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017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后练习.docx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练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后练习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在主张对外贸易的奏章中说:

“利之所在,谁不争趋?

……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人民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

”材料反映出

A.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B.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

C.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松动

D.林则徐主张全面对外贸易

2.“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

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

文中描述的“他”

A.提出了《资政新篇》B.参与了洋务运动

C.主导了戊戌变法D.领导了辛亥革命

3.《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

此书未能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是

A.士大夫们不重视B.相同的著作很多

C.缺乏社会环境D.缺乏物质基础

4.鸦片战争使近代的先觉士大夫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把中国的概念由“夭下”回归为“国家”,他们将“皇朝”展拓至“海国”的范围。

材料主要说明晚清时期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走向世界D.近代国家观念形成

5.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大胆揭露了传统儒学虚伪的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主张改良立宪

C.古今结合与中西结合,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为变法渲染舆论氛围

6.下列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之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

7.林则徐、魏源所倡导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

A.中体西用,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民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8.1895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

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

B.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9.谭嗣同说: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材料反映了

A.谭嗣同赞扬秦的中央集权制度

B.谭嗣同赞扬秦制所奠定的政治格局

C.谭嗣同批判秦朝的用人之道

D.谭嗣同批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10.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11.晚清一位留美幼童回忆被招选时的情景,说:

“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问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

后来当地有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有些报名的人撤销了申请”。

这主要说明当时

A.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B.政府一直重视儿童留学教育

C.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D.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12.魏源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在其专著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该专著是

A.《海国图志》

B.《论衡》

C.《四洲志》

D.《各国律例》

13.甲午成为了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

主要是因为当时

A.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1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写道: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

”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D.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15.黄遵宪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于1887年终于撰写成《日本国志》。

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介绍日本的通史。

关于此书的说法,恰当的是(  )

A.近代开眼看世界的首部作品B.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理论基础

C.甲午战败是写作的根本动因D.对中国社会变革有一定启迪

16.趋时更新、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发展者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

下列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中属于维新派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民族、民权、民生”

C.“师夷长技以自强”D.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时人曾这样说:

“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

”…当立志维新变革的康有为再次上书皇帝不达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提议以强学会之余款筹备办《时务报》以“开民智”,并请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在康有为上书活动中表現出超众的宣传组织才能的梁启超担任撰述。

在甲午战后人心思变的情势下,《时务报》终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在创刊号登出的《论报刊有益于国是》文中,梁启超开宗明旨地说明了办报的目的与作用:

…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难经划与其宗旨所在。

可以奋励新学,思洗前耻矣。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经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自大矣。

——雷顾《略论<时务报>》

材料二大抵阅日报者,则商贾百执事之人为多…阅自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之人为多,而下焉者则病其文字之艰深。

材料三时务报于上海,其经费变则文襄(张之洞)与有力焉。

而数月后,文襄以报中多言民权,干涉甚烈。

其时鄙人之于文襄,殆如雇佣者与资本家之关系,年少气盛,冲突愈积愈甚。

——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时务报》创办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时务报》在办报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

从中折射出成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

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

指出其主要意图。

 

1.A

【详解】

材料中“以为内地人民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刘薮转归外夷”反映了林则徐看到了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夷”获利较多,表明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对外贸易政策松动”的表述与之不符,排除;D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林则徐”“主张对外贸易”,但不能体现是否主张全面对外贸易,排除。

2.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说明他提倡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说明他借助了中国传统思想,由此可以得知,此人是康有为,C正确。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由洪仁玕提出,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并不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A错误。

康有为并未参与洋务运动,排除B。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

学生需要掌握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领导人物,其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3.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历史地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的原因由于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长期闭关锁国和固有的“天朝上国”观念,导致国人思想封闭落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差,即缺乏流传的社会环境,C正确。

士大夫不重视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当时在中国与《海国图志》相同的著作数量很少,B与史实不符,排除B。

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比日本好得多,但《海国图志》却在日本大受欢迎,D错误。

4.A

【详解】

材料“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把中国的概念由‘天下’回归为‘国家’,他们将‘皇朝’展拓至‘海国’的范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朕即国家”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部分士大夫的观念发生变化,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未能体现使中国走向世界,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但并没有形成,故D项错误。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是伪造的,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宣传维新思想,倡导变法运动,故C符合题意;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是为了变法服务,而不是为了揭露历史真相,且《新学伪经考》揭露的内容不一定真实,故A不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的内容是关于儒家经典,而不是介绍西方思想,故排除B;康有为并没有颠覆孔孟学说,而是利用儒学托古改制,故D说法错误。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项正确;A项是指“中学为体”,排除;C项是指“西学为用”,排除;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魏源所倡导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B正确;中体西用,振兴清朝是洋务运动内容,故A错误;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故C错误;启迪人民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是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影响,故D错误。

8.B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浏阳许多士子反对把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说明学制改革缺少足够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A项和材料信息无关;湖南学政江标同意改革学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故D项错误。

9.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政”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谭嗣同认为“秦政也,皆大盗也”实际上是批判了该制度,特别是批判了君主专制的弊端,故选D,排除AB;谭嗣同批判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批判秦朝的用人之道,排除C。

10.C

【详解】

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他们最重要的贡献,林则徐和魏源是近代学习西方的代表人物,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而魏源也主张要学习了解西方,他们都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这是最重要的贡献,故C正确;翻译了外国书籍只是他们做的一件“事情",不是最重要的,排除A;B项也不属于最重要的,排除B;D项是魏源的主张,排除D。

11.D

【详解】

由于流言的影响,有些报名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撤销了申请,这说明时人对西方不了解,仍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西方文明对中国影响有限,故选D;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B项不符合清末的史实,排除B;政府招募幼童赴美留学,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排除C。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明确而系统的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故答案为A项。

B项是东汉王冲所作,排除;C项是林则徐代表作品,排除;D项是林则徐所著,排除。

【点睛】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1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广大知识分子的偏激倾向,并不属于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故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进化论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比较,故D错误。

14.B

【详解】

材料“战败"指甲午战争的失败。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近代化,故C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是一场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不符合题意。

15.D

【详解】

作为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介绍日本通史的著作,1887年《日本国志》的问世体现了黄遵宪的忧患思想和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改造中国社会的愿望,故选D;近代开眼看世界早在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就出现了,故选项A错误;形成于20世纪初的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革命的理论武器,故选项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生于1894年,故选项C错误。

16.D

【详解】

A是新思想萌发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观点;B是维新派的观点;C是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是早期维新派的政治诉求,时间略晚于洋务运动。

故答案为D,排除ABC。

17.

(1)传播地方新政情况,译介西方政治文明,通过推动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2)读者群局限于社会精英,疏离社会下层;办报经费由张之洞提供,后因报纸的政治立场与言辞太激进而受到张之洞的干涉。

失败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政治态度的软弱性;变法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详解】

(1)根据“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难经划与其宗旨所在。

可以奋励新学,思洗前耻矣。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经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自大矣”可知宗旨和目的主要是传播地方新政情况,译介西方政治文明,通过推动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2)根据“阅日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之人为多,而下焉者则病其文字之艰深”可知读者群局限于社会精英,脱离社会下层;根据“时务报于上海,其经费变则文襄(张之洞)与有力焉。

而数月后,文襄以报中多言民权,干涉甚烈”可知办报经费由张之洞提供,后因报纸的政治立场与言辞太激进而受到张之洞的干涉。

失败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政治态度的软弱性;变法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18.

(1)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政治:

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

思想: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态度:

利用儒家思想。

意图:

为其宣传维新思想找依据;减少变法阻力。

【详解】

(1)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社会背景,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回答,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回答。

(2)态度:

根据“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可知,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

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为其宣传维新思想找依据、减少变法阻力等角度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