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635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0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docx

泰安地区中考生物第一部分基础过关第1课时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练习

第1课时 生物和生物圈

考能提升

题组一 泰安模拟题组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

A.具有细胞结构

B.能够使动物和植物患病

C.能够繁殖后代

D.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某项探究活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该实验说明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生长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生长是不是需要水分

D.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含水量不同

3.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常用方法。

生物活动课上,同学们调查发现校园里有雪松、桃树、月季、蚯蚓、麻雀、葫芦藓、蘑菇等生物。

下列四位同学的调查总结,正确的是 (  )

A.按形态结构分,雪松、桃树、月季、葫芦藓、蘑菇属于植物

B.葫芦藓、蘑菇都利用孢子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C.葫芦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能够真正适应陆地生活

D.月季与桃树的共同特征比月季与雪松的共同特征多

4.关于谚语、俗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植物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B.“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含的食物链:

蝉→螳螂→黄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B.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了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相同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

7.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该食物网的消费者中,哪种生物灭绝一定会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 (  )

A.乙        B.丙    

C.丁        D.己

8.(2018泰安样题)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和部分生物间的能量(单位:

100kJ/m2/年)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字母序号表示不同的生物)。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是A→B→D→E→G

B.除图示生物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该有非生物部分

C.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G

D.从A→B→C→G能量变化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9.“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

C.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二、非选择题

11.为了探究“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实验,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盘,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在甲、乙、丙、丁四组中,起对照作用的一组是    (填图中代码),它能与其他组形成    个对照组。

 

(2)图2表示在图1中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录了6次。

从第    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3)兴趣小组的同学重复进行3次上述的操作后,分析得出了结论。

你认为他们重复操作3次的目的是    ;通过本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因素)对鼠妇的分布都有影响。

 

(4)从生态因素类型方面考虑,上述实验中探究的是影响鼠妇分布的哪类生态因素?

    。

鼠妇能够选择并移动到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生活,这种现象属于生物的哪种特征?

           。

 

12.下面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

请据图回答:

图一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3.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该图中脊椎动物所属的类群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         ;此生态系统中,       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    ;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是       。

 

(3)图丙中,A图表示    关系。

图甲中的哪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

    。

 

14.2018年5月15日,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月宫365”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月宫一号”内,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

(1)图甲表示“月宫一号”内各生物间的物质流动。

图中有    条食物链。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        等,生物部分包括          ;某同学认为“月宫一号”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

请你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评价此观点:

                     。

 

(3)“月宫一号”里的植物能为人提供氧气、水和食物。

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之一。

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乙装置研究不同色光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丙)。

据图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    。

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    。

如何检验?

              。

 

题组二 全国中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滨州)下列哪项行为或现象与“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基本特征相同(  )

A.燕子育雏        B.子女与父母不同

C.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D.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

2.(2018日照)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3.(2018郴州)2011年,科学家在火星上首次发现有流动水的痕迹,并推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以下有一条概述,可作为支持该推出的理论证据。

请找出(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4.(2018德州)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5.(2018临沂)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C.“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6.(2018长沙)“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

诗中涉及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

A.青虫→燕子        B.植物→青虫→燕子

C.青虫←燕子        D.植物←青虫←燕子

 

7.(2018济宁)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

B.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杂食性的鸟与昆虫间只有捕食关系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8.(2018孝感)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考察校园周边某生态系统时,记录到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应包括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如果被重金属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猫头鹰

C.此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分解者一起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D.猫头鹰与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9.(2018广东)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其组成成分

B.包含食物链:

阳光→稻→虫→蛙

C.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农田中的腐生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10.(2018滨州)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

下列有关生物圈、栖息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D.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11.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做了如下实验,请将该实验补充完整。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制订计划:

①材料用具:

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②实验装置: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

③方法步骤:

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然后    。

 

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5)实验记录: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

分钟

11

分钟

明亮

9

11

10

8

7

9

5

6

3

1

黑暗

11

9

10

12

13

11

15

14

17

19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哪种曲线能表示较黑暗环境鼠妇的数量变化    。

 

(6)该实验的变量是    。

 

(7)实验结论:

                   。

 

(8)不仅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    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        ,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12.(2018滨州)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图一表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

“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    。

 

(4)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

 

(5)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6)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植物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13.(2018恩施改编)“一江清水,一岸葱茏”,污染防治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下图为某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CO2表示二氧化碳),请分析作答:

(1)图中的    (填代号)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流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碳沿着食物链,以    的形式传递。

 

(3)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    和物质循环。

 

(4)母亲河长江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构成生态系统,除了生物部分,还有      。

 

(5)长江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功能日趋弱化,白鳍豚在长江几乎绝迹。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习总书记在长江沿线视察时,作出“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重要指示,为响应号召,治理长江,请你为政府提一条可操作建议,来保护白鳍豚:

        。

 

14.请分析如图两个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回答问题。

(1)食物网A描述了具有多种生物的生态系统,其中获取食物的选择路径最多的生物是    。

食物网A中与寄生蜂有关的食物链有    条。

 

(2)介壳虫在食物网A和B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假若它同时在这两个位置上消失(全部死亡),那么对于    的影响后果更严重(填食物网A或B),说明生物种类多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好的    能力。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         。

 

(4)下列图解能正确表达完全自然状况下肉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   。

(注:

实线表示植食性昆虫,虚线表示肉食性昆虫) 

 

答案精解精析

题组一 泰安模拟题组

一、选择题

1.C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特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能靠自身的遗传物质,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繁殖后代,所以病毒也是生物。

2.C

3.D 按形态结构分,雪松、桃树、月季、葫芦藓属于植物,蘑菇属于真菌,A错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蘑菇属于大型真菌,它们都利用孢子繁殖,但是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蘑菇属于微生物,B错误;葫芦藓具有茎叶的分化,假根,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C错误。

4.C 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所以C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5.B 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错误;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不是指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D错误。

6.D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的,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的,C错误。

7.B 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有八条,从食物链中可以看出己的食物只有一种,就是丙,所以丙灭绝一定会引起己的灭绝。

故选B。

8.B 食物网由食物链组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除图示生物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B错误。

9.C 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

10.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由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C为分解者,A→B→C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图中②③④均为生物体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可表示呼吸作用,图中食物链为A→B,所以⑥不能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图中A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C正确;C是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丁 3 

(2)8 (3)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温度、湿度、光照 (4)非生物因素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析 

(1)在甲、乙、丙、丁四组中,丁与甲、乙、丙分别都只有一个变量(温度、湿度、光照),因此起对照作用的一组是丁,能形成对照实验的组是甲组和丁组、乙组和丁组、丙组和丁组。

(2)第2、4、6、8分钟都较上次增加鼠妇的数目,而第10、12分钟较上次的数目不再增加。

因此,从第8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3)他们重复操作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通过本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温度、湿度、光照(因素)对鼠妇的分布都有影响。

(4)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生态因素均是非生物因素。

鼠妇能够选择并移动到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生活,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2.答案 

(1)生态因素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自动调节 (3)蛇 捕食和竞争 (4)生产者 ②

解析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森林植被会减少,但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

鹰吃蛇,二者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二者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4)由分析可知:

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它通过生理过程②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13.答案 

(1)分解者 蛇→鹰、鸟→鼠、狼、羊 物质和能量 

(2)鹰 体温是否恒定 (3)互利共生 鹰和蛇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甲表示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该图中的脊椎动物包括蛇(属于爬行动物),鸟和鹰(属于鸟类),鼠、羊、狼(属于哺乳动物),它们所属的类群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蛇→鸟、鹰→鼠、羊、狼;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一般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升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少,图乙中,a、b、c、d构成的食物链是c→d→a→b,对应着图甲中含鼠的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所以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b(鹰)。

a、b、d分别对应着蛇、鹰和鼠,把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蛇),另一类是b(鹰)和d(鼠),蛇是变温动物,而鹰和鼠是恒温动物,所以分类的依据是体温是否恒定。

(3)图丙中,A图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B图表示的是捕食关系,C图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在图甲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是鹰与蛇。

14.答案 

(1)2 

(2)阳光、空气、水、土壤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观点错误,引入的生物会消耗能量,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 (3)蓝光和红光 氧气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猛烈燃烧起来

解析 

(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中有2条食物链,即植物→人,植物→黄粉虫→人。

(2)某同学认为“月宫一号”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

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评价此观点是错误的,引入的生物会消耗能量,流入人体的能量减少。

(3)观图可知:

蓝光和红光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气体量最多,所以“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蓝光和红光。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猛烈燃烧起来。

题组二 全国中考题组

一、选择题

1.D 燕子育雏说明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子女与父母不同说明生物都能遗传变异,B不符合题意;种子萌发长成幼苗说明生物能够生长,C不符合题意;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与“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基本特征相同,D符合题意。

2.A

3.A 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生物之所以区别于非生物是因为它具有非生物不具有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由于水是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因此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可作为支持该推出的理论证据。

4.C 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这是因为浮水植物叶的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选项中,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选项中,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选项中,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5.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而不是水分,A错误。

6.B 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

其中,起始环节是生产者,所以A、C都错;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D错。

7.C 由图可知,杂食性的鸟与昆虫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8.C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此食物网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C错误。

9.B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非生物成分(阳光),故B错误。

10.C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3)静置2分钟 (5)D (6)光 (7)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8)环境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解析 

(1)小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此实验前,小组提出的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3)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然后静置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