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社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092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五年级品社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品社下.docx

《五年级品社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品社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品社下.docx

五年级品社下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第

(1)周第(3)节总第1课时

课题

1感受集体的温暖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能力目标

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情感目标

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教学

难点

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教学

用具

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1.导入。

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

教师提问:

“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

2.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

“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

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

”  

3.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

“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

学生回答:

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学生先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

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

”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

  

3.小组探究。

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板书设计:

感受集体的温暖

同学之间遇到事情不能只想着自己,还应该多考虑集体的需要,要懂得通过协商,处理班集体中发生的事情,解决集体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这样,集体才会更加团结、和谐,每个人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3月4日(星期四)第

(2)周第(3)节总第2课时

课题

2展示集体的智慧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能力目标

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学

重点

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教学

难点

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学

用具

彩笔多媒体

教学

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2.阅读与讨论。

3.欣赏与探究。

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4.讲解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

  4.小组准备。

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

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 页标识。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 页标识。

 

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三、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

“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自由讨论。

  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

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为自己班制作一个网页标识。

 

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

小组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了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

板书设计:

展示集体的智慧

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

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第(3)周第(3)节总第3课时

课题

3自主选举班委会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能力目标

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家庭作业

1.导入。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

“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

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

  2.小组活动。

教师布置任务: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主选举这种形式,我们要在下次课上模拟进行选举活动。

今天小组活动的内容,就是为这次模拟活动制定一个选举程序。

  3.全班活动。

教师说明:

“下面,根据教科书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

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模拟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同学们参照教科书第13页上的程序,每个小组也提出一个选举程序。

既可以采用教科书上的程序,也可以有所改变,但每个小组必须提出自己的理由。

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

 

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

 

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板书设计:

自主选举班委会

候选人提名\投票表决

投票唱票

统计\宣布结果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第(4)周第(3)节总第4课时

课题

4人民的代表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

情感目标

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教学重点

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家庭作业

 1.导入。

 2.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3.阅读讨论。

教师提问:

“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

”,

  4.小组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

“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现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

全班讨论。

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

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

“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

阅读与讲解。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师讲解:

“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

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

”  

预习新课。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

 

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

 

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安全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板书设计:

人民的代表

共和国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

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

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的国家。

封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第(5)周第(3)节总第5课时

课题

5秦汉一统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能力目标

学会计算历史年代。

情感目标

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学难点

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用具

教科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理解与计算

 

三、讲解与思考

 

四、布置家庭

作业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

教师提问:

“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

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

下面的图你见过吗?

它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讲解与思考。

教师提问:

“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

”(统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

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

“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

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

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

学生讨论:

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

模拟表演。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学会计算历史年代

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板书设计:

5秦汉一统

 

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第(6)周第(3)节总第6课时

课题

6、唐朝盛世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能力目标

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

情感目标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教学重点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教学难点

‘贞观之治’的理解。

教学用具

教科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探究与交流

 

三、教师总结:

 

四、布置家庭

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

”教师简介:

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

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

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

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

为什么?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

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

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

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

它有什么好处?

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

知道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知道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

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知道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板书设计:

6、唐朝盛世

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第(7)周第(3)节总第7课时

课题

7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情感目标

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

教学重点

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二、探究与交流。

 

三、教师总结

四、布置家庭作业

 

 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工业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

(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

(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

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

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

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义。

 

学生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书上不同点。

自由讨论

 

小组探究

全班交流。

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

板书设计:

7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机器生产手工生产

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第(8)周第(3)节总第8课时

课题

8血与火的时代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情感目标

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教学重点

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二、探究讨论

 

三、布置家庭

 

 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

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

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

(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学生进行发言

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

 

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

 

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板书设计:

8血与火的时代

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第(9)周第(3)节总第9课时

课题

9、罪恶的战争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能力目标

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目标

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

教学难点

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英勇反击。

教学用具

教科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二、阅读与讨论。

 

四、布置家庭

西方列强大力开拓殖民地,占领市场,进行掠夺。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罪恶的阴谋出笼了。

“祖国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是怎样造成的?

列强是怎样敲开中国的国门?

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根据你所知道的,说说毒品对人的巨大危害。

“英国商人为什么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

这说明了什么?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

林则徐禁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掉不是很简单吗?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说明了什么?

“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怎样对待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

教科书第58页的讨论标识中的问题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及第56页上部的课文。

全班讨论

 

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上部关于鸦片来源及危害的课文。

全班讨论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下部和第57页的课文及插图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及插图,全班讨论

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

 

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明确,这一壮举洗去了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板书设计:

9、罪恶的战争

西方殖民者

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

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败得失:

学生的信息反馈:

今后的教学建议:

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第(10)周第(3)节总第10课时

课题

10屈辱的条约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能力目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

情感目标

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

教学重点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

教学难点

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

教学用具

教科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二、阅读与讨论。

 

三、小组探究

 

四、布置家庭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

 

 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教师予以补充。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

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完成教科书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