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043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答题时间1。

注意事项:

1.第1、2、3、4、5、6、12、13、14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下面,其它题答案则写在答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秘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与中原隔绝,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这在青铜文化中就反映出来了。

滇国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不管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还是装饰品,滇国人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多只限于兵器、礼器和乐器。

滇国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很少有艺术的夸张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都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

滇国特有的青铜器——贮贝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

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

器内贮藏的贝壳,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

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

与中原的国之重器——鼎相对应,滇国也有自己的国之重器——铜鼓。

滇国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

鼓面有太阳纹、晕圈;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铜鼓原本是权力的象征,是原始部落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

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

因此,他们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鼓。

此外,铜鼓还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同时,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

滇国人在制造青铜器时,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知道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图腾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强烈。

图腾通常被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是灵物崇拜的一种;而图腾神则被视为保护神,他们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

它是多神崇拜中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混合产物。

各个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以保佑安康、兴旺、发展和威慑邪恶。

中原人崇拜龙,契丹人崇拜狼,滇人则崇拜蛇,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认为自己是蛇的子孙,并因此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

从蛇图腾的超人的神力(如祭祀仪式所表现的)到震慑力(如青铜兵器反映的蛇头纹钺、蛇形剑鞘),一直到生产、生活中的蛇头纹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饰,以及蛇文身。

他们视蛇为保护神,相信蛇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能驱赶邪恶和疾病。

璀璨的滇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

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

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摘自《百科知识》)

1.本文认为滇文化是独特的,下面各项不能体现其独特的一项是(3分).

A.滇国青铜的构思、内容、形式等都与众不同。

B.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这象征着拥有财富。

C.滇人在制造青铜器时,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

D.滇人崇拜蛇,并因此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

2.下列各项对铜鼓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铜鼓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B.铜鼓鼓身分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分别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C.人们普遍认为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击鼓和神灵交流。

D.滇国人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铜鼓,铜鼓也是他们的重要乐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原传统礼教对滇人不起束缚作用,这在青铜文化中就有所反映。

B.贮贝器为滇国所独有,其中的贝壳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

C.图腾神只被滇人视为保护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

D.滇人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视蛇为保护神,蛇文化在滇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三年春,不雨。

夏六月,雨。

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

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

孔叔不可,曰:

“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绝之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

“岂不穀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

”对曰: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年、四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友如齐莅盟如:

前往

B.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囿:

园林

C.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以:

因为

D.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之: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齐侯攻打其他国家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 ②公怒,归之,未绝之也。

蔡人嫁之

③尔贡包茅不入 ④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⑤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⑥昭王南征而不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想通过讨伐郑国来要挟,让郑国忘恩负义,但是孔叔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不让郑伯和楚国讲和。

B.楚国的第一个使者承认没有按时给周王送贡品的罪过,但也不明白昭王的死和楚国是否有关系。

C.齐桓公讨伐蔡国,表面上是他和蔡姬夫妻之间事情的一个了断,实际上是以伐蔡为名向楚国炫示武力,一举服楚。

D.楚成王先派无名使者、后遣大夫屈完探诸侯之师的虚实,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的软硬兼施,使者不卑不亢,见机行事,避免了战争发生。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恶树①

杜甫

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

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枸杞因吾有,鸡栖②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注释: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时杜甫避安史之乱寓居成都草堂。

②鸡栖,树名,指皂荚树,树体高大。

8.诗歌首联中“独绕”、“常持”四字前后相承,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9.诗中“恶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为什么写“恶树”?

试从手法角度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2)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3),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6)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7)未老莫还乡,。

(韦庄《菩萨蛮》)

(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十则》)

(9)君子坦荡荡,。

(《<论语>十则》)

(10),,。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五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俄国】叶·扎米亚京①著

邓蜀平译

天寒地冻,彼得堡在燃烧,在发出梦呓。

显然,雾幕后面那些看不见的黄色和红色的圆柱、尖屋顶、灰白色的铁栅栏都踮起脚尖吃力地走着,脚下发出咯吱咯吱和沙沙沙的声音。

一轮患热病的、前所未有的冰太阳悬在雾中——它上下左右全是雾——像一只鸽子盘旋在一座着火的房屋上空。

龙②人们从梦魇的雾世界里钻出来,出现在人间世界,他们口里吐出雾气,这雾气在雾世界里便是能听见的话语;然而在这里,仅仅是一团团白雾而已;他们忽而浮现,忽而又沉没在雾中。

那边有一辆电车,轧轧响着从人间世界驶向全然不明的去处。

一条龙挎着步枪,暂时停留在电车平台上,驶往全然不明的去处。

鸭舌帽压在鼻子上,假如没有两只耳朵,那顶帽子一定会吞没龙的脑袋,可是两只招风耳朵托住了它。

军大衣拖到地上,袖子耷拉着,靴尖朝上跷起——里面是空空的。

雾里有一个小洞:

是嘴巴。

这已是在奔驰着的下界了,所以在这里龙嘴里吐出团团寒雾便成了可见可闻的话语:

“……我押着他走:

一副知识分子嘴脸,叫人瞧着就讨厌。

这狗杂种还嘴硬,你信吗?

还嘴硬!

“后来呢——押到了?

“押到了:

没转手就直接送他③升天了。

用的是刺刀。

雾里的小洞合上了,只剩下空帽子、空靴子、空的军大衣。

电车轧轧响着从这个世界疾驰而去。

蓦然间,从两只空袖筒里长出两只红彤彤的龙爪子来。

空的军大衣蹲在地上——龙爪子捧着一个灰色的、冰凉的、由寒雾物化而成的小东西。

“我的妈呀!

小麻雀冻僵了,啊?

你瞧瞧这事儿!

把帽子朝脑后一推——雾里便出现了两只眼睛——从梦魇世界通到人间世界的两道小缝。

龙使出浑身气力朝红爪子上哈气,显然这是在对小麻雀说话,但这是在梦魇世界里说的,所以听不见。

电车轧轧响着。

“这小畜牲多可怜啊:

好像动弹了一下,是吗?

还没动?

还没动?

它肯定会缓过来的,真的……你瞧这事儿!

龙使出浑身气力朝红爪子上哈气,步枪撂在地上。

然后就在命运之神指定的那一瞬间、空间的那一个点上,小麻雀蹬了一下腿,又蹬了一下,便从红色龙上噗地飞起,飞向那全然不明的去处。

龙咧开嘴,雾腾腾、喘吁吁的嘴巴一直咧到耳根。

帽子慢慢落下来,遮住了通到人间世界的两道小缝,被两只招风耳朵托住。

这位送人升天的向导从地上拾起步枪。

电车轧轧地磨着牙,从人的世界驶向全然不明的去处。

注释:

①叶甫盖尼·扎米亚京(1884—1937),小说《龙》写于19,以俄国革命时代为背景,写出了作者对革命时代的体验。

②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龙是凶恶的妖魔,能喷烟吐火。

③此人是一个俘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小说主要写了龙残杀俘虏和爱惜一只小麻雀两个情节,它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龙身上复杂矛盾的性格。

B.龙通过自言自语,交代了他押送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因为他“嘴硬”,一气之下用刺刀杀死了他。

C.小说中的电车、小麻雀都去了“全然不明的去处”,龙却有着明确的去处,他还要继续参加战斗。

D.小说对“龙”描写到:

鸭舌帽几乎“吞没了龙的脑袋”、靴子“里面是空空的”、军大衣是“空的”,形象地写出了“龙”身体蜷缩的样子,照应了开头的“天寒地冻”。

E.小说描写龙“挎着步枪”“步枪撂在地上”的动作,主要在表现龙很谨慎,时刻防御着近处敌人的袭击。

(2)小说提到的“梦魇世界”和“人间世界”,分别指什么?

(4分)

(3)小说中的“龙”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4)小说以“龙”为题,在环境描写、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写作方法等多方面都可找到相应的联系,请选择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豆豉(chǐ)舶来品焚膏继晷(jiù)如堕五里雾中

B.樽罍(léi)和事老鳞次栉比(zhì)反其道而行之

C.筵席(yán)抱佛脚苦心孤诣(yì)万变不离其宗

D.间断(jiàn)杀手锏鼎铛玉石(chēnɡ)五十步笑百步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年逾花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

D.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B.睡觉时将枕头垫在头颈部下面,其作用是使颈部皮肤、肌肉、韧带等组织在睡觉时与整个人体一起放松与休息。

C.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治理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奥运会打造了一个更清洁的北京。

D.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15.请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校本研究”下定义。

(3分)

①校本研究是以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②校本研究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

③校本研究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④校本研究以学校为研究场所。

16.请概括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

(3分)

五、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段时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小饭店竟称作“美食广场”,一个大众浴池也名之为“洗浴中心”,一个国学宣讲人却被冠以“国学大师”,一本普通练习册偏叫《名师伴你行》。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被疯狂宣传热炒,看后给人的感觉正如小品台词所说: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其实就是那二锅头兑着白开水”。

对此,有人说,现代社会包装很重要;也有人说,现代社会缺少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有人说,过犹不及,名实相符才是正品。

……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解析】 这项体现的是滇人制造技术的高超。

2.A【解析】 B项,原文是说“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C项,文中说的是“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D项,原文说的是“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而不是全部滇国人的。

3.D【解析】 A项,原文是说“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B项,不是“为滇国所独有”,原文说的是“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C项,“各个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所以“只”不对。

“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是滇人把蛇视为保护神时的期盼。

4.C【解析】 以:

率领

5.D【解析】 ①无雨的天气情况④召康公对齐国的始建者说的话⑤屈完分析如何让诸侯国服从的情况

6.B【解析】使者也申明昭王之死与楚国无关

7.

(1)您居住在北方,我居住在北海,即使是牛马相诱也不能相及,没想到您进入我的土地来,什么原因呢?

(采分点处:

居住唯:

即使及:

到虞:

想到涉:

进入各1分,句意1分)

(2)齐侯排列(摆开)诸侯的军队,和屈完登高(登上车)观看。

(采分点陈:

排列(摆开)师:

军队乘:

登高(登上车)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僖公)三年的春天,没有下雨。

夏天六月份,下雨。

从十月不下雨到五月,不说是旱,不成为灾害。

秋天,在阳谷会盟,商量讨伐楚国。

齐桓公因为阳谷的盟会派人到鲁国来寻求参与会盟。

冬天,鲁国的公子季友前往齐国到场参与盟约。

楚国人讨伐郑国,郑伯想讲和。

孔叔不同意,说:

“齐国刚刚帮助我国,忘记恩德不吉利。

齐桓公和蔡姬在园林坐船,(蔡姬)来回摇动齐桓公。

齐桓公害怕,变了脸色,(齐桓)公禁止她,(她)不肯停下来。

齐桓公愤怒,把蔡姬遣回娘家,没有断绝夫妻关系。

蔡穆侯把妹妹又嫁给了别人。

(僖公)四年的春天,齐侯率领诸侯国的军队不设钟鼓地进犯蔡国。

蔡国的军队四处逃散,于是讨伐楚国。

楚成王派人干涉诸侯的军队说:

“您居住在北方,我居住在即使是牛马相诱也不能相及,没想到您进入我的土地来,什么原因呢?

”管仲回答说:

“从前,召康公命令齐国的始建者齐太公吕尚说:

‘各位诸侯,你有实实在在的权力讨伐他们,来在左右辅佐周王室。

’赐给我们齐国的始建者领土:

东边到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

你向周王朝进贡的包扎成束的菁茅草没有送来,周王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等活动供应不上,没有用来滤酒的东西,我质问这一点。

周昭王南征却没有返回,我的国君质问这一点。

”回答说:

“贡品没有送到,是我的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呢?

周昭王没有返回,你就到汉水的岸边去问吧!

”军队前进,驻留在陉山。

夏天,楚成王派屈完前往军队。

军队后退,驻留在召陵。

齐侯排列诸侯的军队,和屈完登高(车)观看。

齐侯说:

“(诸侯会师)难道是为了我吗?

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和我一样爱好相互友善怎么样?

”回答说:

“您为我国向土神和谷神求福,接纳我的君王,是我的国君的愿望。

”齐侯说:

“凭借这样的众人作战,谁能抵御他?

凭借这一点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池不能攻破?

”回答说:

“您如果用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

您如果用武力,楚国的方城作为城池,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即使人多,没有用武之地。

屈完和诸侯国建立盟约。

8.“独绕”写出诗人在恶树前独自绕圈,想剪除恶树;“常持”写出诗人经常拿着小斧子,想下手又没有动手。

此四字相承表现了诗人想剪除恶树又有所顾虑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恶树的无比厌烦和无奈。

9.诗中的“恶树”就是鸡栖树,其特点是剪还多,生长的茂盛,不材无用。

用比喻或象征手法,恶树象征(比喻)依靠权贵、占据高位、对国家无益却生活得意的小人。

参考: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寓居成都草堂。

诗的大意是:

他常持小斧绕着空斋走来走去地砍伐恶木。

那些恶木长得阴森杂乱,好像越砍越多。

只有砍去恶木,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枸杞才为他所有了。

但那些令人讨厌的高大皂荚树(鸡栖)又能把它怎么样呢!

他这才知道那些不成材的恶木反而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首诗和《种莴苣》一样,也是借物言事。

试想,玄宗时李林甫当权,李林甫死了,继之以杨国忠为相;杨国忠在马嵬坡被杀了,肃代时又出现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大权宦的为非作歹。

这不是“恶木剪还多”吗?

这些“恶木”危害极大,甚至极其凶残。

如被李林甫先后所谗害死的有皇甫唯明(陇右节度使)、韦坚(缙云太守)、李适之(太子少保)、杨慎矜(户部侍郎)、张王宣(太府少卿)、柳责力(骁卫兵曹)、杜有邻(赞善大夫)、李邕(北海太守)等。

当时被李林甫所倾轧诛夷的有几百家。

这就是杜甫在《种莴苣》一诗中写的“因知邪干正,掩抑至没齿”——小人害君子是一定要害到底的,甚至不让他们活世

上。

不难看出杜甫写这首诗的愤慨之情。

另:

起得从容,妙在不遽入“剪”字,想见踟蹰审顾之意。

七句“方知”二字,正应此。

细读乃是恶木俱已剪尽,所多者独此难栖之树,恨不能去耳。

不曰“竹稀”而曰“影薄”,不曰“树多”而曰“阴难”,皆是笔趣妙处。

“枸杞”、“难栖”借音对。

“汝”,指恶木。

上句特陪说,枸杞固所必留,难栖又不可去,为此“剪还多”,为此成阴难,持斧远径之际,屡欲剪除,而斧卒不得下,方知不材之木,讬于难栖故得婆娑如故耳。

“不材”字,出庄子,用字不用意,意谓恶木以难栖见留,犹小人有凭藉难去耳。

——黄生《杜诗说》

10.

(1)洞庭波兮木叶下

(2)吞声踯躅不敢言(3)岩扉松径长寂寥(4)卧龙跃马终黄土(5)石破天惊逗秋雨(6)大块假我以文章(7)还乡须断肠(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小人长戚戚(1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1.

(1)A、D。

B并非自言自语,而是和另一个人士兵对话;杀死俘虏也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另有原因。

C龙也是“驶向全然不明的去处”,从第二自然段和结尾处可以看出。

E并非为了表现其谨慎,从情节来看,城市在自己一方队伍控制之下,近处没有敌人;写其拿枪的几个动作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

(2)“梦魇世界”表面指阴冷迷蒙的自然环境,深层指冷酷的战争环境及在战争环境中形成冷酷人性世界。

“人间世界”,表面指战争之外的生活,深层指人性善的一面。

(3)首先,讨厌知识分子。

一看见这种嘴脸就讨厌,不愿意听知识分子的讲述和理论。

其次,残忍,他处决俘虏时的话语——“没转手就直接送他升天了”;他的行为——用的是刺刀。

表明他的残忍。

再次,内心还有一份“爱”,他看见一个小麻雀冻僵了,用冻红的双手捡起,“使出全身的力气哈气”,然后把它放飞,表明他有一份爱心。

(4)环境描写上的联系:

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龙”是凶恶的妖魔,能喷烟吐火,烟雾缭绕的环境与之相应;景物描写所形成的阴森恐怖的氛围也与“龙”出没相应;景物描写衬托了战争的残酷环境,衬托了龙杀俘虏的残酷行为。

主题思想上的联系:

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龙是凶恶的妖魔,能喷烟吐火,给人间带来灾难,由龙所象征的战争也给人间带来灾难,彼得堡在燃烧,俘虏被杀掉。

人物塑造上的联系:

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龙是凶恶的妖魔,能喷烟吐火;龙的形象也是来去匆匆,残忍冷酷。

写作方法上的联系:

龙是神话中的妖魔,小说在叙事和人物描写上,也追求一种神秘化、陌生化的效果。

用半寓言故事的形式,写实和虚构相结合。

参考: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1884—1937),俄国作家。

19进彼得堡综合技校造船系就读,19因参加革命被捕辍学。

后来断断续续在俄国及英国造船部门工作,同时进行小说创作。

参加致力于艺术形式探索的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

19921年完成长篇小说《我们》,采用象征形式讽谕俄国当时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长期未获发表,后被誉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先驱。

1930年起侨居欧洲,直至在巴黎病逝。

《龙》(1918)借天昏地暗、冰雪严寒中龙残杀俘虏,爱惜一只小麻雀的情节,以半寓言故事的形式,既发现革命时代的严酷,又显示它对生灵的深厚的爱及爱的力量。

12.A晷ɡuǐ

13.B应运而生:

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酣畅淋漓:

可以用来形容睡觉、喝酒,也可以用来形容写文章。

此处是说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应改为“淋漓尽致”。

如数家珍:

像数家藏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事物十分熟悉。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14.D一面对两面不当

15.校本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