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91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docx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言文

郑人买履

《韩非子》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

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d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1]

部分字词解释

履:

鞋欲:

想要者:

的人度量:

长短置:

之:

(代)尺码其:

(代)他的坐:

(通甲字)座

至:

等到之:

到、、、、、、去市:

集市而:

操:

拿之:

尺码反:

通返之:

尺码罢:

散了

遂:

终于人曰:

有人说何不:

为什么不之:

鞋子

宁:

宁可无:

不可自信:

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本意:

郑国有一个想买鞋的人,由于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子。

寓意:

告诉我们做事不可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要懂得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水,遽(jù)契(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

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

他的。

14.遽契其舟,其:

(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

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

助词,不译。

17.止:

动词,停止。

18.行:

前进。

19.亦:

也。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

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

但是 (4)负:

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

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

形容钟声。

  (7)遽(jù):

立刻。

(8)悖(bèi):

荒谬。

(8)恶(e):

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揠苗助长

《吕氏春秋·自知》孟子

宋人有闵

(1)其苗之不长

(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

“今日病(7)矣!

予(8)助苗长矣!

”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

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

  14、耘苗:

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

徒,只是。

  16、益:

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画蛇添足

《战国策》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

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

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

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

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

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

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

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

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

拿,举。

  7.蛇固无足:

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

本来,原来。

8.子:

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

怎么能;哪能。

10.为:

给;替 11.遂:

于是;就。

  12.赐:

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

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

画脚。

  14.终:

最终、最后。

15.引:

拿起。

16.且:

准备。

17.成:

完成。

18.余:

剩余。

19.足:

脚。

足:

画脚20.亡:

丢失,失去。

21.为:

给,替。

22.乃左手持卮:

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

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

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

那,指示代词26、谓:

对......说。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hé)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

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滥竽充数①

  《韩非子》韩非子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

失实的。

竽:

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

凑数。

  ⑵齐宣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⑶使:

派,让,指使。

  ⑷南郭:

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

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这里是戏称。

请:

请求。

⑹说:

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

官府供食。

廪:

粮仓。

食:

给东西吃。

以:

同“与”。

  ⑻以:

给。

 ⑼湣王:

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

逃跑。

(12)立:

继承王位。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矛与盾

《韩非子》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矛:

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

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

夸耀。

 4、曰:

说,谈。

  5、吾:

我的。

6、陷:

这里是穿透的意思,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

有人。

  8、以:

用。

9、子:

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

怎么样。

11、应:

回答。

12、利:

锋利,锐利。

13、其: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

不。

弗能:

不能。

15、之:

语气助词。

16、鬻:

(yù):

卖。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

“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鹬蚌相争《战国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

“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

‘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

“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③,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④;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⑤。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选自《庄子·天运》。

②西施:

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颦:

读pín贫。

皱眉。

里:

乡里。

③美之:

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

④坚:

紧紧地。

挈:

读qiè锲,带领。

⑤去:

离开。

走:

跑。

【译文】

西施经常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便仿效着,皱眉蹙额,走到街上。

村里富人看见她的这副怪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拖捧心皱眉的样子很美,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

【解读】

机械照搬,盲目模仿,势必弄巧成拙。

叶公好龙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翻译文字:

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

由此看来,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字词解释:

叶公:

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钩:

衣服上的带钩。

写:

画。

凿:

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

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窥(kuī):

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

窗户。

施:

延伸。

还(xuán)走:

转身就跑。

还,通“旋”,走:

跑。

五色无主:

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夫:

指示代词,那个。

好:

喜欢,喜好,爱好。

闻:

听说。

下之:

下,下降。

之,代词,代叶公住所。

是:

代词,这个。

 

学奕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

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

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字词解释:

(01)弈:

围棋,下围棋。

(02)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

全国。

(04)之:

的。

(05)善:

善于,擅长。

(06)使:

让。

(07)诲:

教导。

(08)其:

其中。

(09)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

即使。

(11)之:

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

天鹅。

(13)援:

引拉。

(14)缴:

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

(15)之:

他,指前一个人。

(16)俱:

一起。

(17)弗若:

不如。

(18)矣:

了。

(19)为:

因为。

(20)其:

他,指后一个人。

(21)与:

吗。

(22)曰:

说。

(23)非:

不是。

(24)然:

这样。

(25)致志:

用尽心志。

致,尽,极。

(27)通国:

全国.(28)与: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29)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0)故:

原因。

(31)以:

认为。

(32)智:

智力

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人(现在的山东邹县)。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⑧者死!

”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解释:

1.荆:

楚国2.舍人:

宫廷侍从3.少孺子:

年轻人4.委身曲附:

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5.傍:

通“旁”6.延颈:

伸长着头颈7.伐:

进攻8.谏: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9.罢:

停止10.则:

就。

11.三:

多次12.子:

你13.委: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

“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

”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

“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

”少孺子回答道:

“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

”吴王说:

“您说得好啊!

”于是停止用兵。

 

寓意:

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教导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通盘谋划,近忧远虑,居安思危,不能顾此失彼。

启示: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