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9814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1班的科学。

由于是新接班级,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多,只知道原来我校两个班级的学生纪律不太好,成绩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这学期新并入我校的六年级4班人数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多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等。

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关于“显微镜下的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地球”主要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物质在变化”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探索宇宙”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

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

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

获得有关“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表

单元序号

单元课题

课序

课题

课时

周次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命

1

1

2

做酸奶

1

2

3

馒头发霉了

2

2

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

3

5

单元总结

1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

2

4

2

地球的表面

1

6

3

地球的内部

2

7、8

4

火山与地震

1

8、9

5

地表的变迁

2

10

6

单元总结

1

11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

蜡烛的变化

2

11、12

2

铁钉生锈了

2

12、13

3

变色花

1

13

4

洗衣服的学问

1

14

5

单元总结

1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

登月之旅

1

15

2

太阳系大家庭

1

3

看星座

1

16

4

探索宇宙

1

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

17

6

单元总结

1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1

假设

1

18

2

实验

1

3

单元总结

1

19

 

 

 

考核

2

20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

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

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

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

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

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

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

你观察到什么?

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板书设计:

1.水滴里的生物

变形虫大肠杆菌

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病毒硅藻

啤酒中的酵母菌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

你们吃过酸奶吗?

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

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

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

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

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

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

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

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

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

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

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

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

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

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麻疹病毒等。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

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

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

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病菌

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

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

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

怎样证明呢?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

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

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

霉是什么?

它有生命吗?

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

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

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

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

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

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真空包装

防干燥剂

防止发霉低温保存

太阳曝晒

填充氮气

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知识与技能

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

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

你们见过建房子吗?

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

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

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

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3.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

细胞是谁发现的?

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

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四、拓展活动:

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

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

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板书设计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细胞

结构不同形状各异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不迷信权威;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

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

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

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

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

提问:

“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

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

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

你有什么疑问?

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⑦提问: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

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②提问: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③学生讨论交流。

④.谈话:

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⑤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

(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

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