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5777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5讲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植物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

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部位:

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1)极性运输:

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2)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两重性

(1)实质:

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表现:

发育程度:

幼嫩>衰老

器官:

敏感程度:

根>芽>茎

2.顶端优势

(1)现象: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3.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

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2)应用

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

③去除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4.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典型例题】

1(2014年高考大纲卷)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

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选B。

2.(2013大纲卷)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答案】B

【解析】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要敏感些,B错误。

3.(2013浙江卷).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图,光照时间长短、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等均会影响茎的伸长,各组限制因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A项错误;对比1组和2组的茎长,说明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B项正确;对比1组和4组的茎长,说明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C项错误;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D项错误。

【习题】

1.下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某植物幼苗茎切段长度及其中乙烯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

据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A.生长素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体现出两重性的特点

B.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茎切段中乙烯的生成

C.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切段长度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D.乙烯含量的增高可能抑制了生长素促进茎切段伸长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D.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的调节,又影响基因组的表达

3.右图为探究2,4-D(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洋葱生根影响的实验及结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适宜浓度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根伸长

B.调节洋葱生根的激素全部来自施加

的2,4-D溶液

C.培养6天的实验结果未体现生长素

作用的两重性

D.促进洋葱芽生长的最适2,4-D溶液

浓度也是10-8mol/L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都具有两重性

B.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进行极性运输

C.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乙烯只存在于繁殖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4.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

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独脚金内酯(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

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不能作出的推测是

A.SL的合成部位是根B.SL抑制侧芽的生长

C.SL可由根运输到枝条D.SL通过生长素起作用

5.在干旱条件下,研究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得到下图结果。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

B.干旱处理的2-5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

C.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生长素的影响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

D.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

6.(8分)为研究生长素(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IAA可在植物顶芽内合成,并_______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生长。

(2)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以拟南芥_________(填“GA合成缺陷型”或“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1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

图中结果表明IAA能够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

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_____。

RGA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的降解可受GA调控。

研究者向上述突变体中转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RGA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根尖中GFP-RGA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

用GA处理前,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GA时,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

(3)综合上述实验,推测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8分)

(1)运输

(2)

GA合成缺陷型促进减弱

IAA不引起RGA蛋白降解

IAA通过GA降解RGA蛋白

(3)顶芽合成的IAA运输到根部,通过GA降解RGA蛋白,从而解除RGA蛋白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2分)

7.(11分)脱落酸(ABA)素有“逆境激素”之称。

科研人员欲探讨拟南芥在ABA诱导的气孔关闭信号通路中,WDL3(微管结合蛋白)、微管、Ca2+之间可能存在的调节关系,旨在深入了解气孔运动机理,为农作物抵御干旱、保证产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AB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的分子。

(2)保卫细胞、气孔与微管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研究小组为探究在ABA诱导的气孔关闭信号通路中,WDL3与微管的关系,设计实验:

取野生型和WDL3变异拟南芥植株(无法形成WDL3)叶片,置于表皮条缓冲液中,光照2h使气孔充分打开,然后分别移至相同处理液中,30min后撕取下表皮制片并用__________观察,测量气孔开度,结果如左图;同时检测保卫细胞中微管的排布状态,结果如右图。

此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处理液应用__________(溶液)再加ABA配制而成。

根据左图结果推测,WDL3与气孔开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

综合两个结果推测WDL3对气孔开度影响的机理是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结果推测的基础上,为验证“WDL3会促进叶片失水”这一假设,将WDL3变异植株叶片放于通风橱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重量,计算叶片失水率。

请完善该实验方案:

__________。

(4)有资料显示:

ABA发挥作用需与细胞中的相应受体结合,之后引起保卫细胞中微管及Ca2+的相互作用,Ca2+通过调节保卫细胞微管动态排布进行信息传递;反过来,保卫细胞微管动态排布对Ca2+的流动也存在调节作用,影响气孔的开闭,最终调节植物失水率。

请结合上述实验及资料内容,用文字和“→”(可添加必要的注释)表示在ABA诱导气孔关闭信号通路中,WDL3、微管、Ca2+之间可能存在的调节关系(写出可能的途径)。

23.(11分)

(1)信息(2分)

(2)显微镜表皮条缓冲液

在ABA的作用下,WDL3阻碍气孔开度降低

WDL3通过影响保卫细胞中的微管排布状态来抑制气孔开度下降

(3)该实验方案有两处需要补充:

第一,补充测定实验开始时叶片重量;第二,补充一组将野生型植株叶片做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2分)

(4)(3分)

 

25.(9分)下图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数小时后就可以看到茎背地弯曲生长,而根向地弯曲生长。

为阐明其机理,科学家做了一系列实验。

请分析回答问题:

 

(1)对此现象提出的假设是:

由于重力作用使得根尖部位的生长素(IAA)分布不均,向地侧浓度背地侧,导致向地侧生长速度背地侧,因而根向地弯曲生长。

(2)已知DR5是IAA敏感型启动子,活性会随IAA浓度增加而增强。

将DR5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连接后导入植物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物,分别观察正常生长和横向放置的根尖部位的荧光分布。

若,则能证明

(1)中的假设合理。

(3)重力如何引起IAA分布不均?

有人发现根尖细胞中存在大量淀粉体,在细胞中的位置会发生与IAA相同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提出的假设是:

 

(4)已知内质网中含有大量的Ca2+,许多细胞都是通过内质网释放Ca2+来传递信号的。

为进一步探究Ca2+对根向地弯曲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水稻幼苗水平置于培养基中,分别用不同浓度的Ca2+和EDTA(可与Ca2+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处理根,每天测量根的弯曲角度。

结果如下图:

 

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5)有人通过对细胞内多种相关蛋白质的研究,推出根向地性的机制。

请根据下图描述这一机制(提示:

参照图中的数字顺序)。

 

25.(9分)

(1)大于小于

(2)横向放置的根尖部位向地侧绿色荧光强度大于背地侧,正常生长的根尖各部分荧光强度一致(2分)

(3)重力影响淀粉体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影响IAA的分布

(4)Ca2+可促进根的向地弯曲

(5)根横放时,重力作用导致淀粉体沉降到细胞下侧的内质网上,产生压力,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基质中,Ca2+和钙调蛋白结合,激活位于细胞下侧膜上的钙泵和生长素泵,使Ca2+和生长素运至下方的细胞,相关的许多细胞都发生上述改变,最终使IAA在近地侧积累,导致根向地生长(3分)

或用流程图表示:

第2讲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

3.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衡分析

(1)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

(3)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易错警示内环境稳态应澄清如下两种误区

①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②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典型例题】

1.

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图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血浆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2.(2014课标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2.神经调节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2.反射与反射弧有关的提示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3.分析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4.根据下图兴奋的传递过程,回答问题。

(1)过程:

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不同部位的信号转化形式

①突触小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突触后膜:

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6.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

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

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

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

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

⑤作用:

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典型例题】

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处,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答案】C

【解析】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④对应的是传出神经,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处,E可以产生反应;②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有③④⑤。

2.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答案】A

【解析】因α-银环蛇毒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造成肌肉松弛。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有机磷农药抑制后,造成乙酰胆碱不能被清除,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出现肌肉僵直症状。

3.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A项的一极在膜内,另一极在膜外,会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电流计偏转。

B、C、D三项的两极同时在膜内或同时在膜外,测不到静息电位。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血糖平衡的调节

3.体温调节

4.水盐平衡

易错警示

(1)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2)渗透压感受器及水盐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5.动物激素化学本质的归纳

(1)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垂体:

促激素、生长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固醇类激素:

性激素。

【典型例题】

1.(2009山东)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①②③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课本上实例如下:

①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

甲状腺激素这一内分泌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②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

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这一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③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

神经元细胞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

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C正确。

方式①②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所以A、D正确。

但方式③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B错误。

4.免疫调节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模型图解

3.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

(1)记忆细胞的特点:

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

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是自身免疫病。

(2)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属于过敏反应,其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3)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

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4)艾滋病遗传信息的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T细胞的核糖体内。

【典型例题】

1.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答案】C

【解析】图中⑤是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③是浆细胞,②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①是淋巴因子,与靶细胞接触的⑦是效应T细胞,能增殖、分化为⑦的⑥是T细胞。

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均有增殖、分化能力。

二次免疫时,浆细胞主要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部分也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抗体与自身物质结合引起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2.(2012北京)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细胞的作用

【答案】D

【解析】LCM病毒相当于抗原。

通过图解可知:

给小鼠注射LCM病毒,可使小鼠体内出现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相应淋巴细胞和被LCM病毒感染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的目的是测定上清液中51Cr的释放量,而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51Cr只能来自于破裂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所以该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效应T细胞能使相应的靶细胞裂解。

3.(2014天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物质a可刺激机体可产生抗a抗体,而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