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0197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0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docx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2021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A错误。

B.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属于生物,B错误。

C.机器狗没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C正确。

D.企鹅是鸟类,属于生物,D错误。

故选C【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右下方模糊的物像移动到中央并变得清晰,她的正确操作

应该是

A,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

B,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呈倒立的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2)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以使模糊的物像变得更加清晰。

【详解】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右下方模糊的物像移动到中央并变得清晰,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故选Co

【点睛】新课标要求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有关显微镜使用方面的题都很重要。

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熟能生巧,有些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经常操作使用显微镜的话,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了。

3.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视野中有许多气泡,原因最可能是制片过程中

A.没有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B.滴水过多

C.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D.染色时间过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盖盖玻片时,用镶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详解】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较多气泡,其原因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正确的方法是用镶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故选C。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4.与滇金丝猴上皮细胞相比,滇山茶叶肉细胞中特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叶绿体、液泡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D.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滇金丝猴上皮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滇山茶叶肉细胞属于植物细胞。

【详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绿色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所以,与滇金丝猴上皮细胞相比,滇山茶叶肉细胞中特有的结构是:

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故选A。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动物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各项中,在结构层次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血液B.小脑C.果实D,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详解】小脑、果实和种子属于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血液属于结缔组织,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具有运输,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等作用。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区分器官和组织的概念。

6.下列植物类群都具有输导组织的一组是

A.藻类植物、苔薛植物、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颜类植物、裸子植物

C.苔薛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D.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抱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抱子植物用弛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薛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更无输导组织;苔薛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薛植物比较矮小;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也有了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是较高等的植物类群。

故选D。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7.种子植物是植物界等级最高的类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子植物包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类群

B.种子植物都能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C.种子植物的种子外都有果皮包被

D.被子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裸子植物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

【详解】A.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A正确。

B.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较高等的类群,其体内都有维管组织,都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B正确。

C.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

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c错误。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次有些果实的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传播;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利于播种,因此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种类最多,分布最广,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掌握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

8.春播时,土壤需要通过耕和耙而变得松软,这是为了给种子的萌发提供

A,一定的水分B.充足的空气C.适宜的温度D.适量的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

①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②自身条件:

胚是活的、发育成熟且完整的胚、足够的营养储备、不在休眠期。

特别提醒:

阳光、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详解】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所以,春播时,土壤需要通过耕和耙而变得松软,这是为了给种子的萌发提供充足的空气,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9.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樱桃红、油菜黄、李子甜、稻花香...云南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下列关于植株生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樱桃叶芽(枝芽)的结构中发育为茎的是芽轴

B.油菜开花季节遇到阴雨天气会导致减产

C.李子树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的无机盐完全相同

D.水稻根尖结构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叶芽可以发育成茎和叶,其中芽轴将来发育成茎,芽原基能够发育成侧芽,叶原基逐渐发育成幼叶,生长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芽结构。

2.植物开花后,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3.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4.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详解】A.叶芽的芽轴将来发育成茎,所以樱桃叶芽(枝芽)的结构中发育为茎的是芽轴,A正确。

B.异花传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传粉的机会,如风媒传粉没有风,虫媒传粉因风大或气温低,而缺少足够昆虫飞出活动传粉等,从而降低传粉和受精的机会,影响到果实和种子的产量。

油菜是异花传粉,油菜开花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影响了昆虫的活动,从而影响到传粉,会导致油菜减产,为了弥补自然下状态传粉不足,经常辅以人工辅助授粉,B正确。

C.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无机盐的量是不同的;所以李子树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的无机盐不完全相同,C错误。

D.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所以水稻根尖结构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灵活作答。

10.下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甲乙

A.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片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乙装置内盛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是为了设置一组变量因素,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

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所以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将植物暗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

B.科学探究实验的操作原则之一是控制单一变量,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B正确。

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方便后续碘液的滴加,C正确。

D.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实验中,在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

乙装置内的叶片因缺少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滴加碘液后,乙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D错误。

故选D。

【点睛】注意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11.某市为绿化美化环境,在市中心公园移栽了一些树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移栽时根部带一个土坨有利于保护根毛B.移栽时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光合作用

C.阴天移栽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D.移栽后给树木“挂吊瓶”可补充水和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

【详解】A.移栽植物时,总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A正确。

B.移栽时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移栽的成活率,B错误。

C.阴天蒸腾作用弱,植物散失的水分少,故阴天移栽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提高移栽的成活率,C正确。

D.给移栽的植物“打针输液”,输的液体中含有水分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和成活,D正确。

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2.人体新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A.卵巢B.输卵管C.子宫D.阴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

【详解】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所以人体新生命形成的场所是输卵管。

故选Bo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受精卵形成的场所。

13.下表列出了四种食物(各100克)中除水和无机盐以外的主要成分。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食物

糖类

(克)

脂肪(克)

蛋白质

(克)

维生素A(毫

克)

维生素C(毫

克)

维生素D(毫

克)

0.4

90

6

4

7

40

48.2

7

38

40

12

0

8.8

9.5

65

7

10

14

T

18

2

6

3

220

0

A.四种食物中甲含有的备用能源(储能)物质最少

B.夜盲症患者可适当补充食物乙

C.青少年发育时期可多食用食物丙

D.食物丁能有效预防坏血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参与细胞膜的构建;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进行运输;维生素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详解】A.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由表可知:

四种食物中甲含有的备用能源(储能)物质—脂肪最多,A错误。

B.缺乏维生素A时,人体会患夜盲症。

夜盲症就是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

而乙食物的维生素A含量最高,故夜盲症患者可适当补充食物乙,B正确。

C.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要摄取足量的蛋白质。

故青少年发育时期可多食用食物丙,因为食物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C正确。

D.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

由表格数据可知,食物丁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故食物丁能有效预防坏血病,D正确。

故选A„【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4.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开始消化的场所是胃B.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消化蛋白质D.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大肠

【答案】B

【解析】

【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

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转,皱转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详解】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B正确。

C.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C错误。

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5.食品安全关乎人体健康,为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A.提倡使用公筷公勺B.食材加工生熟分开

C.拒绝食用野生动物D.随意食用野生蘑菇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品安全是指:

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应贯穿于生产、运输、加工、储存、烹饪等全过程。

不吃有毒的食品,如发芽的马铃薯、长斑红薯、发红甘蔗、有毒的蘑菇、末检疫的猪肉和发霉变质的食物不能食用。

【详解】A.使用公筷能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故提倡使用公筷公勺,A正确。

B.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B正确。

C.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而且,野生动物还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故应拒绝食用野生动物,C正确。

D.野生蘑菇可能有毒,不可以随意食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公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的大事,我们应当特别关注。

16,如图表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道由①②③④⑤构成B.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②

C.痰形成的主要部位是③D.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

①是鼻、②是咽,③是喉,④是气管,⑤是支气管,⑥是肺。

【详解】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A正确。

B.人体的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所以,[②]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B正确。

C.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

故痰形成的主要部位是④、⑤,C错误。

D.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⑥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吸气时,下列现象不会出现的是

A.肋间肌和膈肌收缩B.胸廓扩大C.膈顶部下降D.肺内气压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吸气过程: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2)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下降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详解】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熟知呼吸运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8.血红蛋白的特性决定了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二氧化碳B.运输氧气C.运输营养物质D,运输代谢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详解】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因此由血红蛋白的特性而决定的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o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血液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红蛋白的特性。

19,下列关于动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动着动脉血B.管壁厚,弹性大

C.管内血流速度快D.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其中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去;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其功能为物质交换的场所。

【详解】A.动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内流静脉血,A错误。

BCD.动脉是将心脏内的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去,动脉的结构特点是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管壁较厚、弹性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弹性大,BC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脉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20.血液在人体内流动的顺序,不可能发生的是

A.心脏一肺一心脏B.心脏一全身各处一心脏

C.心脏一肺一心脏一全身各处一心脏D.心脏一肺一全身各处一心脏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详解】A.心脏一肺一心脏表示肺循环,肺循环的途径是:

右心室一肺动脉一肺部毛细血管一肺静脉一左心房,A不符合题意。

B.心脏-全身各处一心脏表示体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是:

左心室一主动脉-各级动脉一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B不符合题意。

C.心脏一肺一心脏一全身各处一心脏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表示血液从右心室流出,流经肺部回到左心房;又从左心室流出,流经全身各处回到右心房,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从心脏流出,流经肺部没有流回心脏之前不可能流向全身各处,D不可能发生,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21.下列不具有排泄作用的器官是()

A.肾脏B.肺C.皮肤D.肛门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详解】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

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

经呼吸系统由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人体直肠内的食物残渣叫做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故选D。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解题的关键。

22.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耳能接受光的刺激B.鼻对气味十分敏感

C.舌能辨别酸、甜、苦、咸D.皮肤能感受冷、热、痛、触、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一角膜一瞳孔-晶状体一玻璃体一视网膜一视觉神经一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详解】A.耳能接受声波的刺激,眼能接受光的刺激,A错误。

B.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鼻对气味十分敏感,B正确。

C.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

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c正确。

D.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D正确。

故选A„

【点睛】眼球和耳的结构、功能及其保健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

23,我国近视患者高达6亿,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会影响视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晶状体曲度(凸度)过小且不易恢复会导致近视

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C,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D,青少年缩短手机的使用时间可预防近视

【答案】D

【解析】

【分析】近视眼成因:

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