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28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胡剑斌整理版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复习资料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胡剑斌整理版

导 言

一、民族学的学科定义

民族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Ethnos(族体、民族)和Logos(科学)两字组成,英文称Ethnology。

顾名思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故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族体,以动态的观点研究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社群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

民族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科学。

二、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民族学和人类学(Anthropology)关系密切。

广义而言,人类学是研究有关人类知识的学问,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称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当前也合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称语言人类学,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支学科。

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在欧洲大陆和前苏联,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面对人类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而在美国则称为文化人类学,然而不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它们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和方法,都基本上等同于民族学,彼此间也经常互相通用。

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是民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民族学同时产生的文化进化论,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根据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进化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尽管后来因为自身的缺点和其他学派的抨击而沉寂一时,但后来新进化论派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可动摇。

继之而起的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等,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

这些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或补充了前人之不足,或提出了新的观点,对社会文化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和贡献。

从学科史的角度讲,各学派理论都反映了其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以及各学派学者本身的世界观。

二战以后,先前那种在一个时期存在着二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的局面结束了。

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人类学方面的新思潮不断浮现,出现了所谓新心理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文化符号论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另一方面,民族学者在田野调査研究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套研究方法,如跨文化比较研究、社区研究、主位和客位研究等,作为一般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学派均有其实际意义。

四、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但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却是在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

当时,从西方传来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蔡和森可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先驱,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既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上海大学讲授,私有财产和家庭制度的起源‛,后来又把讲稿修订、补充,以《社会进化史》的书名出版。

此书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起

过巨大的影响,

关于后者,西方民族学各理论学派传入我国的途径,一是五四以后一批青年学者如蔡元培、吴文藻、潘光旦、杨堃等,赴欧美留学,归国后利用所在大学和学术机关,宣传介绍西方民族学。

二是译述出版各理论学派的主要著作,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卫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等。

这些书籍的出版,使民族学知识走出了校园和学术机关,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1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胡剑斌整理版

大半个世纪以来,先后传入我国的民族学理论流派有:

进化学派、传播学派、美国历史学派、法国民族学派和英国功能学派等。

其中功能学派在我国的传播,可说是后来居上。

五、中国民族学的理论传统

早期留学归国的民族学者,在研究上并未拘泥于各自学派的思想观点。

他们虽在研究上各有侧重,但都能合作共事。

这一特点和优点,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表规尤为突出,往往在一个学术机关或大学兼有出身于不同学派的学者。

尽管如此,由于理论倾向和研究对象或重点不同,总的说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早年留学欧美的学者及他们的弟子,受欧美较早学派的影响,理论上较偏向于历史

学派,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其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偏重于民族志的描述,亦较重视解释历史,但不太重视理论概括。

这些大学和学术机关多在我国南方,而以中央研究院力量最集中。

另一种则以燕京大学为主形成的研究传统,理论上偏重于较晚传入的功能学派,重视实际应用,研究对象兼顾汉族农村和少数民族。

南北两方形成各自的特点。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学及其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学在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得到进一步确认。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因此,把中国各民族首先是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是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但是,对汉族的研究,特别是对汉族和兄弟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还有世界民族也是中国民族学者的研究领域。

其次,中国民族学确立了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指导思想。

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志资料,无不证明民族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寻。

但是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必须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状况,具体分析,并进行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

对于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精粕。

要认真探索适合中国的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要为中国各民族服务,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换言之,必须中国化。

在中国化过程中,通过继承(中国固有的经验)、引进(对我们有用的经验)和创新,引出新的方法论,则不仅是单向的中国化,而且可对国外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复杂的民族社会做出贡献。

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包括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下编为民族学研究方法,括民族学实地调査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方

法。

每章之末附有思考题及主要参考书目。

95

上编 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

第一章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第一节 文化进化论

文化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第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

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在18世纪欧洲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例如,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维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孔多塞,以及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康德等。

这些思想家们的进化观念在西方思想界已造成了一个关于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声势,19世纪的文化进化论,实际上也正是对这些思想家们进化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至18世纪,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商人、探险家等为民族学积累了大量资料。

到18世纪,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批用比较方法和进化的观点撰写的民族学著作。

这些用进化思想撰写的民族学著作无疑为19世纪中叶系统文化进化论的产生确定了方向。

例如:

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英国人亨利·霍姆《人类简史》;苏格兰史学家罗伯逊《美洲史》等。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整个欧洲思想界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在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用进化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者。

如:

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弗雷泽等。

二、文化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学术思想

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

他们的进化学说,各有特点。

1.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

斯宾塞是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之前就发表了《进化假说》《进化之规律和原因》,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被达尔文誉为他的先驱之一。

代表作:

《综合哲学》《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认为:

和一切生物都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下进化一样,人类社会也在同样的原则下,由较简单形式向较复杂形式进化,各文化虽不处在同一时代,但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

同时代的文化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可逾越。

2.泰勒的进化论思想

泰勒被誉为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代表作有《原始文化》《人类早期史研究》《人类学》等。

泰勒认为,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人类的技术经济、精神生活自我运动发展史。

同时代的不同

社会可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化既是过去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他把人类的文化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并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根据这个道理,泰勒认为,在现代阶段的文明民族中,仍有古代文化的遗存,如:

传说、谚语、风俗、迷信、巫术等。

而这些遗存正是先进社会由落后社会演变而来的证据。

泰勒另一个有名的论断是,万物有灵‛。

泰勒在研究过程中,对精神文化,尤其是宗教信

仰的发展特别感兴趣。

他认为:

处于低级阶段的原始人通过对做梦、晕倒、死亡等现象的探索,

得出了人有灵魂的思想,进而得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世界有阴间、阳间以及鬼神、上帝等比较复杂的宗教观念。

因此,他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后世的宗教正是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泰勒在民族学研究方法上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

第一,提出了,残存法‛,即通过研究当代生活中的古代文化遗存,探索历史发展过程;第二,发展了,比较法‛,即通过对民族志资料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

分类,理清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

第三,在文化先行的研究中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探讨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3.摩尔根的进化论思想

摩尔根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发表有《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等。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全面表述了他的进化论思想。

他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印第安和世界其他部落以及希腊、罗马等古代史的研究,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人类社会最终将进入没有私有财产的境界。

他的这部著作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赏

摩尔根于1871年发表的《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在本书中,摩尔根通过对原始社会婚姻制度和亲属关系的探讨,发现了人类早期社会组织原则及其普遍发展规律。

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是一本在科学界影响巨大的著作,它受到的赞扬最多、最高,但受到的攻击和批评也最多、最激烈。

《古代社会》一书的主要内容为四大部分:

①摩尔根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他一共划了7个阶段,并把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作为划分社会阶段的标志:

第一,低级蒙昧社会;

第二,中级蒙昧社会:

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第三,高级蒙昧社会:

始于弓箭的发明;

第四,低级野蛮社会:

始于制陶术的发明;

第五,中级野蛮社会:

东半球始于动物饲养;西半球始于灌溉和石头建筑;第六,高级野蛮社会:

始于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

第七,文明社会:

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②讨论了氏族制度的发展

摩尔根认为,氏族组织显示了人类的一种时代最古、流行最广的制度。

无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一律采取这种政治方式。

氏族制度是社会赖以组织和维系的手段。

它开始于蒙昧阶段,经过野蛮阶段的三个时期,一直保留到政治社会建立时止,它是古代社会的基础。

③讨论了家庭与婚姻的发展

他指出了家庭和婚姻在人类历史中依次的发展阶段:

第一,血缘家庭:

是从乱婚状态发展而来的第一种家庭形式,禁止父母与子女间的婚姻,允许直系与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

第二,普那路亚家庭:

几个姐妹共几个丈夫,或几个兄弟共几个妻子的集团婚姻;

第三,对偶家庭:

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可随时离异;第四,父权制,即一夫多妻制家庭;

第五,,一夫一妻‛制家庭。

④讨论了财产的发展过程

摩尔根提出了财产的三种继承法,并且认为这三种继承法分别与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即野蛮时代的低、中、高三阶段相适应。

第一,是在本氏族成员中分配财产;第二,是在同宗亲属中分配财产;第三,是由子女独享继承权。

另外,摩尔根像其他进化论学者一样,把人类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归因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认为,人类的主要制度是由几个原始的思想胚芽发展成的‛,,它们的发展。

早已被人

类心智的天然逻辑所注定‛。

4.弗雷泽的进化论思想

弗雷泽被称为,迟到了的进化论学者‛,因为他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发表他的进化论作品,而此时进化论已开始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

他的主要著作有《金枝》《关于帝王制度

早期历史的讲演》《社会人类学的范围》《图腾崇拜和族外婚制》等。

①弗雷泽把原始人的诸多文化现象单纯归结为人类纯理性活动的产物。

他提出了一个人类思想方式的一般发展过程公式:

巫术—宗教—科学。

即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阶段:

a.巫术阶段

在此阶段,巫术观念占统治地位,人们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就可以呼风唤雨,用舞蹈引诱野兽、远距离伤害敌人、博得爱情等。

b.宗教阶段

在此阶段人们把超自然能力归于精灵和神,并开始崇拜它们,以求消灾弥祸,求福祈祥。

c.科学阶段

人类认识到世界上主宰事物进程的不是自己,也不是神而是自然规律,只要掌握这种规律,遵循科学的操作程序就能改造世界。

②弗雷泽认为,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

二者都认定事物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

5.进化论学派的意义和局限性

①意义:

进化论学派的出现对民族学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对当时欧洲学术思潮的进步起了相当大作用。

他们有力地批驳了受宗教势力支持并长期垄断思想界的特创论和退化论,对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局限性:

a.他们在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的发展顺序,而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

为了充实自己的发展顺序,在没有全面和充分地考察各民族社会文化状况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放在他们发展顺序中的某一阶段,从而成了别人攻击的把柄。

b.进化论学派大多数人都把欧洲的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

c.进化论学者都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和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点出现相同文化现象的原因归诸为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是忽视了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第二节 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西方民族学理论。

文化传播论的学者们反对进化的概念,认为人类文化的类似性可以用文化传播的概念来解释,即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产生的,一且产生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

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自己创造

的,而是从世界上传播着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借用‛了某些东西;在一定的地区内,若干文化特质(或因素)构成一定的文化圈。

民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作为文化历史基本内容的文化

传播和文化圈。

因此,文化传播论学者们被统称为,播化学派‛或,文化圈学派‛和,文化历史学派‛。

文化传播理论分德奥文化传播论和英国文化传播论两派。

一、德奥文化传播论

德奥文化传播论的先驱是拉采尔。

拉采尔在19世纪后半叶提出的三个概念即迁移、借用和分布,为后来的文化传播论学者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被奉为该派的先驱,但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和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

1.格雷布纳的传播论

格雷布纳是德国民族学家,主要代表作《民族学方法论》《大洋洲文化圈和文化层》。

格雷布纳反对用进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

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他认为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较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文化,而其他民族只能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他还认为,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具有类似的文化特质,不管他们相隔多远,都可以断定他们历史上有过传播关系,因而可以划在一个文化圈内。

为了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他提出了

,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前者指从文化事务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后者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2.施密特的传播论

施密特是奥地利民族学家、语言学家。

主要著作有《神灵的起源》《民族学的文化历史法》

《地球上的语系和语圈》。

思密特进一步发展了格雷布纳的文化圈思想,在,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程度标准‛。

前者指在两个远隔重洋或地域上不连续的两个文

化之间,只要找到与这两个文化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岛屿居民,便可以断定这两个文化之间过

去有过联系;后者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之间,只要文化特质的形式十分相似而数量较多,便可以断定,两个文化之间曾有过传播关系。

但施密特的文化圈理论与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又有很多不同,这就是他非常强调文化圈的进化发展。

施密特关于文化进化的思想与摩尔根的进化论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他主张:

a.一夫一妻制早在最古老的文化阶段业已存在;

b.父权制,先于‛母权制,后来这两种制度才平行发展;c.私有财产是社会的永恒基础;

d.原始一神教是最古老的宗教等。

施密特这些主张的最根本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论证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神教的信仰,在他看来,诸如巫术、万物有灵、拜物教、太阳神话和月亮神话等都是在原始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掺杂进来并一层层沉积起来的形式。

施密特的著作和观点在天主教学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支持,从而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

追随者和崇拜者集团。

天主教会也高度评价了施密特的,科学‛功绩。

施密特对我国的学术界也曾有过一定的影响。

二、英国文化传播论

英国文化传播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里弗斯、史密斯和佩里。

1.里弗斯文化传播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里弗斯原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1898年参加剑桥大学组织的托雷斯海峡人类学考察队,遂对民族学发生了兴趣。

著有《托达人》《美拉尼西亚人社会史》等。

里弗斯的理论立场有过几次变化,他早年是进化论者,中年是文化传播论者,晚年时埃及中心说的极端传播论者。

①早年是进化论者

a.里弗斯早年非常赞成摩尔根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对人类学的极大贡献。

b.里弗斯纠正了摩尔根把马来西亚氏族制度划在最早的氏族制度中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反映异族禁婚的衰退和氏族制度解体的较晚氏族类型。

c.里弗斯还创造了系谱分析法,以补摩尔根研究的不足。

②中年是文化传播论者

中年里弗斯认为,文化的接触与混合在社会进化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部落间的接触现象是文化历史过程中的主动力。

③晚年是埃及中心说的极端传播论者

当史密斯和佩里提出埃及中心说的极端播化论之后,里弗斯的思想又一次转变,成了史密斯和佩里的支持者。

2.史密斯的埃及中心论

史密斯是英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

主要代表作有《古埃及人》《早期文化的移动》《文化的传播》。

斯密斯认为,埃及是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高级文化现象都是由古埃及传播过去的,尼罗河是全世界文明的发明中心。

3.佩里的埃及中心说

史密斯的弟子佩里又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泛埃及说。

佩里认为,古代埃及人是航海民族,称

为,太阳之子‛,他们为了找寻贵金属和其他珍宝就四处航行,在他们找到所需珍宝的地方,就停留并定居了下来,把他们的文化发明也都传播了过去,这些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居民的文

化混合起来,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

第三节 历史特殊论

历史特殊论是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的基本主张,该理论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不做原则性的理论概括,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

因他们宣称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①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②确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顺序;③探讨变迁的动力,故被称为历史学派。

又因为该派许多人物都长于批评,因此又被称为批评学派;还因为他们强调文化特质的传播研究和文化区研究,故又被划入文化圈或文化历史学派。

一、历史特殊论的基本立场

1.博厄斯在1888年发表的《民族学家的任务》一文中强调,民族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即语言、习俗、迁徙、身体特征等)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包括一切民族在

内的人类历史。

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

民族学应当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的这些观点成了历史学派的主要学术主张。

2.他对进化和播化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的理论与方法根据都不够,不能令人信服。

她认为19世纪中叶的进化论是简单的进化主义,过早地进行理论概括和推测,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资料不充分,细节没有核实,是不科学的研究结论。

3.博厄斯也反对关于文化传播是人类文明发展主要因素的说法,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

他认为传播学派只是抓住了文化的表面传播现象,是没有实证基础的推测。

二、,文化区‛和,年代区域‛概念

博厄斯在博物馆整理民族志资料、搞陈列品分类时发现,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

特物质文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

初步看上去,博厄斯的文化区

概念与播化学派的,文化圈‛概念差不多,但博厄斯不以为然。

他说,提出文化区概念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物质文化特征的分类,并不是按照文化区把人分成许多集团。

以物质文化为根据的文化区与以宗教、社会组织等其他文化方面为根据的文化区并不一定相符,与语言族群的分布亦不一定相合。

只有将相连地区文化特质的分布绘成地图,证明各种文化形式的关系,文化有意义。

1.,文化区‛概念

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物质文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

区域。

2.,年代区域‛概念

①,年代—区域‛概念是指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②针对某些人认为文化中心区的文化特征最明显,离中心越远特征便越不明显,甚至不能

代表此文化区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