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366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9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点汇总超级完整概要

必修一

第一单元复习

1、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和 木之间。

2、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 电滋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黑子 和 耀斑 。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光球 和 色球  ,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整体性 性。

3、

(1)比较自转与公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为

60º的两倍

(2)晨昏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0__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90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白天走向黑夜叫昏线。

(3)时间计算:

东+西-。

(加减)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1小时。

600E为10时,则800E为时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每150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

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16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5)

黄赤交角为23º26'度。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不填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

南半球

北半球

不填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全球昼夜平分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不填

(8)天文四季:

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北半球许多国家: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4、

(1)地震波分为 横波  、 纵波  ,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单元复习

1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削弱作用有关,

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保温作用有关。

(3)大气运动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

下图所示热力环流中,正确的是

 

 

(4)热力环流: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

(1)大气环流:

(2)由于 太阳直射点 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

亚洲低压

大陆上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

夏威夷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海洋上

亚洲高压

大陆上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

1月

阿留申低压

海洋上

(3)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3、

(1)锋面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

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长江中下游梅雨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判断ABCD分别是南北哪个半球,

气旋还是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4、

(1)气候变化的阶段:

近代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 升高,气候变暖。

(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大量二氧化碳,危害:

(1)引起 海平面上升 ,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

(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

第三单元复习

(1)、海洋水是地球水体的主体。

冰川水是陆地淡水的主体。

人类经常利用的淡水为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

(2)、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雨水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循环;

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判定该图所处的南半球。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寒(寒、暖)流的影响。

(2)

a、b、c、d形成是由于风带,

a、d由于盛行西风风吹拂,

b、c由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性质上属于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得福尼亚寒流

和秘鲁寒流。

北印度洋:

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3)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顺流航行,

速度快,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多雾。

(4)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5)厄尔尼诺:

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温暖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

(1)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湿润多雨

(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出现干旱,并暴发森林大火。

3

(1)世界所有大洲中,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南极洲,除南极洲外,平均径流量最多的是亚洲,各国而言最多的是巴西,我国居第六位。

(3)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

海水淡化,滴灌技术。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开源节流

第四单元复习

1

(1)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使地表起伏

状态趋于平缓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三峡、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崇明岛、。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风力的堆积地貌:

沙丘、黄土高原。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注:

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2山地的形成:

山地类型

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科迪勒拉山系

泰山、庐山、华山

富士山、长白山的主峰

断层判断依据:

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移。

例3:

(1)图中A处地质构造为。

(2)图中C处地质构造为,B处地质构造为。

(3)图中C处地貌为,形成原因是。

(4)图中B、C两构造中,利于储存石油的是

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的

是构造。

(5)从安全性考虑,在图中A、B、C三处中,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的(如选作水库坝址)

是。

答案:

(1)断层

(2)背斜向斜(3)谷地

背斜顶部岩石因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发育成为谷地(4)CB(5)A

山地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避开陡坡,经常与等高线平行。

3

(1)河流侵蚀地貌:

初期:

V型中期:

连续的河湾后期:

U型

凹岸

侵蚀水深建港

凸岸:

堆积水浅淘金建游乐场

(2)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山前形成洪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三角洲。

(3)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

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五单元复习

1、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

(1)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基础

自然景观

备注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热量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热带:

热带雨林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海陆分布

水分

从沿海到内陆: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中纬度地区

表现较为明显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海拔

水热

与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较相似,山麓与水平带一致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1、世界人口规模

(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

(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1)时间差异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过去100多年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2)空间差异

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大洋洲

亚、非、拉

自然增长水平

较低

较高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好,妇女受教育水平高,生育率低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

(1)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转变:

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5、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强调:

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量

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

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增多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5、我国人口迁移

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

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通信

(3)政治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

(4)文化因素:

宗教、民族、文化教育

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3、影响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

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好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一章试题人口的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20世纪以来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非、欧、拉美、北美、大洋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劳动力不足

1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四类型(按发展顺序)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12、原始型的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过渡型;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过渡向现代转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17、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当代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8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迁移的流量增大,主要流向发生变化(流向沿海发达地区)。

19、我国古代,由于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影响,人民大批迁移。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才、劳动力的流失,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人口密度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因素

22、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表示,重要指标是人口数量

2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消费水平

24、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人口合理容量,数量比环境人口容量小

25、“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短缺的资源

26、中间派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类型——

1)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

如:

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1)无明显界线

(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4、主要城市功能区: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住宅区:

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2)商业区:

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3)工业区:

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城市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达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

质量上有高级与低级的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5、其他功能区:

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交通便捷程度

(2)其他因素:

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B.知名度C.宗教和种族

D.历史因素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4、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

5、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例如:

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1)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

城市的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的服务范围

(1)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小;

(2)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等级体系:

1、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

2、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

①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