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888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围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构建自主产业生态的重点任务,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合作企业优势,坚持育人为本、服务产业、产教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依托合作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技术和服务标准、项目案例、认证体系等资源,校企共同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技能服务水平,打造以数字产业人才培养为特色,集产品研发、教学实训、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实体性协同创新与育人平台,促进数字产业自主产业生态建设,培养基于应用开发和移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域IT职业教育改革。

建设期内,产业学院的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机制改革。

依托产业学院,创新产教科融合的校企协同创新与育人机制,汇聚合作企业技术生态企业优势资源,探索理事会治理模式,融入合作企业的拼搏文化,制定产业学院运营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2.团队建设。

面向信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与社会服务等需要,打造一支不少于50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双师团队,实现企业产教融合型兼职教师占比达35%以上、30%以上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实践锻炼;

3.人才培养。

订单培养信创技术人才1500人(在校生规模占比达35%),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20项,1+X技术类考证通过率70%以上;

4.课程建设。

面向信创技术应用,校企共建10本“活页式、工作手册式、项目化”新型立体化教材;建设省级在线课程1~2门、优质课程标准与校本“金课”10门;构建包含20个案例的项目教学资源库;

5.产学研服务。

开展各类科研项目6项,研发产品10款,申报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20项;服务中小企业10家,开展企业技术认证培训5000人日,实现技术服务收入不少于200万;

6.创新创业。

校企共同开发“专创融合”课程3门,打造信创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养5名教师获创新创业教育讲师认证,孵化创新创业团队10~15个。

二、建设思路

聚焦高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产业学院为主基地,搭建协同创新混合云,开设云应用开发、云运维、AI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网络系统管理等专业,发挥合作企业产业领头羊优势,联合技术链的生态企业,校企共同构建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产教科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与育人生态体系,

1.改革校企合作机制,汇聚企业优势资源

坚持创新发展,校企共同组建产业学院理事会,设立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架构,基于“1+1+N”共建模式,制定产业学院管理章程,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教学、科研、绩效等机制,汇聚企业优势资源,融合企业文化,制定产业学院运营管理制度体系,落实产业学院人权、事权与财权,促进产业学院的实体化运作。

2.创新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协同创新与育人团队

面向信创技术领域,采取“柔性引才”方式聘请知名学者和IT行业龙头企业的资深专家,基于“互聘共培”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校企人才流动机制,打造高层次、高标准、数量充足的兼职教师库。

实施“一人一策”高端拔尖人才引培计划,从企业技术生态企业引进项目研发团队、能工巧匠或工程技术人才,从高校引进知名教授、专业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等,实施“1+X”认证、“三教”改革、产教科融合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企业顶岗实践、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强师工程,打造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协同创新与育人团队。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信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高职“大类招生、分类精准培养”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大一情景教学、大二案例教学、大三项目教学。

对接合作企业工作标准,联合企业技术团队,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探索“项目化-模块化-协作式”教法改革,对接合作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生产流程、标准和规范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项目班,推进1+X试点改革,建立教育大数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信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4.校企共建信创技术体系优质课程资源,打造“云中课堂”

对接合作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新技术、新规范等技术标准,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专业教学标准;引入合作企业公司项目实践案例,将合作企业公司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认证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开发数字化“金课”;对接合作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项目开发标准,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建设项目化教学资源库。

面向“教、学、训、赛、评”等实际教学应用,基于协同创新混合云,建设智慧教学在线实训实战云平台,打造“云中课堂”,实施混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实战动手能力。

5.深化产教科融合,打造合作企业信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组建高水平协同创新与育人团队,对接职业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需求与新一代IT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需求,依托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智慧校园平台,校企协同研发智慧职教系列产品,面向云应用开发、AI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等国产自主可控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依托产业学院成立联创中心、教师工作室,打造以技术研发为引领,集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培训、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技术技能服务平台,推动区域IT高端产业优势资源的整合,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6.对接企业信创认证培训标准,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坚持服务产业,联合合作企业技术链生态企业,汇聚企业信创产业师资、培训课程、研发项目等,校企共同组建社会服务团队,对接企业认证培训体系,建设企业IT新技术培训基地,开展信创技术体系技能培训、“1+X”认证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社区教育等服务计划,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提升IT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推动区域IT产业发展。

7.深化专创融合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聚焦合作企业信创应用领域,校企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高水平的专创融合课程,开展软件应用创意创新大赛,设立“双创孵化基金”,在资金、咨询、政策等方面支持一批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三、建设内容

1.创新管理机制,汇聚信创生态企业优势资源

(1)校企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理事会治理

按照“优势互补、专业共建、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围绕产业学院的主要功能和创新发展需要,建立产业学院管理组织架构。

产业学院管理事会:

是产业学院决策机构,由校企多方的负责人、产业学院的核心骨干成员组成。

负责审定产业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制度,讨论决策科研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聘任产业学院院长,审定内部机构设置;审定产业学院发展规划与计划,监督和检查产业学院运行状况及审议财务预决算和收益方案;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等。

产业学院院长:

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院长全面负责产业学院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制定产业学院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并督促、检查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定期做出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设立产业学院内部组织机构,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针对研发的技术难点,提出创新计划,提交产业学院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审议。

产业学院设两名副院长,其中一名副院长主要负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事务、另一名副院长主要负责科研及成果转化应用。

产业学院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

聘请学校、行业企业的资深专家联合组成,对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审议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科研方向和研究项目等;在技术、经济、管理咨询和市场信息等方面为产业学院提供支持、咨询和交流等相关服务。

人才培养部:

围绕产业学院的云应用开发等5个专业方向的建设需要,组建和管理校企协同育人团队,定期调研产业人才需求,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产业学院基地建设,学生考证、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等。

技术研发部:

围绕智能视觉、5G+VR应用、大数据及其可视化应用领域需求,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关注国内外新技术发展动向,组织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规划科研方向,开展科研项目提前预研等。

产品开发部:

围绕中高职智慧校园等智慧职教领域需求,组建校企混编师生研发团队,调研市场需求,自主开展产品研发,协助开发项目教学资源等。

社会服务部:

负责组建社会服务团队,承接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社会培训,申报知识产权,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运营推广等。

综合管理部:

负责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文档管理及对外联络等工作;制定学院规章制度,组织重大活动;拟订工作计划、总结,协调与服务各部门工作。

(2)基于“1+1+N”模式汇聚信创生态企业

探索“开放、融合、共享”的运行方式。

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开放、融合、共享”的理念下,基于“1+1+N”模式,不断争取信创技术生态链企业的支持,广泛拓展合作空间,汇聚企业优势资源。

为保障产业学院良性运行、创新发展,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数字产业学院管理章程》,凡是认同章程的信创技术生态企业均可申请加入成为产业学院的合作伙伴。

探索“后台+中台+前端+生态”的治理模式。

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行实施“后台+中台+前端+生态”的治理模式。

后台管理:

由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整合资源,打造开放管理体系,构建内部生态。

实现双理事长单位机制,主要合作企业为副理事长单位;产业学院核心骨干成员企业为理事单位。

中台赋能:

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平台、研究院是产业学院的运行机构,基于协同创新混合云,采取多中心+分布式特征的运行模式,作为业务赋能中台。

前端业务:

依托中台,面向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前端功能。

生态价值:

成立对外拓展机构,利用已有资源优势,打开组织边界,通过吸引企业参与,扩大核心交互,加强网络效应,形成平台+富生态的价值体系。

(3)建立产业学院运营管理制度体系,落实人权、事权与财权

基于“全员聘用、绩效考核、三级预算”的工作思路,制定人员管理、教学实训、科研服务、绩效激励等制定多维制度保障体系,落实产业学院的人权、事权与财权,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确保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与管理。

制定人员管理系列制度,落实人权。

产业学院专任教师主要由高校专任教师与来自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两个部分组成,实行“互聘共培”“双岗双薪”专兼职相结合的全员聘用管理。

专任教师的聘任由产业学院院长根据建设发展需要,结合应聘者工作经历提出建议名单,由产业学院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产业学院理事会审批,通过者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的定期聘任合同,明确聘期与岗位职责。

对于聘期内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者,由产业学院院长提出解聘申请,报产业学院理事会审批通过后,履行解聘手续。

制定《企业兼职教师“双岗双薪”管理办法》《员工守则》《产教融合型企业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人员管理制度,确保校内驻场专职人员不少于25人,企业驻场工程师不少于15人,兼职人员不低于专任教师的20%,20%以上的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

制定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落实事权。

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审批专业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创新、自主产品研发等关系到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各项重大事务,产业学院院长负责落实理事会的决议,负责产业学院日常运作与管理。

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等具体业务则以团队为单位,采取成果导向、项目式管理,实行绩效考核,落实主体责任,激发团队干事积极性。

制定《岗位班、项目班组建和管理实施办法》《项目课程建设实施规范》《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项目教学实施规范》《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细则》《项目班导师制度管理办法》等教学实训管理制度,确保产业学院教学实训与企业项目综合实战的顺利实施,提升学生岗位核心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制定《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绩效奖励分配办法》《社会服务收益分配办法》等科技社会服务管理与绩效激励管理办法,明确校企共同参与项目研发、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知识产权等内容,激励校企师生研发团队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运营推广,保障产业学院的可持续运行。

遵循各级财务制度与规定,落实财权。

产业学院的经费来源于校企多方投入的建设经费、承接的各类纵横向项目研发经费、自主产品研发与运营、开展各类社会服务等获得的收益。

针对校方投入的建设经费,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的财务管理办法与软件技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经费支出指南实行三级预算管理;针对企业投入经费与各类研发和服务收益,由产业学院独立核算管理,按照制定的产业学院收益分配管理和绩效管理办法支出。

通过制定和优化完善产业学院的运营管理制度体系,激励企业投入人力、技术、设备、资金与项目等资源,保障企业获得可持续的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企业团队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依托组建的校企混编团队,开展生产运营、科技服务、创新创业,实施产品研发、科技服务与项目教学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与育人,帮助专任教师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提高科研绩效,促进个人发展,激发专任教师参与积极性,进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2.产教科融合,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

(1)推行校企精准对接的“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人人出彩”,促发展、扬个性化人才培养,实施“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

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

广泛调研信创技术产业链岗位人才需求,联合生态企业,精准对接信创技术产业,统筹资源、动态设置各专业和各类学生的多个培养目标岗位。

按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大一通用基础课程模块、大二岗位课程模块、大三个性发展课程模块”整体思路,制定“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课程体系,实行按岗位选修课程模块的学分制管理,校企共同实施“基础通用能力、岗位专门能力、个性化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实施跨专业异步教学的分类精准育人。

大类招生的所有学生大一学习通用基础课,掌握IT技术领域通用的核心知识。

大二按产业学院开设的岗位分流,实施订单式培养,学习就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

大三根据学生就业、创业需要,以企业为主导,开设项目班,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发展。

(2)创新产品研发驱动的项目教学方法

以生产研发、科技、创新创业等产品研发任务为驱动,动态组建跨专业校企混编团队,实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产教科融合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大一情景教学。

以情景项目为载体,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项目工作情景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专业基础能力。

大二案例教学。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岗位核心能力;

大三项目教学。

通过在第五学期设置的《综合项目实战》专业核心课程,动态对接产业学院的生产、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将产品研发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校企师生团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真实的研发流程,将产品研发、科技服务、项目教学融为于一体,帮助师生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科研绩效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师生个人发展,激发教师改革积极性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对接信创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构建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对接信创技术产业链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需求,以师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生产项目、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为源头,分析项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贯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基于情景项目任务设计大一通用基础课程模块、案例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大二岗位核心课程模块、真实项目研发任务设计大三个性发展课程模块,根据IT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和调整课程设置。

(4)对接企业信创技术体系,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调研合作企业人才就业岗位需求,对接企业新技术、新规范等技术标准,引入企业信创技术产业实践案例,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项目课程标准,基于校企师生团队最新研发的真实项目,按项目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发展逻辑,序化教学单元模块,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将最新的项目开发技术、教师团队科研成果等融入课程,打造信创技术特色的课程。

建立项目课程内容及资源的动态更新、持续迭代优化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IT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相适应。

大一通用基础课程教材。

方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学生根据个性化需求选取,方便根据技术发展进行灵活调整,开发立体化活页式教材。

大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教材。

将岗位工作任务逐层分解,以任务点或技能点为模块,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

大三综合实践课程教材。

依据项目开发和产品研发流程,开发项目化教材。

对接企业认证标准,融合互联网新技术,建设基于二维码嵌入视频、音频、作业、试卷、拓展资源、主题讨论等数字化资源,重点建设10门集文本、视频、动画于一体的新型立体化教材。

(5)校企共建云智慧教学云平台,实施精准教学

平台提供开放接口,对接学校现有教学管理系统,支持云端登录,提供课程在线课程学习、项目实训、专业服务、在线互动等功能,平台课程内容涵盖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职业认证课程、1+X认证初级、中级、高级课程等。

依托智慧职教等在线教学云平台,按照“课前导学—课中内化—课后提升”的方式,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教学中。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助学等,打造教学共同体,实现精准教学。

大一基础课采用“问题引导”、“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大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采用“项目解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制定解决方案、选取技术手段并实施等,培养岗位工作能力。

大三综合项目实践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为教学载体,在产教融合基地,企业工程师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和规范,指导学生担当各种岗位角色,协同完成项目。

依托云智慧教学云平台,教师通过云平台下发项目实战指导手册与项目开发任务工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研发与课程学习;基于平台的过程管理与自动评分等功能,教师实时跟踪项目开发进度与学习状况,实施个性化指导和点评,实现了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过程管理全程化、考核评价精准化等。

(6)构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建立质量保证机制

建设“产业、专业、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相互融通”的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全面采集教学过程化数据(考勤、课堂教学、课程评教、课程成绩、项目成绩、作业、开发日志、顶岗情况、就业情况、消费、人格等信息),构建职业教育大数据,为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教育大数据,构建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实现“导学、督学、促学”机制,分析人才培养各阶段实施效果,对教学过程诊改提供决策依据。

成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委员会,加强“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师标准、实训标准、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等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建设与督查巡查工作,制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充分运用标准与质量委员会督查巡查以及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为产业学院建设进行诊断与质量分析提供决策依据,同时精准及时地开展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教师提升等自我改进与提高。

3.互聘共培,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柔性引才、一人一策”,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面向信创技术领域,采用“柔性引才、一人一策”政策聘请知名教授、专业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和IT行业龙头企业资深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校企人才流动机制,从企业引进项目研发团队、能工巧匠或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导师,打造高层次、高标准、数量充足的兼职教师库。

(2)“互聘共培、双岗双薪”,探索行业企业优秀人才专职任教途径

结合产业学院推行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围绕“平台+岗位模块+个性发展模块”的分类课程模块教学需要,建立“互聘共培、双岗双薪”专兼职相结合的人员聘用机制,制定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的团队管理办法,按照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组建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协同育人团队。

引入合作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与研发团队,按照项目研发需求制定项目开发进程表,动态组建项目研发小组,按照企业项目研发流程和标准推进项目,实现以项目研发为驱动的校企导师联合授课与联合指导;建立以业绩为主导的绩效奖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干事积极性、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提升团队运作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3)实施“六个一”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针对团队成员实施“六个一”培养工程,通过“建设一门信息化课程、开展一项教科研项目研究、服务一个企业、开展一项社会服务、参加或指导一项省级竞赛、指导一名青年教师”,整体提升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团队培养成效。

开展团队比拼活动,进行政策支持和绩效评价与激励,形成团队成员协作、互帮互助机制。

(4)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与轮训制度,提升团队双师素质

与企业共建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通过选派教师下企业实践、跟岗锻炼轮训与培训,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担任工程师等方式,培养职业认证讲师,锻造团队成员的工匠精神,提升团队“双师”素质。

每年选派团队骨干教师赴世界一流企业培训学习,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和内培外训制度,开展“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课程开发、1+X认证、教科研申报、教法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申报”等各类专项教科研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团队素质。

4.专创融合,校企共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1)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依托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云应用开发与运维、服务外包、数字媒体项目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移动应用开发、智慧校园应用商城、5G+教育等项目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建设智慧教育、智能视觉等项目创新创业服务基地。

(2)建设高水平的专创融合课程

开发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

充实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上体现内嵌式“双创化”特征。

鼓励实践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增加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加入本专业的创新特点和方法、本专业技术发展前沿、本专业创新案例等内容,将培养双创思维融入知识讲授、项目讨论、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在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

(3)建立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库

内培外引,建立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库。

加强专业教师双创理念和双创教学能力的系列培训和经验分享;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增强专业教师双创教育理念和能力,提升专业教师双创实践能力。

推动教师把前沿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

(4)引导信创产业应用场景下的师生创新创业实践

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鼓励师生围绕信创产业的应用场景,开展创新产品开发和创业孵化。

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合作企业赞助发起的创新创意比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面向产业学院学生,支持20个创新产品开发项目、10个创业孵化项目,并根据项目情况在资金、咨询、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

5.协同创新,搭建信创技术产学研服务平台

(1)校企组建高水平科研技术创新团队

校方选派高级工程师和技术骨干,与企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