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676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 Word版.docx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班Word版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疆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命题人:

张士香分值:

150分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

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

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

靠“打赏”。

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

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

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

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

看来,能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

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

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

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

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B.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C.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D.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C.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文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人有时直接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作为他们的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

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

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

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

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

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

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

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

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

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

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

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

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

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

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

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

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

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

大家说:

“老宋你什么意思?

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

”老宋说:

“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

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

”大家说:

“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

大家一起念: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

“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

”眉间坊的人说:

“就你懂?

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6分)

 

6.文中的鲁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7.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从之者廋耳       殆:

大概、恐怕        B.公亮报报:

报告

C.与之校,且生事     校:

较量、对抗        D.寻加户部尚书       寻:

不久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5分)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1.

(1)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4分)

(2)“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分)

(3)三四两句与王维《渭城曲》中的哪两句诗意相似?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2.

(1)日月忽其不淹兮,。

(2)扪参历井仰胁息,。

(3),百年多病独登台。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江州司马青衫湿。

(6)沧海月明珠有泪,。

(7)问君能有几多愁?

(8)欲寄彩笺兼尺素,。

(9)执手相看泪眼,。

(10),到黄昏点点滴滴。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________。

②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降温,不是________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③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来去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________话巴黎,权且充作对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 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D.不绝如缕 一挥而就 浮光掠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是否带动了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B.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动不动就搬出“国际形象”,来作为自我督促的标准,泄露了台湾目前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西方人爱护野生动物,所以我们要节制吃老虎鲸鱼的欲望;西方人珍惜古迹,所以我们也得有一两样,不能太落后。

________:

________。

①是一面揣测西方国家的思考模式 

②西方讲究人权,所以我们处理政治案件要特别慎重 

③避免别人轻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不丢人现眼 

④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为了一个大目的 

⑤我这样做,别人(西方人)会怎么想 

⑥一面小心翼翼地决定自己该怎样做

A.⑥①⑤②④③ B.③⑥①④②⑤

C.⑤①⑥②④③ D.②④③⑤①⑥

16.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17.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18.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9.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日,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①③②④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

20.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一则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当,请至少找出三处并作修改。

(6分)

李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成功卫冕,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

您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入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今日分别,谨祝教祺!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有烦恼,也有欢笑;有失去,也有收获;有泪水,也有坚持……

请以“流泪但无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疆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卷纸

选择题(39分)

1

2

3

7

8

9

13

14

15

16

17

18

19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3分)

5、

(6分)

6、

(6分)

翻译句子(10分)

10、

(1)

(5分)

(2)

(5分)

诗歌鉴赏(10分)

11、

(1)

(4分)

(2)

(4分)

(3)(2分)

名句默写(10分)

12、

(1)

(2)

(3)(4)

(5)(6)

(7)(8)

(9)(10)

语言文运用(6分)

20、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新疆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可知,“一字千金”是因打赏而来,但是不是“因汉宣帝打赏王褒而来”于文无据。

B项,根据原文第四自然段“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可知,稿费制在现代“很流行”,在唐代是“已出现”。

C项,“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有误,根据原文第六自然段,把“写软文”视为“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的是一些现代媒体人。

2.B(B项,根据原文第五自然段,“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像韩愈、李邕等文化名人能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润笔,但这不能证明古代文人润笔都很高,而且这个事例应该是证明了“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这一观点。

3.D(D项,根据原文“看来,能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不能反推出“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这属于篡改文意。

4.A(B.“神秘阴森”不恰当;C.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5.①第一处:

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

②第二处:

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

③第三处:

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6.鲁老师是一位子孙不孝、历经人世沧桑、晚年离群索居的老人;是性情高雅、坚守传统文化、呼唤孝道的文化人;他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使人心向善、向美。

7.B(报:

回复)8.C(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9.C(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

10.

(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却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曾经不慌不忙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11、

(1)①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②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

(4分,每点2分)

(2)①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②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

(4分,每点2分)(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分)12、略

13.C。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不合语境。

“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14.D(A项,前后不一致,“真正的政绩”应为好的一面,去掉“是否”;B项,成分残缺,应在“对人体危害很大”前加上“这些物质”;C项,句式杂糅,“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不通,应改为“引导青少年树立如此意识和养成如此习惯”。

)15.C

16.D17.D这段文字来源于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颇富哲理。

这段话告诉我们:

偏见是与思想共存的(否则,不可能是思想放假),没有思想的人谈不上偏见,他所持有的,不是妄见,就是无见;也就是说,除了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他说不出任何见解。

所以,偏见并非思想缺席而偷偷溜出来的,恰好相反,是思想带出来的,或者说,是附着于思想而生的,还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也就是说,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A、B、C三项意思都对,但分别仅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的转换表达,均不是对全段文字主要意思的准确提炼。

18.B19.A

20.

(1)“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词义太重,用词不当。

可改为“提高”。

(2)“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用在此处不当应该为“考上大学”。

(3)“慧眼识金”,自称“金”,用语不得体,没有注意谦敬。

可改为“不放弃。

”(4)“超凡入圣”,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过于夸张,可改为“超越别人”。

(5)“刮目相看”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不得体,用语没有注意对象。

可改为“非常敬重”。

【附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