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389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5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docx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

小学生应掌握的33种学习方法

1生活学习法--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生活学习法,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这是一种强调小学生所处学习环境的情境学习方法。

它特别注意学习的生活背景,环境氛围等。

  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单就数学这一科目来说,小学数学其实与小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它强调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学习方法。

使用这一方法有很多形式,如游戏活动、情境教学和课外活动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

"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创造数学。

"因此,小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才能真正地接受数学知识。

例如,在认识平行线这一点上,光靠老师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还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认识什么是平行线。

我们来看看小学生乐乐是怎样认识平行线的。

  这一天,老师在课上讲了平行线就是两条永远不能相交的直线。

乐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个体育场,在体育场内乐乐看到了双杠,他不禁眼前一亮:

双杠不就是平行线吗?

再仔细观察,体育场周围的栏杆、足球门框、操场跑道等等,这些熟识的事物都是平行线。

回到家以后,正好是吃饭时间,全家围坐在方桌旁,这时乐乐又发现了平行线。

他开心地说道:

"爸爸,看,我们的桌子上有两条平行线呢!

"一边说还一边站起来指给爸爸看。

妈妈说:

"不只是这两条呢,应该是两组才对。

只要是长方形物体相对的两条都是平行线。

"乐乐惊讶道:

"没想到平行线不只是在操场上能看到,在家里也能看到。

"爸爸借机说:

"是呀,平行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除了你看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呢。

""那我要好好找一找了!

"乐乐愉快地笑着。

  吃完饭后,乐乐还真的在自家屋子里找起来了。

这一找还真找出了不少呢,像窗户的对边,卧室的门框、电视界面的对边、屋顶的两条相对沿线、书本的两条对边……好多呀!

乐乐把自己的收获告诉了爸爸,爸爸又因势利导说:

"那你从这些具有平行线的物体上发现了什么呢?

"乐乐想了想摇头说不知道,爸爸让他再仔细观察一下。

乐乐就逐一观察这些平行线所在的物体,终于发现了。

原来,只要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物体都含有平行线。

这一次,乐乐总结出了一个学习的好办法:

在生活中就可以发现很多知识,数学应用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

小学生可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比如小数点这个知识点,可能老师讲半天,学生也搞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一旦他们自己从生活中接触到,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讲有关小数点的作用,在小数点的移动过程中,数的大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可是有的同学就是不知道怎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且他们固执地认为可以去掉小数点。

于是老师挂出小黑板,让同学们看例子。

  老师说这是五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问同学们对不对。

这时,课上最迷糊的丁丁站起来大声说:

"不对。

这怎么可能呢?

姚明是球队最高的队员了,也不过两米多,李华怎么可能14.5米呢?

如果那样的话,他可是比楼房还要高了!

"说完非常气愤地看着老师,好像老师犯了错误似的。

老师很高兴地让他坐下,然后解释说:

"其实,小数点这个知识点我们在生活中就已经学会了,只不过同学们没注意到而已。

像丁丁同学就知道人的身高不可能是十几米,那么人的身高应该是多少呢?

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合适呢?

""一般人就是一米多,到不了两米。

所以李华的身高应该是1.45米才对。

陆文刚的身高也不对,0.139米才这么一点儿呢!

所以应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1.39米才对。

"没等老师叫,丁丁就自己站起来回答了,而且还用手比划着0.139米的高度。

  这个案例也是生活中的数学的一个应用。

比如在做作业时,如果小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从现实角度出发,好好考虑一下,如果与生活相悖,那肯定就是错误的了。

同理,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是0.139米,也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婴儿的身高也要比这个数大得多。

因此,小数点的妙用就体现出来了。

  案例中的丁丁显然是从生活中学到了小数点的作用,因此他知道错误就在于小数点点错了位置,也因此学会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并得出了左右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此时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知识的灌输就不成为困难了。

这种经历当然也是源于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分析,看来小学数学从生活中就可以略知皮毛了,只是自己还没注意到这就是数学知识而已。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值得每个小学生借鉴。

可以说,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买东西付钱要用到数学,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价格不一样,计算差价或比较价格也会用到数学。

小学生随时都能够接触到算数的机会,这也是学习的最好途径。

  如在与家人去商场买东西时,小学生会注意到甲、乙两家商场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个标着九折优惠,而另一个却标着八折大酬宾,很显然我们会选择八折优惠的商品,可是小学生可比我们聪明多了,他们不只是看到优惠的比例,同时也会注意到原价位的高低。

如果是本来价位低,打个九折后也许比价位高、打八折的要划算得多。

所以不能单凭表面的数字就断定是否物美价廉,这其中深藏着数学知识的奥妙。

作为最初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要敏感得多。

当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家人的肯定后,他们就会更有兴趣投入到计算中。

  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不妨再追加一道练习题。

比如在了解了"折扣"的好处后,妈妈就追问了一道附加题:

"如果同学一起去郊游,现在派你去买饮料,全班共有学生76人,再加上你、我和爸爸。

商店规定:

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

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人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

"这题的答案不是一下子能得出来的,但是这也是扩展孩子思维的一种方法。

于小玲经过思考并与妈妈进行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

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

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

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

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正好可以让每个人喝1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

这样既让小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让小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的。

桌上有五个苹果,现在妈妈吃掉了一个,还剩几个;桌上有三个桔子,妈妈又带回来四个,现在有多少个……类似这样的加减法,如果在课堂上也许孩子并不愿意学,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想学。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用老师,不用家长,他们自己就能得到答案。

对于小学生来说,逼迫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自己愿意学,乐意学,并能从中得到乐趣,这就是最好的入门方式了。

  事实也证明,这种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方法更能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当然,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要有一定的实际背景,这就要求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场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等。

小学生也可以积极创造机会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在现实的背景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问题解决等活动。

2游戏学习法--一个游戏就是一次学习

 游戏学习法,是通过娱乐、益智性的游戏学习,把每一个游戏都当做一次学习,在游戏中学到知识,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和游戏同步进行。

  学习不只是在书桌边死记硬背,如果为了学习而把自己的脑子累坏了而且还没有什么效果,不仅是令学生痛苦的事,而且也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

现代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在游戏中同样可以获得知识。

  在阳光小学一年级教室里,小学生们正开心地笑着,跑着,原来老师正带领同学们做游戏呢。

这是一堂数学课,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

老师讲课花去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用来巩固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张老师发给每个小学生一张卡片,上面的数字是不同的。

  这时,由一个学生首先亮出自己的卡片:

5+6,我的朋友在哪里?

  很快就会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

你的朋友在这里,8+3

  紧接着又一个学生站起来:

你的朋友在这里,4+7

  短暂的停顿后,又有人站起来:

我也是你的朋友,10+1

  我是不是只有三个朋友呢?

看到没人再站起来,最初站起来的学生发问。

  张老师:

同学们仔细看看自己手中的卡片,看好结果是不是5+6的朋友。

  听到老师的话,有些同学受到了启发,原来要求的是结果。

  我也是你的朋友,16-5

  我也是你的朋友,20-9

  ……

  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把5+6的朋友全部找出来为止。

  在下课之前,张老师说:

15-7,我的朋友在哪里?

  全班同学互相看看手中的卡片,并没有发现结果相同的卡片。

这时,张老师说:

其实,张老师的朋友很多,只要你能说出得数是8的算式,你就是张老师的朋友。

这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9-1,3+5,6+2,13-5……看学生们众说纷纭,张老师趁机说:

好吧,大家回去把运算结果是8的算式都写出来,记住数字要限制在20以内,明天我要看同学们的战果如何。

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休息一下。

  这个"找朋友"的游戏,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对于数字之间相加的掌握情况,还加速了同学们对于减法的练习。

小学生们都喜欢这样的游戏,而不喜欢一个人干巴巴的在那里计算。

  在语文课上,杨老师也习惯用卡片来检查学生们对字词的掌握。

她的游戏叫"排队组字"。

由杨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卡片打乱,发给每人一张,让他们到讲台前来组成老师读出的生字,全体学生认读和评议。

比如,"胡"可以分为"古"和"月"两个独体字,而"胳"可以分为"月"和"各",当持有卡片"月"的同学上台时,就会有两个同学去与他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两个字形、字义都各不相同的字。

杨老师还经常做"抢卡片"的游戏,她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这样的游戏常常让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热情高涨地去争夺常胜将军的位置。

每次同学们都是玩得不亦乐乎。

  某天下午,阳明路百汇小学刘老师进行学期汇报课。

在两点钟时,刘老师把欢乐流动课堂带进了205班的教室。

课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始了,刘老师邀请小学生们参加他精心设计的小组比赛拼句子和找错误、YES OR NO问答、猜词等游戏,在游戏中渗透着各种语文知识,包括生字生词、词语搭配、形体表演等,小学生们都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高度的配合热情。

最后,课堂在一段轻快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受到教师"游戏"形式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在家里也开始跟自己的父母做这种游戏。

他们自己制作精美的卡片,并涂上不同颜色的数字或汉字,然后分给爸爸妈妈,等到一声"开始"令下,全家人开始在桌子上找自己要的卡片,很多小学生的家长最后居然都是排在孩子的后面。

这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训练了自己的反应能力和肢体的灵活性。

作为家长,不但亲自参与了孩子的游戏,也亲眼见识了孩子的成绩。

  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年级的于思佳就经常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做猜谜游戏。

每次学习了新的生字,她就回到家和爸爸妈妈猜字谜。

如,"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日"字加一笔是什么,这个答案就很多了,像甲、白、目、田、申……这也是对所学生字的一个回忆记忆。

在识字过程中,如果原原本本地记忆和练习,小学生都没有多大兴趣,而采用猜字谜的形式就不一样了,这本身就是一次智力展示机会,小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以此可以锻炼思考能力。

  在承继学校,小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跟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玩卡片、猜谜语、"词语接龙"、"抽大奖"、"争当小老师"等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在生活实践中开放学数学,教师把知识点设计成解决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小商店"、"小银行"、"量身高"等教学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在社会上作一些简单的"调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年级的语文课以课文为兴趣点,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的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与同学交流知识,发表个人见解。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学生学得轻松,有成就感。

一年级的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一年内就轻松地认识了2000个生字,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随着这个习惯的养成,小学生的作文已经上升了一个很高的层次,甚至超越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

  除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互动游戏外,现代科技的发展还给我们带来了网络游戏。

其实网络作为一个高科技的产物,对我们的学习帮助是很大的。

比如,字母大战,测试我们的反映能力。

如:

火箭上有对应的字母,只要在键盘上按一下火箭上的字母,火箭就会爆炸。

小鸭子敲字母,如:

鼠标点击让小鸭子敲地,地上会长出字母来,同时小鸭子要躲开炸弹哦。

连连看,就是把英文单词和实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考验单词的记忆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小学生自己可以在家里做的游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增加我们小学生的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

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

小学生结伴买东西时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

张丽、刘洋在小区附近的超市买东西时,总是比赛看谁先找到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这些字他们还没有学过,可是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认识了。

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生字而自己认识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兴奋啊!

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小学生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

课下我们还可以拿出来跟同学比较一下,互相考一考,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这样的方法不但使我们学会了认字,还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我们稚嫩的心灵真实地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使"苦学"变成了"乐学"。

不但确立了我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我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让我们在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游戏中,天性爱玩的小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在愉快合作的气氛中,学习的重点、难点不知不觉就被突破了,既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快速掌握了新学习的知识,同时还可引发小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发展小学生积极的个性。

3时刻观察--身边的数学让你发现价值

 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只要注意观察,勤于思考。

可以说,数学知识的运用遍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身边的数学又会让我们发现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尽管我们还是小学生,但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数学课本中的许多概念、原理、现象都可以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数字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很多数字。

我们吃的数字饼干上印有1、2、3、4、5、6、7、8、9、0的字样,还有的印着英文字母,这不就是数学的生活化吗!

再比如一些小游戏(连连看3+4=7,2+4=6,3+5=8……)也是通过简单计算来达到游戏的输赢结果。

上升到三四年级后,像一些身边发生的关于数字的计算就更加普遍了。

而在这一系列的数学现象中,我们也会发现数学正以它独具的魅力和价值浸染我们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忽略了学数学的过程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认为上数学就是做题,时间长了,便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

其实,只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将我们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数学学习当中,我们就能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我们对数学价值的新发现,也更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身边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从身边的生活出发,把学习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们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以消除我们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1.从身边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我们中的一些小学生因为刚刚接触数学,所以对数学概念认识模糊。

比如数学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概念,就不是很容易分得清楚。

单纯靠老师言语上的讲解,可能使我们越来越糊涂,这时只要把身边的现象引进数学课堂,我们就会立刻分清楚了。

陈东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可是她还是没能搞清楚。

星期天的时候,妈妈带她去动物园看动物们演出,当看到一队5只小鸡排列整齐地走出来后,陈东马上就告诉妈妈一共有5只小鸡,而且它们身上的毛都是不同的。

陈东看到第1只是黄色的,第2只是粉红色的,第2只是淡紫色的,第4只是浅蓝色的,第5只是草绿色的(见图1), 以前只是见过黑色和白色的,今天能见到五颜六色的小鸡雏,真是很兴奋。

经过仔细观察,陈东发现最后一只最尖头,第三只最讨人喜欢,于是她脱口而出:

"妈妈,我最喜欢第3只小鸡。

"妈妈问:

"哪只是第3只?

"陈东:

"就是第三个出场表演的,淡紫色的那只。

"说完之后,陈东自己先惊讶起来了,原来"第几"的概念就是这样被归结出来的,一共是5只,我最喜欢的是第3只,淡紫色的那只就是第3只。

自己竟然在身边的生活中学会了这一知识点,而且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学会了。

  于是在回家的路上,陈东继续仔细观察:

有几个人排队上公共汽车?

自己排在第几个?

妈妈排在第几个?

排在队伍第6个的是男士还是女士?

穿红衣服的排在第几个等等。

陈东就是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郑毅有一天跟着爸爸去厂里玩,正好赶上爸爸单位评先进,于是在爸爸的厂里他发现了一个数学概念"工作总量"。

一般情况下评先进总是要跟"工作总量"挂钩的,把这个问题放到数学中,就是"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现在郑毅知道了"工作总量"就是工人一天的工作总和。

比如,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

(要求列综合算式)评优表上的空格上就填写如下:

  12×(3+4)=12×7=84(个),老师傅的一天工作总量就是84个。

  刚刚上岗的年轻的小师傅上午也是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不同的是他每小时只能做10个零件,那他一天的工作总量就是:

  10×(3+4)=10×7=70(个),小师傅的一天工作总量就是70个。

  郑毅不仅明白了什么叫工作总量,同时还知道了"12"和"10"就是老师傅和小师傅的工作效率。

没想到跟着爸爸玩,竟然还学会了两个数学概念,这可真是在身边的现象中就能学习数学。

  2.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价值,一步步地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知识时,王硕跟其他两个小同学在家中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的三只组成了不同大小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操作,他们发现任意三根木棍或许能组成三角形,或许不能。

三个小家伙研究来研究去,终于得出了结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必定大于第三边。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他们从这个发现中找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把这个知识点用于数学学习中。

他们还发现三角形最牢固,比如四边形或者五边形等多边形都很容易发生变形,而只有三角形不会。

由此,他们观察到屋顶上的房架是三角形的,正是应用了三角形的这一作用原理。

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更喜欢学数学了。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生活在城郊的霍小曼马上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她跟着承包责任田的叔叔来到乡间地垄上,利用面积计算公式跟叔叔一起把责任田的面积算出来,并在叔叔的指导下,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如果同样形状的两个图形,可以通过眼睛比较大小得出哪个大哪个小,如果看不出来的就要通过面积计算公式来得出结论,不同形状的图形也可以通过计算结果比较出哪个大哪个小。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我们小学生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检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自己可以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可以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水车形状改成多边形行不行?

为什么?

还可以想办法找出饭盒、瓶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自己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如,学习"矩形的周长"时,我们很多小学生会想:

直线图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用什么方法来得到曲线图形的周长呢,圆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想到了不妨就亲自动手做一做,测一测1元硬币、瓶盖、玩具飞碟等的直径与相应的圆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把得到的结果记入下。

  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我们还是第一次,可是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首先还是想出了用测量的办法求圆的周长:

我们可以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直尺上量得其周长;也可以直接将测量物在直尺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

得出一组结果后我们对测量的结果势必会进行思维活动:

从所填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教师再稍加点拨,圆的周长公式就很快进入到我们脑海中了。

  立足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数学的切入点,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比如,进商场买东西。

如果可以的话,不妨帮着售货员同志算一算价钱,商场同类商品打折,不妨比较一下哪个更划算一些。

好伦哥的套餐打折了,算一算吃哪个更便宜。

当好伦哥第一天贴出如下广告时: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聪明的朱小小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套餐1,因为它下降得最多。

但是当他第二天再次光临时,发现牌子变了: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这一下朱小小不知道吃哪种了,在同学的全力配合下,他们一起利用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折扣"百分比知识,计算出了三个结果,再经过对比,终于得出了哪一种最划算。

如果没有学过这个数学知识,肯定会被套餐1的假象给迷惑。

因为我们小学生们一般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

看来,只有真正了解了数学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

  总之,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应用随时随处可见,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数学的价值可不是用"一斑"能形容的。

4情景学习法--有故事的知识

情景学习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充满故事的情景中增加学习的态度体验。

其核心在于激发我们的情感。

  情景学习法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