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343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docx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教学设计鲁教版选修6

第一节

环境污染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课标解读

1.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

2.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

3.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

4.利用报纸或网络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以某地环境污染的实例来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安排:

阅读本节教材,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以及相应[思考交流]。

→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来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中[问题导思]。

→步骤3:

教师能过[例1]的讲解及[图表解读]中内容,归纳总结有关规律。

↓    

       步骤6:

教师利用[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并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5:

教师先讲解[探究点]然后用[例2]来验证应用。

←步骤4: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中[问题导思]。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类型的划分。

2.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污染的途径。

3.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重点)

2.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重点)

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1.概念:

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形成:

(1)废弃物浓度或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2)废弃物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有害。

3.类型划分

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应产生环境问题。

此观点正确与否?

【提示】 错误。

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具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承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的危害

1.环境污染危害的表现

(1)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2)破坏建筑物。

(3)改变地球气候环境。

(4)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①直接危害:

通过人体器官直接进入人体。

②间接危害:

通过食物链富集或环境积累。

2.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多诺拉、伦敦三地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1.我国环境污染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污染,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剧。

20世纪50年代初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

环境污染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突现,但污染范围仍主要局限在城市地区,危害程度也有限

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污染问题加剧―→

2.典型案例——水污染

(1)类型:

江河水和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等。

(2)影响:

水污染导致水质型缺水。

2.为什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却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提示】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质型缺水,使供需矛盾激化。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概念、成因及危害

【问题导思】 

1.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是按什么来划分的?

【提示】 按环境要素来划分的。

2.酸雨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酸雨是由于人类过度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从而导致降水的pH值较低。

包括酸雨、酸雪、酸雾等,危害极大。

类型

概念

原因

危害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舒适和健康

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对各种材料产生危害,对大气产生影响,如改变大气的成分、性质和气候等

水污染

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水污染物主要有三大来源: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性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

其污染物质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通过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和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获取必要信息,得出大气中的硫和二气化硫的来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酸雨危害即可。

【解析】 第

(1)题,从图1中找寻答案。

(2)题,根据图2能源消费情况,结合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硫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煤炭消费。

第(3)题,酸雨的形成因素包括污染物和降水,南方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不及北方,但南方多降水。

第(4)题,本题为记忆内容。

【答案】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中国环境污染问题

【问题导思】 

1.我国环境污染什么时候开始突显,其范围包括哪些?

【提示】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突显,但此时还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2.有人说环境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市,农村不存在环境污染,对吗?

【提示】 不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向农村蔓延,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

我国的环境污染,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粉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汽车和摩托车拥有量迅速增加,许多城市出现了明显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排入环境中,引起江河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

在工业发达城市附近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3.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污染数量增多

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还会污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

4.噪声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交通、建筑等产生的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013·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思路点拨】 通过图文材料,结合太湖周围地区泉水水体污染情况回答泉水污染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即可。

【解析】 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分析。

生活方面:

危害人体健康;生产方面:

污染土壤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治理难度方面,一般更新速度快的水体,治理见效快,而泉水属于地下水,更新速度慢,人类施加的治理措施见效慢,效果差。

【答案】 危害: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教材P54图3-1-5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本图主要展示了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由图中可以看出土壤中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

大气污染物、农药、化肥、灌溉污水和固体废物等。

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

人类通过食用有污染的食品、饮用水和食用被污染的水生生物等。

[图表应用]

1.图中污染物是怎样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

【提示】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污染物的浓度微小。

然而,有些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成千倍、万倍地在生物体中富集;另一些污染物则通过不断积累来危害环境,短时间内往往不一定看得出影响,但经长期积累后,对人类的危害便表现出来。

2.由图分析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水生生物、人体中浓度会有何变化?

【提示】 由于污染物在食物链中会不断富集,所以其浓度会不断加大。

3.该图所示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属于何种损害?

【提示】 间接损害。

2004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万吨级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发生碰撞,溢出燃油约450吨,造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碰撞溢油事故。

交通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来清除油污。

据此回答1~2题。

1.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石油污染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

一是石油中的化学物质造成鱼类中毒,二是油膜阻碍水气交换,鱼类缺氧窒息。

【答案】 C

2.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解析】 四项中只有B项处理后残留物少,副作用小。

【答案】 B

3.(2013·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0000千米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一半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

我国将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水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材料二 中国7大水系水质差别对比图

(1)我国7大水系中,水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

从空间分布看,__________地区的水质较好,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我国河流水质下降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3)改善我国河流水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水污染的有关内容。

(1)题,通过读图可知水污染最严重的是海河水系。

总体来说,南方地区水质较好,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河流径流量大,自净能力强。

(2)题,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水质影响很大。

第(3)题,考查解决水污染的措施,合理即可。

【答案】 

(1)海河水系 南方 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大,自净能力强

(2)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污染物或废水循环使用;加强管理和监测,使污水达标排放;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治理水污染;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任答四点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几十年来,大气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

下图示意某地两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并描述图中有毒烟雾的形成过程。

(2)结合图示,谈谈如何防治大气污染。

【解析】 第

(1)题,图中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主要为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其中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图中得出。

(2)题,防治大气污染可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管理等角度寻求对策。

【答案】 

(1)光化学烟雾、酸雨。

汽车尾气中的碳化氢和一氧化氮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烟雾。

(2)①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②提倡清洁生产,减少工厂的废气(二氧化硫)排放;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⑤加强政府执法力度;⑥提高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2013·唐山高二检测)2012年5月,安徽省7个酸雨监测站共进行了55次酸雨监测,共出现28次酸雨,除了阜阳站外,其余各站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酸雨。

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酸雨的原因可能是(  )

A.乱扔垃圾

B.使用含磷洗衣粉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煤燃烧产生的气体

2.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D.华北平原

【解析】 第1题,乱扔垃圾,污染环境,但不会形成酸雨;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资源,但不会形成酸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污染水资源,但与酸雨无关;煤燃烧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

第2题,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工业用煤较多,排放的酸性气体较多,因此酸雨严重。

【答案】 1.D 2.B

(2013·武汉高二检测)该图为某市区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

回答3~4题。

污染物密度以粒子mg/m3

3.根据“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图”,分析该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来源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4.观察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3题,污染源处应为污染物质的密度最大,且根据污染物随风向飘向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判断该地区的污染源应位于①处。

第4题,对流层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规律:

越往上气温越低,故而对流运动旺盛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而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是近地面出现逆温,它会抑制对流运动而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四图中只有甲图的气温垂直分布没有出现逆温现象,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答案】 3.A 4.A

(2013·南平高二检测)读大气环境问题有关资料,完成5~6题。

5.该资料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被破坏

B.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升温

C.酸雨

D.水旱灾害

6.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物质是(  )

A.二氧化碳、臭氧

B.二氧化碳、甲烷

C.甲烷、氮氧化物

D.氮氧化物、氯氟烃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资料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第6题,图中二氧化碳、臭氧的比重较高,并且都是温室气体,因此选A项。

【答案】 5.B 6.A

  (2013·菏泽模拟)“API”是英文“AirPollution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

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

监测的项目有:

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

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

据此回答7~8题。

7.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8.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

A.燃烧煤炭、酸雨

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

C.汽车尾气、酸雨

D.空调冰箱、光化学烟雾

【解析】 第7题,北方春季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主要原因是北方春季空气干燥,植被缺乏,土质裸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较强,沙尘暴频发。

第8题,汽车尾气中的主要物质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燃烧煤炭和石油排放的酸性气体主要是硫氧化合物;空调冰箱主要排放氟氯烃化合物;氮氧化物可形成酸雨。

【答案】 7.B 8.C

新浪网2012年8月2日消息 据国家海洋局监测2012年6月,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11次,赤潮累计面积516平方公里。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赤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任意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10.形成“赤潮”的主要污染物为(  )

A.重金属B.甲基汞

C.氮、磷等营养物质D.有机氯农药

【解析】 第9题,赤潮的发生是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10题,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答案】 9.D 10.C

二、综合题

11.(2013·连云港高二检测)读下面三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需要健全环境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图a揭示了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转移。

(2)题,图b反映环境污染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方向;第(3)题,从图c中可以分析出,污染工业发生迁移是由于同等污染物排放量前提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污染控制费用高。

第(4)题,从提高公民的环保观念分析。

【答案】 

(1)由发达国家指向发展中国家

(2)由城市指向农村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乡村的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不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大量转移到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

(4)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2.(2013·长春模拟)读我国华北地区M城市2003~2010年大气环境中的SO2年均浓度值和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从小到大按1至8顺序排序表,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09

2010

SO2

8

6

7

5

4

2

3

1

PM10

6

7

8

5

4

2

1

3

(1)据表判断M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并推测导致其变化的可能原因。

(2)分析M市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最高时一般出现的季节及其原因。

(3)试分析酸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危害。

【解析】 第

(1)题,数据基本呈由大变小的趋势,反映环境趋好。

原因主要从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角度分析。

(2)题,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一般与降水成反相关,即降水利于可吸入悬浮颗粒物的沉降,故判断春季较严重。

第(3)题,酸雨的危害主要从其具有酸性和腐蚀性对农业、渔业、建筑和人类健康等角度分析。

【答案】 

(1)M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好,原因:

科学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排放量,加强绿化等(至少写出四点)。

(2)春季 多大风,天气干燥,降水少浓度最高。

(3)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