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634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docx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2实验探究题精讲检测

 探究组成(或成分)类

这类题要求对未知物质的成分或已知物质变质后的成分或变质后残留固体的组成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实验预测、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力图通过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包括干燥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保鲜剂等),木炭还原氧化铜(氧化铁)时固体或气体产物的探究,实验后废液成分及处理方法的探究,标签破损(或没有标签)的物质成分的探究,某些物质反

应后滤渣或滤液成分的探究,一些混合气体成分的探究等等。

 探究条件(或原因)类

这类题往往要求我们设计实验探究发生某种现象的原因、条件或者是影响因素,题目往往设置一定的情景,要求大家身临其境,根据题意进行作答。

如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探究,有关催化剂的探究,酸、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原因的探究,硫酸铜、氯化铁溶液有颜色的原因的探究等等。

中考题型分类示例)

                

 有关生成物成分的探究

【例1】(xx广安中考)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10。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显________。

【探究实验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取一定量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或Na2CO3,并完成下表。

限选试剂及仪器:

稀盐酸、氯化钙溶滚、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序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放入试管A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加入足量__________,振荡,静止

产生白色沉淀

产物含

Na2CO3

续表

序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取I操作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酚酞溶液

__________

产物不含

NaOH

  【解析】【探究实验一】用pH试纸测得NaHCO3溶液的pH约为10,大于7,显碱性。

【探究实验二】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用加热后的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②Ⅰ.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于试管A中,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产物含碳酸钠。

Ⅱ.取Ⅰ操作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证明产物不含氢氧化钠。

【答案】【探究实验一】碱性

【探究实验二】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①质量守恒定律;②Ⅰ.氯化钙溶液;Ⅱ.溶液不变色

 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

【例2】(xx菏泽中考)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图),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寻问老师后只知道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溶液,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并判断其是否变质,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

猜想Ⅰ:

原溶液的溶质是NaCl;

猜想Ⅱ:

原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Ⅲ:

原溶液的溶质是Na2CO3;

猜想Ⅳ:

原溶液的溶质是NaHCO3。

【查阅资料】

常温下,有关物质的相关信息如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样品,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则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__________。

(2)同学们另取样品又进行了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①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②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样品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

实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

原瓶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且已变质。

【解析】【查阅资料】: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6g,不可能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

【进行实验】

(1)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溶液的pH等于7,

(2)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为碳酸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钙反应;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②除尽碳酸钠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证明有氢氧化钠;由上述实验可证明溶液中溶质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因此可知是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查阅资料】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6g,不可能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进行实验】

(1)氯化钠;

(2)①CaCl2+Na2CO3===CaCO3↓+2NaCl;②Na2CO3、NaOH

【获得结论】NaOH

 反应能否发生类探究

【例3】(xx兰州中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做了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将废液倒入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

甲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表示怀疑。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溶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1)__________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探究Ⅱ:

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

CaCl2

猜想二:

CaCl2、HCl

猜想三:

CaCl2、HCl、Ca(OH)2

你的猜想:

(2)__________

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3)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设计】

设计者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丁同学

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正确

戊同学

取几粒锌粒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

(4)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评价与反思】请判断以上设计的两个方案中,(5)__________同学的方案合理,请分析另一个方案不合理的理由: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与交流】若实验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你认为该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7)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点)。

【解析】

(1)无色酚酞遇碱变红,溶液呈中性后红色褪去;

(2)2HCl+Ca(OH)2===CaCl2+2H2O,分三种情况,恰好完全反应、HCl过量、Ca(OH)2过量;(3)HCl与Ca(OH)2不共存,能反应;(4)锌粒与盐酸反应;(5)猜想中都有CaCl2,加Na2CO3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丁同学方案不合理,戊同学方案合理;(7)含有盐酸,会腐蚀下水管道。

【答案】

(1)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

(2)CaCl2、Ca(OH)2;(3)2HCl+Ca(OH)2===CaCl2+2H2O;(4)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5)戊;(6)猜想中都有CaCl2,加Na2CO3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7)腐蚀下水管道,造成水质污染

 有关物质的性质类探究

【例4】(xx宁波中考)碱式氯化镁[Mg(OH)Cl]受热能分解,它分解后的产物是什么?

小科进行了探究。

【猜想】Mg(OH)Cl分解后的产物可能有:

Mg、MgCl2、MgO、HCl气体、H2O、Cl2。

老师告诉他产物就是上述猜想中的其中几种,并提示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一】取少量的Mg(OH)Cl放入大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加热过程中观察到足量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沉淀不再产生,大试管口也没有液滴形成,管内有固体剩余,无其他现象。

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有____________气体,无其他气体。

【实验二】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____________。

【实验三】再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再滴入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

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____________。

【结论】Mg(OH)Cl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一】没有液滴形成,也没有颜色变化,说明没有H2O,也没有Cl2生成,生成的气体就只能是HCl气体;【实验二】与盐酸反应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Mg,Mg和盐酸反应会生成H2气体;【实验三】加入稀硝酸后再加入硝酸银,无沉淀产生说明没有氯离子,因此没有氯化镁生成,所以碱式氯化镁分解,只有氧化镁和氯化氢气体生成。

【答案】【实验一】HCl

【实验二】Mg

【实验三】MgCl2

【结论】Mg(OH)Cl

MgO+HCl↑

 影响因素类探究

【例5】(xx金华中考)人体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

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FeCl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

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2)猜想与假设:

__________。

(3)实验材料:

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4)实验步骤: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3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__________;

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5)预测实验结果:

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

(6)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由题意可知,是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的催化效率;(4)②进行对比实验,故向2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5)根据实验的催化效果的快慢即可。

可能的实验结果:

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或“慢”或“基本相等”);(6)由于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故选乙;判断的理由是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答案】

(2)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其他合理假设也可);(4)②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5)1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或“慢”或“基本相等”);(6)乙;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xx中考预测演练)                

1.(泰安中考)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__,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

硫酸钠

猜想二:

硫酸钠、碳酸氢钠

猜想三:

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如表实验现象中的①②③。

实验

方案

A

B

C

D

①__无明显现象__

产生白色沉淀

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色卡,pH②__<__7

③__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__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

__方案C中pH试纸浸入溶液中__。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__溶液中的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硫酸存在__。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

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反应后的溶液,若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则猜想三正确__。

2.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由此猜测:

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_氯化钠(或NaCl)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的原子个数为1,而标签中为2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表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碳酸钠(或Na2CO3)__。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Na2CO3+BaCl2===BaCO3↓+2NaCl__。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能达到鉴别的目的。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__

__有大量气泡产生__

3.(xx湘潭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酸的化学性质,他们将一定量稀硫酸加入到盛有少量CuO的试管中,观察到黑色粉末全部溶解,溶液呈①__蓝__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__CuO+H2SO4===H2O+CuSO4__。

为进一步确定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

③__CuSO4__;猜想二:

H2SO4和CuSO4。

【资料查询】CuSO4溶液呈弱酸性,加入Zn粒时有极少量的气体产生。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

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石蕊溶液,振荡,若观察到溶液显红色,则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所得溶液少许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Zn粒,若观察到产生大量气体、④__有红色物质生成__等现象,则猜想二正确。

【讨论交流】A.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案一是错误的,其理由是⑤__CuSO4溶液呈弱酸性,会使石蕊溶液变红,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有H2SO4存在__。

B.要使由H2SO4和CuSO4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SO4,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⑥__ab__(填序号)。

a.CuO  b.Cu(OH)2  c.Cu  d.Cu(NO3)2

【拓展探究】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组成。

上述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124.5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gNaOH溶液分6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所测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计算: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

m=__4.9__,n=__9.8__。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

(2)设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以第5次实验的数据进行计算)

CuSO4+2NaOH===Na2SO4+Cu(OH)2↓

2×40,20g×x)       98,9.8g)

    

      x=40%

(3)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为Na2SO4,其中的钠元素全部来源于前5次的氢氧化钠溶液,故硫酸钠中的钠元素质量与20g×5=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钠元素质量相等。

钠元素的质量=100g×40%×

=23g

硫酸钠的质量=23g÷

=71g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35.5%

答: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5.5%。

4.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铜锌合金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实验:

①称取ag样品放入烧杯,滴入足量稀盐酸。

②取一张质量为bg的滤纸,制作并安装好过滤器。

③待①中反应充分后,过滤。

④取沉淀连同滤纸放在干燥器中干燥后,称量,质量为cg。

回答下列问题:

(1)称量样品时,应把样品放在托盘天平的__左__盘里。

(2)如何判断①中反应已进行充分?

__滴入稀盐酸后不再产生气体__。

(3)过滤中发现滤液出现浑浊,应如何处理?

__重新过滤__。

(4)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__漏斗__、玻璃棒、干燥器等。

(5)通过上述实验测得的铜的质量分数是__

×100%__(用a、b、c表示)。

(6)老师指出,③、④之间缺少一个步骤,使得实验结果偏大。

该步骤是__洗涤沉淀__。

5.(xx黄石中考)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完成“利用氯化钡溶液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实验后,对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并将①~⑤处的答案填入相应位置上。

【提出问题】①__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__?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氯化钠;Ⅱ.溶质为氯化钡和氯化钠;Ⅲ.②__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__;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③__H2SO4__(填化学式,限填一种)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正确

④__有白色沉淀产生__

猜想Ⅱ正确

有气泡产生

猜想Ⅲ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含有可溶性钡盐的废液可以用碳酸钠溶液进行无害化处理。

请写出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__Ba(NO3)2+Na2CO3===BaCO3↓+2NaNO3__。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3物质的推断题精练检测

一、选择题

1.(xx连云港中考)如图中甲~戊是初中化学教材中常见的物质。

甲、戊为氧化物且甲为黑色固体,乙、丙分别是酸和碱中的一种,丁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图“—”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可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与生成物均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乙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丙溶液能与戊反应生成丁

C.甲→戊只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D.不能由甲通过一步反应生成丁

2.(xx临沂中考)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B )

A.X Y ZB.X Z Y

C.Y Z XD.Z Y X

3.(xx贵阳中考)某干燥剂含有CaO、NaOH和CaCl2中的两种物质,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a、b溶液一定只含两种溶质

B.b溶液中一定有NaOH和Na2CO3

C.白色固体一定不是纯净物

D.干燥剂一定由NaOH和CaCl2组成

4.(xx武汉中考)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C )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二、非选择题

5.(xx泰安中考))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化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I是一种红棕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分解反应__。

(2)B的化学式为__NH3__,D的化学式为__CO2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3CO+Fe2O3

2Fe+3CO2__,其实际应用为__冶炼金属(或炼铁)__。

6.(xx南京中考)如图中A~I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是由一种或两种元素组成:

其中A、B、D、H均为单质;F可用作大棚蔬菜生产中的气体肥料;H在B、F、G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生成铜绿[铜绿主要成分为Cu2(OH)2CO3]。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

F__CO2__,H__Cu__。

(2)实验室常用E制取B,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2H2O2

2H2O+O2↑__。

(3)反应①和②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该基本反应类型是__置换反应__。

(4)写出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H2+Cl2

2HCl__。

7.(xx德阳中考)实验室中有一包由KCl、MgSO4和C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除去其中的MgSO4和CaCl2,得到纯净的KCl,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