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9125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9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成都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

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

二、项目性质:

市政基础设施

三、项目地点:

位于市东北青龙场片区,三环路以,起于新山A线,止于东林村22线。

四、项目业主:

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围

(一)可研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

1、成华区青龙场乡新山村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6月);

2、规划局批准的道路红线及道路横断面;

3、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二)可研报告研究围

我公司受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承担对成华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提交可研报告。

主要研究围为青龙大道建设项目的提出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容及规模、建设方案、建设条件、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等。

六、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

(一)项目的提出

青龙大大道是城东北青龙片区一条重要的东西向道路,随着片区城市建设的推进,处于三环路与成绵高速路围合成的区域,东与新山A线,西与东林村22线相接,其交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方家沟的阻隔,青龙大道迟迟未建设,交通分流作用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制约了该区域的城市建设步伐。

因此,根据市政府要求,城投集团将青龙大道列为2009年实施的中心城区道路建设项目之一。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该项目的建设具有改善城市东北部交通的重要作用;

2、本项目是完善成华区青龙场片区路网的需要;

3、本项目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需要,是全力推进民生工程的具体举措;

4、本项目的建设是加快该区域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项目建设容及规模

1、道路工程:

道路长为1000米,其中桥梁长6米,扣除桥梁后的道路长为994米,道路绿线宽为50米,红线宽为30米。

扣除桥梁后的道路总面积为30195平方米:

其中机动车道面积为21249平方米(含新建连接新山A线右转弯车道面积375平方米),人行道面积为6958平方米,中央绿化分隔带面积为1988平方米;绿化带面积为19880平方米(道路红线外两侧各10米的绿化带)。

2、管网工程:

总长为3330米,其中雨水管网长为1969米(其中DN1400的雨水管网长422米,雨水方沟长536米,雨水支管1011米),污水管网长为1361米(其中DN400的雨水管网长603米,DN500的雨水管网长758米)。

3、电力浅沟:

沿道路两侧设置1000×1000电力浅沟各一条,总长度1585米;Φ150排管长647米,含过街排管和直线排管。

4、专业管线:

总长为5800米,其中通讯长1100米,自来水管线长2300米,天然气长为2400米。

5、土方量:

包括场地中的堆土清运、鱼塘淤泥挖方和道路沿线的土石方换填量等,土方总量为251812立方米。

6、桥梁工程:

长6米,宽30米,桥面面积为180平方米。

7、河堤整治:

整治长为方家沟桥梁部位两边各50米,总长为100米。

8、迁改工程:

涉及迁改工程为电力管线和通讯管线,总长为440米。

9、涵洞:

共设涵洞2座,长60米,宽为1-2米。

10、拆迁安置

本项目涉及拆迁面积为14000平方米(约21亩),绿线围按规定进行拆迁安置。

初步调查统计,需拆迁房屋面积4200平方米,涉及安置人口约60人,20余户。

(四)项目施工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为7个月,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

(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总投资

根据初步测算,本项目工程总投资为8368万元,其中: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4522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3306万元(其中拆迁征地补偿费2585万元),预备费391万元,建设期利息为149万元。

2、资金来源

根据测算,成华区青龙大道项目总投资为8368万元,其资金筹措方式为业主自筹和申请银行贷款两部分组成。

其中银行贷款资金由城投集团作为融资平台,以“市中心城区道路、管网建设及架空线下地第一期工程项目”打捆申请银行贷款,本项目所需贷款资金6500万元拟从上述贷款中调剂使用。

(六)还款资金来源

本项目银行贷款资金偿还来源由政府配置给城投集团的土地收益和城建资金作为还款来源。

(七)结论

本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城东北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建设条件基本具备。

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项目的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在技术上和工程建设方面没有大的制约因素,施工条件较好,项目建设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项目建设条件成熟。

第二章项目业主简介

经市政府决定,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业主,承担项目投资、建设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建设等工作,本项目由城投集团全资子公司-城投集团新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

一、业主概况

1、单位名称:

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公司住所:

市金家坝街3号

3、法定代表人:

祖华

4、公司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

5、本项目由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城投集团)作为项目业主,构建融资平台,并组织实施。

二、业主基本情况

(一)公司成立、资产构成情况

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城投集团”)是由城建系统燃气、干道等10家单位按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组建而成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国有独资公司。

2004年6月16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办发〔2004〕103号文件成立。

城投集团注册资金人民币21亿元。

2008年底,已将注册资金由21亿元增加到30.8亿元。

根据市政府《研究城投集团体制调整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成府阅〔2006〕51号)的有关要求,将市统建办、市地铁建设办公室、中际集团、市兴蓉、兴南、兴东公司及路桥公司划归市国资委监管,城投集团不再履行出资人职责。

城投集团调整为具融资和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公司,由国资委授权继续对市干道指挥部、中房公司以及其控股的市燃气公司按出资比例履行出资人职责。

城投集团所属二级单位共16家,其中公司制14家,非公司制2家。

截止2008年12月31日,城投集团总资产已达492.59亿元。

(二)公司的主要职责及经营围

公司职责:

以构建投融资平台和项目平台为主线,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重点,实施房地产开发、农民新居建设和资本经营工作。

核准的经营围:

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融资及相关自筹经营管理;项目招标,项目投资咨询、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三、集团主要业绩

(一)重点工程建设

自成立以来,城投集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中心工作,以加快实施经营城市战略为己任,整合城市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政府目标及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发挥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作用,谱写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城投集团组建之前,干道建设指挥部建设完成了市蜀都大道、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府南河整治工程等重点工程,摸索出了一条“以房养路,以路带房”的成功经验,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主导,市政公用设施、各种管线以及道路两侧房屋同步建设、综合开发带动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受到了中央及省、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城投集团成立后,集团在新的起点上,以市场化为取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城建系统国有资产,发挥政府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推动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集团完成了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文殊坊街区建设、管线工程、天然气建设和限价商品房建设等一大批市政、环境建设项目,多项工程获得国际、国大奖。

其中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于2004年获“建设杰出贡献奖”、“中国人居环境例奖”,2006年,夺得世界河流整治最高奖项—“国际舍斯河流奖”。

目前,城投集团正在实施以下市重点城市建设工程:

1、城乡一体化“新居工程”。

“新居工程”是市对五城区的117平方公里可发展用地进行整合,全面建设新型城市化社区,最终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转变的工程。

该工程建设包括22个新居点建设和4个场镇改造以及公共设施和市政配套。

至2008年底,“新居工程”累计竣工面积已达500万平米;

2、“东郊惠民工程”,该工程是东郊五个片区企业生活区进行改造,改造危旧房和低洼棚户房屋面积约86.2万平方米,住户约1.8万户。

工程的实施将使该区域职工、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为城东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目前,已完成近1.5万居民的搬迁,约8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正加快进行。

3、“赖家店场镇”改造工程。

赖家店场镇改造是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投资约12.7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拆迁,城市基础设施和安置房建设正稳步推进。

(二)投融资平台

城投集团是省、市政府指定的融资平台,除承担自身项目的融资外,还承担了市教育项目、地铁一、二号线一期工程、6个工业园项目、大熊猫生态园项目、卫生项目及“5.12”地震应急及灾后重建项目的融资,截至2008年6月城投集团融资总额为285.535亿元,其中自身项目融资229.33亿元(其中灾后重建贷款19亿元),为其他项目融资56.205亿元(其中地震应急贷款5.5亿元)。

城投集团贷款偿还情况良好,银行信用评级逐年升高,持续融资能力较强。

为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城投集团除建立和加强了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

 

第三章项目区域概况

一、项目区域概况

(一)城市概况

市是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发达城市,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同时,还是国务院批准的西南部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的重要城市,在中西部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近年来,市连续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最佳森林城市。

2007年,市被国务院批准称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配套试点城市。

位于平原中部,盆地西缘。

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

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辖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

市地处省中部。

东北通德阳市,东南联江市,西南接市,西北部与阿坝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市相连。

全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

年平均日照时数107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

市辖八区、四市、八县。

其中:

成华、武侯、青羊、锦江、金牛及高新区五个区为中心城区,龙泉驿和青白江两个区为城市独立工业区,承担卫星城职能,桂湖、郫筒、柳城、东升为卫星城。

市拥有人口110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97万人,按照市最新的城市高密发展思路,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800万人。

这就预示着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我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将迅猛增长,大批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交通需求将随之扩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

近年来,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实现了城乡规划的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所缓解,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开始建立。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统筹城乡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部署,未来10年,市150万农民变市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

1,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7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20%;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

(二)城市性质及规模

市是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市辖9区4市6县,面积12390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1112.3万人,常住人口1257.9万人。

市中心城区面积598平方公里,目前的建成区面积约283平方公里。

未建成区域117平方公里属于规划的建设用地,198平方公里为非建设用地。

(三)自然条件

1、地理

市“117”围,即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中未建成区域11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三环路和绕城高速路之间的区域。

项目区域位于平原,市区西部,平均海拔约500米。

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

地势西部略高东略低,属典型的陆地带。

平原及台地构造上属坳陷,区域地质稳定性一般良好,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局部地带的区域稳定性,裂隙膨胀土,砂土液化,软土层地基及台地边坡稳定性。

2、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较为潮湿。

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3、水资源

市有岷江和沱江两大水系,又有举世文明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河网密度1.22公里/平方公里,水资源充沛,多年平均年径流深715毫米,年径流总量89亿立方米。

目前,市建立了60多个污水净化设施,污水处理厂14个,日处理总规模达122.4万吨。

城区及临近河段的污染物浓度总体上已呈下降趋势。

2008年,中心城区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规模将新增82万吨/天,五城区(含高新区)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

4、交通

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主的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及场站体系正日臻完善。

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也是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支撑点。

过境国道主干线有三条,国省干线公路13条,已建成“1环+9射”状的市域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437公里,辐射90%以上国土面积;全市公路总里程2006年达到18089公里。

中心城区现有城市道路1445公里,道路面积368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8.9平方米/人。

5、旅游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并具鲜明的特色:

一是人文景观多。

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

二是自然景观全。

三是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四是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四)城市社会经济的现状与发展

的致力于创建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食品、医药和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竞争力较强的家具和鞋业产业集群。

市被连续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综合实力排中西部地区前列。

近年来,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0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增长13.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1∶45.2∶47.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6527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634美元)。

市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公用事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自来水供水总量达5.2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日供水能力180.95万吨。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2007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API指数≤100的天数)达87.4%;综合污染指数下降0.160。

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综合实力第一强市。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9万人。

常住人口1257.9万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6606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2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

二、项目区域概况

成华区位于市东北部,在城市向东发展中首当其冲,人口约54万,面积110.6平方公里,辖4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

区云集有200多家以电子工业为主体,多种行业并存,门类较为完善的国有企业,是乃至重要的工业基地。

电子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等10余所大中专院校及30余家科研院遍布全区,是市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和高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

川陕公路和成渝、成绵、成南高速公路的起点皆在成华,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三环路,横贯全区,火车东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编组货站,除宝成、成渝、成昆、达成铁路外,还有59条专用线,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电力、供水、供气设施完善,全国最大的天然气配气站座落区。

闻名中外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西南最大的游乐园,“川西第一丛林”昭觉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墓皆在成华。

成华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949毫米,年平均日照1228.3小时,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河流主要有沙河、府河、东风干渠等,属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区,水库、堰塘、提灌站星罗棋布;全区土壤主要为姜石黄泥土、水稻土和紫土,土质肥沃。

富饶的自然资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目前,全区已成为市蔬菜、肉、蛋、奶、鱼、禽等副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以此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龙头企业、龙头协会、龙头大户和基地带动农户走向市场的功能得到有效强化。

一个崭新的农村经济正在形成。

地处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华区,旅游资源丰富,游览胜地众多。

区有景色秀美的府河,闻名中外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西南最大的游乐园和动物园,集显、密宗于一体的佛教“川西第一丛林”--昭觉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墓,形成了集现代科技、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为一体的旅游格局。

三、“117围”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概要

本项目属“117围”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117”围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将在2008~2013年的五年时间,完善“117“围数百条道路及雨、污、电力、通信等管网设施,使这一区域道路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与城市建成区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

根据城市交通状况的恶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关系密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交织的历史时期,城市交通压力急剧增加,过去五年我市机动车每年以17.8%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道路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此。

中心城围外环路现状主次干道路网密度4.44公里/平方公里,而要达到规划2.5~3.0之间的平均容积率,主次干道路网密度应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因此加大路网建设力度仍然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位置

“117”围主要分布在三环路和绕城高速路之间的区域,许多地方处于城乡结合部,完善这些地区的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不仅能够改善我市的周边环境,而且有利于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系统。

市中心城区围,现已基本形成环形加放射性的路网格局,但主要交通干道(三环路、二环路、外环路以及若干出城主干道)的交通流量较大,未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致使通行能力减弱。

中心城区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除主干道平交路口通行能力不足和未进行有效的连通外,周边城市次干道、支路未对主干道起交通分流作用未完全发挥也是重要原因,主干道和周边次干道、支路未实现有效连通,使得现有道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周边居民出行较为困难,生产生活收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一些人居环境差、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这些区域人民群众对改善交通状况,尽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片区开发建设的愿望十分迫切。

市国民经济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居民出行次数不断增多,机动车辆年均增长率达到17%以上,到2008年底,全市机动车总量已达194万辆,汽车数量也已近百万,居于全国前列,市区公交汽车6825辆,出租汽车12732辆,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城区交通,制约群众消费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要,有必要加大中心城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放射加环状中心城区道路网络体系。

2009年,市政府提出了在成华区、武侯太平片区、金牛沙片区等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

第四章项目的提出及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的提出

目前,市正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其行政、经济、商业、文化等大都集中在二环路以中心区,使中心城区成了市民主要出行目的地和交通发送源。

据车辆监管部门统计,市私家车拥有量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同时全市还大约以每年15%的比率增长,周边卫星城市目前汽车保有量也不断增长,平均每天还有大约3万辆外籍车进入市中心城区。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深入,以及市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大幅提高,多项城市交通设施的建成使用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城市机动车更在高速增长,2008年全市机动车拥有量达190余万辆,并且随着近年来私家车的迅猛增长,城市交通道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更加突出。

目前,市正处于城市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根据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市交通设施布局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良性互动,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组织运行效率,以适应城市经济增长和开发建设的需要、提高城市交通可持续性发展。

2009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年”,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突出改善民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合力”的要求,力求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为民生工程,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城乡一体的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作为扩大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作的重要容,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

青龙大道是位于市东北青龙场片区的一条规划的的东西向道路,道路现状周边为农田、鱼塘、住宅及厂房等,周边区域的土地还未进行有效地开发,先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将有效地提升区域土地的升值潜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进一步完善区域的道路交通体系。

随着片区城市建设的推进,区域道路交通规划的进一步实现,连接新山A线和东林村22线的青龙大道将解决附近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纵横惯通,其交通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方家沟的阻隔,使得区域的道路未进行有效的连接,交通分流作用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制约了该区域城市开发建设。

因此,根据市政府要求,是城投集团将青龙大道列为2009年实施的中心城区117围的道路建设项目之一。

因此,本项目被正式提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该项目的建设具有改善城市东北部交通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单中心城市,目前正在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其中心城区的交通十分拥堵,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加上城市公共交通还存在诸多问题,城市机动车迅速增长造成的交通拥挤和线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市作为全国私家车第三大城市,致使道路与交通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在挖掘道路资源和科学管理交通方面虽做了不少努力,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量的需求。

城市东北区青龙场片区的道路堵塞经常出现,虽然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的路网正在逐步完善,但区域的交通干道较少,区域车辆进出不畅是存在已久的问题,特别是青龙场片区尤为突出,因此修路与挖潜并举是城市交通务实的选择。

因此,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城东北区域交通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使得片区直接产生的交通量和间接产生的交通量及出行路径发生较大变化,对区域的整个交通起到分流作用,从而减轻区域的交通压力,也将使区域现有道路资源得到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

(二)本项目是完善成华区青龙场片区路网的需要

市成华区青龙场片区原属城郊结合部,城市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交通路网规划还未彻底实施。

近年来,一批城市主干道路相继建成,但片区道路主次干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