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587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docx

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3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学案北师大版选修2

 

课程标准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

重点难点

1.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重点)

2.康有为、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正确评价其思想转变的意义。

(难点)

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1.思想特点

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附会传统学说,重新解释历史发展。

2.思想主张

(1)提出人类社会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据乱世”即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

(2)主张学习西方,利用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3.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4.康有为的活动

(1)多次上书光绪帝,反复强调变法的重要性。

(2)在、兴办报纸、创立学会、开办学堂,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3)从1898年6月到9月进行“百日维新”活动。

5.思想转变

(1)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就是实现民主政治、君民同治。

(2)辛亥革命失败后,康有为反对民主共和体制,主张虚君共和。

(3)其思想始终在改良主义道路上徘徊。

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思想主张

(1)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称历代的专制君主是“民贼”。

(2)极力倡导“民权论”,提出“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代表作

《变法通议》在当时知识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3.活动

(1)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君主立宪,抨击清政府的顽固守旧势力。

(2)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发表了《新民说》等一系列文章,提出“道德革命”的主题。

(3)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日本成立政闻社,进行立宪的宣传鼓动工作。

4.思想飞跃

(1)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时俱进,拥护民主共和。

(2)1915年袁世凯称帝,拉拢梁启超,但梁启超不为所动,并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反对帝制。

(3)梁启超策动和支持蔡锷起兵反对袁世凯,坚决拥护民主共和制。

对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的认识

1.历史条件

(1)物质、阶级基础:

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的浪潮,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

(2)形势需要: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激发起新的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

(3)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中形成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抵御外国侵略、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变革政治制度。

(4)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推动:

他们较早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形成了变革现状的思想,并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和鼓动。

2.评价

(1)积极方面

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朝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以变法自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具有爱国意义。

②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消极方面: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梁启超把维新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弘扬民族文化 ②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③减少变法的阻力 ④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康有为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实质上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新思想,而并非是弘扬民族文化,故排除①。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

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材料解读

材料一:

反映了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二:

反映了康有为对农民的态度。

材料三:

反映了康有为对帝国主义的态度。

材料四:

反映了胡适的观点。

解答思路

(1)问材料一出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联系教材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由材料中“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可判断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政治学说。

(2)、(3)问材料二中“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他担心农民起义危及统治。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可以看出他想通过向帝国主义借款来维护统治,由此来判断维新运动的缺陷。

第(4)问材料四中胡适的观点是假如维新措施不被废除,实行二十年新政,或许可以使富强。

然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尝试解答】

(1)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本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政治主张:

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

理论依据:

近代西方政治学说。

(2)态度:

维新派对农民持恐惧的心态,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根本缺陷:

材料一反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材料二反映维新派不敢发动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材料三反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判断:

材料四的观点不正确。

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可能走得通。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 C

3.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是针对何人的倒行逆施(  )

A.袁世凯B.张勋

C.段祺瑞D.李鸿章

【解析】 1915年,袁世凯为了称帝,出巨资拉拢梁启超,但他不为所动,于是发表该文章,明确反对帝制。

【答案】 A

4.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体现了它的局限性,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要在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运动,康、梁等人是希望通过变法使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洋务运动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B、C两项在洋务运动中就已经提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与维新派史实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

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主张有何异同?

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首先应理解三则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分别进行比较。

【答案】 

(1)同:

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

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

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

课时作业(二十三)

一、选择题

1.康有为提出人类社会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

他的这种观点(  )

A.完整地照搬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

B.违背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学说

C.是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D.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独创性理论

【解析】 康有为以传统经籍中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分别比附和阐释西方的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民主共和时代三个前后相续的历史时代,体现了进化论学说,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答案】 C

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变法改制的先师,这说明的最本质的问题是(  )

A.孔子在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B.维新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崇拜的偶像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不符合国情

【解析】 利用孔子来推行其改革变法,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答案】 C

3.下列对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借用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借用孔子权威,为维新改制创造根据

C.将儒学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

D.《新学伪经考》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解析】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主要是借用儒家学说,论证维新变法的神圣性和合理性,其所撰写的著作有一些结论是错误的,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

【答案】 D

4.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

“重君权,尊国制。

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

”该想法(  )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解析】 材料是利用孔子变法,并没有说导致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变革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说明是借助孔子思想进行变法,有利于维新思想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利用儒家思想,并不是动摇封建思想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 C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解析】 由题干中“日人……讲究官制……中人……询某厂船炮之利”这一信息可知,梁启超是呼吁进行政治改革。

【答案】 A

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项。

【答案】 A

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表明“向西方学习”进入哪个阶段(  )

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D.实业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由“变官制”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8.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

A.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

C.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解析】 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而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将向西方的学习延伸到制度层次。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

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

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

民自治其事也。

爱国者何?

民自爱其身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

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核心思想。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病”与“药”分别是借指,在材料一中仔细推敲能够找到答案。

(2)问从材料二分析“爱国”、“兴民权”等信息可知其核心在于“救亡图存、兴民权”。

第(3)问与所学宣传民主思想的方式相结合并归纳其影响。

【答案】 

(1)“病”:

奴隶性。

“药”:

自由。

(2)核心思想:

兴民权,救亡图存。

(3)方式:

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写文章。

主要影响:

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怕,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惟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应如何评价他的这些变法主张?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

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答案】 

(1)意图:

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

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

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

一是效法日俄成功经验,二是风气未开。

(3)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弱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