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8601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

 

摘要: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

因此,适应与满足人的需住宅区规划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小区规划住宅建设宏观经济住宅产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住宅区产业发展与现状

住宅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  个人见解

第五章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

住宅建设又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

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第一章住宅区产业发展与现状

建国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我国住宅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成熟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历程,基本可归纳为休眠期、复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

1.住宅产业的休眠期(1949~1978年)。

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影响,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户,人居居住面积仅为3.6m²,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未得到提高。

这一时期,住宅产业处于“休眠”状态。

2.住宅产业的复期(1979~199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进入了探索和改革发展时期。

在规划理论上逐步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并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如:

百货商店、医院等。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住宅产业在恢复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住宅建设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住宅产业的效应初见倪端。

3.住宅产业的成长期(1991~1995年)。

92年,在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住宅与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以全面发展。

93年到95年,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理性回落和平稳发展的过程。

这一时期,住宅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住宅建设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社会化大生产的方针,注重提高住宅的质量,提出住宅建设走规模效益的道路。

同时,全国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使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念、施工质量、住宅成果的应用等方面,推动了住宅科技的发展,引导了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

4.住宅产业的变革期(1996~2000年)。

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围绕住房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个中心,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总体框架。

在分配、流通领域,以城镇住房货币化分配为核心政策,构建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新体制,以物业管理为基本制度,提高住宅消费的市场化程度,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提高的住房需求。

这一系列变革,标志着我国住宅产业逐步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阶段。

5.住宅产业的发展期。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住宅建设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型方式向市场导向型方式的转变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住宅产业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需求决定着发展,发展适应需求,需求刺激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保护需求、培育需求和刺激需求的核心是住宅的质量和成本。

提高住宅质量,降低住宅生产成本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住宅成本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住宅产业的宏观调控、市场体系在不断完善。

分析和研究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应从基础抓起,重点集中于建立完善的住宅现代化体系。

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受体制和国情影响,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与国外发展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科技发展领域看,主要表现在:

1.住宅建设还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方式。

住宅产业的缺陷暴露明显:

主要表现概括为“二高二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涵型发展的产业。

2.住宅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

尤其是国外已比较通用的钢结构住宅、木结构住宅、装配式住宅、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建筑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及相关规、标准,推行起来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住宅部品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尚未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

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

从体制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1.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缺乏统筹全局、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

除部分省、市外,不少地方还没有建立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缺乏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措施。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主要局限在住宅小区的示、试点项目上,未能形成引导住宅发展的产业链条以及与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成套技术体系。

2.缺乏有效的经济、技术政策作保障。

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积极性。

对形成产业现代化的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第二章 住宅的发展趋势

 

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住宅产业的总趋势,也是“十一五”期间住宅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发展节能地型住宅中应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

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住宅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住宅小区建设中仍存在诸多引发思考的问题。

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在城市化、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怎样合理确定居住用地区位,把握住区规模,就近创造就业机会,缓解钟摆式交通人流的压力,是当前城乡协调发展重视研究的问题。

居住区的规划和定位,必须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城市环境容量、城市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人口规模以及远景规划等因素;综合权衡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居民就近就业、减少城市交通成本、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等要求,从而实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住宅供给,避免造成住宅空置和资源的浪费,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资源,促进住区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居住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方特色鲜明,集合式住宅仍是当前发展的主流。

一是住区规划设计理念的需要创新。

住宅的规划设计应从住宅小区为主发展到居住社区为主的转变,形成街坊邻里和组团区段的布局模式,体现社区开放交流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

社区服务、生活设施等),有利于城市交通疏散。

我国封闭式住宅小区(组团)是几千年来“围城”思想的延续,每个小区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中心广场、教育设施等,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小区外交通组织复杂,生活不便等。

如果封闭式围墙是起到安全防的作用,那么现代化监控技术、门禁系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使住宅小区由封闭走向开放,资源(如绿地、设施)由小区独享变为社会共享。

二是住宅的建筑型式要因地制宜。

如:

大城市住宅的层数越来越高,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密,中小城市也这种趋势。

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除在纽约等大城市外,已不允许建造高层住宅,其主要原因是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

我国城镇住宅不应再提倡建设高层塔楼,土地资源短缺的大城市应提倡8-12层的小高层住宅,小城镇以多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为主。

三是提高住区绿化率。

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绿化空间;另一方面,发展立体绿化,增加住区绿化覆盖面。

四是提高住宅的设施配置。

如:

高层住宅才能设置电梯。

过去我国的住房实行福利分配,住宅的投资主体是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对住宅的设施配置等有明确的限制,住宅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投资问题。

随着形势的变化,住宅设计应以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为主要考虑因素。

欧洲一些发达的国家一般4层以上住宅便设置电梯。

如英国1958年提出4层或以上的通向任何房间的建筑应设电梯,高于6层应设两部电梯,这不单是对住宅的规定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建筑。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有人称中国跑步进入老年社会。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32亿,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9062万,分别占总人口的10.2%和7.1%,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1亿,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

住宅是耐用商品,应考虑其长远的适应性,电梯的设置不应只局限于高层住宅,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应提倡多层住宅设置电梯。

四是住宅设计要体现地方的文化特点。

我国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历史文化底蕴丰富。

从这么多年来的实践来看,全国各地住宅缺乏特色、千面一律。

有些小区不惜一切代价在环境方面大做文章,甚至把公共公园或城市广场的“大手笔”做法搬到住宅小区中,不是建“家园”而是建“公园”,成为目前效仿的模式。

把现代居住理念和地方文化特色有效地结合,突出体现地方文化涵,是住宅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3、户型与面积标准。

欧美各国在经历二战房荒后致力于住宅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至今已有50多年的经验。

由附图2可以看出,各国在50-70年代建设高峰时户型面积上升幅度较大,至80年代后期达到最高接近120平方米,但90年代很快在回落到80--100平方米,目前一直维持在90-100平方米,10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住宅已经占到市场新增量的75%,成为市场销售的主体,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居住状况统计资料看,户均建筑面积在80-100平方米左右,是比较稳定、普遍接受和相对看好的户型。

4、住宅的在品质。

住宅设计应强调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和完整性。

套空间局部要合理;以声、光、热为核心的住宅性能要改善;以住宅智能化、厨房、卫生间、住宅配套设计为主的住宅设施配备水平要提高;住宅的环境要自然和谐、配套完善;住宅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要延长;要树立住宅成品观念,做到土建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

以新的设计理念、新型产业化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居住规划、设计水平,改善居住区环境和住宅的在品质,在较小的空间创造较大的舒适度。

住宅的品质。

住宅设计应强调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和完整性。

套空间局部要合理;以声光热为核心的住宅性能要改善;以住宅智能化、厨房、卫生间、住宅配套设施为主的住宅设施配备水平要提高;住宅的环境要自然和谐、配套完善;住宅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要延长;要树立住宅成品观念,做到土建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

以新的设计理念、新型产业化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居住规划、设计水平,改善居住区环境和住宅的在品质,在较小的空间创造较大的舒适度。

(二)住宅产业化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根本途径。

传统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需要。

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生产效率和资源消耗的水平。

我们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住宅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其实现方式是以住宅的开发建设为平台,将房屋设计、各类建材部品和设备生产制造、土建施工安装、装修、物业管理与维护等多种产(行)业进行有机集成和,形成产业链条,使各产业链之间的技术、责任、利益、服务保障统一在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住宅是住宅产业的最终产品,亦是产品科技含量和物耗高低以及性能好坏的载体,而工业化的住宅结构体系和通用住宅部品体系是先进的住宅建筑体系的支撑。

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完善工业化化的建筑体系和通用化的部品体系。

工业化住宅建造体系,采用工业化结构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工厂预制程度较高,可基本实现现场干作业组装装配施工,不但提高生产效率,还可节约可观的能源和资材,减少施工垃圾和废弃物。

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会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并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造价,大大提升住宅的性能价格比。

据统计,通过住宅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住宅的性能质量更优,失误率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水平0.01%,精度偏差以mm计,小于0.1%;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从传统方式下的20个月可以缩短到工厂化方式下的5个月,缩减了75%,大大缩短住宅的建造周期。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已历经50-60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解决的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建造)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解决的重点是提高产品(住宅)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发达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解决的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

 

第三章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

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

针对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

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例如社区功能不完善、居住组团布局不合理、服务性设施缺乏、居住环境安全差、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等,笔者认为,要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例如襄樊昭明台小区规划就力求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在对旧城区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古城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襄阳古城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二、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三、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

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

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

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

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四、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

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

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

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

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

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五、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

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

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

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

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第五章           个人见解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

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

所以,在规划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

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

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

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

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围公共空间。

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

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第五章展望

从事住宅建设的人员应精心耕耘,积极创建未来世纪的美好家园,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未来住宅建设应以人为本。

住宅使用主体是人,住宅建设应创造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并能培育个性,展示才华,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2、未来住宅建设应能可持续发展。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着重强调经济与资源节能型消费。

住宅建设要提倡节能、节地、节材,并建立起使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

3、未来住宅建设应充分注意环境保护。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室外居住环境是我们未来的唯一选择。

4、未来住宅建设应充分反映科技进步。

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社会,智能化系统的设施将成为未来住宅不可缺少的装备;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综合管理系统等等,使新世纪住宅与高科技和信息化社会相协调和适应。

5、未来住宅建设应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

建立符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等,在住宅建设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

 

在设计过程中,我的设计由盲目到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老师华秋月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经常为了我们的设计,加班加点,她的悉心指导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

同时,华老师对我们的设计严格要求,并在关键性的问题上给予了重要的提示,使得所设计的作品更合理更人性化。

在此谨表衷心的感!

 

参考文献

[1]宏韬场地设计科学技术2000

[2]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2003住宅设计规中国建筑工业2003

[3]费麟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1994.6

[4]2002WA中国建筑奖清华大学2002

[5]元育岱主编住宅建筑设计图说科学技术2004

[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1995(9),1997(9),1997(11),2000(8),2003(3)

[7]中国住宅设计精品选中国计划1998

[8]住宅设计资料集

(1)(3)中国建筑工业1999

[9]建筑设计资料集

(2)(3)中国建筑工业1994.6

[10]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1996

[11]中外住宅设计精选科学技术1997

[12]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