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0500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docx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T/CACM×××—201×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腰痛易发人群

SusceptiblePopulationofChronicLowBackPain

(公开征求意见稿)

(2017年3月1日)

 

201×-××-××发布201×-××-××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Ⅱ

引言……………………………………………………………………………………………………………Ⅲ

1范围…………………………………………………………………………………………………………4

2规范性引用文件…………………………………………………………………………………………4

3术语和定义…………………………………………………………………………………………………4

3.1慢性腰痛……………………………………………………………………………………………4

3.2易发人群………………………………………………………………………………………………4

3.3体质…………………………………………………………………………………………………4

3.4偏颇体质………………………………………………………………………………………………5

3.5体质调理………………………………………………………………………………………………5

3.6体质调理人员…………………………………………………………………………………………5

3.7起居调理………………………………………………………………………………………………5

3.8饮食调理………………………………………………………………………………………………6

3.9运动调理………………………………………………………………………………………………6

3.10中药调理……………………………………………………………………………………………6

3.11中医适宜技术………………………………………………………………………………………6

4符号和缩略词………………………………………………………………………………………………6

5发病因素和体质干预………………………………………………………………………………………6

5.1生活方式干预…………………………………………………………………………………………6

5.2饮食调理………………………………………………………………………………………………6

5.3加强腰背肌锻炼………………………………………………………………………………………7

5.4健身操…………………………………………………………………………………………………7

5.5功法锻炼………………………………………………………………………………………………7

5.6注意事项………………………………………………………………………………………………8

6中医适宜技术干预…………………………………………………………………………………………8

6.1保健按摩………………………………………………………………………………………………8

6.2针灸调理………………………………………………………………………………………………8

6.3拔罐调理………………………………………………………………………………………………9

6.4中药外敷调理…………………………………………………………………………………………9

6.5中药制剂………………………………………………………………………………………………9

附录A(资料性附录)功法锻炼……………………………………………………………………………10

A.1飞燕点水………………………………………………………………………………………………10

A.2八段锦…………………………………………………………………………………………………10

A.3易筋经…………………………………………………………………………………………………11

A.424式简易太极拳……………………………………………………………………………………14

参考文献………………………………………………………………………………………………………2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负责起草,天津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石陨,王琳珏,石光,郑万鹏,王红,郭振强,谷福顺,李国中,陈刚,刘英,高臻斌。

引  言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腰痛易发人群》(以下简称《指南》)是对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发病因素进行的干预调理(四季调摄、生活起居干预、饮食指导、运动干预、中药、中医适宜技术等),以期改善或纠正偏颇体质、增强腰部肌群力量等,从而使体质趋于平和健康的一部指导性、规范性的文件。

近年来随着中医治未病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体质与体质调理的知识得到了部分挖掘及梳理,但对于慢性腰痛人群通过体质辨识确立为易发人群,再予以干预调理的知识缺乏科学性的研究,更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标准。

本《指南》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古代及现代的慢性腰痛发病因素及干预调理措施,从实践角度对慢性腰痛易发人群进行规范性的指导。

本《指南》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中医理论指导的干预性指南,具有中医特色,适于综合性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机构实施。

2.结合现代文献及古代文献,经过系统分析、分类与分级,提供具有不同推荐级别的循证依据。

3、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专家意见调研,为本《指南》内容提供循证依据。

本《指南》是一部指导和规范慢性腰痛易发人群预防发病的研究及应用文件,旨在为慢性腰痛易发人群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干预和增强腰部肌群力量科学化、规范化,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证据,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素养。

需要指出的是,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文件,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及健康管理人员针对大众进行中医“治未病”指导,随着对体质辨识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证据将不断产生,标准也将不断的修订,由于在标准编制中采用的证据本身具有局限性,同时由于地域、个体自身状况的差异,本《指南》只能作为指导,实际运用时应灵活处理,不能机械照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医生或体质调理人员的经验及受众的具体情况与意愿,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指导。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腰痛易发人群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中医关于慢性腰痛易发人群的术语、定义、适用人群、指导原则、调理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等。

本指南适用范围为年龄25-60岁的一般易发人群(不包括孕产期妇女及内、外科疾患等所致的慢性腰痛患者)。

推荐综合性医院、各级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在进行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时实施本《指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346-2006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13017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ISBN978-7-80156-445-0推拿学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慢性腰痛

是指患者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持续或者间断性腰痛症状[1],疼痛性质多隐痛、刺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及天气变化等诱因加重。

3.2易发人群

是指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人群组合。

3.2.1腰椎长期受到反复劳损以及过度活动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有研究[2]报道在不同领域的普通人群,包括煤矿工人(65%),农民(74%),和护士(96%),持续或慢性症状,往往与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或脊柱应力损伤有关。

3.2.2长期姿势不正确[3-4]

3.2.3重体力劳动

3.2.4肥胖[5-8]

3.2.5外伤史

3.2.6气虚体质[9]

3.2.7骨质疏松

3.2.8阳虚体质[9-10]

3.2.9血瘀体质[9-10]

3.2.10久居湿地

3.2.11痰湿体质[9-10]

3.3体质

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3.4偏颇体质

本《指南》涉及九种体质[11]中的四种,如下:

3.4.1气虚质

总体特征:

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

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

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

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4.2血瘀质 

总体特征:

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

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

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

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

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不耐受寒邪。

3.4.3阳虚质 

总体特征:

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

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

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

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3.4.4痰湿质 

总体特征:

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

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3.5体质调理

是指以中医学为基础,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以不同体质类型人群为调理对象。

分考虑到个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6体质调理人员

是指通过中医体质调理培训合格的、具备体质调理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的、能借助体质调理指南独立开展体质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

3.7起居调理

是指在明确调理对象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后,制定相应的体质调理方案,对调理对象予以日常作息规律的指导,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地安排作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8饮食调理:

运用科学健康的饮食指导来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做到饮食均衡、合理,从而更有效地摄入营养而使身体更健康。

3.9运动调理:

运动能调理气血不通,不同的体质应进行不同的体育运动,通过正确的运动方式达到强身健体和调节不良情绪的目的。

3.10中药调理:

应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对人体进行干预调节以维护和促进健康、防治疾病。

3.11中医适宜技术:

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主要指推拿、针刺、艾灸、火罐、刮痧等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4符号和缩略词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腰痛易发人群”在本文中简称“指南”或“本指南”。

5发病因素和体质干预

5.1生活方式干预

5.1.1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调整起居习惯;注意保暖,避免长期受风、寒、湿邪侵袭[12];

5.1.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姿势习惯,避免一个姿势时间过久,定时变换体位,防止过度劳累[14-15];

5.1.3加强腰背肌锻炼,加强腰椎稳定性[13];

5.1.4从事重体力劳动时要注意重力平衡,应用护腰保护腰椎结构并提高其稳定性[7]。

5.1.5均衡饮食、防止肥胖[16];

5.1.6腰部外伤后及时诊治。

5.2饮食调理

通过日常的健康饮食,以达消除病因、袪除病邪,调整脏腑功能,让机体内环境良好,从而达到调理体质[17]的目的。

5.2.1气虚质

适宜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白萝卜等。

【药膳调理】栗子粥;

原料:

栗子20g、米50g。

功效:

补肾健脾。

做法:

以上材料加入适量水煮成粥,调味服用。

5.2.2血瘀质

适宜食用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金橘、黑大豆、芋头、萝卜、胡萝卜、桃、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油腻食品。

【药膳调理】三七猪蹄筋汤;

原料:

猪蹄筋200g,三七(打碎)15g,大枣4个。

功效:

活血止痛,强壮筋骨。

做法:

将猪蹄筋、三七、大枣加水共煎沸后改小火煮1~2小时。

5.2.3阳虚质

适宜食用具有温阳功效,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药膳调理】杜仲炖猪腰;

原料:

杜仲10~15g,生姜2~5g,大枣10枚,猪腰(肾)1个。

功效:

补肾壮阳。

做法:

将猪腰切开,去肾盏筋膜,洗净切片。

将猪腰及药材、配料放入锅内,注入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炖,食时加盐调味,佐餐食之。

5.2.4痰湿质

适宜食用具有健脾利湿,化痰泄浊的食物,比如薏米、赤小豆、花生、海蜇、山药、竹笋、枇杷、橄榄等,少食肥肉等油腻食物。

【药膳调理】山药冬瓜汤;

原料:

冬瓜200克,山药200克,葱、姜、盐、味精适量。

功效:

健脾祛湿。

做法:

冬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葱姜洗净,切末;锅内放油烧热,放入葱、姜末略爆,加清水煮沸,放入山药、冬瓜,中火煮至熟透,加入盐、味精调味服用。

5.3加强腰背肌锻炼

肌肉锻炼对维护脊柱平衡、减少肌肉和韧带损伤。

在体质调理人员的指导下,在床上进行脊柱不负重状态下的腰背肌和腹肌功能训练,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5.3.1仰卧起坐

仰卧硬板床,闭气,双膝伸直,将上身和双腿同时抬离床面约200~300mm,并保持3~5秒钟,再放下为1次[18-19]。

5.3.2飞燕点水

俯卧硬板床,头、胸部、双腿同时抬起至最高限度,并保持8~10秒,再放下为1次,10次左右,以后可逐步增加20次左右[7,19]。

5.4健身操

5.4.1转膝运腰

两腿并立,稍宽于肩,全身肌肉放松,双手叉腰,调匀呼吸。

活动时,以腰为中轴,做水平转圈动作,左向15次,右向15次,注意身体不能过分前仰后合[20]。

5.4.2转腰捶背

两腿并立,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腿微弯曲,两臂自然下垂,双手半握拳。

活动时,先向左转腰,再向右转,两臂随腰部的左右转动而前后自然摆动,借摆动之力,双手一前一后交替叩击腰部和小腹,力量大小可酌情而定。

左右转动腰为一次,可根据病情及自身情况,连做30~50次[21]。

5.4.3双手攀足

全身直立放松,两腿可微微分开。

活动时,先两臂上举,身体随之后仰,尽可能达到后仰的最大程度。

稍停片刻,随即身体前屈,双手下移,手尽可能触及双脚,稍停,恢复直立体位。

如此为1次,可连续做10~15次。

5.4.4注意事项

老年人和高血压病人弯腰时动作要缓慢些[21]。

以上3种健身操方法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用,每日早晚各活动2次。

5.5功法锻炼

可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功法。

这些功法皆以腰部活动为主。

通过松胯、转腰、俯仰等活动,起到强腰健体的作用[22]。

5.5.1八段锦

八段锦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该功法十分强调“以腰为轴”,把腰部活动看做生命之本,经常练习不仅有助于行瘀理气、舒活经络、调摄气血,改善腰背部血液循环,锻炼腰背部肌肉,防治腰肌劳损和腰背酸痛,还能够强筋壮骨、益寿延年、陶冶性情[23]。

5.5.2易筋经

传统体育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

易筋经运动旋转腰脊带动四肢,会对督脉上的穴位牵拉和挤压,使腰部气血流利冲盛,同时带脉气血得到流转,起到健身固腰的作用[24]。

5.5.3太极拳[25]

我们推荐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编制并推广的24式简化太极拳。

5.6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功法锻炼者,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条件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做好放松活动以及调整好心理和呼吸等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锻炼效果。

6中医适宜技术干预

有证据显示学科间多种干预措施联合应用临床疗效要优于单一干预措施的应用[26]。

6.1保健按摩[27]

6.1.1按揉法

俯卧位,术者站在患者身旁,以两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椎两旁足太阳膀胱经路线自上而下按揉脊柱两旁肌肉,过承扶穴后改用揉捏,下至委中再过承山穴,重复3次[6]。

6.1.2按压法

俯卧位,术者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1胸椎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部,反复3遍。

再以拇指点按腰阳关、命门、志室、环跳、承扶、委中等穴,每穴30秒[21,28]。

6.1.3㨰法

俯卧位,术者于腰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行㨰法治疗,直至下肢承山穴以下,反复3次,重点在下腰部,可反复多次[29]。

6.1.4伸腰拉腿法

侧卧位,术者一手按住腰骶关节,另手握踝部,拉腿向后,同时用力推腰椎向前,作腰髋部过伸动作各3次,术毕换体位作另一侧[30]。

6.1.5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治疗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手法轻重应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性别等酌情运用。

忌盲目施行暴力猛力,以免发生意外。

(提示不宜实施推拿手法的主要有:

脊柱骨折,腰椎滑脱,重度骨质疏松;活动性结核;骨肿瘤;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及三期高血压、重症糖尿病等人群;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按摩下腹部。

6.2针灸调理

针灸调理对慢性腰痛的疗效显著,有助于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31,32]。

6.2.1气虚质

平卧位,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穴,毫针针刺,按照针刺规范实施,行针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3天实施干预1次,每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

6.2.2血瘀质

平卧位,取三阴交、血海、足三里、阴陵泉、合谷、关元等穴,毫针针刺,按照针刺规范实施,行针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3天实施干预1次,每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

6.2.3阳虚质

俯卧位,取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足三里等穴,毫针针刺,按照针刺规范实施,行针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3天实施干预1次,每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

6.2.4痰湿质

平卧位,取关元、中脘、丰隆、解溪、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毫针针刺,按照针刺规范实施,行针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3天实施干预1次,每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

卧位:

取肾俞、腰俞、委中、志室、气海俞、命门、腰阳关、阿是等穴,提插捻转,每穴留针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针剌腰骶区为主,也可取神门、肾区等,可稍作捻转,两耳同剌,留针10分钟,隔日1次,可连作2~3次。

做灸法时,患者俯卧,术者持艾条悬灸其腰骶部命门、肾俞、腰阳关、八髎、、承山等穴,时间各为5分钟左右。

6.2.5注意事项

向初次诊治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告知患者在治疗中不得随意改变体位,以免影响施术;消毒要严格,避免感染;进针手法必须熟练,避免疼痛;根据施术部位、腧穴特点、病情需要、患者体质、形体胖瘦等情况决定进针的角度、深度,避免损伤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等组织。

6.3拔罐调理

俯卧位:

施术者在其腰部、骶部、臀部、腘窝等处拔火罐,留罐10分钟左右,隔日1次,可作3~4次。

注意事项:

拔罐部位宜充分暴露,拔罐过程中若出现拔罐局部疼痛难忍,宜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

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肢体发软,心慌汗出,甚者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使受术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糖水或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

同时密切观测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6.4中药外敷调理:

用海桐皮、制川乌、制草乌、川芎、苍术、红花、当归、延胡、牛膝各等份,研粗末,装入药袋,煮沸后冷至温度适中热熨患处,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

注意事项:

敷药包前排空小便;热熨中保持药包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随时观察,防止熨伤,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出现水泡时应停止操作,给予适当处理。

6.5中药制剂:

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或汤剂。

6.5.1气虚质—培补元气,益气升阳,补肺健脾为主,如:

补中益气丸或玉屏风散。

6.5.3瘀血质—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如:

桂枝茯苓丸、桃红四物汤、舒筋汤、生军散[33-34]等。

6.5.2阳虚质—温补肾阳,益火之源,如:

金匮肾气丸,补肾丸[35]等。

6.5.4痰湿质--健脾益肺,化痰除湿,如参苓白术散,独活汤、羌活汤等[3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功法锻炼

A.1飞燕点水

A.2八段锦

1.两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

直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下垂,双目向前平视。

动作:

①双臂弯曲,掌心向上,胸前平,指尖相对。

②双手十指交叉,翻掌,掌心向上尽量上托;同时抬头,眼看手背,脚跟离地,并深吸气。

③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深呼气。

2.左右开弓似射雕

预备姿势:

双腿分开,下胯成骑马式,两手半握拳,平放胸前。

动作:

①左手向左外方伸直,拳眼向上,食、拇指二指翘起,双目直视手指。

②右手半握拳,由左胸口如拉弓状,慢慢拉至右胸前,同时吸气。

③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呼气。

左右交替进行。

3.调理脾胃单举手

预备姿势;直立位,双臂胸前平屈,掌心向上,指尖相对。

动作:

①右手翻掌,掌心向上托,同时左手翻掌,掌心向下压,同时吸气。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呼气。

左右交替进行。

4.五劳七伤往后瞧

预备姿势:

直立位,两手自然下垂。

动作:

①头慢慢向左转,眼看左后方,同时呼气。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吸气。

左右交替进行。

5.摇头摆尾去心火

预备姿势:

骑马式,双手放在两膝上。

动作:

①屈左臂,上身尽量向左弯,右臂伸直,同时呼气。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吸气。

左右交替进行。

6.两手攀足固肾腰预备姿势:

两足分立,双臂平屈于上腹部,掌心向上。

动作:

①向前弯腰,同时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翘起,两手掌尽量按向足背,同时呼气。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吸气。

7.攥拳怒目增气力

预备姿势:

骑马式,两手握拳放在腰两侧。

动作:

①左拳向左前方用力击出,拳心朝下,同时呼气。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吸气。

左右交替进行。

8.背后七颠诸病消

预备姿势:

直立,两足靠拢,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

动作:

①两足跟慢慢离地,趾尖着力,两膝伸直,同时吸气。

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同时呼气。

A.3易筋经

(一)韦驮献杵一势

1.松肩虚腋,宽胸实腹,气沉丹田,脊背舒展,沉肩垂肘,下实上虚。

2.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