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574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docx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这是杜甫创作的第一时期,即叶嘉莹所指的天宝之乱以前。

杜甫曾在江南、山东一带读书游历,过着“裘马颇轻狂”的日子,结识了李白和高适等人,而且文学才能已经为当时一些高官名士所称赏。

著名的五古《望岳》就作在这一时期。

天宝五年(746),杜甫35岁,到当时的首都长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困守长安10年。

这是杜甫七言律诗作得最少,成绩也最差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杜甫仍然停留在模拟之中,其所作如:

《题张氏隐居》、《郑驸马宅宴洞中》、《城西陂泛舟》、《赠田九判官梁丘》、《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其内容与一般作者一样,也仍然都是以酬赠及写作为主,技巧方面也只是对偶工丽、句法平顺,丝毫没有什么开创与改进之处。

叶嘉莹,1997,p26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1,伐木丁丁山更幽2。

涧道馀寒历冰雪3,石门斜日到林丘4。

不贪夜识金银气5,远害朝看麋鹿游6。

乘兴杳然迷出处7,对君疑是泛虚舟8。

[年代]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25岁

[地点]山东。

时杜甫游齐赵(今山东一带)

[题解]张氏,一位隐士。

钱注:

不必求其人以实之。

所题诗共两首,另一为五言。

【注释】

1春山在此作壮语,而不是主语。

“无伴独相求”的主语是杜甫,他来访问张氏隐居。

相求,见于《周易•乾》:

“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

2《诗•小雅》: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丁丁(音征证),指伐木声。

用声音来反衬山中幽静是诗歌中的常用手法,例如王籍诗:

“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3这句写沿途经历了涧道冰雪。

根据本诗的第一句,当时已经是春天,但仍有冰雪,故称“馀寒”,“馀”同“余”。

涧道,山谷中沿着山涧的道路。

4仇注:

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

仇注中的“公”指杜甫,古代各杜诗注家对杜甫均十分推崇,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为公或杜公,下同。

林丘,亦作"林邱",意为树木与土丘。

泛指山林,亦指隐居之处。

5该句引用了以下一些典故,所以众说纷纭,很多注者认为意指张氏不贪,所以能够“夜识金银气”。

我较为赞同叶嘉莹女士的解释:

“五句写夜宿所见的烟岚霞气之美,藉以映衬张氏之高洁清廉。

朱注:

《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

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

金银气殆是类耶。

《史记•天官书》:

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6远害,远离灾祸。

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孔子曰:

“晏子可谓能远害矣。

”麋鹿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体长可达两米。

古时相当繁盛。

原为我国特有动物,曾被英法运出国外。

后在我国灭绝,1985年重新从英国引入。

关于麋鹿的记载多次见于史籍,例如《史记•李斯传》:

“麋鹿游于朝。

”《史记•淮南王刘安传》“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

曰:

‘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这里指山中隐幽,充满自然生机,也有“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晓望)的意味在内。

7“乘兴”一词用典: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杳(音咬)然,也作窅然。

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语出《庄子•逍遥游》: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迷出处一词暗用桃花源的典故。

晋陶潜(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石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唐朝其他诗人也有这个用法,如沈佺期“此中迷出处”(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卢照邻“桃源迷处所”(过东山谷口)、曹唐“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刘晨阮肇游天台)等。

有些注本也许未注意到“迷”字,而把这里的“出处”解释为不再隐居而开始出仕,并认为“出处”中之“出”在此念“楚”。

“出处”的这种含义见于杜甫其它诗中(例如《覃山人隐居》),但在这里作如此解释恐有不妥。

8虚舟,语出《庄子•山木》: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褊心1之人不怒。

仇注:

虚舟,谓空无所系。

叶嘉莹:

八句写对此高隐之士,此心荡然,全无所系,有宾主俱化之感。

本句可以与韦应物“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参看。

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1,留客夏簟清琅玕2。

春酒杯浓琥珀薄3,冰浆碗碧玛瑙寒4。

误疑茅堂过江麓5,已入风磴霾云端6。

自是秦楼压郑谷7,时闻杂佩声珊珊8。

[年代]此诗当作于天宝五年(746),杜甫35岁

[地点]长安

[题解]郑驸马,指郑潜曜,为杜甫老友郑虔的侄子。

杜甫后有多首与郑驸马相酬之作,如《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新唐书》卷96记载:

临晋公主,皇甫淑妃所生。

下嫁郭潜曜。

洞指莲花洞,钱注:

《长安志》:

莲花洞在神禾原郑驸马之居,杜诗所谓“主家阴洞”者也。

《杜诗释地》:

郑潜曜在长安县神禾原有别墅,遗址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樊川小江村郑谷庄,俗称莲花洞,也称郑驸马洞。

关于“洞中”,未见诸家注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山洞之中,其实不然。

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注释其他诗时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明白:

古人用“洞”字,意义和现在不同。

所谓“洞中”并不是指山的岩穴,而是指四山环绕的一片平地,就是西南各省所谓“坝子”。

道家所谓“洞天福地”,也就是与世隔绝的一块山中平原。

【注释】

1这句主要写莲花洞的阴凉森冷状。

2簟(音垫),竹席。

琅玕,似玉的美石,这里指竹子。

杜甫后来也曾用琅玕指代竹子:

“芝草琅玕日应长”(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清琅玕,即翠竹。

1褊心,指心胸狭窄。

3春酒:

唐朝多称酒名为春,酒也可能称为春酒,就像现在酒名常为某某大曲,有的酒就被称为曲酒。

一说指春季酿成的酒,例如白居易曾有诗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杭州春望),亦通。

琥珀杯,琥珀所制的酒杯。

琥珀杯的确见于明朝出土文物,但唐朝之物尚未发现。

4这两句如直写,便是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

仇注:

琥珀杯、玛瑙碗,言主家器物之瑰丽。

若三字连用,易近于俗,将杯碗倒拈在上,而以浓薄碧寒四字互映生姿,得化腐为新之法。

清代浦起龙认为这里的琥珀同时也指酒的颜色:

“琥珀是酒是杯,一色两耀,精丽绝伦”(杜诗心解)。

酒的颜色呈类似琥珀的黄色是有可能的,杜甫曾写到“鹅儿黄似酒”(舟前小鹅儿)。

不过,一般认为唐朝时通常的酒泛绿色。

杜诗中多次描写到酒的绿色,如“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等。

我以为绿色的酒与琥珀杯更能相映成趣。

5麓,生长在山脚的林木。

《说文》:

林属于山为麓。

6风磴(音邓)是通到高处的石磴,因为高,所以感到有风。

仇注:

风磴,登陟之路,凌风而上。

杜甫另有诗也提到风磴: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可参看。

霾(音埋),在此通“埋”,例如“霾两轮兮絷四马”(屈原《九歌•国殇》)。

五六句都是比喻夏季的莲花洞风大凉爽。

句中通过“误疑”、“已入”字样,故设疑惑。

这种手法在初唐诗中常用。

仇注:

江麓、云端,其清凉迥出尘境,又见高楼下临郑谷,空中杂佩声闻,恍如置身仙界矣。

浦注:

洞内林亭,定多山野风味,故用“误疑”、“已入”字,设为迷津,一似杳不知其所至矣。

7本句是使用了秦楼、郑谷两个典故。

秦楼指公主;郑谷与郑潜曜同姓,指驸马。

秦楼见汉朝刘向《列仙传》卷上:

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萧,能致白孔雀于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

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策声而已。

郑谷指汉代隐士郑璞躬耕之处。

汉代有谷口县,在今陕西礼泉县东。

见于《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8佩同珮,妇女所带的玉饰。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南子环珮玉声璆然。

杂佩二字出自《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杂佩以报之。

声珊珊,见于宋玉《神女赋》:

动雾縠以徐步兮,墀声之珊珊。

王嗣奭(音适)2:

上二句几杳不知所之矣,迨(等到)佩响遥传,始知身在主家也。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1,横笛短箫悲远天2。

春风自信牙樯动3,迟日徐看锦缆牵4。

鱼吹细浪摇歌扇5,燕蹴飞花落舞筵6。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7。

[年代]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杜甫43岁

[地点]长安

[题解]陂(音悲),池塘。

城西陂,即杜诗中经常提到的渼陂,是由终南山谷中的水,和胡公泉之水汇集而成的一个湖泊,周回十四里。

关于其名称的“渼”字,有两种说法。

《十道志》3:

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

而朱鹤龄注:

渼陂,因水味美,故配水以为名。

《长安志》:

渼陂,在鄠(音户)县西五里。

本篇颌联、颈联均失粘,和上一首一样,同是拗体七律。

不过,此时的作品和杜甫后期(特别是入夔州以后)的有意为之拗体七律恐怕意义不同。

这反映了七律在刚刚成型的初期尚不严谨,而且杜甫本人当时也处于七律创作的学习阶段。

【注释】

1青蛾,青黛画的眉毛。

当时仕女的青眉并不是

像后世那样细细弯弯的,而是用青黛涂描得很大,

呈瓜子状斜峙,如同两只青蛾,故称。

这在唐代的

《簪花仕女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皓齿,洁白的

牙齿。

青蛾皓齿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

在古代,携

妓出游,是所谓“雅事”。

清朝顾宸指出:

天宝间,景物盛丽,士女游观,

极尽饮燕歌舞之乐。

此咏泛舟实事,不是讥刺明皇,

亦非空为艳曲。

楼船(见右图4)。

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外观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层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和信道,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

2由于笛声音色高亢哀厉的缘故,古人经常用“悲”之类的词来形容笛箫之声(特别是笛声)优美。

例如江总诗:

“横笛短箫凄复切”(梅花落)。

杜甫在七律《吹笛》诗中也写道:

“谁家巧作断肠声”。

横笛相传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

唐代笛子横吹,是没有笛膜的。

杜甫曾有诗:

“晚来横吹好”(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所指即吹奏这种横笛。

远天:

高远的天空。

这里指音乐声传的又高又远,所谓“半入江风半入云”(赠花卿)。

3仇注:

信,任也,任其自动也。

《杜诗镜铨》:

杜诗信字多作任字用。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4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

象牙作帆樯,此乐府之侈词;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

这里所说的“甘宁之侈事”,见于《三国志?

吴志?

甘宁传》:

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览》卷771)。

迟日:

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语出《诗经•七月》:

“春日迟迟”。

杜甫有著名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所描写的“迟日”风光也是春天的景色。

徐看锦缆牵,实际应该是“看锦缆徐牵”。

诗歌之中常常因为格律或对仗的需要而移动字的位置。

王嗣奭:

船大而行自缓,故云“徐看”。

5鱼吹:

仇注认为典故出于《列子》,但查《列子•汤问》,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只见“鱼跃”,而未见“鱼吹”。

尽管出处未知,“鱼吹浪”后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被清朝杨林兰选入用于教初学者的《声律发蒙》:

“落叶缤纷鸟出林,浮萍聚散鱼吹浪”。

联系到下句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天气闷热,气压低,所以这时候一些水里的鱼儿连连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谓“鱼吹”),有的还纷纷跃出水面。

下句中的“燕蹴飞花”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天气状况。

因为气压低,当时燕子也就飞得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杜甫近距离观察到“燕蹴飞花”。

这种气候情况易发生在麦收前后(阳历6月份左右),特别是第一场大雨来临之前。

歌扇:

歌者以扇遮面。

歌扇是唐朝舞乐中的常用之物,多见于唐诗。

杜甫在另外一首描写船上歌舞的诗《艳曲》中也写到“江清歌扇底,野旷舞衣前”。

摇,指水中扇影摇曳。

6蹴:

踩,踏。

“燕蹴飞花落舞筵”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绝句)的景象很相似,看来当时的燕子准头很好,既能踩到飞花,又能击到飞虫。

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生活观察很细致。

杜甫很喜欢燕子,在诗中共歌咏76次,而且又有诗专门写燕子,其中一首为七律。

7清朝边连宝:

小舟送酒,若用正说,便味短而少力(《杜律启蒙》)。

赠田九判官梁丘

崆峒使节上青霄1,河陇降王款圣朝2。

宛马总肥春苜蓿3,将军只数汉嫖姚4。

陈留阮瑀谁争长5,京兆田郎早见招6。

麾下赖君才并美7,独能无意向渔樵8?

[年代]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杜甫43岁

[地点]长安

[题解]九,是田梁丘的排行。

唐朝兄弟排行是在同一祖父的整个大家族中一起排。

田九并不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中的第九,而是在全部从兄弟(即堂兄弟或叔伯兄弟)里排第九位,否则,高适排行于三十五就变得匪夷所思了。

称排行而不是只呼其名,一般是亲切而又客气的称呼。

梁丘是其名。

判官是唐时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

唐代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皆得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掌文书事务。

中期以后,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均设有判官,由本使选充,以备差遣。

其权极重,几乎等于副使。

史料中记载田为行军司马,未见记载担任判官。

行军司马和判官均为军中幕僚的职位,也许田梁丘此前担任过判官。

于邵《田司马梁丘传》:

司马,京兆茂陵人,哥舒翰兼统五原,雅知其才,得之甚喜。

《旧唐书》:

哥舒翰讨禄山,以田梁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

【注释】

1崆峒使节:

指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

崆峒:

山名。

有数座山都叫崆峒,这里指的应是属哥舒翰辖内、位于今日甘肃的崆峒山。

青霄:

青天、高空。

仇引陈注:

上青霄,谓崆峒地高,非指朝宁之地。

2河:

指黄河;陇:

古地名,在今中国甘肃省。

仇注:

河陇,谓河西陇右。

泽州陈家宰廷敬5曰:

考《王思礼传》,天宝十三

5泽州陈家宰廷敬,即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的总编纂陈廷敬,山西泽州人。

著有《杜律诗话》二卷。

载,吐谷浑苏毗王款塞,明皇诏翰应接。

旧注以此当降王款朝,是也。

汉朝应劭注:

款,叩也。

皆叩塞门来服从也(《风俗通义校注》卷2)。

圣朝:

即当时的朝代(唐朝)。

为了歌功颂德的需要(否则恐难以生存),古人往往把本朝称为圣朝,例如“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

这两句的大意是:

哥舒翰登上崆峒高地,河西陇右的番王便来降叩朝廷。

3宛马,大宛马。

大宛(音渊)是古代中亚位于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费尔干纳谷地,该国以出产汗血宝马(即大宛马)而著称。

肥,以(苜蓿)为肥美。

春,一作“秦”。

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

圆形,花紫色,结荚果,主要做牧草和绿肥。

《史记•大宛列传》载:

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

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于)肥饶地。

及天马多,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4将军:

这里指哥舒翰。

数(音shǔ):

比较起来最突出,意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数”字。

汉嫖(在此音飘)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

十七岁随大将卫青出征匈奴,任嫖姚校尉。

李白曾有诗《塞下曲•其二》“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可证。

前四句暂不提田本人,而是称赞哥舒翰,先美其主。

其手法同于杜甫《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诗中称美哥舒翰之前,先赞唐玄宗:

“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5陈留:

地名,今河南省陈留县。

阮瑀为汉朝的文学家,见《魏志》:

“陈留阮瑀,字元瑜,太祖辟为军谋祭酒,管记室”。

在此指高适。

高适,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杜甫的老友,他曾担任县尉的地方封丘(今河南封丘县)属于当时的陈留郡。

争长(音掌),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

滕侯、薛侯来朝,争长6。

谁争长,在此意思是“谁的水平能与高适争高低?

”,言高适才高,如同杜甫后来称赞高适“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6京兆田郎是一个典故,因为同姓,这里用来指代田梁丘。

这个典故出自东汉赵岐所著的《三辅决录•田凤》:

长陵田凤,字季宗,为尚书郎。

仪貌端正,人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根柱曰:

“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仇注:

高之入幕,必由田君所荐,故云“早见招”。

其他注译本也基本采用这个说法。

6《左传》中的“争长”,意为争排位。

7麾(音挥),本义为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

麾下,这里指哥舒翰的部下。

才并美:

人才济济。

并,在这里是都、全、皆的意思。

这一句是说哥舒翰部下靠您(指田梁丘)而人才济济,可证上句的“早见招”。

8向:

于。

渔樵:

杜甫自比。

杜甫后来还曾写道“渔樵寄此生”(村夜)。

这两句明确地称赞田梁丘善于发现、推荐人才,杜甫希望田梁丘也推荐自己。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献纳司存雨露边1,地分清切任才贤2。

舍人退食收封事3,宫女开函近御筵4。

晓漏追趋青琐闼5,晴窗点检白云篇6。

扬雄更有河东赋7,唯待吹嘘送上天8。

[年代]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杜甫43岁

[地点]长安

[题解]本诗所赠之人名田澄,官居献纳使,兼任起居舍人。

《杜律演义》:

献纳

使,掌封匦,起居舍人,掌起居注,因必起居而兼献纳也。

仇注:

《唐书》: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时代),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以谏议大夫补阙抬遗一人,充使知匦事。

天宝九载,以匦声近鬼,改为献纳使。

匦(音轨),意为箱、匣。

唐朝时匦为铜制,据《资治通鉴》卷203:

“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

”其实,铜匦本来的用途并不是招纳贤言的意见箱,而是武则天用来让人告密的检举箱。

【注释】

1献纳,见题解。

司存:

执掌、职掌。

雨露边,指皇帝身边。

仇引关于《诗经•小雅•蓼萧》一诗的《毛诗注》:

雨露者,天所润万物,喻王者恩泽也。

2仇注:

地分,分处其地也。

清切,清贵而切近。

指清贵而接近皇帝的官职。

任才贤:

由有才能而且品德好的人担任。

3舍人,见题解。

退食,一般同于现在的下班,当时约在下午三时左右。

退食语出《诗经•召南•羔羊》:

“退食自公”。

朱熹《诗集传》:

“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自公门而出也。

”这里是指田澄完成了起居舍人的职责后,又去从事献纳使的工作。

收封事即为献纳使的职责。

封事,密封的奏章。

古时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缄呈进,故称封事。

亦称“封奏”、“封章”。

《汉书•宣帝纪》:

“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杜甫也有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

4仇注:

唐制:

便殿奏事,宫女开匦函,以所投封事奏御。

筵,指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垫底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

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

见汉代郑玄《周礼》注:

筵亦席也。

铺陈曰筵,藉之曰席。

5晓:

拂晓。

漏:

滴漏,古代的计时工具。

追趋:

犹紧忙赶去。

《汉书注》:

青琐,刻为连琐文,以青涂之。

闼(音踏),就是门的意思。

青琐闼即指宫门。

6点检:

查点、整理。

仇注:

“所谓白云篇者,草茅之言,必检点而后收之,此以在下诗文为白云篇”。

仇注里说的草茅之言是指在野之士(也就是所谓布衣)所写的文章。

7扬雄:

汉代著名文学家。

根据《汉书•扬雄传》,扬雄的《河东赋》创作于

他的《甘泉赋》等作品之后,因此称为“更有”。

杜甫曾有诗“赋料扬雄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以扬雄自比。

而且,

杜甫上三大礼赋后,没有得到官职任命,此时又上《封西岳赋》,所以也是“更有”。

8在唐朝时,吹嘘不是指吹牛、不切实际地夸张宣扬或编造。

根据黄庆来关于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的介绍,唐代科举的试卷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甚至完全依据应试者平时的作品和声誉。

因之,应试者必须向“先达闻人”尤其是“通榜”者(参与决定取录名单的权要)呈献自己平时的力作,争取他们的“拂拭吹嘘”。

这里的吹嘘就取此意,意同奖挹。

送上天,指送给皇帝,当时为玄宗。

本句意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红楼梦》薛宝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