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0852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

第十八课《阿里山纪行》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mánɡ)浓稠(chóu)

山岚(lán)鱼鳖(biē)

B.堪称(kān)风靡(mí)

谛听(dì)静谧(mì)

C.茸茸(rónɡ)幢顶(chuánɡ)

禅悟(chán)纯粹(cuì)

D.雄踞(jù)红桧(huì)

模样(mú)镶嵌(qiàn)

答案:

C

解析:

A项中“莽”应读mǎnɡ;B项中“靡”应读mǐ;D项中“桧”应读ɡuì

点评:

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形近字要注意部首的区别,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a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

b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

答案:

对偶|反问,引用

解析:

分析:

此题是分析对偶、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对照概念写出修辞。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3.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运用的妙处。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答案:

)“喷”是喷洒、喷射的意思,这里突出了骄阳似火的特点。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语境义。

点评:

此题考查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

4.试分析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答案:

“幢顶,伞盖,古寺宝塔”的比喻写出了树木姿态各异,生动形象。

解析:

分析:

此题是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5.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案:

香、高、粗、久

解析:

结合选文中“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点评:

此题考查筛选、提取有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结合相关句子好内容加以概括。

6.“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案:

“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解析:

分析:

从遭雷劈后的神木所展现的外在雄姿和内在精神这两个角度思考。

点评: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结合文段根据语境判断。

7.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神木受“巨创”后百折不挠、倔强挺立的雄姿令人肃然起敬,这正是阿里山的神韵和内在美,倾注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

分析:

作者发现了受“巨创”的神木依然倔强挺立,它代表了阿里山的神韵,不难看出作者倾注的一腔赞美之情。

点评: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结合相关句子根据语境理解。

8.作者阿里山看云别有情趣,文中穿插了不少对大陆情景的描绘,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对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渴盼。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构思的理解。

要紧紧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如“那两朵杜鹃是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寓意”,“期盼祥云能飞落一场霖雨,浇在两岸国人的焦渴的心田之上”。

意合即可。

点评:

感悟散文意境,掌握方法,要紧紧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

9.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本文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抒发了作者对阿里山的鸟、花、云的喜爱之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文章写阿里山的鸟、花、云,皆是欢快明朗的语气,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写阿里山的景物时,又穿插对大陆的描述,表达了对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期盼之情。

点评:

体会作者情感,通过文中描写的景物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10.语言表达

台湾旅游负责人表示,目前旅游大巴无法上到山顶,甚至连半山腰也没有办法上去。

但有的旅客执意要到山顶,你应该怎样劝说?

答案:

(示例):

由于风灾肆虐,我们应特别注意安全,尽量在山脚游览相关的景点,等公路修复完善后,再游览整个阿里山,好吗?

解析:

分析:

此题为劝说性的题,劝说时要站在对方角度,语气温婉诚恳即可。

点评: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围绕主题来拟写答案都是可以的。

11.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________的、的。

答案:

茸茸|毛毛|濛濛

解析:

分析:

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

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

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提出了亚洲“三个共同体”的重要论断。

②阿Q这个艺术形象,_________了鲁迅先生对国民灵魂弱点的认识深度。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构建表现品尝B.建设体现品评

C.构建体现品尝D.建设表现品评

答案:

C

解析:

分析:

C项“表现”,表示出来。

“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故选C。

点评:

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

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呕心沥血恕不可遏大声疾呼不盛其烦

B.融融泄泄通宵达旦寄人篱下无济于事

C.名副其实卧薪尝胆无可言喻克勤克检

D.驰名中外涣然一新雍荣华贵络绎不绝。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A项中应是不胜其烦;C项中应是克勤克俭;D项中应是焕然一新。

点评: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读短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14.解释词语

接风洗尘。

峰回路转。

答案:

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

|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

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最近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航母时代。

  

B.6000多个海洋生物“新物种”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

C.只有像新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一样,不断改进创新,就能更受师生们的欢迎。

D.西安工程大学“猪蹄西施”李佩煜网络走红,包揽并囊括诸多赞誉,她的乐观和主见,给了大学毕业生们更多思考和启示。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应把“推广”和“发现”调换位置,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就”改为“才”,D项词语重复,去掉“包揽”或“囊括”。

点评:

病句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6.《阿里山纪行》是文艺评论家、美学家于1997年畅游阿里山之后所写的一篇。

答案:

吴功正|游记散文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作者吴功正的相关常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散文作品,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识记他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同时我们可以用排除法,迅速的选出正确选项。

A项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与雪白的梨花语境不符,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与掌握。

主要考查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熟语”等考点的理解。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就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言的。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琐屑愧怍重岩叠障

B.取缔赋闲锐不可当

C.倏尔蹒跚雾松沆砀

D.地窖烦燥微不足道。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掌握。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

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牢固记忆字形。

A项障应是嶂,C项松应是凇,D项燥应是躁,故选B。

点评: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19.分析句子中比喻的妙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答案:

用明镜和水墨画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透亮、迷人风光。

解析:

分析:

题干中明确了“比喻”的修辞,很容易可以判断出“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再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20.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答案:

以动衬静,写出了林区的的幽静。

解析:

分析:

结合第①段所写内容,可知此段重点写林区的静,这句话写声音,很明显为“以动衬静”,明白这一点,稍加分析即可。

点评:

此题考查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2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部分。

B.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

C.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

D.不到阿里山,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从备选答案入手分析,BC两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C项相比,C项更能体现阿里山是台湾的标志性景点,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

选择时从备选答案分析排除。

22.文章第二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 ____和__。

答案:

林海|云雾

解析:

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

点评:

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

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

23.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答案: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躯和树身大、高的特点。

解析:

此题在题干中已明确赏析角度,所以只要判断出划线句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出表达效果即可。

点评: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4.课内阅读:

回答问题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

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

阿里山海拔2274米。

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入车窗又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

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

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1)文中划线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漫|溢

解析:

分析:

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

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

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2)作者整个游程并没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为何还赞美“阿里山风光美如画”?

答案:

①作者旅游阿里山不尽然为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旅游中,确实看到了阿里山的风光如画,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之言;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的美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的景物,作者旅游阿里山看到景物如此之美,发出由衷的赞叹,为之陶醉,不仅仅是人的美。

点评: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25.课外阅读

三游华山

贾平凹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

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日子去了。

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

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

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

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

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

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

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工业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

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

坐上,仰头看见大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

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

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

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

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多。

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

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

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

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

水很明净,河底石予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去。

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

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

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

“回吧。

”他有些疑惑了:

“你这是怎么啦?

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

”我说:

“这就蛮够兴趣了。

”学生说:

“好的还在山上哩!

”我说:

“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

”学生便怨我身懒。

我说:

“不。

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

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

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

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

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

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

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

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

”学生说:

“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说:

“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

比如人之所以有性格,在于人与人的差异。

好朋友之间有了矛盾,往往不在大事上,而在于小事上伤了和气。

体育场上百米跑,赛的其实并不在于百米,而是一步的距离。

屋内屋外,也不是仅仅只一门之隔吗?

可以说,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

”学生点头称是。

两人一路返回。

学生很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摘自《贾平凹游记精选》)

(1)正如作者所言,大自然的奥妙,全在“微妙”二字,那么对于登山而言,其微妙之处是什么呢?

答案:

山下很美,山上应该更美。

如今不去山上,就使山上的美妙像谜一样更具魅力。

(2)“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

”下面诗句中创设的意境与上句相似的一项是(  )

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

解析:

第一题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

本文由登山而悟出一个道理“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于是登山队妙处就是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

第二问感悟散文意境,题干句子与曲径通幽有关,那备选答案D项正好就是成语的来源,故选D。

点评:

解答此题注意掌握方法,结合关键句子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