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18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docx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

第四章

1、单项选择题

1.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在于

A.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

C.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D.它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商品的

A.价值B.使用价值

C.剩余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

3.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

A.交换价值B.价值C.使用价值D.抽象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7.资本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

 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2.单个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商品

 A.个别价值降低B.个别价值提高C.社会价值降低D.社会价值提高

1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之比B.不变资本之比C.固定资本之比D.流动资本之比

14.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A.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实行节欲

B.受两极分化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支配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

D.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省吃俭用的美德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17.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8.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9.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形式是

A.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2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2、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2.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表现为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D.自发地集中资源办大事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的矛盾

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是

A.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要高

B.产业资本周转要快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8.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中得知

A.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中

9.下列关于资本积累的叙述正确的有

A.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B.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D.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

10.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

A.资本周转的时间B.产品的使用价值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D.产品的价值

12.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有

A.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B.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C.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D.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

14.商品的价值量与

A.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B.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5.下列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识正确的有

A.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

B.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C.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三、判断题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

2.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

×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因此商品的价格必然与价值相一致。

×

6.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商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大,单位的商品的价值量就大。

×

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

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因此,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

四、连线题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

意大利:

多党制

英国:

两党制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页

材料二:

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

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三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

甲认为:

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

乙认为:

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

根据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1,我们发现材料2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BC)。

A.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各种不同商品使用价值千差万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B.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各种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C.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显然错误的。

D.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材料三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在于(AC)。

A.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

B.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可以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

C.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实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可能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宜)

2.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

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1)材料1中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AB)

A.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B.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C.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过的原理,我们知道(ACD)

A.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B.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C.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没有变化。

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

D.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3.材料为了筹备儿子的婚事,村民张三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盖新房、打家具。

张三找来了10个泥瓦工、2个水电工、3个木匠,并与他们议价决定工钱。

张三先找来了泥瓦工。

他们的师傅告诉张三,按照设计盖成新房,大约需要600个“工”,每个“工”要40元;整个新房建成需付工钱2.4万元。

张三接着找水电工。

水电工师傅告诉他,按照设计安装水电设备,大约需要10个“工”,每个“工”60元,整个水电设施完成要付600元。

张三听完,表示希望把工价降到40元。

水电师傅告诉张三,如果降到40元,那还用找水电工吗?

你找泥瓦工好了。

你看看他能不能做水电活。

张三听完,无话可说,同意了水电工的报价。

张三最后找到了木工。

木匠师傅告诉他,完成制定的家具件数需要60个“工”,每个“工”80元,整套家具打好收工钱4800元。

张三故伎重演,又搬出泥瓦工的报价,要求木匠降价,木匠师傅告诉张三,在我们那里,是个劳动力就能干泥瓦工,学一年就能当包工头,要成为木匠,光学徒就要三年,还白干不给钱。

我们的工钱能和他们一样吗?

(1)材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是(ABD)。

A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B.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AD)。

A.尽管泥瓦工、水电工、木工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生产原料、生产方法等是不同的,即各自从事不同的具体劳动。

但谈及工钱时,都不约而同地脱去职业外衣,把他们的劳动当作同一的劳动,这就是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B.因为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在工资量上不同行业所要求的不同,又说明了具体劳动存在差别。

C.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D.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4.某纱厂工人生产棉纱10斤,需要消耗棉花10斤,其价值为10元;还需要消耗机器设备和其他劳动资料,其价值为2元。

假定工人生产10斤棉纱需要花费6小时劳动,资本家购买雇佣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为3元。

经过工人6小时的纺纱劳动,10斤棉花变成了10斤棉纱。

这时棉花的物质形态变化了,它的使用价值也丧失了;但它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棉纱上去了。

同样,机器等劳动资料磨损部分的价值也转移到棉纱上去了。

假定工人6小时纺纱劳动创造新价值3元,因此,10斤棉纱的价值就等于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元)加上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3元)共15元。

这和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付出的价值一样多。

然而资本家让工人一天不是劳动6小时而是12小时,这样工人每天能把20斤棉花纺成20斤棉纱。

为让工人生产20斤棉纱,资本家需要购买20斤棉花,价值为20元;机器等等磨损的价值为4元,而购买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仍为3元。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12小时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6元。

生产过程的结果,20斤棉纱的价值计30元,而资本家预付的价值只有27元,其差额3元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1)结合材料,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ACD)。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C.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

D.如果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价值没有增殖,这个生产过程还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

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2)本材料中剩余价值率为(A)。

A.11.1﹪B.50﹪C.100﹪D.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