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8291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案

【目标要求】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除了考查对语段字句的理解能力外,还要考查对整体文意的理解能力,具体要求就是对语段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和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这一考查内容是在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用法等基础知识以后,由局部到整体,单项到综合的一个深化了的能力层级。

【网络透视】

“内容要点”是指内容的主要之点,即能够表达文章的中心的那些材料。

二个材料,是“主要”,还是“次要”,甚至只是一般性的,这主要取决于表达“中心思想”的力度。

力度大的,自然是“主要”的,反之,则是非主要的。

掌握了这个原则,要归纳抑或判断一个材料是否属于“主要”之列,将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借助所写之人之事之物而表达出来的某种意图或态度。

要“概括中心思想”,就得分析文章的内容,在分析中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或态度。

怎样分析文章的内容呢?

一是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是要分析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要分析事情内部的因果关系;三是要分析某些议论形成的根据,即分析某种议论在原文中能不能找到根据,或某种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符不符合。

能否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除了对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以外,能否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古人古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二是尽量多的了解一些文章作者或背景方面的知识。

关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要分析文章的话题范围,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是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命题立意;最后是要有明确的文体观念,把握不同文体文章的体式特点,阅读时能自觉地运用相关文体的阅读策略。

关于了解一些文章作者或背景方面的知识问题,主要是就提高阅读者的阅读素养来说的。

阅读时积极调动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储蓄,就可知人论世,宏观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具体说来,解答本测试点考题,思路与方法如下点: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

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

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的答题。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活题精析】

(例1)xx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原文见考点12)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

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大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大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取其中较为重要的四个作为切人点进行概括分析。

这四个切人点是:

裴矩受到隋文帝、炀帝赏识,裴矩向戎狄夸耀强盛,裴矩向炀帝献计并谄媚炀帝,裴矩向唐太宗进谏并受到赞扬。

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提取与概括,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上出现错误。

本题C项所拟的题面分号之后的内容没有错误,问题出在分号之前。

原文的表述是:

“及义兵人关,帝问矩方略,矩曰:

‘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这里明明在说,希望炀帝早回京城,如果远在江都处理此事,一定会失去良机;而选项中则说“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例2)xx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

“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为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又纵反间曰:

“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的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

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荐为将军。

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请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人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

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以整体把握文章为为指导,用选项对照原文,辨明偏差是解答本题的好方法。

C项中分号前的内容与原文并无偏差,偏差“隐藏”在分号之后的表述中。

如果我们不完整地把握整个选项的表述,又不用选项对照原文辨明偏差,就会放过这一项而可能造成误选。

原文中“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是说田单命令即墨富豪把收上来的“千缢民金’’分赠给燕国将领,以瓦解斗志,这里的“遗’’读wei,是赠送的意思;而不是像选项中表述的那样是“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5题。

甲: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至陶羽形至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

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契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乙: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

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抵扬子驿。

将食,李曰:

“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可旷之乎?

”命军士谨信者,契瓶操舟,深诣南零,陆执器以俟之。

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

“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

”使曰:

“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

”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乃以勺扬之曰:

“自此南零者矣。

”使蹶然大骇,驰下曰:

“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愧其少,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

”李与其从数十人,皆大骇愕。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转引自《慈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形:

塑像

B.某自南零赍至岸赍:

携带

C.宣慰江南,次临淮次:

靠近

D.敢虚绐乎?

绐:

欺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江南,又有荐羽者

B.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

C.今者二妙,千载一遇,可旷之乎?

D.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羽成为“茶神”“神鉴”原因的一组是()

①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如饮茶矣②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③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④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⑤处土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⑥以勺扬之曰:

“自此南零者矣。

A.①③⑥B.②③④

C.①②④D.④⑤⑥

4.下列对甲乙两篇选文所载陆羽事迹的评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陆羽在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重大贡献,他被奉为茶神和张又新所叙“神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他的崇敬。

B.陆羽写了《茶经》,因此被奉为茶神,张又新所叙“神鉴”,反映了陆羽对沏茶用水很有研究。

C.陆羽写了《茶经》,理应被奉为茶神,而张又新所叙“神鉴”,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出与之相类似的事情。

D.陆羽写了《茶经》,被人们尊为茶神,张又新所叙“神鉴”正是这种神化的产物。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羽衣野服,契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译文:

(2)命军士谨信者,契瓶操舟,深诣南零,陆执器以俟之。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

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遇太宗行藉田①之礼,文本上《藉田颂》。

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②颂》,其辞甚美。

丈本才名既著,李靖③复称荐之,于是以本文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伪挹④。

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限之饰。

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

太宗每言其“弘厚忠澧,吾亲之信之”。

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大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

文本再拜曰:

“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⑤,以速时谤?

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

”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比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

“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贵重位高,所以忧惧。

”亲宾有来庆贺,辄曰:

“今受吊,不受贺也。

”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

“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

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言者叹息而退。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

[注]①藉(jí)田:

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的活动,作出鼓励农耕的样子。

②三元: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或元日,古人认为这一天为岁之源、时之源、月之源,故称“三元”。

元:

始。

③李靖:

因战功卓著,唐初封卫国公。

④伪(huī)挹:

谦虚。

挹,通“抑”。

⑤春坊:

指太子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直:

值班,值勤

B.抚弟侄恩义甚笃笃:

深厚,真诚

C.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希:

迎合,乞求

D.今受吊,不受贺也吊:

哀悼,慰问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②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B.①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伪挹。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①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②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D.①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8.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典机密——专门掌管朝廷中的机密文件

B.滥荷宠荣——承受了朝廷过多的宠信和荣耀

C.汗马之劳——形容出汗、奔走,十分辛苦

D.畴昔之望——当初的愿望,

9.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岑文本)宽宏仁厚,忠诚严谨,我把他当作亲信。

B.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对待平时的旧友,虽然自己出身微贱,也一定与他行对等的礼。

C.臣以庸才,久逾涯分——我凭借平庸的才能,所居官职早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D.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怎么能再辱列太子的属官,来招致舆论的非议呢?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岑文本“忠谨”的一组是()

①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

②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③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④亲宾有来庆贺,辄曰:

“今受吊,不受贺也。

⑤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⑥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A.①④⑥B.②③⑥

C.②③⑤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学识渊博,能够融会贯通,又善于写文章。

他所作的《藉田颂》《三元颂》深受人们的称赏,因此唐太宗很器重他,让他担任秘书郎,掌管国家的机密。

B.岑文本谦虚谨慎,不贪慕权势。

太子是储君,兼任太子的属官,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但他不愿这样做;对升任中书令也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责重位高,不能胜任。

C.文本深得唐太宗的信任。

这不仅因为他的才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孝谨仁厚,忠诚尽职,所以太宗希望他能多与太子沟通,并且叫他担任中书令,真是用心良苦。

D.文本廉洁朴素,不看重财富。

虽居高官,他却住在低矮简陋的地方,屋里连被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都没有;有人劝他置产业,他却为承受朝廷的俸禄多而不安。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2—13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

“陶之朱公,以布农富侔国,是必有奇智。

”及召朱公而问曰:

“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

吾子决是,奈何?

”朱公曰:

“臣鄙民也,不知当狱。

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

”王曰:

“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

“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梁王曰:

“善!

”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

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12.梁王为什么曰“善”?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陶朱公告诉了梁王断疑案的办法。

B.因为梁王从陶朱公的回答里明白了,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看到差别的道理。

C.陶朱公换一个角度观察问题的见解,给梁王如何断案以很大的启发。

D.梁王从陶朱公区分白璧厚薄的方法中领悟到,待人要以宽厚为原则。

13自“由此观之”至“宜厚之而可耳”一段议论的主旨是()

A.“薄”的东西想要旷日持久,可能性极小。

B.凡是“薄”的东西都会很快毁坏。

C.最高统治者对待人要宽厚仁爱。

D.各级当权者对待人都要宽厚仁爱。

【考题预测】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

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①,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②。

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

“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

”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

建指监御史曰:

“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曰:

“斩之。

”遂暂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

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

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

用文吏议;不至重法。

《黄帝李法》曰③:

‘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④,是谓奸人,奸人者杀。

’臣谨按军法,曰:

‘正亡屑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从闻。

”制曰:

“《司马法》曰: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何文吏也?

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

”建由是显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

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

外人骄恣,怨故京貌尹樊福,使客射杀之。

客臧公主庐⑤,吏不敢捕。

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

建报亡它坐。

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

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

大将军霍光寝其奏。

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

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注释]①尉:

同“慰”,安慰。

②贾:

经商。

③李;通“理”,法官的名

号。

④窬:

洞。

⑤臧:

同“藏”,隐藏。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胡建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可贵品格的一组是

①常步与走卒起居

②建报亡它罪

③建由是显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

④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

⑤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⑥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建虽为小吏,但他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奋勇斩杀监军御史,亲率吏卒围捕公主家,逮捕杀人的奴客。

B.胡建处事果断,先斩后奏。

然后在大堂上引经据典,申明利害,皇上给予充分肯定,并提拔他为渭城令。

C.《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西汉班固所著,本文选材典型,人物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特色。

D.胡建的部下之所以为其效死力,是因为胡建与士卒同作息,常抚慰,得军心。

初,权谓蒙及蒋钦①曰:

“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

“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客复读书。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纯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平?

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勖耶?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鲁拊蒙背曰: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学者,学识英博,非复昊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②其见事迟平?

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

今与为对,当有单复③以乡待之。

”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权常叹曰:

“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选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

注:

①权谓蒙及蒋钦:

权,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蒙,吕蒙。

吕蒙和蒋钦

都是吴国的将领。

②穰侯:

指战国时秦昭王的宰相魏冉,曾封于穰邑,故称穰侯。

③单复:

即单复之术,指兵家有关正规作战和出奇制胜的方略。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权、吕蒙读书好学的一组是()

(1)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

(2)意性朗悟,学必得之。

(3)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4)蒙就学,笃志不倦。

(5)折节好学,耽悦书传。

A.

(1)(3)(4)B.

(1)(4)(5)C.

(2)(3)(4)D.

(2)(3)(5)

17.对本段文字中心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兵治军之人,只要坚持看书学习,也能成为饱学之士。

B.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才能清楚地了解过去,预见未来。

C.公务再忙,只要挤时间读书学习,就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D.只要下决心读书学习,即使年事已高,也能有所成就。

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

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①,遣使密召之。

绍谓公主曰:

“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②后患,为计若何?

”公主曰:

“君宜速去。

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

”绍即间行赴太原。

公主乃归鄠③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

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④以利害,潘仁攻郡县,陷之。

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

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三宝、潘仁屡挫其锋。

公主掠地至盩厔⑤、武功、始平,皆下之。

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

公主令间使⑥以闻,高祖大悦。

及义军渡河,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

’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日产娘子军”。

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六年,薨。

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⑦。

太常奏议:

以礼,妇人无鼓吹。

高祖曰广鼓吹,军乐也。

往者公主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

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

何得无鼓吹!

”遂特加之,以旌殊绩。

[注释]①绍:

指柴绍,平阳公主的丈夫。

②罹:

遭遇。

③鄠:

郡县,今作“户县”。

④说:

游说,劝说。

⑤盩厔;陕西省县名,今作“周至”。

⑥间使:

负有伺间隙而行使命的使者。

⑦辂:

大车。

幢:

作为仪仗用的旗子。

虎贲:

猛士。

18.以下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表现平阳公主不同于—般妇人的—组是()

①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

②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

③公主令间使以闻

④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

⑤每赏赐异于他主

⑥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1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平阳公主在她的父亲将起兵反隋时,鼓励丈夫参加义军。

她虽不能同去,却有自己的打算。

B.平阳公主派遣家僮马三宝说服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盗贼来到自己手下。

C当时京城留守多次派遣军队讨伐平阳公主,都被平阳公主打得大败,因此营中号曰“娘子军”。

D.李渊驳斥了太常“以礼,妇人无鼓吹”的奏议,认为平阳公主不同于—般妇人,所以“遂特加之,以旌殊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