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21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docx

第四章物理学革命

第四章:

物理学革命

第一节经典物理学的顶峰与危机

由于19世纪技术革命的巨大成功,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在当时的社会中洋溢着自信与陶醉。

就自然科学而言,经典物理学是19世纪末发展得最完善的学科。

牛顿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和典范,电磁现象也被看成是“以太”的机械运动,并利用力学原理来研究。

声、光、热、电、磁等各种自然现象都通过牛顿力学而得到解释。

经典物理学及其认识方法被视为科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最完美形式,似乎物理学的天空已经是阳光普照,未来的工作只是在若干部位作些小小的修饰或者将测量精度再提高几个数量级。

但是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无情的,在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几朵乌云,这些用经典物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正是科学革命的引路者。

b5E2RGbCAP

首先是迈克尔孙一莫雷实验的“零结果”。

按照牛顿力学的观点,波的传播是需要媒介的,比如空气就是声音传播的媒介。

测定声波的传播速度也是通过一个观察者和一个相应的参考系来完成的。

然而光波似乎比较特殊,当我们说真空中的光速是2.997925X108m/s时,我们并不清楚这个速度是相对于哪个参考系的。

但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要接受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是很困难的,于是人们设想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充满着—一种特殊的物质——以太,它充当地球和太阳之间引力和光的传播媒介。

按照常识以及经典物理学的推论,以太具有这样的性质:

它的密度为0,因为人在以太中运动并没有感觉到阻力;它是完全透明的,光波可以不受阻拦地传播;它又有很强的刚性。

以太的这种特殊性质,使寻找以太成为很重要的工作。

假如以太存在,那么既有自转又有公转的地球在以太中运动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应能感受到“以太风”,它相对于地球的速度约等于地球公转的速度u=30km/s。

迈克尔孙(A.A.Michelson,1852—1931>与莫雷(E.W.Morley,1836—1923>发明了一种于涉仪,能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来测量这个速度。

p1EanqFDPw

1887年迈克尔孙和莫雷开始他们的实验。

他们将干涉仪安装在很重的石台上以维持稳定,并将石台悬浮在水银里,使它能平稳地绕中心轴转动。

按照当时的设计精度,只要条纹有百分之一的移动就能被探测到。

他们连续观察了一年,但是实验结果是:

根本观察不到条纹的移动。

迈克尔孙和莫雷当时失望地宣布他们的实验“失败”了。

虽然以后不同的科学家(包括迈克尔孙本人>一再重复这个实验达50年之久,但结果依然没有改变。

由于这与经典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相抵触,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已经开始怀疑经典物理学的适用范围了。

DXDiTa9E3d

另一个问题是对黑体辐射实验的解释。

物体因为它的温度而发出的辐射称为热辐射。

所有的物体都向四周发出这种辐射,也从周围吸收这种辐射。

但有一类物体,不论它们的组成成分如何,它们在相同的温度下发出同样形式的光谱,这类物体的表面吸收所有的热辐射。

由于它们不反光,所以看起来是黑的。

实验室中使用的黑体是一个有一个小开口的空腔,空腔外面的辐射能通过小孑L进入空腔,经过多次反射后,能量几乎完全被腔壁所吸收,因此小孔的行为和黑体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给腔壁均匀地加热,那么小孔也将往外发射热辐射,它的特性应该和黑体辐射是一样的。

玻耳兹曼早就发现,黑体的辐射能力和它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而与黑体的形状、大小、材料没有关系。

1896年维恩(Wien,1864—1928>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一个经验公式,用来描述辐射的能量密度和温度、波长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维恩位移定律:

RTCrpUDGiT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随着黑体温度的上升,对应着它所发射光线的最大亮度的波长将变短,并向光谱的紫色区移动。

但通过与实验的比较,上述公式与实验结果在短波部分与实验曲线相吻合,在长波部分却低于实验值。

而且维恩本人也未对公式中两个常数A和B作出理论说明。

1898年瑞利(T.B.Rayleigh,1842—1919>与金斯(J.H.Jeans,1887~1946>开始严格按照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原理,从理论上来推导一个公式:

5PCzVD7HxA

<其中k是波尔兹曼常数,T是黑体的绝对温度)

他们所得的公式在长波部分与实验能较好地吻合,但随着频率的增加,经典理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了巨大的分歧。

在频率很高的时候,经典公式指出了无穷大的能量密度,而实验却显示出能量密度趋向于零。

经典物理的这一完全错误的预言,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缺陷,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紫外灾难”。

由于瑞利一金斯公式是严格按照经典理论推导出来的,所以它的失败注定会引发物理学的革命。

jLBHrnAILg

事实上19、20世纪之交的经典物理学已是危机四伏,1895年伦琴(W.K.Rontgen,1845~1923>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A.H.Becquerel,1852—1908>发现了铀的放射性,1897年J,J汤姆逊(J.J.Thomson,1856~1940>发现了电子。

这些发现猛烈地冲击了牛顿力学的物质、能量、运动等基本概念。

面对这些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新问题,许多科学家震惊不已,有的人设法进行一些修修补补,但总不能奏效。

有的人则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

20世纪的科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的。

xHAQX74J0X

第二节相对论的诞生

2.1拯救以太

一条简单的解释迈克尔孙一—莫雷实验的途径是,假设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的所有方向上光的速度都相同,并且就是c。

但是这样的结论不能与伽利略的速度变换公式保持一致,并且从当时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看也过于荒诞。

假如测得的光速与观察者的运动无关,那么所有的惯性系对光的传播都是等效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任何实验能明确指出的独特的惯性系,即以太的存在。

然而牛顿力学必须借助以太才能解释电磁现象。

为了解释迈克尔孙一莫雷实验所得的“零结果”,而又保留以太参考系,爱尔兰的物理学家菲兹杰拉德(G.F.FitzGerald,1851—1901>和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E.N.Lorenz,1917一>都独立提出了收缩假说,即物体在以太中运动时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要收缩,收缩的比率为:

LDAYtRyKfE

如果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了,那么时间也会相应地缩短,所以t1=t2,也就观察不到干涉条纹的位移了。

在当时,收缩假设也是近于荒诞的假说了,因为这个收缩不是任何力作用的结果,而只是表现为运动的一种伴随效应,但洛伦兹仍然大胆地将这个假说应用于它的电磁理论中。

在提出收缩假说之后,洛伦兹进一步探讨了以太和地球的相对运动对其他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影响。

经过数年的努力,他在1904年得到一组新的数学关系式,运用这组关系式后,麦克斯韦方程的形式在相对于以太静止的坐标系和相对于以太运动的坐标系中都是一样的,这组关系式被后人称为“洛伦兹变换”。

Zzz6ZB2Ltk

在洛伦兹的新理论中,相对性原理是成立的。

一个观察者不管他是静止于以太的系统中,还是在相对于以太作匀速运动的系统中,观察到的电磁现象都是一样的,他完全没有办法将这两种状态区分开来。

这样,通过洛伦兹的努力,人们对以太的认识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即对于描述物理过程来说,以太已经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了。

以太理论的高度发展,结局却是使它不再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了。

然而洛伦兹仍然迷恋于“以太处于绝对静止的”的假设,以至于他认识不到已经被自己所证明了的“存在有无数个等价参考系”的物理价值。

dvzfvkwMI1

与洛仑兹不同,作为数学家的彭加勒(J.H.Poincare,1854—1912>却提出了"相对性原理”。

他清楚地看到洛伦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参考系在数学上描述的等价性,事实上就意味着相对性原理的正确性。

“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之一,它可以表述为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其形式保持不变。

彭加勒是在1904年圣路易斯国际技术和科学会议的讲演中首次提出这一原理的。

根据这一原理,“物理现象的定律对一个固定的观察者和一个相对于它作匀速运动的观察者必定是相同的。

这样一来,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识别我们是否做这一运动的手段。

”rqyn14ZNXI

彭加勒不仅提出了相对性原理,他还提出过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假设:

“光速不变原理”。

他说,如果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光速,或者在不同的方向上的光速不同,那么测量光速就成为不可能。

毫无疑问,到1903年前后彭加勒手头已经具备了创立狭义相对论的所有必需材料,目为他囿于经典物理学观念的束缚,以至于未能将自己的新思想进一步提高,这对他来说确实是一件憾事。

EmxvxOtOco

2.2狭义相对论及其推论

狭义相对论确立的标志是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于1905年6月完成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当时,爱因斯坦认识到洛伦兹收缩和“地方时”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技巧,也:

不是物理上的幻觉,而正是触及到了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本质。

在论文中,爱因斯坦写道:

“没有任何已观察到事实的特性符合于绝对静止的概念……对力学方程成立的所有坐标系来说,相应的电动力学和光学方程也成立。

……下面我们用了这些假设(我们以后将称为相对性原理>,同时引出另一个假设——个初看起来与上—个假设不相容的假设——光在真空中以速度c传播,其值与发光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

这两个假设完全足以在静止物体的麦克斯韦理论基础上导出运动物体电动力学的简单而又一致的理论。

”SixE2yXPq5

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两条假设:

(1>相对性原理:

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2>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内,自由空间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c。

基于这两个公设,爱因斯坦导出了洛伦兹变换方程,再由这个方程出发必然得出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的收缩、运动时钟的变慢等结论,并得出了新的速度合成公式。

6ewMyirQFL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爱因斯坦导出的变换方程与洛伦兹本人提出的数学关系式基本一致,但两者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洛伦兹提出的数学关系式仅仅是一种数学技巧,他本人并不清楚它的物理意义。

而爱因斯坦得到的变换方程却是由两个公设严格导出的,它包含着时空观的重大变革,彻底否定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以及时间和空间毫不相干的传统观念。

kavU42VRUs

根据狭义相对论,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推论:

(1>同时性是相对的。

在一个惯性系中所观察到的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看来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

所以同时性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y6v3ALoS89

如果两个事件在某一个惯性系中的同一时刻t在不同地点x1,x2,发生,那么在另外一个相对于这个惯性系以速度v,作匀速运动的惯性系中来观察的话,则两个事件是在不同的时间发生的:

M2ub6vSTnP

(2>运动着的物体在它的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将会缩短。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该物体长度的测量值为最大;当它相对于观察者以速度v运动时,在它的运动方向上,该物体的长度的测量值是原来的

倍,而在与它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物体的大小不受影响。

0YujCfmUCw

(3>运动着的时钟将会变慢。

当一只钟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钟是走得最快的,当它相对于观察者以速度u运动时,可测得该钟的时率只有原来的

倍。

eUts8ZQVRd

(4>运动着的物体质量会增加。

将相对论中的速度合成公式应用于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运动物体的质量变化:

sQsAEJkW5T

狭义相对论所得出的最有影响的推论当属质能方程:

E=Mc2。

这个方程是在爱因斯坦完成相对论论文之后3个月即1905年9月在《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

》这篇论文中提出的。

在这篇不到3页的论文中,爱因斯坦轻而易举地解释了放射性元素放出巨大能量的原因,为以后人类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GMsIasNXkA

狭义相对论的很多推论现在已经得到了证明,比如通过加速器可以测量到高速运动的粒子的寿命延长了,质量增加了。

TIrRGchYzg

2.3广义相对论及其实验验证

狭义相对论描述的都是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但在自然界中惯性系毕竟只是特例,惯性系的这种特殊地位正是狭义相对论的局限所在。

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在完成狭义相对论之后就已觉察到了。

为了将相对性原理加以推广,他在190?

年的论文《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中提出了广义相对性原理,即自然定律的表达式在任何参考系中都保持一致,不管这种参考系是惯性系还是非惯性系。

7EqZcWLZNX

现成的非惯性系就是加速度系。

爱因斯坦由此联想到伽利略早就发现的基本事实,即一切物体在同一引力场中都具有同样的加速度;物体的引力质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相等。

爱因斯坦由此设想在一个空间范围很小的引力场里,引入一个相对于它作加速运动的参考系,那么物体就会像是在没有引力的空间里那样运动,这样引力场就与同参考系相当的加速度在物理学上完全等价了。

这一原理就是等效原理。

爱因斯坦称发现等效原理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思想”。

经典物理学认为,一个没有受力作用的物体的运动(惯性运动>与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相同的。

前者在惯性系内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后者则是曲线路径上的运动,因而是非匀速的。

根据等效原理,这个差别就不存在了。

因为只要过渡到某一加速参考系,我们就可以把惯性引起的匀速直线运动变为一个曲线的加速运动,而不可能将此加速运动与引力场所产生的运动区别开来,反过来也一样。

这个问题的解决,使人们能摆脱掉绝对空间的概念。

lzq7IGf02E

爱因斯坦在建立引力场中物体的运动方程时却遇到数学上的困难。

在关键时刻爱因斯坦的同学、数学家格罗斯曼(M.Grosmann,1878—1936>帮了他的大忙。

他们用黎曼(G.F.D.Riemann,1826—1866>几何作为时空模型,用张量分析和曲面几何为工具建立了引力场的度规理论。

经过艰苦的摸索和多次的失败,终于在1913年共同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这篇论文,其中的物理部分是由爱因斯坦执笔,数学部分则由格罗斯曼撰写。

至此,广义相对论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

在这里,用来描述引力场的不是标量,而是度规张量,即要用10个引力势函数来确定引力场。

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zvpgeqJ1hk

广义相对论表明:

在有引力场存在时,时空是弯曲的黎曼空间,弯曲的程度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密度越大,引力场越强,空间弯曲得越厉害。

这样就可将引力看作是弯曲时空本身,而不再是物体相互作用下的规律。

物质造成了时空的弯曲,弯曲又决定了引力场内物体的运动,所以说广义相对论的实质是引力理论。

NrpoJac3v1

广义相对论有着优美的理论体系,但它毕竟离现实太远,一般的学者都无从理解如此深刻的内容。

为了证明广义相对论的真理性,爱因斯坦首先通过计算说明了水星在近日点的进动这一困扰科学界多年的难题。

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

按照牛顿的引力理论,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水星的运动轨道将是—一个封闭的椭圆形。

但实际上水星的轨道并不是严格的椭圆,而是每转一圈它的长轴也略有转动。

长轴的转动就称为进动。

水星的进动速率是每一百年1。

33′20"。

进动的原因是由于作用在水星上的力,除了太阳的引力(这是最主要的>外,还有其他各个行星的引力。

后者很小,所以只引起缓慢的进动。

天体力学家根据牛顿引力理论证明,由于地球参考系以及各行星引起的水星轨道的进动,总效果应当是1。

32′37"/百年,而不是1.33′20"/百年。

二者之差虽然很小,只有43"/百年,但是已在观测精度不容许忽略的范围了。

水星的进动是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发现的。

他在发现海王星的启发下,大胆地提出这种现象是由于一颗未知的水内行星对水星的摄动引起的。

同年便有人宣称发现了水内行星。

并起名为“火神星”,—时间掀起了寻找火神星的热潮。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此梦一直未圆。

于是人们设想各种因素来解释这种复杂的进动,但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理论。

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指出,水星在近日点的进动,是由于在太阳这颗巨大星体周围的空间造成的弯曲引起的,并计算出水星每百年有43.03"±0.03"的进动。

1nowfTG4KI

对水星进动的解释仅仅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应用。

一个理论要得到承认,必须给出一些可供检验的预言。

爱因斯坦根据引力场中空间的弯曲指出,光线在通过太阳边缘时将发生1.75"的弯曲。

1919年5月29日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A.Eddington,1882~1944>和克罗姆林(A.C.C.Crommelin,1865—1939>分别在非洲和南美洲观察日全食时太阳附近恒星位置的变化,得出光线通过太阳边缘时分别弯曲了1.6",0.31”和1.98"±0.12”,充分证实了爱因斯坦所作的预言。

消息传来,立即震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爱因斯坦也随之声名大振,身价百倍。

此后广义相对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如在引力场中时钟变慢而引起的光谱红移,以及雷达回波经过恒星引力场后的延迟等。

fjnFLDa5Zo

2.4相对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革命,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等物理现象的认识。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

由于它打破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长期束缚,对于人类认识思想和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tfnNhnE6e5

对于相对论在科学中的地位,玻恩(MaxBorn,1882—1970>是这么评价的:

“1905年诞生的狭义相对论可以公正地看作是科学中古典时期的结束和新纪元的开始。

因为一方面它是以牢固确立的古典物质概念(认为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是连续分布的>和自然界因果律(或更确切地讲是决定论>的概念为出发点,但另一方面,它却又导出了革命性的空间和时间概念,给牛顿所建立的传统观念以决定性的批判。

这样狭义相对论就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认识自然现象的新途径。

这在我们今天被看成是爱因斯坦最杰出的功绩,这个功绩把他的工作与他前人的工作区分开来,把现代科学同古典科学区分开来。

”HbmVN777sL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在于:

(1>它维护了实在论在科学中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承认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在谈到相对论时他说,“过去人们认为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消失后,至少还有时间和空间,而现在当物质消失时,则连时间和空间也没有了。

”这表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甚至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2>它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辩证性。

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中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静止的,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空不再是独立的,它与物质的分布和运动状态有关,从而揭示了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本质。

V7l4jRB8Hs

第三节量子物理学的建立

3.1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

自从黑体辐射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之后,许多科学家都力图从理论上对辐射问题作出说明,虽然大家提出过一系列的数学公式,却总是与实验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维恩的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相符,瑞利一金斯的公式在长波部分与实验相符,但没有人能说明整个波谱上的辐射。

从1895年起,德国柏林大学的教授普朗克(M.Planck,1858-1947>也开始关注黑体辐射问题。

他目睹瑞利和金斯将两个热辐射定律结合成一个后在短波范围内出现的荒谬结论,于是他决定从另一条途径出发将斯蒂芬一玻耳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结合。

通过对几个定律的比较,再结合新的实验事实,普朗克凑出了一个新的公式:

83lcPA59W9

在1900年10月19日德国物理学会的报告会上普朗克公布了他的最新公式。

当天晚上他的同事鲁本斯就对这个新的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在每一点上都与实验非常地吻合。

当处于低频波段时加≤kT,那么分母中的指数函数可以展开为hv/kT的幂级数,并略去高次项就得到:

mZkklkzaaP

即瑞利一金斯公式。

当处于高频波段时hv≥kT,那么分母中的指数项远大于1,所以分母中的1可以略去,这样就得到:

AVktR43bpw

实际上就是维恩位移公式。

这说明普朗克的公式已经包含了他们两者的公式,并且给出了两者之间的过渡方式。

新的分布律的成功反而使普朗克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他知道这个公式是他凭借直觉从其他公式中拼凑出来的,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解释,空腔中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是由腔壁中的电子在热激发下振动时产生的。

腔壁中振动的电子在它们的运动逐渐减弱时,会连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

但瑞利一金斯就是根据这个假设来推导辐射公式的,显然不能再从这个角度着手了。

为了寻找隐藏在公式后面的物理事实,普朗克进行了8周的艰苦工作。

在利用经典理论失败后,他终于向经典能量均分原理提出了挑战,提出了—个革命性的假设:

每一个自然频率为v的线性谐振广只能够不连续地吸收和释放能量,能量值必须是最小能量值hv的整数倍。

普朗丸把这最小的能量值叫做个能量子。

这就是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这一假说深刻地揭示了热辐射能量量子化的物理本质,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发表的《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沦》—文中阐发了能量子的观点,并给出了完整的普朗克公式,现在这一天被视为量子物理学诞生的日子,ORjBnOwcEd

3.2光量子理论与波粒二象性

虽然普朗克公式能与实验结果较好地吻合,但因为能量子的概念与传统的理论格格不入,所以普朗克的工作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遭到种种非议,以至于普朗克本人也对能量分立的假没表示怀疑。

他自已称他的能量子假说是一个“绝望的行动”,并且在以后的10多年中。

多次地从自己的理论倒退,并企图重新从经典理论来解释辐射。

这样经过15年的徘徊,到1915年他才最终认识到量子理论的重要性。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墨守陈规,爱因斯坦与玻尔(N.H.D.Bohr,1885—1962>等人就率先看到了量子理论的重要价值并将它发扬光大。

2MiJTy0dTT

最初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时候发现,当两个电极中的一个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两个电极之间的放电就比较容易。

后来证明紫外线是由于促使阴极表面发射电子而使放电比较容易的,电子在光的作用下从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就称为光电效应。

gIiSpiue7A

当时人们在研究光电效应时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1>单位时间内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也就是说入射的光越强,产生的光电子越多。

(2>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V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

初动能是指当阴阳极之间的加速电压为零的时候,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时的动能。

它可以通过加一个反向电压来测量,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光电子流降低,当它刚好等于零的时候,这个电压称为遏制电压Vs,它和电子电荷的乘积eVs就是光电子的初动能。

实验表明,这个初动能(也就是遏制电压>的大小只和入射光的频率有关,同一种入射光,强度增大或变小,都不会影响这个遏制电压的大小。

这和传统的波动理论是相违背的。

uEh0U1Yfmh

(3>不同的金属产生光电子时都对应有一个最低频率V0,低于这个频率时再强的光也不会产生光电子。

也就是说,对于某个金属,很弱的紫光能打出光电子来,而很强的红光则不能打出光电子来。

可是根据经典理论,光的能量正比于光的振幅即强度,而与光的频率无关。

所以在对以上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时经典理论就显得束手无策。

IAg9qLsgBX

1905年爱因斯坦对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进行了推广。

他提出,光子不但具有能量hv,而且还与粒于一样具有动量p=h/λ,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利用光量子假说可以圆满地解释光电效应。

按照光量子假说,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每个光量子的能量要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克服电子的逸出功,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

微弱的紫光虽然数目比较少,但是每个光量子的能量却足够大,所以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很强的红光,光量子的数日虽然很多,但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不够大,不足以克服电子的逸出动,所以不能打出电子来。

把光量子化以后,他很容易地就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这些奇特现象,并得出了爱因斯坦方程:

WwghWvVhPE

爱因斯坦将光看成是不连续的一份一份的光子,而光子的能量义是通过光的频率来定义的,这样光就同时具有粒子和波两种特性,从而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