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5600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朗润rùn莅临wèi澄清dènɡ地毯tǎn

B.抖擞sǒu棱镜lénɡ应和hè竦峙chì

C.徘徊(huí)分歧(qí)并蒂莲(dì)翻来覆去(fù)

D.瘫痪(tān)憔悴(cuì)差可拟(chā)罗摩衍那(y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夕阳中的垂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就像待嫁的新娘。

B.入秋,校园东边的那一片葱兰开出了成百上千朵白色的小花,真是花团锦簇啊。

C.大家都琢磨不透他翻来覆去的性格,只好和他保持距离。

D.这次考试我预计不及格,谁知得70分,我真是喜出望外。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首先第一个发言,在众人的注视下分外高兴。

B.我们清晰地听到小溪里潺潺的水声和粼粼的波纹。

C.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

D.中山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4.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献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④②③①B.②①④③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5.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文中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B.《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写“我”对母亲的怀念,自始至终,作者没有用一句话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但文中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个细节,又都浸润着这份深浓的感情。

C.《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用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经受的磨难与艰辛。

D.《世说新语》是主要记载魏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是南宋人刘义庆主持编写的。

二、句子默写

6.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揭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6)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8)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对比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3)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___________(4)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_______

8.翻译句子: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9.比较(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归纳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文成以下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

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0.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1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请说明理由。

12.赏析句子,归纳作者的情感: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3.怎样理解“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这句话?

阅读文段,完成以下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明。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

“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

”那人瞟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

”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④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⑤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气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一声:

“多谢了!

”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⑥“爹,你冷不冷?

”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儿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

“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里哩!

⑦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那个什么测试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

“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

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啦!

⑧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

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他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⑨“什么?

爹?

⑩“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

14.为了让我顺利参加奥数测试,父亲都做了那些事情?

15.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16.体会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17.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选其中一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

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

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

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

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

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

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200元。

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

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18.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这是鲁迅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原题目为《________》。

19.这是一位、有革命热情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不幸体现哪些方面?

五、作文

20.根据要求作文。

喜怒哀乐皆有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是亲情的牵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那是友情的欣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是爱情缠绵悱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是家国情怀的抒怀!

请以“难以割舍的那份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以上;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莅临wèi——lì,澄清dènɡ——chénɡ;

B.竦峙chì——zhì;

C.徘徊huí——huái。

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C.有误。

“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不能用来修饰“性格”。

不合语境。

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A.语意重复。

去掉“首先”或“第一个”。

B.搭配不当。

去掉“和粼粼的波纹”。

D.语序不当。

“中山公园的国庆节”改为“国庆节的中山公园”。

故选C。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

可以根据前后对应关系进行甄别。

语段中“莲叶”的特点是宽大,可以和“宽阔”对应;“荷花”有香气,可以和“芬芳”对应;“莲子”是种子,可以和“孕育”对应;“藕”埋在污泥里,可以和“寂寞”对应。

所以排列顺序是④②③①。

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D.有误。

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

故选D。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吹面不寒杨柳风随君直到夜郎西夜发清溪向三峡崔九堂前几度闻遥怜故园菊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析】

【详解】

(1)

(2)属理解型默写题。

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

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

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

本题书写中要注意“生”“西”等字的正确写法。

(3)——(8)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下句即可,要注意“柳”“怜”等字的书写。

7.

(1)约定

(2)回头看(3)称赞,称颂(4)效法,效仿

8.

(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2)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9.有礼有节,与友人争辩,维护父亲的权威;聪慧,机敏与袁公辩论,巧妙化解分歧。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期”,古今异义,今义为“日期”,古义为“约定”;“顾”,古今异义,今义为“照顾”,古义为“回头看”;“称”,今天也有“称赞”意;“法”,古今异义,今义为“法律”,古义为“效法,效仿”。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2)绥,安抚;抚,体恤。

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

典型事件,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表现了元方有礼有节,与友人争辩,维护父亲的权威;“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写出了元方的聪慧,机敏,在与袁公辩论时,巧妙化解分歧。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元方说:

“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

“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0.独自抚养瘫痪的儿子和和未成年的女儿,尽管重病缠身,仍坚强地照顾照顾儿女,忍受儿子的暴怒无常。

1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12.运用景物烘托,写出来秋天菊花的烂漫,暗示了我已经像菊花一样坚强了起来,和前文形成对比。

13.珍惜生命中的美好的拥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解析】

10.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围绕“母亲”的艰难,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写母亲忍受儿子的暴怒无常;“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写母亲独自抚养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写母亲尽管重病缠身,仍坚强地照顾照顾儿女。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要结合人物形象和上下文分析。

由“我”对生活的绝望和母亲对“我”的爱可知,母亲的“挡”是有意而为,是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1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此句描写了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的景象,可知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季节或天气情况,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生存状况、与上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作铺垫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语言环境分析,此处环境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交待故事发生秋季,写出来秋天菊花的烂漫,并以菊花的烂漫象征“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与前文“我”对生活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结合上文可知,是“要好好儿活”,“我懂”,说明“我”懂得了这是母亲最后的嘱托中饱含的深爱,懂得了要兄妹俩真的要好好活,活下去。

为了母亲的爱。

是母亲教他爱生活,珍惜生命中的美好的拥有。

是这爱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14.①父亲摸黑砍柴②父亲和我一起挑柴去卖③为了卖够五块钱而努力讨价还价。

15.一方面指雪花在鼻尖上融化凉凉的,另一方面指生活的艰辛令我想哭。

16.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买柴人的尖酸刻薄,从侧面写出来父亲卖柴供我读书的不易,与后文父亲对我的叮嘱相呼应。

17.勤劳:

辛苦砍柴维持生计;爱孩子:

为了孩子读书忍气吞声;善良:

叮嘱“我”记住穷苦人生活的不易。

【解析】

14.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围绕“为了让我顺利参加奥数测试,父亲做的事情”,通读全文,即可梳理概括。

①段,写父亲摸黑砍柴;②段,写父亲和我一起挑柴去卖;③段,写父亲为了卖够五块钱而努力讨价还价。

15.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要结合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

“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表层含义是指雪花在鼻尖上融化凉凉的,结合上下文“我”感受到的父亲的辛苦,生活的艰难可知,“冰凉的酸”还有其深层含义。

16.本题考查炼字。

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词义及其表达的人物性格或情感。

由“掏来掏去”“摸出”“抓”“扔”等动词可知,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

回答其作用,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结合上文“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分析,此句描写了买柴人的尖酸刻薄,侧面衬托了父亲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品质,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怜惜。

结构上,为下文父亲对我的叮嘱做铺垫。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

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

父亲摸黑砍柴,写出父亲的吃苦耐劳;为了孩子读书忍辱负重,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在你面前低头弯腰”,写出父亲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18.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19.正直、倔强。

①在革命前他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生活凄苦;②他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觉醒者在愚昧腐朽的社会里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他最终因为自己的觉醒而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

【解析】

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此文段出自《范爱农》,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此文段出自《范爱农》,《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体现了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0.例文:

难以割舍的那份情

祖父家屋后小园子里,有棵白枣树。

大约是这么叫,因方言中是叫白什么枣,不知什么翻译。

年年夏至,年年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那青葱繁茂的枣树,那树上结满的甜津津的枣,和那份始终难以割舍的情愫。

这棵白枣树,从小就出现在记忆中。

结出的白枣,也是每个盛夏必不可少的美味零食。

小时候的那个夏天,我第一趟陪着父亲去摘枣。

比拇指大些的白枣压低了枝头,藏掩在绿叶中,有些已羞红了脸。

父亲向邻居借来梯子,腰上系着有大口袋的布兜,麻利的一步步爬到了梯子中间。

祖父双手牢牢扶住梯子的两边,大声嘱咐了好几句当心。

他耳朵不好,所以嗓门响亮,笑声更是格外爽朗。

我在一旁看着,树上时不时会掉下几个白枣,真是“天上掉馅饼”——白来的不是?

于是我兴高采烈地从这头跑到那头,一有掉落的,我便立马扑过去,拾到我的小筐里。

捡了整整一筐,我才乐呵呵地消停下来。

父亲也摘了一布袋,从梯上下来了。

祖父走到我身旁,看见小筐里的枣子,不禁咧嘴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小囡啊,你捡的枣子都是熟透了烂掉的”祖父从中拿起一个皱巴巴的放在我眼前,指着上面大大小小的裂纹,“这种是不能吃的,你还是去倒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