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9040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完美版

《跳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理清文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各阶段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思考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联系的,从而深入领会这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教学思路

一、启发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逐段读议,深入理解内容,理清思路。

四、启发思维,总结全文。

学法指导

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重点训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在教学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去指导学生学习。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二、细读课文,抓住联系,理解内容。

三、精读课文,突出训练重点,读书明理。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设疑解题:

板书课题,问:

这篇课文写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结果怎样?

二、探索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事情的经过怎样?

结果怎样?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三、逐段读议,深入理解内容,理清思路。

(一)导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这一段写了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

他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写水手与猴子之间的事情,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表现怎样?

(十分放肆)

板书:

水手逗猴

“显然”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用“显然”来写一句话。

“因而”还能换成什么词?

“放肆”是什么意思?

猴子是怎样“放肆”的?

它为什么会这么“放肆”?

哪一句能概括全段的意思?

(本段最后一句)

2.小结学法:

1弄清故事中的人物。

2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

3

抓重点词句概括段意。

3.齐读这一段。

(二)运用以上方法学习课文第二段。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

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读这一段话,分别找出猴子更加放肆的句子和写孩子神情变化的词语,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分别用“—”、“﹏”、“=”来表示。

“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

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2.师读文,学生闭眼想象孩子与猴子之间一系列的活动,体会故事的发展。

3.讨论、概括段意,注意用上文中的关联词句。

(三)导读第三段:

1.学生根据前面的学法自读课文。

2.质疑:

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和物?

他们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提示:

①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②人们为什么吓呆了?

③孩子会不会失足?

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3.播放CAI课件: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子。

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当时孩子所面临的险情,并说出来。

(教师指点:

这两个句子都是假设关系,强调了在两种情况下孩子都必死无疑,处境十分危险。

4.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概括段意。

(四)导读第四段:

1.运用以上学法自学课文第四段。

2.质疑:

这一段中写了哪些人和物?

他们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提示:

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这样做?

结果怎么样?

读一读父亲的话,连续用了一个什么标点?

有什么作用?

(在这里连续用了八个感叹号,表现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又体现了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果断、机智的品质。

讨论:

1、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吗?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40秒钟”其实是很短的时间,大家之所以觉得太长了,是因为大家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2.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同时小结本段教学。

3.朗读指导。

要着重读出船长坚决、果断的语气。

四、启发思维,总结全文。

1.讨论:

你最佩服谁?

佩服他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

2.讨论:

开头写景(风平浪静)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有可能聚集在甲板上,轻松愉快地拿猴子取乐,也导致了猴子肆无忌惮地摘下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也正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没有危险意识,才会不顾一切地爬上了桅杆的最高处世哲学;还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能听清船长的“命令”,水手才能很快地将孩子救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板书:

跳水

高潮

(孩遇险)

发展

(孩追猴)(瞄准)

发生(跳水)

(猴逗孩)

起因结局

(人逗猴)(孩脱险)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如“仞、涕”;结合地名识记,如“蓟、襄”。

识记多音字“裳”时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衣裳”。

“仞”字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巫”要注意两个“人”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

阅读理解

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

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积累运用

三首古诗的背诵,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

也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

在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相关课件,收集、整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1.收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

2.收集自己喜欢的边塞诗、爱国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法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

学习古诗,你有哪些好方法呢?

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

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借助书中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等。

3.过渡: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本课,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看看你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诵三首古诗。

板块二 学习古诗,品味诗意

活动1 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1.过渡: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

怎样理解“从军行”呢?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介绍作者王昌龄。

课件出示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也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指名朗读古诗。

其他同学听听读得是否既正确又通顺。

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读时的停顿及感情基调。

活动2 借助注释,想象画面

1.借助书中注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

再读古诗,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

一边读诗的前两句,一边动手圈一圈,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看看这些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

(青海湖、长云、雪山、玉门关)

4.介绍出现的地名。

课件出示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具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

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

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语。

6.小结: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7.指导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诗,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与理解古诗联系起来。

8.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一个“暗”字,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做了有力铺垫。

这两句诗点出了凄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9.这是一幅(悲壮而又迷蒙暗淡的)画。

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读出悲壮、开阔、迷蒙之感。

活动3 感悟诗意,体会情感

1.环境这样恶劣,将士们的生活如此凄凉,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黄沙早已磨破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坚硬铠甲,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5.引读:

将士们面对困难,非但没有消磨报国壮志,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

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是——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

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伤痛,我们发誓——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生:

不破楼兰终不还。

6.配乐朗读,背诵。

操作指导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如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

板块三 迁移运用,自主品悟

活动1 自主学习,朗读理解

1.过渡:

在《从军行》中,我们体会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

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我们就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了。

2.介绍作者杜甫。

课件出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与李白并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有《杜工部集》。

3.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出示 

(1)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2)译——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边读边想象诗人当时的“狂态”。

(4)悟情——仔细品读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小组合作展开学习,交流自学收获。

活动2 展示朗读,汇报成果

1.小组派代表读,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代表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1)读后评议,生生评议,教师评价。

(2)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强调“蓟、涕、裳、襄”这几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学写生字“涕、巫”。

(3)指导多音字“裳”:

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服装,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在“初闻涕泪满衣裳”里,“裳”读chánɡ。

2.小组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

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以下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剑外: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青春:

指春天。

3.学生交流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师及时补充。

活动3 想象画面,感悟情感

1.过渡:

同学们,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啊,我们还得从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中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这个词语是什么?

(板书:

喜欲狂)

3.默读古诗,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

(2)“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并且出乎意料,才有了“初闻”,即乍一听这天大的喜讯,导致诗人“涕泪满衣裳”,即喜极而泣。

(3)“漫卷”的狂喜。

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体会作者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的喜悦。

(4)“放歌”与“纵酒”的癫狂。

诗人早已过了“放歌”的年龄,而“纵酒”更是对老人健康不利。

但“收河南河北”这一天大的喜讯让诗人“喜欲狂”,才有了“放歌”和“纵酒”的兴致和失态。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1)学生结合“青春”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是谁和谁“作伴”?

诗人现在已经还乡了吗?

(这里说的是诗人一家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

(3)学生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后的感受。

5.配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

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一个老年人还如此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

操作指导 本诗篇幅较长,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

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

板块四 练习背诵,总结方法

1.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同桌互背,男女生轮流背,借助课文插图背,老师说诗意学生对诗句。

2.说一说本节课你又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

(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3.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两首古诗,能够默写《从军行》。

操作指导 引导学生把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

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复习: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你能说一说自己习得的好方法吗?

(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陆游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陆游。

课件出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南诗稿》等,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小时候家乡被金兵所占,他从小就饱受战事之苦,但他天生聪慧,自幼好学不倦,12岁就能作诗文。

青年时他便才华横溢。

乱世中,他曾经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他做父母官时,不畏强权,救百姓于水火。

但由于朝廷的昏庸,陆游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

操作指导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本首诗的学习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

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古诗情感做好铺垫。

板块二 读懂古诗,了解大意

活动1 读准节奏,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指导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正确停顿。

(诗题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指导学生按照这个方法来停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诗的题目很长,结合预习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3.介绍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无数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官回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活动2 检查预习,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生读,师强调“仞”“摩”的读音。

2.指导书写。

“仞”:

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岳”:

第一笔是平撇。

“摩”:

被包围部分的下边是“手”,注意整个字的平衡。

“遗”:

先写“贵”,再写“辶”。

3.生练习书写,并组词。

活动3 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用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背景等方法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史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同桌互相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大体了解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体会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南望王师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操作指导 教学之初,学生自读古诗时,教师要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

板块三 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活动1 细读诗句,想象画面

1.过渡:

这短短的28个字,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2.透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一边读前两句诗,一边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①抓住关键词“三万里”“五千仞”。

(“三万里”与“五千仞”都是虚数,并不是实指。

)体会黄河之长和华山之高。

②通过“三万里”“五千仞”感受夸张的写作手法。

③体会“入”“摩”二字使用的巧妙。

(“入”“摩”二字,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生威。

④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的气势。

(3)课件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借助图片,丰富情感。

(4)引读:

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请你读出黄河的奔流不息——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请你读出华山雄伟巍峨的气势——

生:

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

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小结:

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如同走进诗的世界,欣赏着诗人用心、用情描绘的画面。

3.透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4.过渡:

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呈现了哪些画面?

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1)关注“泪尽”。

作者联想到眼泪流到了哪种程度?

(2)关注“望”。

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望”的是什么?

仅仅是他们在期盼吗?

(3)关注“又一年”。

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沦陷六十多年了。

(4)关注“胡尘”。

①这“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②创设情境,想象朗读(播放音乐):

金兵横行,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原宋朝百姓的身上。

闭上眼睛想一想:

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你心里的感受。

(5)引读:

师:

一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五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十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许多年过去了——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小结:

抓住关键字词,联系背景资料,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活动2 结合画面,练习背诵

1.结合诗题和插图,自主练习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指导学生背出诗人的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之情。

3.配乐背诵。

活动3 结合诗句,体会情感

1.出示课后第2题,学生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填写表格。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

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的题目

表达的情感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全班交流,联系背景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操作指导 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列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色或事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板块四 拓展组诗,感受情怀

1.过渡:

学习古诗,其实是在走近诗人,了解历史,体会情感。

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

2.拓展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请学生自读古诗,联系写作背景,试着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圈一圈,画一画,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情感。

4.学生结合关键字词汇报,从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悲壮。

(引导学生抓住“戍”“入”,体会诗人借梦中驰骋战场,表达自己虽年迈力衰,仍渴望报效祖国,但也只能是在梦中实现这样的愿望,悲壮万分。

(2)《示儿》中的悲叹。

(引导学生抓住“悲”字,体会诗人借无限的牵挂,表达心中的无奈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5.总结:

陆游的爱国诗还有很多,这些爱国诗反映了陆游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

操作指导 由一首诗引出一组诗的学习。

在对陆游爱国组诗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陆游的一腔爱国之情。

同时,在爱国组诗中,要练习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诗人情感,承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高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并不陌生,那么,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迁移。

在学习《从军行》时,我引领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如联系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等。

掌握方法后,学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这是令人最欣慰的地方。

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古诗的快乐。

指导学生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在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

在朗读《从军行》时,我指导学生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

在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前两句可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可用一种沉痛的语气来读,“尽”和“又”可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在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