底混合砂浆0。

015×

17=0。

225kN/m

恒载:

gk=2.625kN/m

活载:

qk=6.5×

1=6.5kN/m

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

2;

因为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

0kN/m,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于是板的

设计值总值:

g+q=1.2gk+1.3qk=11。

636kN/m

2、板的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150mm×

40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mm.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边跨:

=+=2300−75−120+=2145≤+=2300-75—120+=2165mm,

取=2145mm(a=120mm)

中跨:

==2300−150=2150mm

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截面连续板,其各跨受荷相同,且跨差不超过10%时,均可按五跨等跨度连续板计算。

计算简图如下图:

3、内力计算及配筋:

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α系数如下:

截面位置

1

B

2

C

1/11

-1/14

1/16

—1/16

(kN/m)

1/11×

11.636×

2。

1452

=4.876

—1/14×

152

=—5。

633

1/16×

11。

636×

2.152

=3.362

-1/16×

=-3。

362

已知b=1000mm,设=20mm,则,,,

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

截面

0.8

0。

8

4。

867

-3.842

3.362

2.690

—3。

—2.690

51.48

0.095

0.075

0.065

052

0.100

0.078

067

055

950

961

966

972

284.6

222.1

193。

4

153.7

193.4

153。

7

00474

0.00370

00322

00256

0.00322

选钢筋

~轴线

8@200

8@250

8@250

8@200

实际配筋

~轴线

302mm2

252mm2

对周边与梁整体相连的多跨连续板的中间跨中和中间支座(第一内支

座除外),可按计算所的弯矩降低20%采用;

但对边跨跨中的计算弯矩则不应折减。

4、确定各种构造钢筋:

(1)分布筋选用A6@250。

(2)嵌入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A8@200,钢筋长度130mm。

(3)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选用A8@200,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为350mm。

(4)板角构造钢筋:

选用A8@200,双向配置板四角的上部,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为550mm.

(5)板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为40mm。

三、次梁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次梁的支承情况:

2、荷载计算:

由板传来2。

655×

2。

3=6.107kN/m

次梁肋自重0.15×

(0.4−0.08)×

25=1.2kN/m

次梁粉刷重0.015×

(0.4−0.08)×

17=0.2176kN/m

恒载:

gk=7.525kN/m

活载:

qk=6.5×

3=14。

95kN/m

设计值总值:

g+q=1。

2gk+1.3qk=28.465kN/m

3、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

中跨:

==6600−250=6400mm

边跨:

=+=6600−120−200/2+240/2=6500mm1.025=6560mm

取=6400mm(a=180mm)

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内力计算按式和分别计算各跨跨中截面和各支座截面的弯矩和剪力。

-1/11

28。

465×

6。

52=109.33

—1/11×

28.465×

6.52=—109。

33

6.42=72。

87

42=—72。

A

Bl

Br

0.4

—0.6

0.5

6.5=74.01

—0。

6.5=—111。

01

4=91.06

0.5×

6.4=91.06

4、正截面配筋计算

(1)、次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按

¢

b

f

£

3

L

=

6

m

s

+

c

5

梁高:

翼缘厚:

判定T形截面类型: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⑵、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离端第二支座B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0=400−60=340mm,其他中间支座按布置一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0=360mm

(3)、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109。

—109。

72。

-72.87

(或)

14.3×

2200×

3602=4077.22×

106

150×

3402=247。

962×

14。

200×

3602=277.992×

0.027

441〉0.399

0.018

262

027

018

0.310

0.986

0.991

845

1026.7

双筋As=1452.6

As’=115。

680。

9

798.5

0.0171

0.0246

0.0113

0133

选择钢筋

322

双排3+122

受压28

3 20

1140

1671

941

(4)、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74.01

111.01

91.06

91。

06

05>

V(截面满足)

54。

05<

V

05〈V

54.05〈V

箍筋肢数、直径

26

56.6

56。

306.3

107.3

165.2

165。

实配箍筋间距(mm)

150

94。

76〉v

76<

V

不满足,由Asb补充,弯起122

94.76>

v

76>

5、构造配筋要求:

沿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第一根箍筋距支座边50mm

处开始布置,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各布置一根箍筋。

四、主梁设计(按弹性理论计算):

1、支承情况:

柱截面400×

400,由于钢筋混凝土主梁抗弯刚度较钢筋混凝土柱大的多,故可将主梁视作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的连续梁进行计算。

主梁端部支承于砖壁柱上,其支承长度a=240mm。

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亦按集中荷载考虑。

次梁传来的荷载:

7。

525×

6.6=49.665kN

主梁自重:

(0.5−0。

08)×

0.2×

2.3×

25=4。

83kN

主梁粉刷重:

(0.5−0。

2.3×

17=0。

493kN

恒载:

Gk=54。

998kN

恒载设计值:

G=1.2Gk=65。

986kN

活载设计值:

Q=6。

2.3×

6.6×

1。

3=128。

27kN

主梁计算跨度:

边跨

近似取

中跨: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可按等跨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4、内力计算

1)、弯矩设计值:

M=k1GL+k2QL

其中,k1、k2可由书中表查取,L为计算跨度,对于B支座,计算跨度可取相邻两跨的平均值。

2)、剪力设计值:

V=k3G+k4Q,其中,k3、k4可由书中表查可知.

主梁弯矩计算

项次

荷载简图

k/M1

k/MB

k/M2

k/MC

0.244

111.09

-0.267

-121.57

067

30。

51

—121.57

0。

289

255。

78

-0。

133

-117。

71

—117.71

-0.133

044

—39.83

-0.133

—117。

200

177.01

—0.133

-117.71

229

202。

68

—0.311

—275。

170

150.46

089

—78.77

组合项次

组合值

70.34

-396。

83

—87.20

—239。

28

366.87

207。

52

主梁剪力计算

k/VA

k/VBL

k/VBR

0.733

48.37

-1.267

—83.60

1.000

65.99

866

111。

08

—1.134

145.46

—10.02

1。

000

75.35

0.689

88。

38

-1。

311

-168.9

222

157。

43

159。

45

—252.50

213.4

4、主梁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主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按

故取:

,(边跨),(中间跨)

翼缘厚:

判断T形截面类型:

⑵、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离端第二支座B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0=500−80=420mm。

正截面配筋计算:

366。

—396。

38.85

—357。

98

2300×

4402=6367.504×

4202=504.504×

1.0×

4602=605.176×

058

0.787>

0.399

0.030

0.144

060

0.55

0.030

156

970

0.725

0.985

922

2865.3

2847

1526.7

685.3

0.0286

0285

0.0153

0.0069

625

422

2945

1520

760

斜截面配筋计算:

159.45

-252。

50

因,截面尺寸按下面式计算

300。

3〉V

截面满足

剪跨比:

λ

〉3取=3。

55。

06〈V

52.55<

52。

55<

100。

127.1

63。

78。

143。

56〈V

不满足

137。

5<

9。

36

68。

03

44.99

选配弯起钢筋

弯起125

实配钢筋面积(mm2)

409。

最小配箍率,满足要求

5、两侧附加横向钢筋的计算:

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附加箍筋布置范围:

取附加箍筋:

8@200,则在长度范围内可布置箍筋的排数:

排,梁两侧各布置三排。

另加吊筋

选配120,满足要求

五、关于计算书和图纸的几点说明:

1、经验算各截面的尺寸、最小配筋率均可满足要求。

2、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板、主梁配筋图,图纸采用2#图纸,2张.

2、结构平面布置图:

比例1:

200.

3、板的配筋图:

比例1:

50

⑴、分布筋选用:

Φ6@250

⑵、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选用:

Φ8@200,深入板中的长度为500mm。

⑶、与承重砌体墙垂直的附加负筋选用:

Φ8@200,伸出墙边长度为300mm。

⑷、板角附加短钢筋双向布置Φ8@200,每一方向伸出墙边的长度为500mm。

4、主梁的配筋图:

30

⑴、箍筋选用:

加密区选用Φ6@100,非加密区选用Φ6@150。

⑵、中间支座负钢筋的弯起,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50mm.

⑶、在次梁与主梁交界处设置附加横向钢筋,选用Φ8@200,两边各布置三排,另加一根1Φ18吊筋。

⑷、离支座边缘50mm处各设置一个附加箍筋。

⑸、其余钢筋截断详见配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