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2045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意义?

学科性质:

1)属于哲学门类

自然辩证法不专门研究某种特定物质的运动规律,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带有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特征,具有哲学性质。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

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属于交叉学科

与自然史、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学、技术学、创造学、科技社会学、科技管理科学、逻辑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有密切的联系。

4)综合性和开放性

研究对象: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的本质及其演化发展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

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4)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学习意义:

1国际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对科学知识,特别是对科学术语的基本了         

解程度;

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

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

基本了解程度。

2有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素,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改善知识结构,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3许多社会前沿问题都落入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视野,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4有助于发展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效抵制唯心主义、迷信邪教的影响。

5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

提高贯彻执行科技政策的自觉性,使科

研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执行和修正政策、评价技术后果等。

6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

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

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用辩证思维方法认识自然界

特征:

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p35)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存在的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4.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是:

生态系统是有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的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循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灾减灾;

生态自然观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1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

2生态自然界是和谐的自然界

3生态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5.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的特征、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队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的进步。

科学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民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

马思想认为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同事又是实际的财富,是人的生产力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

科学的这种生产力是人类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革命的力量、解放的力量。

科学知识的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其中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6.技术的本质、特征?

90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技术科学(工艺学)是一门完全现代的科学;

第三,技术在本质上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第四,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7.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8.科学发展的模式?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从分化到综合的趋势

2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P104

9.科学发展的外在动力?

外在动力一方面:

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

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如恩格斯谈到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条件是指出:

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随指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有力学的,也有物理的,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病是新的工具设计成为可能。

10.科学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服务社会的价值和造福社会的价值是外在价值。

自身的科学方法意义和科学思想意义对学科发展的价值是内在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当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时,其自我发展的指向和评价的尺度。

科学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真理性、创新性和审美性。

所谓真理性,即人识的正确性、真实性。

创新性要求科学认识有独到的发现,不能简单重复。

审美性是指科学对于和谐、清晰、简洁、完善等美的本质的追求。

科学显然不能完全在自我欣赏、自得其乐中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还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社的需要、目的和理想。

这就是说科学具有社会价值,社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目的和理想来确定评价科学的标准和尺度。

第一、  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社会要以“造福于人类”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科学的价值。

科学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科学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

其次,科学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改良人类的生命质量。

再次,利学是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前提。

第二、  科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从其它的不同侧面来描述,如实用性、经济件、伦理性等。

第三、  我们认为真理性、创新性、审美性等既是表述科学的内在价值的标准和尺度,同时也是表述科学的社会价值的标准和尺度。

11.技术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及相互关系?

1技术的自然价值:

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的效用价值是其主要成分,是在技术实践中,是以精确性、耐久性和低成本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技术的自然价值是价值中立的

2技术的社会价值:

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① 技术的经济价值② 技术的政治价值  ③ 技术的文化价值 ④ 技术的生态价值

关系:

技术价值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的基础,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

 

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同技术所在的环境条件分不开的。

技术价值中立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含有任何的价值价值判断,没有善恶和对错之分。

 

② 技术负荷价值论(辛普森):

技术是负荷价值的,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③ 技术价值折中论(阿诺德?

佩斯):

技术在一方面是中立的、无价值的,而另一方面却是有价值负荷的。

如:

机器本身是中立的,但机器的使用却是有价值负荷的。

  

④ 技术批判理论:

技术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列如:

芬伯格认为:

技术价值存在于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编码”)和社会属性(“人类控制”)的相互作用之中(“交叉域”),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为“斗争场景”,技术价值就是在这个“交叉域”范围内,经过“斗争场景”表现出来的。

12.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其各自内部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发展。

在今天,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举足轻重的力量,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能,但是科学技术并非是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而是不断与社会、经济、自然密切联系的。

所以,人类在创造了科学技术之后,无论是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还是促使其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工程。

只有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自然的发展实现协调,才能保证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现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在对科技、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认识下,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