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07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docx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复习进程

古代汉语讲义

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

第一节绪论

讲授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

1、广义的古代汉语:

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

一是唐宋以来以北方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

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范作品。

重点是先秦的典范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

1、工具性

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

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

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

“博古通今、古为今用”

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

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上古汉语(周秦两汉)

2、中古汉语(唐宋)

3、近古汉语(明清)

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

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古代汉语?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

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

1、编排方式: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

(2)按音序排列:

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

(3)按号码排列:

通常使用的是四角号码。

部首:

按照汉字的形体,把偏旁相同的字归并为一类,以共有的偏旁作代表,排在众字之首,这就是部首。

偏旁:

合体字的组成部分。

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

后来不分上下左右,组成合体字的每个部件都称为偏旁。

形声字有形旁、声旁。

部首与偏旁区别:

旁是客观存在,部首是人为归类;部首都是偏旁,而偏旁不一定是部首。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部首的数目:

《说文解字》540部(以小篆为依据)

《康熙字典》214部

《辞海》(修订本)250部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200部

2、注音方式:

直音:

用同音字(声韵调完全相同)注音。

反切:

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注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3、释义方式:

直训(语词式):

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描写:

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义界(定义式):

用词组,句子或句群对词义作定义或解释

譬况: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1.《说文解字》作者东汉许慎,编排方式为540个部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

开创了字典辞书的部首编排法。

作用:

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古字古义,有利于认识汉字本义。

是认识古文字形体结构的基础。

(后面将专门分节介绍,此不赘述)

2.《康熙字典》作者清朝张玉书等。

编排方式为部首214个。

是一本古汉语字典。

有三种注音方法:

直音,反切,叶音。

3.《经籍纂诂》清朝阮元主编。

编排方式为音序(平水韵106韵),是一部古书训诂资料汇编。

4.《辞通》作者朱起凤,编排方式为音序(平水韵106韵),是古汉语联绵词为主的双音词词典。

5.《辞源》(修订本)部首214。

是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词诠》作者杨树达,编排方式为音序(注音字母),运用现代语法术语。

常用工具书简表

书名作者编排方式性质备注

字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部首(540)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开创了字典辞书的部首编排法

作用:

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古字古义,有利于认识汉字本义,是认识古文字形体结构的基础。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部首(214)古代汉语字典三种注音方法:

直音、反切、叶音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音序(拼音字母)解释古书中常用字常用义小型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部首(200)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收字最多(5.6万字)

词典《经籍籑沽》清•阮元主编音序(平水韵106韵)古书训诂资料汇编

《辞通》朱起凤音序(平水韵106韵)古汉语以联绵词为主的双音词词典符定一:

《联绵字典》

《辞源》(修订本)部首(214)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修订本)部首(250)收百科性条目的综合性辞书

虚词词典《经传释词》清•王引之音序(古汉语声母)解释先秦两汉经传中虚词的工具书

《助字辨略》清•刘淇音序(平水韵106韵)

《词诠》杨树达音序(注音字母)解说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运用现代语法术语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音序(拼音字母)

特殊词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笔画索引(书后)专门解释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特殊用语的工具书

《诗词曲语辞例释》王瑛音序(拼音字母)

第二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的产生

一、汉字起源的传说

1、结绳说

此观点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2、八卦说

最早见于晋代潘岳《为贾谥作赠陆机诗》:

“结绳阐化,八象(即八卦)成文。

”虽是诗赋之言,却提出了一个带学术性的问题。

宋代郑樵在《通志•六书略•论便从》将该观点加以发挥,用它来直接解释汉字的起源。

3、仓颉造字说

在《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众多古籍中记载颇多,影响最大。

总结:

古代有关汉字起源的种种传说,与汉字的起源有一定关系,但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真正要了解汉字产生的实际过程,还得进一步去考察和研究考古发掘所得的原始汉字材料。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

从考古发掘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种途径:

1、契刻(记号、刻划符号)

代表:

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刻划符号,距今约6000年左右,一般认为这些刻划符号正是我国较早的原始汉字,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可靠。

2、图画(象形符号)

代表: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象形符号,距今约4500年——5000年,学者们基本倾向于一致意见,认为它们是较早的原始汉字。

三、汉字产生的时代和汉字体系的形成

根据上面两种考古材料,我们认为,汉字的最初产生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即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上古时期。

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

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约33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因此汉字体系的形成不会晚于夏代中期。

第二节六书

一、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记录语素的表意文字。

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汉字是根据它所记录的词的词汇意义来构形的。

因此给阅读古汉语以许多便利,但也给研究古汉语语音带来一定的困难。

古汉语大部分是单音节词、一个语素就是一个词的情况居多,基本上一字一词,人们习惯用字作单位来说词,甚至把词称字。

2、汉字的形、音、义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除了从词那里接受了已经结合了的音义关系外,还有它自身的形式----字形。

一般所说的字的形音义,主要是指词的音义和字的形。

字的音义是词的音义的投影和间接表现。

字和它所代表的词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形音义三方面的因素。

一般所说的字音和字义,实际上指的正是词的音和义。

二、汉字的形体结构

1、关于“六书”:

(1)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

传统分析汉字构形的方法是六书,它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东汉的学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郑众(见于郑玄《周礼注》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都对六书分别作了解说。

这三家的叫法和排列次序各有不同,但大体同出一源,后代学者研究和诠释六书,在次序上主要是采用班固的说法,在称呼上则采用许慎的说法,并沿用许慎的说解。

这就是传统所说的“六书”。

清代学者提出了“四体二用”之说,认为“六书”中前四种为体,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后二种为用,是汉字的用字方法,与形体结构无关。

影响极大。

(2)六书的内容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字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是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而是汉字的用字方法。

(3)六书的区别

象形与指事:

象形字都是具体形象的描写,而指事字却包含了抽象的指示事物的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

象形与会意:

象形字由具体形象来表意,通常只用于表示一定形体的物体,很难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会意字则由若干个意符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意义,所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

象形字是独体字,会意字是合体字。

指事与会意:

会意字由若干个意符构成,每个意符基本上由它的形象来会意,指示字则包含了抽象的指事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

会意与形声:

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形符表示字义的类属,声符表示字的读音;会意字则由若干个意符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意义,会意字的构成一般没有表音成分(除“亦声”字外)。

(4)六书的局限

六书之说统治中国传统文字学一千多年,但有明显局限。

它不能概括造字的全面情况;

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困难;分类不尽合理。

2、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形符(形旁、意符、义符):

形声字中表示字的意义范畴的偏旁。

声符(声旁、音符、声首):

形声字中表示字的读音类别的偏旁。

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形符与声符的一般位置

形符与声符的反常位置

形符与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形符偏于一隅

声符偏于一隅

形符藏在声符中间

声符藏在形符中间

声符与形符互相穿插

3、省形与省声:

省形:

由于求简或结构匀称的要求而省去了形声字形符的某一部分。

术语:

“从某省,某声”(如:

星、耆、釜、考、晨)

省声:

由于求简或结构匀称的要求而省去了形声字声符的某一部分。

术语:

“从某,某省声”(累、雷、徽、毫、融、逢)

亦声:

指某些会意字中,一个偏旁又表示了这个字的读音。

实际上是会意字兼形声字。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

术语:

“从某某,某亦声。

”或“从某从某,某亦声”(忘、仲、汲、萍、贫、娶)

“亦声”后来由宋代王圣美发展为“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有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意义。

第三节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一、许慎简介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著名古文字学家、经学大师。

其生平,《后汉书•儒林传》有传,但仅85字,且语焉不详。

据清人考证,他大约生于公元58年,卒于公元148年,曾任太尉府南阁祭酒,从事整理古代典籍的工作。

二、《说文解字》介绍

1、《说文解字》撰写和成书的时间:

公元100年开始撰写,到公元121年在病中派其子许冲进上,前后历时21年。

2、《说文解字》名称来历:

汉字分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故曰“说文解字”。

3、《说文解字》所收字数、篇数:

共收9353个小篆,重文(异体字)1163个;全书15篇,正文14篇、后叙和目录1篇。

4、《说文解字》首创部首编排法:

分540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置]”)

5、说解体例:

列小篆——释字义——解字形——注字音——引文献——列重文(前三项内容必不可少)

6、意义:

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乃古文字学、训诂学奠基之作。

7、版本及研究:

(1)唐写本《说文解字》残卷,为现存最早版本。

清代莫友芝偶得并撰有《笺异》。

(2)唐代李阳冰校订刊行的《说文解字》30卷,其书不传,仅有零星片段存于宋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李氏之校订每多师心自用,穿凿附会,并不可取。

(3)宋代徐铉奉诏编修校订之《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乃现在通行版本。

(4)宋代徐锴(徐铉之弟)校订之《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

二徐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真正开创了“说文学”的先河。

(5)清代“说文四大家”:

指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位学者及其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其中段玉裁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三、实践

查检《说文解字》,看看自己名字的本义。

第四节汉字书体的演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金文金文西方周秦文字:

大篆(籀文)小篆

商→周→战国(保持传统)→秦

甲骨文甲骨文东方六国文字:

古文秦隶

(变异较大)

→西汉:

隶书(汉隶)→东汉:

草书(章草)、行书→汉末魏晋:

楷书(真书)

汉字书体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结构,一是笔势。

其中后者最为典型。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文字是商代文字。

商代金文比甲骨文更具有图画性和原始性,表现为:

金文较庄重正规,甲骨文较草率;

金文含有块面笔画,甲骨文为廓空的线条笔画。

西周金文从早期至晚期的变化:

块面笔画线条化;

扭曲笔画平直化。

通常所说的“大篆”,主要是指由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是汉字正体,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的文字传统。

关于大篆,有三个著名材料:

(1)《史籀篇》:

其名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但未见内容,已佚。

其性质和功能是一种蒙童识字课本,兼有增长见识、了解名物之功。

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字书。

(2)石鼓文:

是指刻在十个石头上的文字,因形似鼓得名,也叫“石碣”。

每个石头上各刻有一首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共六百多字,自唐代发现以来,几经搬迁遗失磨损,现仅存三百余字。

(3)诅楚文(刻石):

宋代发现,有三种,为秦国诅咒楚国之文,用大篆写成。

战国文字分两大类(见上)

秦王朝命李斯等将大篆文字整理成规范化文字,即小篆。

篆书(不限于小篆)的草率写法演变为隶书。

这种演变始于战国晚期。

西汉中期以后,隶书由草率文字转化为正规文字。

这是汉字由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二个里程碑。

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二、隶变

1、概念: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

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的巨大变化:

一是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破坏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画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大量出现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的以圆转笔画为特征的书写风格,象形意义完全破坏。

2、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部首形体变化(记住常用部首变化示例)

简省和讹变(记住字例的原有结构)

文字偏旁混同(记住字例的原有结构)

3、隶变的意义和影响:

西汉中期以后,隶书由草率文字转化为正规文字。

这是汉字由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二个里程碑,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

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第五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假借字

1、概念:

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类型:

(1)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之一):

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而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

有两种情况:

①某些词本无其字,一直使用假借字

a.假借字被借用后,成为只表示借义的专用字,而为其本义造新字(一般称为后起字)

莫—暮然—燃其—箕乎—呼午—杵

b.假借字被借用后,既表示借义又表示本义。

②某些词本无其字,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假借字另造新字(一般称为后起本字)

辟—避戚—慼乌—呜采—彩

(2)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有三种情况:

①经常通用:

伸信疲罢叛畔蚤早

②偶尔误用:

牾寤塊蒉

③借字通用:

亡无伯霸彫雕

狭义的假借字即指本无其字的假借。

二、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指古书中本有其字的同音或者音近的替代字。

原则上它是一种临时借用现象,但实质乃是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因而往往不同作者、不同时代通假用法相同。

古音通假的原则是本字和通假字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例如:

蚤通早被通披罢通疲财通才

通假字不能认为是一种别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狭义)的区别在于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借用,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借用。

三、古今字

1、概念:

古今字又称区别字。

为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它是在原有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这种反映同一概念先后产生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这样一对或一组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就叫古今字。

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

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原因:

一字多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是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

古今字关系

时间字形字义字音

古字在先较简较宽相同

今字在后较繁较窄

2、古今字有两个来源:

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一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例如:

“腰”为“要”的本义造的新字。

“镜”为“竟”的引申义造的新字。

“途”为“塗”的假借义造的新字。

3、特点:

古今字在形体上大多有某种联系——加形符,变形符,略加变形。

(由通假字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

4、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

交叉关系

时间字形字义字音

古字与今字历时大多相关相因相同

本字与借字共时不必相关无关相同或相近

三、异体字

1、概念:

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相同,意义(通常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两个或几个异体字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

2、类型:

(1)结构类型不同

(2)会意字成分不同

(3)形声字形符不同

(4)形声字声符不同

(5)形声字形符声符都不同

(6)形声字形符声符相对位置不同

(7)形声字省形或省声

(8)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不同

四、繁简字

1、概念:

简化字和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这里的“繁简字”有其特定的含义。

简化字特指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繁简字,指的是繁体字和简体字,它们的意义相等,声音相同,但是笔画有多少之别。

2、简化字的来源:

(1)利用古字

(2)草书楷化

(3)部分简省

(4)换用符号

(5)另造新字

(6)同音代替

重点掌握同音代替而形成的繁简字:

把原先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的两个

字(或两个字以上),规定用其中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另一个字,这种简化字叫同音代替字。

如:

征徵——征帘簾——帘干乾幹榦——干

五、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区别

1、古今字与假借字:

两者有交叉现象,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本义是否有关。

2、异体字与假借字:

异体字与假借字都具有通用功能,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本义是否相同。

本义相同的是异体字,本义不同的则是假借字。

并且,一般而言,异体字的通用是无条件的,假借字的通用是有条件的。

3、异体字与古今字:

异体字与古今字中的一部分都具有本义相同的现象。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用法是否有分工,用法没有分工的是异体字,用法有分工的是古今字。

4、繁体字与异体字:

繁简字当中有一些原本是异体字,但是,古书中的异体字并不都是繁简字。

六、解释术语

1、通假字:

通某。

2、古今字:

后来写作某,某的古字。

3、异体字:

同某,亦作某。

形音义

假借字(通假字)一般无联系相同或相近无关

古今字一般加偏旁相同整体与部分

异体字一般改偏旁相同相同

繁简字繁与简相同相同

第三章词汇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一、准备知识

1、字与词的关系:

字是记录语言(词)的符号,就汉字而言,只是一个音节的书写形式,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2、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方式:

古代汉语:

主要是音变构词,单音节词为主,在书写形式上表现为字和词的一致性。

现代汉语:

主要是语法构词,以多音节、特别是双音节词为主。

因此,以单音节词为主向多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二、古汉语词汇的分类

单音词

从语音的角度分

词复音词(双音词)

单纯词:

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

从语素的角度分复合词(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

的合成词

加缀复词

分单义词

从词义的角度分

类多义词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

从语法功能角度分

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三、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从词汇形式上看,古代汉语中单音词要比多音词数量多。

单音词占优势是古代汉语的特点。

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1465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2470个,复音词只有140多个。

《诗经》中单音词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

了解了单音词在古汉语词中占优势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就要注意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联用当成后代的一个复音词去理解。

例如: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呼人。

《易•革赴》

“革命”现代汉语是双音词,这里“革命”是两单词构成的动宾组,是“变革天命”的意思。

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现代汉语是双音词,可做动词也可作名词。

这里“指示”是两个单词,构成连动关系。

“指”是“指出来”的意思,“示”是使动词,是“给(让)……看”之意,“请指示王”,即“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的意思。

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过渡,经历了一个从一词变多词的分化过程。

古代单音词每一个义项,往往分化成双音词,例如:

“辟”,就分别有“开辟、逃避、躲避、偏僻、譬如”等双音词。

这样不断发展,双音词的就越来越多,从而取代了单音词的优势。

四、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有的词是由多个音节构成的,称为复音词(或多音词)。

如“踯躅”、“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