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8752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6页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docx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

一、施工总体布置

一、工程概况

诚信水库位于**省是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农村人畜饮水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

本次招标的XX大坝位于涪陵城西北方向的马武镇松涛村境内,坝址距主城区35km,除进场短距离临时公路外,对外交通全为硬化的砼路面,十分方便。

XX大坝枢纽由拦河坝、溢洪导流隧洞、放水塔和放水隧洞组成。

拦河坝为钢筋砼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600.6m,最低建基面高程538m,最大坝高62.6m,坝顶长度223m,宽6.0m,前后坝坡坡比均为1:

1.4,库容1280万m3。

溢洪与导流隧洞结合,布置在右岸,溢洪堰进口高程596.5m,采用龙抬头型式与导流隧洞结合,龙抬头断面尺寸3m×2.37m,导流隧洞进口高程549m,隧洞断面为城门型,宽3m,高3.87m,长315m。

放水塔布置在右岸,底部高程565m,顶部高程601.8m,塔高36.8m,分七层岸边塔式取水,取水流量1.7m3/s,后接放水隧洞,隧洞断面为城门型,宽1.5m,高2.25m,长300.5m。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安排在XX年3月28日开始施工,XX年11月30日完工。

2.2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2.2.1水文气象

2.2.1.1流域概况 

XX水库位于涪陵区马武镇松涛村,东经107°15′,北纬29°34′。

XX发源于马鞍山,属乌江二级支流。

XX全流域面积12.03km2,其中水库实际集雨面积8.35km2,坝址以上河流长10.3km,河床坡降23.8‰,整个流域属浅丘地貌,该地区植被较好,水土流失小。

2.2.1.2气象

根据涪陵气象站的观测,XX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40.1mm;多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2.2℃,多年平均日照1300h,多年平均蒸发量1226.8mm,无霜期340d,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风速0.8m/s,实测最大风速24.4m/s。

2.2.1.3径流

 根据白鹤水文站1959~1999年41年完整资料分析,汛期为4~10月,主汛期5~9月,年内最枯流量一般出现在1~3月。

2.2.1.4洪水

  主汛期洪水采用暴雨推求洪水成果,结合施工设计要求,将年内洪水分为四期:

主汛期(5~9月),汛前过渡期(4月),汛末过渡期(10月),枯水期(12月~次年3月)。

汛前、汛后过渡期采用面积比的0.80次方及枯水期洪水按面积比移用白鹤站分期洪水成果,主汛期采用设计洪水成果。

考虑到洪水出现时间的偶然性,可能提前或延后发生,故汛期前、后过渡期分别提前或延后10天使用。

2.2.1.5泥砂

根据与设计流域邻近大溪河鸣玉水文站35年实测泥沙资料分析,XX水库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0.21万t,推移质输沙量0.02万t,含沙量为0.475kg/m3。

2.2.2工程地质

2.2.2.1地质概况

XX水利工程XX水库大坝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浦江乡境内,在XX出口上游800m,XX出口在涪南公路通过,距涪陵35km,交通方便。

XX大坝大地构造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东部,属川东弧形构造带的组成部分,构造线以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为主,东面为梓里背斜,东南为太和背斜,西面为丰盛场背斜,北面为黄草山背斜,无断层发育,构造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层的褶皱和节理裂隙。

工程区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未发生过任何有感地震,据1:

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和1:

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

2.2.2.2坝址基本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坝址处河流由西向东,上游为北东25度流向坝址,河底高程547.80m。

河谷横断面呈宽敞的“V”字型,两岸不甚对称,地形坡度在35~40度,局部呈“阶梯”状,右岸602m以上地形较为平缓,地面坡度在10度左右,坝顶600.6m处谷宽147m,高52.8m,宽高比2.78。

(2)地层岩性

坝址地层主要有第四系覆盖层与侏罗系中统遂宁组地层。

第四系覆盖层以坡、残积层为主,残积层成份为黄色粘土,地表为稻田或耕植土,分布于近河床平地和谷坡山顶面上厚度一般2.0~5.10米,坡积层多分布于河谷谷坡地带,厚度不大,一般1~3米,在谷坡地带常有基岩零星露头。

坝址基岩为遂宁组砂泥岩互层,以泥岩为主,约占坝区岩体的70%左右,按工区分层从上到下出露有5层。

从上到下分述如下:

第七层(J2sn7):

紫红-砖红色泥岩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局部含粉砂质较重,岩性不甚均一,局部夹泥质粉细砂岩夹层,分布于左、右岸山顶,一般蚀余厚在30米。

第六层(J2sn6):

紫红色泥质细砂岩(俗称红莲子石),该层总体上共分为三个小层,上、下层J2sn6-3与J2sn6-1为紫红色细砂岩,中间J2sn6-2为紫红色泥岩,第六层以砂岩为主夹部分紫红色泥岩,泥岩为透镜体,厚度变化大。

6-1层厚6.3~8.7米,6-2层厚12.0~13.6米,6-3层厚6.4~15.0米。

第五层(J2sn5):

紫红、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含钙质结核,厚20~60.4米,该层中局部夹薄层粉砂岩透镜体,在中上部夹有一层紫红色细砂岩,厚8.6米,分布于近河床和河床位置。

第四层(J2sn4):

浅灰至灰白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是坝区唯一的较厚、延伸较长、相对稳定的一层灰白色细粒砂岩,分布于坝基深部,厚4.2~7.3米。

(3)地质构造

坝址区域地质构造部位处于次级构造堡子向斜SE翼,无断层发育,构造简单,岩层倾角平缓,地层产状:

N60°E倾向NW倾角8~19°,地层为倾上游偏左岸,裂隙主要发育有三组。

第一组产状N30°E倾SE倾角82°,间距1~2米;第二组产状EW倾N倾角71°,两组裂隙呈平面“X”,可见延伸长7~8米;第三组为层面裂隙,主要发育在砂岩与泥岩分界面附近,产状与岩层产状相同。

泥岩中裂隙一般延伸短小,但卸荷带裂隙延伸较长,一般在8~10米左右。

(4)岩体风化卸荷

坝址岩体风化分为强、弱、微风化三级,强卸荷带及弱卸荷带与风化带相同,即强风化下限为强卸荷下限,弱风化下限为弱卸荷下限。

据坝址平硐揭露左岸坡554米高程强风化、强卸荷下限6.6米,弱风化、弱卸荷下限9.7米,右岸坡554米高程强风化、强卸荷下限16.5米,弱风化、弱卸荷下限22米,据河床钻孔ZK4、ZK6、ZK9揭露,弱风化下限埋深分别是18米(高程为532米);4米(高程为545.92米);6米(高程544.82米)。

初步设计阶段在坝址布置了7个孔,其中在趾板线上布了2个钻孔,编号为ZK初1和ZK初2,其强风化下限深度分别为2.60米、5.80米,弱风化下限深度均为8.80米,泄洪道布了3个孔(ZK泄1、ZK泄2、ZK泄3),强风化下限深度分别为0米、5.10米、0.90米,弱风化下限深度分别为3.50米、6.80米、2.65米;上围堰布了1个孔(河床位置),风化不明显(无风化层岩体);导流洞布了1个孔,强风化下限深度3.20米,弱风化下限深度9.60米。

以上钻孔揭露坝址岩体风化深度不大,具有良好建坝条件。

(5)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区为地下水贫乏区,坝区地下水多赋存于岩体风化、卸荷带裂隙中和覆盖层孔隙中,泉水一般流量较小,旱季多干枯,雨季相对较丰沛,受降雨控制十分明显,涌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一般在0.01L/S左右。

据钻孔压水试验,相对不透水层埋深不大,从上到下透水性有逐渐减弱的规律,一般风化带中透水率值较大,新鲜泥岩、砂质泥岩隔水性良好。

坝区为地下水补给河水区。

2.2.2.3坝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坝基抗滑稳定性

建基面岩体以泥岩为主,砂岩约占建基面面积的48%。

根据平硐钻孔揭露,坝轴线处坝基各风化卸荷带埋深见表1。

   XX水库上坝线各风化卸荷带下限埋深表    表1

位置

强风化(强卸荷)

下限垂直埋深

(m)

强风化(强卸荷)

下限水平埋深

(m)

弱风化(弱卸荷)

下限垂直埋深

(m)

弱风化(弱卸荷)

下限水平埋深

(m)

河床

8.00

0

13.70

0

左岸

5.00-8.00

6.00-9.30

12.20-16.00

13.60-20.00

右岸

6.50-10.00

6.40-12.20

10.50-16.50

12.00-21.00

强、弱风化下限水平埋深最大之处在坝顶附近,从横剖面图上看具有上宽下窄的特点。

从右岸2#平硐裂隙统计主要有二组最为发育。

第一组产状为:

①走向NE80°~NW80°倾NW或NE,倾角75~82°。

相当于前面所述的第二组,第二组为层面裂隙,产状为:

②走向N65°E倾NW倾角12°,第一组在右岸为典型的卸荷裂隙,在右岸2#平硐中平行可见3个发育带(即8#、6#、7#裂隙),带宽20~30cm,最为典型的是6#裂隙水平深16m,岩体卸荷张开,架空形成楔形空洞,有大量次生黄色夹泥充填,空洞张开宽10~20cm,可见延伸长5m左右,并有塌方和地下水活动痕迹。

该组裂隙是泥岩内的张性裂隙,为软岩受上覆岩体重力所产生的羽裂在后期卸荷和软弱基座蠕动作用下进一步加强所至的坡体蠕滑。

在区内卸荷裂隙较发育又具有缓倾角软弱面,因而坡体蠕滑,带有一定普遍性,产状一般随原始沟谷地形走向与临空面走向近于平行或呈小交角。

这组裂隙是影响右岸坝基岩体完整性和抗渗、抗滑稳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由此组裂隙所产生的强卸荷岩体不易作大坝地基,应予以全部开挖清除。

左坝肩偏上游有一蠕滑体,分布范围约为长170m×宽90m,蠕滑体地面最高高程619.65m,最低高程588.80m,岩性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第七层紫红色泥岩,根据初设阶段坝轴线及趾板工程地质剖面图推测蠕滑体滑移面的最低高程分别为599.78m、601.4m,比水库正常水位596.5m高出3.28m与4.9m,与坝顶高程600.6m接近;待技施阶段地质勘探查明蠕滑体的滑移面后再制定具体处理措施。

(2)坝基岩体的渗透性

坝基岩体透水性受岩体风化、卸荷、裂隙和岩性控制,一般在泥岩的风化卸荷带内,裂隙发育岩体透水性相对较强,砂岩岩体内张性裂隙较为透水,坝址钻孔相对不透水岩层(q<5Lu)垂直埋深见下表(表2)。

      XX水库坝址相对不透水岩层垂直埋深表    表2

上 坝 线

趾板位置

轴线位置

左岸

13-47

19.3-42.6

河床

12.8-12.5

13.2-13.4

右岸

20-40.5

20-48.7

按灌浆设计帷幕的防渗标准坝(坝高30~70m)的接地式帷幕应深入到相对不透水岩层中。

该阶段帷幕深度可参考上表取值,帷幕灌浆布置一排,孔距2~3m,固结灌浆布置两排,排距3~4m,孔距3~4m,分布在帷幕灌浆上下游。

最终孔排距、压力等参数的选取须通过灌浆试验确定。

2.2.2.4天然建筑材料

(1)灰岩细骨料场

坝址附近灰岩骨料缺乏,施工所需砼粗细骨料和大坝垫层料在蒿枝坝料场购买,灰岩料场为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结晶灰岩,品质较好,上覆无用层薄,表部溶沟内充填黄色粘土,料场处于溶蚀浅丘,地表开阔,该料场储量丰富,有用层储量大于500万m3,是现涪陵城区建设砼细骨料主要开采加工料场之一,也是较大商品骨料场供给地。

料场距XX坝址25km。

(2)砂岩粗骨料场

XX料场为XX水库大坝枢纽主料场,位于蒲江河右岸。

XX料场位于右岸呈近南北(SE26°)向展布,东西宽约55m左右,蒲江河河床高程537.0m,河床为砂岩石滩,料场山顶高程620.0m,相对高差83m。

料场地层岩性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深灰色细粒长石英砂岩,岩层产状为走向NE35°倾NW,倾角10°。

地表多为荒地,上伏覆盖层为残积粘土,局部风化砂岩(基岩)零星出露,覆盖层厚根据钻孔揭露一般1~2m,最厚3.0m(ZK3#孔),根据地形由低到高有覆盖层逐渐减薄,即低处覆盖层厚,高处覆盖层薄,开采区范围内上伏强风化砂岩无用层埋深3.20~6.00m不等,剥离层为残坡积粘土及强风化砂岩层,剥离厚度6.20~8.66m。

根据地形由低到高、由近河床到山顶平面上分为四个开采区,按平行断面法计算四个区覆盖层总开挖剥离量6.32万m3,强风化层18.12万m3,夹层4.91万m3,总开挖剥离量为28.63万m3,四个区有用层有效储量83.75万m3,剥离量与有效储量之比为0.34;采用系数为0.75,即开挖1m3土石方仅能得到约0.75m3石料,需弃土和强风化层岩石、夹层约0.25m3,与其它工程料场相比显得不是十分理想。

在整个XX料场开挖采料石时,上覆无用层必须全部清除,夹层也基本上需全部清除,而采料仅40~50万m3,因而弃土、弃渣量相对较大,开采层位中只有1~2个夹层岩性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一般厚30~40cm,最厚达2m,呈透镜状(ZK2#钻孔揭露)。

砂岩块石干抗压强度56.0Mpa,湿抗压强度41.30Mpa,软化系数0.74,比重2.70,天然重度25.41KN/m3,孔隙率5.348%。

料场开挖应至上而下、台阶式开采。

XX料场距坝址运距约2.20km,前沿有涪(陵)-南(川)省级主干公路从左岸河边通过,进入料场有业主修建的临时公路和桥梁(限重20T)与涪南路连接。

根据SL-251-2000《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勘察储量与实际储量误差不应超过15%,勘察储量不得少于设计需要量2倍的要求,XX料场储量满足设计品质和需求量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XX料场上覆无用层剥离量均较大,XX24.52万m3,夹层4.91万m3,总弃渣量29.43万m3,占总开挖量的25%。

2.2.3弃渣场

包豆土渣场:

位于XX大坝东面,距坝址大约1km,渣场有业主提供的临时公路与涪南公路相接。

包豆土渣场容量23万m3,用于大坝枢纽的弃渣。

马颈湾渣场:

位于XX大坝东面,XX料场对岸,距坝址大约1.3km,渣场有业主提供的临时公路连接涪南公路和XX料场,马颈湾渣场至XX料场距离500m,容量25万m3,主要用于XX料场的开挖弃渣(包括覆盖层和开采弃渣)。

弃渣工程量以弃渣场实测体积计算,并按堆存方量报价。

2.2.4施工电源、水源、通讯

施工电源:

电源由业主在工地现场提供10kv高压电源接口,距施工现场不超过200m。

施工水源:

施工水源为采用建库溪沟水流。

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新建高位水池及供给水管线。

施工通讯:

各施工现场通讯由各个施工单位自行负责解决,业主协助。

2.2.5对外交通条件

本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现有涪(陵)-南(川)公路穿越本工程坝址附近,公路等级为三级。

(至蒿枝坝料场运输砂、石骨料的汽车限重8T。

业主方提供的临时公路:

  

(1)涪南公路连接坝址的临时公路818m,坝区内施工公路由承包人根据自己施工组织计划设计修建,计入临时工程报价;

(2)XX料场连接涪南公路的桥梁(包括左、右岸引道)长60m(限重20T);

  (3)马颈湾渣场连接涪南公路的临时公路230m;

  (4)包豆土渣场连接涪南公路的临时公路263m。

承包人的货物运输重量超过桥涵载重量时,应由承包人自行负责桥涵加固及运输安全,否则,由此而引起桥涵等的破坏应由承包人负责修复。

2.2.6施工场内交通

  场内交通由承包人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

3、对本工程重点、难点、特点的分析

通过对施工招标文件的认真分析、研究和我们对招标文件的理解,以及我单位多年从事类似工程施工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本工程有以下特点、难点、重点,需要在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方面重点关注和解决。

3.1本工程结构特点

XX大坝枢纽由拦河坝、溢洪导流隧洞、放水塔和放水隧洞组成。

拦河坝为钢筋砼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600.6m,最低建基面高程538m,最大坝高62.6m,坝顶长度223m,宽6.0m,前后坝坡坡比均为1:

1.4。

面板砼厚度为50cm,砼标号为C25、W8,砼级配为二级配。

溢洪与导流隧洞结合,布置在右岸,溢洪堰进口高程596.5m,采用龙抬头型式与导流隧洞结合,龙抬头断面尺寸3m×2.37m,导流隧洞进口高程549m,隧洞断面为城门型,宽3m,高3.87m,长315m。

溢洪导流隧洞采用全断面砼衬砌。

放水塔布置在右岸,底部高程565m,顶部高程601.8m,塔高36.8m,分七层岸边塔式取水,取水流量1.7m3,后接放水隧洞,隧洞断面为城门型,宽1.5m,高2.25m,长300.5m。

放水隧洞采用全断面砼衬砌。

3.2本工程重点

(1)面板堆石坝坝高62.6m,坝体总填筑量为44.3万m3,堆石体填筑量较大,坝体填筑将是本工程重点项目。

因此,在施工中严格控制主堆石、次堆石、过滤料、垫层等材料的质量。

在坝体填筑过程中,根据现场碾压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铺料厚度、洒水量,将大坝沉降量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另外,严格控制边坡碾压质量,加强对已完工坡面的保护措施,以减少二次处理工作量。

(2)施工准备工作与前期施工项目同步进行,初期导流和挡水渡汛是安全渡汛的关键。

施工中将储备足够的材料,确保如期实现渡汛目标。

(3)土石方开挖工程量为451627m3,其中含有XX料场弃土量为250000m3,开挖工程量较大,且边坡落差较高,该项目将是本工程重点项目。

因此,在施工前加强石方爆破试验,编制详细开挖施工方案;施工中合理组织土石方开挖人员、机械,确保土石方开挖有序进行。

(4)本工程砼工程量约为15557m3,其中面板砼工程量为5019m3,放水塔砼工程量为2600m3,面板砼的浇筑及放水塔砼的施工将是本工程的重点项目。

结合我单位的施工能力,面板砼拟采用无轨滑模施工,放水塔砼采用泵送砼施工。

(5)由于该工程受汛期的影响,只有待溢洪导流隧洞完成后,才能全面展开大坝的施工,因此溢洪导流隧洞将本工程的重点的项目。

(6)帷幕灌浆及面板砼止水结构施工质量的好坏将是保证坝体正常运行前提,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该项目的施工质量,确保该项目施工质量优良。

3.3本工程难点

(1)钢筋混凝土面板、周边缝及各分缝止水组成的大坝防渗系统施工工艺要求高,工序复杂,钢筋砼面板裂缝质量控制是本工程难点。

在施工过程中,须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面板产生裂缝。

施工中将从提高混凝土自身抗裂能力和减少外界环境因素诱发面板裂缝两个方面防止面板产生裂缝。

(2)大坝高62.6m,两岸地形坡度在35~40度之间,坝肩处边坡落差较大,高边坡施工难度大,其施工技术保障措施、安全防护及坡面稳定工作较为突出。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多个施工作业面分梯段开挖的施工方法,梯段高度一般为8~10m。

河床部位开挖深度较大时,采取分层法开挖。

(3)由于坝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特殊地质段的石方洞挖是较为突出的难题。

遇到特殊地质段如断层破碎带、过煤层地质段等都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岩层的观察,结合施工经验,对岩层情况做出科学推断,拿出切实可行的预案,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4、施工总体布置

4.1施工总平面布置的原则、条件与任务

4.1.1施工布置的原则

根据现场考察情况及施工区地形、地貌条件,结合本工程施工总体安排,本工程主要施工生产设施及办公生活营地分别布置于坝体上游XX左侧山坡上和下游XX右侧山坡上、XX料场的现场。

另外,结合本工程施工总体安排,XX年10月份之前主要是溢洪导流隧洞的施工,须满足隧洞施工的要求。

待进入大坝施工期前,全面加大完善办公及生活区(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施工布置的原则如下:

(1)场地布置在有限条件下,本着有利于生产、安全可靠、方便生活、集中管理、经济合理等原则设置。

(2)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并结合场内外交通线路、施工方便的原则布置。

(3)施工布置做到能充分发挥施工工厂设施的能力,满足施工总进度和施工强度的要求。

(4)设置有效的排水系统,满足场地排水要求。

4.1.2施工布置的条件

充分考虑现场地形地貌和发包方提供的条件。

4.1.3施工总平面布置的主要任务

施工现场场内临时交通道路布置;施工生活、办公设施布置;施工风水电供应等。

4.2生活、办公设施的布置

4.2.1施工生活、办公设施的布置内容

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及满足各工种的施工要求,办公及施工营地主要布置于坝体下游XX右侧山坡上。

另外,在XX料场的现场布置临时生活设施。

主要布置内容:

职工宿舍、食堂、医疗和公共卫生等房屋建筑及设施;

办公室及会议室等公用设施;

治安保卫、文化娱乐设施。

4.2.2施工生活、办公设施的布置情况

根据拟定的施工生活、办公设施的布置地点,利用推土机进行表土剥离及平整、夯实,施工生活、办公设施均采用砖混结构房屋,施工生活办公设施的布置按施工高峰期考虑,本项工程施工高峰人员为292人。

施工生活、办公设施的布置情况如下:

施工生活及办公设施规划表

项目

占地面积(m2)

备注

职工宿舍

750

办公室

150

食堂

60

包括锅炉房15m2

卫生间

30

合计

990

4.2.3施工营地的运行与管理

施工场地设置合适的排水系统,以排除降雨对施工场地的影响。

对两岸山坡、沟谷雨洪和场地内部雨水、废水,采取防洪、排水措施,保证施工场地、施工设施不被冲毁。

在仓库、办公生活区等位置,按照现行规范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手持式灭火器,以保证消防安全。

在生产、生活区设专职保安,负责营地的安全保卫工作,在工地内提倡文明用语,严禁打架斗殴及黄、赌、毒等事件发生。

施工营地内的设备、材料等做到布置合理、堆放有序,对危险品仓库及特殊部位设置醒目的警示牌。

设专职的维护和清洁人员,保持施工营地整洁、卫生。

4.3临时交通

结合现场施工总体布置,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原有道路,对进入现场施工道路进行加培加宽。

根据临时生活、生产设施的布置情况,修筑场内施工道路,满足施工生产、生活的需要。

4.3.1临时施工道路

根据水库枢纽建筑物平面布置图,右岸建筑物有溢洪隧洞、放水塔和导流洞等永久建筑物,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修筑临时施工道路,临时施工道路主干道在施工期间车流量较大,拟定路面宽8m,路面采用泥结石面层,所有道路纵坡一般控制在8%以下,局部因地形条件限制而控制在12%以下。

临时施工道路布置如下:

R1道路:

由XX大桥至料场,全长约为350米,路基宽10米,路面宽8米,道路坡度控制8%以内。

R2道路:

对坝基底XX左侧已修筑临时道路进行加宽加固,并将该临时道路向XX右侧延伸,使该道路与上坝永久道路相连。

R3道路:

在高程580m位置,在XX的左侧,沿山边坡由坝体上游修筑一条与上坝永久道路相连的道路,道路长约为150m。

R4道路:

分别在高程560m的位置,在XX的右侧,沿山边坡由坝体下游修筑一条与上坝永久道路相连的道路,道路长约为420m。

R4'道路:

分别在高程580m的位置,在XX的右侧,沿山边坡由坝体下游修筑一条与R4道路相连的道路,道路长约为150m。

R5道路:

在大坝上游侧修筑一条与上坝永久道路顶端相连的临时施工道路,起点为放水塔,使放水塔、生产临时设施与之相连,道路长约为400m。

R6道路:

自大坝右侧顶端起,沿右岸边坡与R4'道路相连,长约为350m。

4.3.2场内临时道路施工期维护

为降低施工区扬尘,保护环境,施工期间场内道路用洒水车每天洒水(雨天除外)。

为确保施工区内道路平整、畅通,配备专人及设备进行道路维护。

4.4工地试验室

4.4.1现场试验室承担的主要任务

(1)材料试验:

满足对堆石料、水泥、钢材、砼以及其它物料取样试验。

(2)现场工艺:

满足对喷砼、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