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156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docx

如今该如何做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投入大量增加,教师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九年义务制教育免除学杂费,上海百分之八、九十的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

这种形势是以前我们那个时代所没有的,应该说形势一片大好。

“那我们老师就好当了吗”,回答“好当”,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所面临的大环境、小环境都大大不一样,需要我们重新来审视、反思。

一、今日我们所面对的……

1、学生方面

我们现在接触的学生已经是典型的90后学生,与我们以前所教的学生在各方面有着大不同。

记得98年我刚参加工作,担任高一(9)班的班主任。

有一位学生好几次在校门口公用电话亭打电话被我正好看到,我就利用一次晚自修的机会把他叫出来了解情况。

尽管十年过去了,但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情形。

学生在教室外瑟瑟发抖,没等我怎么问,他就把情况交代清楚了,并保证以后专心读书,把心思花在学习上。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那时的学生比较质朴、单纯,认为早恋是不可以的。

所以,那时这种现象也较少,老师处理起来也较容易些。

但现在谈恋爱的越来越往低年龄段发展。

以往在大学发生的现象现在在高中、初中也很常见。

在松江的大街上,穿校服的男生女生手牵手的可以经常看到。

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看到都不好意思,远远躲开。

从这个现象足以看出不同年代的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我们好好研究。

(1)“90后”学生的典型特点:

 ①、平均智商较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②、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以自我为中心;③、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④、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⑤、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⑥、张扬自我个性,追求“非主流”(即张扬个性、另类,不盲从大众潮流,讲究符合自己性格的服装、衣着、言行和生活方式),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⑦、网络作用使之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却较为空虚,身边缺少真正的朋友。

 

 

(2)“90后”学生的思想偏差:

①、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

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会不自觉的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

②、嫉妒心比较强。

有些学生看不惯别人比他(她)强,我没有的别人不能有,不允许别人比我“拽”,否则他们就会搞些小动作,甚至会想方设法让你“拽不起来”。

③、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许多“90后”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这是“90后”的显著特点。

④、追求“非主流”与个性化,极力表现与众不同。

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

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起哄,穿奇装异服,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

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已经有部分男生戴着耳环、打着耳钉、染了发,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穿着打扮。

⑤、学习焦虑,对网络十分依赖。

青少年上网现象被称为“网络海洛因”,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迷恋网络的孩子,也有求助心理咨询的,他们往往都知道迷恋网络的害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老想往外面跑。

 

(3)“90后”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因素:

①、缺失真正的偶像,存在信仰危机: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偶像,“70后”的偶像是张海迪,“80后”是刘翔,这些偶像都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

而“90后”的偶像则找不到,大多数的“90后”孩子也许会回答:

李宇春、张靓颖等。

而在这些偶像的影响下,许多正在成长期的孩子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开始倾向单一与狭隘,对自己的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对有价值的东西嗤之以鼻。

他们心中最敬仰的文学家大部分是时下流行的通俗作家,而鲁迅、金庸、苏童等传统作家要么“排名落后”要么“榜上无名”。

没有高品位的志趣,缺失真正的偶像,偶像的缺失造成信仰上的危机,成长显得有些迷茫。

②、家庭的变化:

“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不了金钱,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

特别是有过拆散重组的家庭,更给他们带来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

③、学习压力:

“90后”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

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他们普遍的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④、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

应该说“90后”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遭遇并一起成长。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

而网络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把双刃剑,具有开放性和约束性,正与反、美与丑都在同时不断的影响着“90后”的整个成长过程。

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以及语言、衣着、娱乐都与网络联系紧密。

2、家长方面

(1)家庭的变化

a.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从农村搬到了城市,各方面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学校住校人数也逐年下降。

b.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各种特殊家庭也成倍增加。

离异、单亲、重组、特困、父母做生意,孩子放在亲戚家或学校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增加了不同的难度。

(2)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

   现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家长年龄大约在40岁到45岁之间,大都出生于60年代中期后,相对于50年代的家长,他们所受教育的机会更好,家庭条件有所改善。

所以,他们的文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中专以上学历占了很大比例,而小学以下学历则大幅减少。

(3)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也有了提升。

他们乐意将钱花在子女身上。

读兴趣班,买好的玩具,送最好的学校,锻炼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修养,使得他们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很多学生都有一到两个特长,画画、唱歌、演奏乐器、跳舞、演讲等,应该说比我们这一代在这一方面强多了。

(4)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除了子女的学习成绩外,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更重要。

假如一个人心理或生理出现问题,他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打击是很大的。

所以,现在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关注与以前不一样了,他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以前只要老师将孩子管好,带出成绩,家长就认为你是好老师了。

而现在,家长除了了解学习情况,他可能更关注自己孩子在班里的生存状态。

从课内到课外,他都有可能向你询问,而且他们会从多方面收集信息来综合评价老师,而不是单一地看学习成绩。

3、教师方面

应该说我们老师很辛苦,特别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从早到晚,日日夜夜,而且要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但辛苦归辛苦,教学中很多现象还是值得我们反思。

(1)教育理念跟不上

我们上海二期课改从试点以来已经历了7个年头,从前年开始全市全面铺开。

通过市、区、校三级培训,二期课改理念应该深入人心,但我们部分老师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照本宣科,依然把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

(2)我们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吗?

当初有可能是因为喜欢数学而选择这门学科,也有可能觉得这门专业不错而选择,也有可能无意选择,更有可能无奈选择,不管怎样,我们都成了一名数学老师。

我们经常问学生你喜欢数学吗。

今天,我们能不能问一下自己,喜欢所教的学科吗

   一个教师如果都不曾爱过其教学-----无论深浅,将意味着他承受了多么可悲的职业生涯,其不幸程度,兴许就像一个人从未爱过谁一样。

言外之意,和才子、佳人或真理、美德一样,教学也可以成为爱的对象。

(3)教学吃老本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特别是教过几年书的老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备课吃老本,今年这样用,明年还是这样用,重新抄一遍已经不错了。

有没有更好的情景引入,有没有更好的例题设计,有没有更好地学情分析,这些好像对我们来说都成为了过去式,除非公开课。

(4)课堂缺乏师生互动

我们都说90后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课堂、特别是数学课堂变得一言不发的,沉默寡言呢?

明明我们有些题目讲过三遍、四遍,甚至五遍、六遍,可为什么学生还是错呢?

这一切都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老师讲的再多,知识还是老师的,说到底,课堂还是老师的课堂,不是学生的。

虽然老师付出很多,但课堂的效率却不高。

(5)课堂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有的教师仍然把完成认知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最多的是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楚知识,深者最多也只是要求达到发展能力,而其他的任务或者抽象、或者附带,并没有真正的地位。

由此导致的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课堂教学只见书不见人,人都围着书转。

而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一种方法、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精神、一种不懈的追求。

这才是永恒的东西。

 

二、今日我们该如何做……

(一)、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的灯塔,是一位教师不断开拓创新、走向成功,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素质。

因此,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师首先应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下面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海“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

1、上海“二期课改”简介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

这将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也是实现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目标的重要标志。

2、对“二期课改”的认识

(1)一个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2)二个改革目标:

①.转变学习方式;

   ②.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三个改革重点:

  ①.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

  ②.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

  ③.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4)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

学习经历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

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

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5)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6)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

包括语文、外语学科

  数学学习领域:

数学学科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

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

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

  技术学习领域:

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

包括音乐、美术和艺术学科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

体育与健身学科。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

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经过几年的实践,相信大家对“二期课改”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作为教师来讲,应该早日将这些理念运用到课堂中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变得越来越世故,越来越把成人的一套拿到学校里;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认为做人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我们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但又有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并不买你的仗,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看看身边和社会,看看过去和现在,我想说“做人教育”远比“学习知识”重要的多。

我们是学科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但我们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1)我们要追求真理

我们很平凡,我们也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

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

伟大的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能不断地挣断缠绕过来的锁链,有自己的人格追求。

教师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精神种子,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他们打好精神底子。

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那是多么庸俗猥琐啊!

再比如:

湖南省某语文高级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说“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

有人认为这个老师说了真话,值得肯定,而且说的是最真实最现实的理想,就更值得肯定。

其实,只要稍问一下我们的内心,无疑都真实地存在这个愿望。

但这个愿望真实得近乎原始,就好象婴儿要吃好吃有味食物的那种原始的真实一样。

是不是可以因此说,婴儿也有了理想呢?

显然,是不能的。

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娶一个“漂亮老婆”的愿望,孔雀如此,猴子如此,但是我们不能说它们有什么理想。

这种原始的愿望之所以不能称其为理想,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它是原始的,是没有脱离动物属性的。

我们不能称它为理想,我们只把它看作是欲望。

欲望是动物的本能,是动物不断向这个世界向他人索取的动因。

所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

理由是欲望永不能被满足。

人,具有动物的一切属性,但是,人,又不是一般的动物。

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来告诉我们的学生将来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我们要独立思考

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

教学风格应当百花齐放,但是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应当是思想者。

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

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

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

什么是教师?

难道是指那种“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吗?

我认识的许多老教师曾经感慨:

许多错事不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当时只是对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跟得太紧。

由于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学,也就直接把错误教给了学生,教师虽然不需要直接对民族的不幸负责,但是他的工作价值又在哪里呢?

现在教师对学生讲“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

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

(3)我们要健全人格

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人,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像一个人一样地站直了活在世界上。

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

常常听到教师的模范事迹,说他们为了学生的高考,如何把自己没满月的宝宝丢给别人带,如何丢下家中重病卧床的老人,晚上如何把五六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中等等。

这些做法,我看恰恰是缺乏人性的表现。

我们在自诩为礼义之邦时,不能以为那只是“君君臣臣”。

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敬如宾”,这些都是很好的礼义。

我曾对学生说:

你们爱自己的父母,最好直接表达出来,要能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

有位女生回家后对母亲说:

“妈妈,我爱你!

”母亲不耐烦地说:

“去、去、去!

数学只考了65分,还说‘爱’我!

”我问这位家长:

“你女儿数学少考了一二十分,可是毕竟她还爱你;如果她考了100分,但是不爱你,你会觉得怎样?

”——麻烦可能也就在这里:

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否懂得爱并不重要,如果考试分数低了才是不得了的事。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会出问题。

即使学生能有一个极高的“分数”,然而人格不健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而言,他只能是个不及格的次品甚或废品。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前提是他们是对社会有用的的人。

而教育他们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1、对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

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

主要体现在: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

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

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

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4)、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

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

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2、几点体会:

(1)、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

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

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

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

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

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

“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

”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

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

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

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

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建议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多看看学生档案资料,了解基本情况,记录下班级中特殊学生情况;在课后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4)、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介绍不同解题方法、讲评题目等,都会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些对他们来说终身受用的。

(5)、改变自己。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

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四)读书对学生很重要,对教师更重要

生活总在生活中迷失。

在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许多教师总会在不知不觉间迷失了,迷失于格式化地写教案、上课、改作业、填表格等琐碎的事务中。

我们变得浮躁不安、变得平庸乏味,变得很世俗……我们常常不能也不敢认识自己。

这是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我们远离了书籍,远离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1、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

“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也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

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

但我们可以断言:

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

(1)、完善专业知识

作为一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与其专业相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读书的专业价值首先体现在深化本体性知识、丰富条件性知识、强化实践性知识上。

a、深化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如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研究等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

简而言之,它是关于教的内容的知识。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学生时代的“老本”,必然会落后与淘汰。

而一个不能立足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理解必然会肤浅。

正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举例所述:

碳的基本形态一直被认为只有二种:

金刚石和石墨。

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突然被突破了,新的科学发现,碳的家庭中还有一位成员:

富勒体。

于是,一夜之间,无数化学、物理教科书变得过期。

如果教师没有不断读书的习惯,本体性知识终究会成为一张过期的支票。

b、丰富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关于“怎样教”的知识,或者说是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促使本体性知识成为学生的个人知识。

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

近年来,国外已愈来愈重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并将它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条件性知识的丰富,首先依赖的就是教师的读书。

c、强化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

有经验的老师,他们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复杂的教学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