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439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docx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探究

第一章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次灾害的发生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特别是2008年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逐渐加大,已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武警部队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随时准备执行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抗灾等任务。

近年来,武警部队不断加强应急保障力量建设,成立了应急保障分队,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南方特大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抢险救灾任务,今年又参加了雅安大地震的救援工作。

在完成遂行任务中,各级后勤部门非常关心官兵的饮食供应。

军需部门作为饮食保障工作的主要单位,必须圆满完成自然灾害条件下的饮食保障工作,确保官兵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实现在自然灾害条件下饮食营养安全保障,是目前武警部队各级军需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二章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2.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以自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也就是那些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以下种类,如下表。

自然灾害分类

种类

名称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

生物灾害

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

天文灾害

天体撞击,太阳活动等。

其他

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

我国自然灾害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

自然灾害根据形成的过程可分为缓发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自然灾害。

当致灾因子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几秒钟表现为灾害行为,如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被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

这类灾害的共同特点是:

(1)它们都带有一定的突然性,运动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短;

(2)频繁地在全球各地发生且其发生的具体位置很容易确认;(3)会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4)一次性释放的能量量级高,对局部具有摧毁性的破坏力。

当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故称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这类灾害共同的特点是:

(1)总体运动速度较慢,延续时间长,具有较大范围的区域性和地理背景的特殊性;

(2)初期不容易确定灾害损失的严重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发展为极其惨重的灾害,并产生难以恢复的后果。

2.2自然灾害的特点

2.2.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

突发自然灾害通常是在无法准确预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受灾地点和时间的不可预知性,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的估计灾害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

灾害一旦升级,所释放的巨大破坏能量往往会通过传导机制迅速蔓延,引起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更大的危机,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2.2.2破坏和风险兼顾性

在洪水、地震、台风、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不仅人员会出现伤亡,而且经常造成房屋、公路、桥梁等建筑物受损乃至倒塌现象,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损害。

而造成灾害的自然变异程度,一般在变异强度越大,频次越高,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就越严重,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一个地区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的人员和财产越多,可能遭受潜在的损失就越大。

自然灾害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就越大,破坏程度越高。

2.2.3灾害时空分布的相对确定性

中国幅员辽阔,致灾因子多样,孕灾环境复杂,因而自然灾害类型也非常之多,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在中国都有发生。

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水灾、台风、低温冷冻、雹灾、雪灾等气象水文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其中,又以干旱、水灾、地震、台风四种灾害的影响最大。

如洪涝灾害一般发生在流量较大的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地势比较低洼。

洪涝发生的时间与中国东部季风的雨带进退密切相关,还常受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影响而发生大水。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云南、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青海、宁夏、甘肃南部、新疆西北部以及华北各省,而东北、华南、和海南地区地震分布较少。

因此,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规律性,灾害时空分布的参数应该是确定的。

第三章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的特点及要求

研究武警部队参加自然灾害救援的饮食保障,要从客观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要立足于快,着眼于动,适应于变,做到既能保障部队机动作战,又能在机动中实施保障。

3.1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具有的特点

3.1.1任务艰巨,物资筹措难

抢险救灾任务对饮食保障的要求高,单位时间内的保障需求大,准备时间短,保障难度大。

任务部队军需部门必须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保障能力,保障任务一旦明确,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资筹措,确保能够紧急出动,快速到位。

由于时间紧,各部队虽有比较完善的饮食保障战备方案,但由于饮食保障物资需求大,实物储备少,储备品种不对路,致使方案难以落实。

而灾区资源此时相对匮乏,所需物资难以筹措,部队饮食保障难以正常开展。

3.1.2时间紧迫,精确保障难

灾害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部队在受领任务时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等实际情况。

一是受领任务、筹措物资时间紧。

为了与自然灾害抢时间、争速度,部队往往在受领任务后迅速出动赶赴灾区,允许后勤部门准备的时间短,后勤部门经常处于边遂行保障边筹措物资的状态;二是物资请领、调配、运输时间紧。

在灾害发生的初始阶段,由于部队所掌握的灾害信息不完整,对于物资的采购存在着不适用或用不着等情况,加之部队所储存的物资、器材无法满足任务消耗需求,须快速向上级机关请领、调配物资。

对于物资的输送,因灾区道路损毁、交通拥堵,为了将物资、器材快速前运,运输部门面临的压力大、任务重。

3.1.3环境复杂,热食保障难

自然灾害发生后,道路的中断、地形的限制、次生灾害的不断发生,致使饮食装备难以展开,热食保障比较困难。

目前部队野战热食保障主要是采用汽油炉、炊事拖车制作热食,也有少量自加热食品,但现有野战炊事装备还不能做到全天候、全地域热食保障,受水源、气候、装备性能、展开环境以及炊事员技术等因素制约,实施热食保障有时仍需“看天吃饭”。

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灾区道路被严重破坏,震区通讯中断,信息不畅,天气恶劣,大型饮食装备和运输车辆难以随部队跟进,实施有效保障。

救灾部队进入灾区数天,都没有能够及时吃上热食,在任务初期只能采取携带压缩干粮的方式进行保障,官兵体力难以迅速恢复,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

3.1.4劳动强度大,全面营养供应难

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主要负责灾区道路的抢修、次生灾害的排除、人民生命财产的抢救等任务。

作业环境差,强度大,官兵机体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据专家统计,汶川抗震救灾部队官兵患骨关节肌肉疾病的概率较高,腰肌劳损的发生率高达57.4%。

贴近实战的劳动强度,需要全面多元的营养供给,这对饮食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5兵力投送多,饮食质量保障难

现阶段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在现有高科技救灾手段、设备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多采用大兵力投入,快速遏制灾情发展。

在重点地域、险段,不断充实救灾力量,加之频繁地调动,使野营难以做到精确保障。

一是兵力投送多,任务分散,保障地点难确定。

随着抢险救灾的全面展开,救灾部队兵力呈现出分散和集中两种态势:

抢救、转移受灾群众,多以班、排分组进行,兵力分散到各个群众居住点;防护重要设施、保护大量人员财产、排除急难险情,兵力多以支队(团)、大队(营)为建制,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处置。

对于营房部门则需合理选择保障地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其它。

二是处置难度大,分批轮流作业,保障时间难精确。

对于防护重要地段、排除重大险情的部队,由于作业面限制等原因,可能采用多个突击组轮流持续突击作业的方法,这就要求保障部门全天候、全时段给予突击部队充足保障,保证突击部队快速恢复体力,保持持久的战斗力。

三是任务分工不同,处置阶段不同,野营保障方向难确定。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联指综合调动各种救灾力量实施救援,由于任务分工的不同,在同一阶段可能有多个兄弟单位的救灾力量临时纳入本单位的保障工作中,这种临时变动给部队后勤部门带来数量上的挑战,使部队的保障方向由单一变为多元。

3.1.6协同任务复杂,统一保障难

由于部队的迅速行动和大量集结,几乎所有保障工作同时展开,仅军需方面既要修订方案,拟制计划,明确目标,又要与地方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紧急筹措物资、建立储备、实施供应。

在一定地域内集结的部队多,协调单位多、事项多、层次高等特别明显,造成协同任务复杂,统一保障难度大。

如果组织协调不到位,就会出现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地点不清楚、保障时机难掌握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保障目标的实现。

3.2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的要求

3.2.1参与自然灾害救援对饮食结构的要求

饮食结构,指饮食的种类构成。

处置自然灾害对饮食具体要求是:

一是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携带的野战食品或干粮;二是尽力满足热食供应,确保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保证官兵迅速恢复体力和增强体质;三是

参与自然灾害救援

能满足官兵在频繁机动的艰苦条件下需要的饮食;符合国家经济和资源条件,兼顾生活习惯;热食原料来源广,制作工艺简单,品种花样多,便于加工调剂生活。

在紧急情况下,难免发生保障跟不上的现象。

我军现行的单式包装干粮、肉菜类、水果类罐头等野战食品质量低,包装笨重,不易开启,且适口性差,明显不能适应救灾前线的需要。

3.2.2参与自然灾害救援对饮食装备的要求

饮食装备,指用于加工、储存食品、饮水的设备和器材。

是部队快速反应和饮食快速保障的基础,是部队“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饮食保障力的重要要素。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任务特殊性,工作和保障环境恶劣,这就对饮食装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一,轻便、小型。

即饮食装备的体积要小、重量要轻。

发展轻便、小型的饮食装备是自然灾害救援的客观要求。

一是部队任务紧急,受命突然,机动方式多样,一部分装可能无法用车辆运到。

二是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通常环境已受较大破坏,大型、重型运输装备无法通行。

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山体滑坡、公路损坏、交通阻断,大型的饮食装备无法运至一线。

第二,生存能力强。

饮食装备的生存能力,是指当饮食装备在恶劣的环境中破坏时,能保持和迅速恢复其性能的能力。

自然灾害救援的地理条件通常较差,高原低温、缺氧,野战炊事车发动机功率降低,启动困难,饮食装备易冻坏;热带、林区及驻地偏僻、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和沿海地区气温高、潮湿、水土盐分大,装备易锈蚀、老化。

因此,饮食装备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三,综合配套,功能齐全。

饮食装备的整体功能是各种饮食装备有机结合的结果,没有系列化的饮食装备很难适应应急救援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传统的、单一的饮食装备已难为部队提供可靠的饮食保障

3.2.3参与自然灾害救援饮食保障方案的要求

饮食保障方案,指针对部队的战斗行动,实现制定不同情况、不同任务的饮食保障计划和措施,并从思想、组织和物资上做好充分准备,以适应部队的饮食需要。

这是搞好饮食保障的基础。

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不同的气候区,不同的天候季节,不同的地形条件,对饮食保障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多种保障方案,适时变化组织形式,有相应的机动能力,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进行饮食保障。

适时变换饮食保障的组织形式,就是要根据部队作战任务的随机变化,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或以支队(团)、中队(连)为单位集中保障,或以班、排、单兵组织分散制作,灵活机动地进行组织。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部队就餐时机、昼夜变化、季节天气变化、地形条件变化等情况,适时调剂饮食的品种和花样,以满足战士对饮食的需求。

第四章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居安思危”是古人留给我们在和平年代警示自己不忘危难的话。

在对前几次诸如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等行动中饮食保障方面有关经验总结的文章加以研读后,联系一些基层反馈回来的意见,产生了自己对武警部队未来饮食保障走向的思考。

4.1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平时制定的预案和现实联系不紧密、不周全,实践时是一定会显出其弊端并付出代价的。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初期,由于有的部队饮食保障预案制定的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灾区的社会、经济、地理、气候等条件,部队与作战指挥部门、地方政府组织协调存在漏洞,造成饮食保障无法及时、有效造成饮食保障无法及时、有效。

4.1.2饮食保障人员能力不够强

在汶川抗震救灾中,饮食保障技术人员的缺乏,部分官兵对大量新装备不会用、不会修、误操作等问题,成为制约部队大规模饮食保障的瓶颈。

目前配发部队使用的饮食装备主要有XCT-97式炊事车,汽油炉、汽油灶。

当炊事车出现问题时,因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炊事车基本上成了废品,累赘。

还有汽油炉因没有足够的零部件,使用受到了限制。

比如一个汽油灶只配发一根皮管,而皮管在使用时,很容易破裂,而市场上又很难买到,从而造成汽油灶无法正常使用。

饮食装备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了使部队执行任务时能够在饮食制作方面比不用装备更快捷、高效和规范化。

饮食装备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是有帮助的。

但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行动中,部分饮食装备存在故障率较高、维修任务重、部队自身修复能力比较弱的问题。

这就使饮食装备从应该利于部队作战的积极地位,变成了现实中需要部队多抽出人手、精力来进行特别维护的消极累赘。

为提高武警部队作战饮食保障的可靠性,必须加强以装备使用可靠性为中心的饮食装备建设。

真正做到操作简单,技术难度不高,大众稍经培训都能使用;便于维修,军地结合性好,地方技术人员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理,小毛病操作者便可排除;易于保养,平时保养过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4.1.4饮食保障供应平台欠缺

缺乏军地饮食物资供应的保障平台。

武警部队在处置大规模自然灾害时,后勤保障方面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物资的供应问题。

因为处置自然灾害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过程,救援部队、受灾群众在重建家园时,各种物资的消耗一直持续着,灾区还没有自我生产的能力,外界还承担着物资运输与供应的任务。

抗震救灾期间,在道路塌方和随时可能发生强烈余震的恶劣环境下,面对每日十几万官兵和部分受灾群众的饮食保障任务,物资的筹措和前送问题一直是武警部队处置大规模自然灾害饮食保障的焦点和难点。

未来战场更加复杂,物资消耗大,仅靠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力量是无法满足作战需求的,必须建立军民融合饮食保障物资供应模式。

而部队在与灾害作斗争,拯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救灾部队和人民群众互帮互助,军民团结,为建立军民融合饮食保障物资供应模式提供了群众基础;部队物资利用市场流转渠道,实施民储民藏,关键时刻靠社会物流体系开展运输供应。

不仅节约了成本,建立军民融合饮食保障物资供应模式的做法还兼顾了高效、快速、科学便捷等特点。

4.1.5应急物流体系落后,饮食装备前运缓慢

应急物流体系落后,饮食装备前运缓慢。

在我国,应急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冲突的应急储备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相对于地方而言,部队专业队伍更加缺乏。

同时,由于运输工具落后,部队大型饮食装备的前送主要采取公路机动和铁路运输两种形式。

自然灾害的发生,输送通道的阻断,饮食装备难以及时配送分发,给部队饮食保障带来巨大困难。

4.1.6饮食卫生安全保障难度大

饮食卫生保障难度大。

自然灾害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食品的关注首先是它的有无、数量、能否及时得到。

由于“饥不择食”,在此期间人们意识上的食品卫生位置相对后移。

但是由于灾情的严重破坏使得在灾区官兵就餐环境差,食品加工环境条件差,食品保藏难度增加,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等,官兵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威胁。

4.2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制度层面

应急保障预测不准确,保障方案、储备体系不完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地武警部队陆续调往灾区,保障兵力增大,情况变化莫测。

武警部队共出动X个总队(师)、4X个警种部队X余名官兵开赴四川受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这些部队来源复杂,信息掌握不全,分布在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点多、线长、面广,这就使总部指挥部难以协调运作,总部后勤部与各个部队之间难以建立保障关系并实施保障。

同时,部队对灾害的预见性不高,之前没有制定完整的应急保障预案,对军需物资的储备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体系,使得灾害发生后,军需保障不能立即满足部队的需要。

4.2.2人员层面

目前,部队炊事人员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爱岗敬业不够、荣辱观念淡薄,对从事炊事工作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受传统的价值观影响,不少士兵在新兵训练结束后选择不愿意去炊事班工作,认为只有参加军事训练,学会擒拿格斗等专业技能,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认为自己来当兵又不是来学烧饭做菜的,缺乏对炊事工作的热情。

而在部队一些连队有些战士犯了错,往往就让战士到炊事班去帮厨作为对战士的惩罚,对其他炊事人员的工作积极起到了消极影响,缺乏对炊事工作的正确认识。

4.2.3硬件层面

因为饮食装备更新速度较慢,部分装备的性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下的需要,例如:

S02-200野战主食加工车是按海拔2500米额定工作高度设计的,在高原地区无法正常工作;各型炊事挂车转弯半径大,对道路要求高,机动性差;XCM93面包车身长达到29米,转弯困难,且自动化设备多,故障率较高;高原部队现配发的压力锅、汽油炉较重,又缺少配套的携行具,携行困难,其中汽油炉体积较大,主要适用固定灶使用,难以适应恶劣环境;单兵小炊具在抢险救灾时紧张的工作情况下使用不方便。

目前好多部队的饮食保障,仍停留在“埋锅造饭”的水平上,饮食保障耗费时间长,燃料消耗大,食物不易成熟,饭菜质量差,大大降低了饮食保障的质量和效率,不利于抢险救灾工作条件下的热食保障。

在单兵野战饮食装备中,还没有适合野外环境下使用的单兵餐具。

还有一些部队急需的饮食装备没有配发到位或装备很少,如XCJ2002-900野战主食加工车、XCZ2002-300自行式炊事车、EQ1118GA食品冷藏车、面包加工车、主食加工车、食品保温车等大型饮食装备。

第五章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饮食保障的对策

军需饮食保障预案要明确抢险救灾期间饮食保障的方式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一有任务,稍加修改或不需修改即可运用。

同时要注意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尽量把问题考虑得全面、仔细,把应急预案做全、做细、做实,达到“拿出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干”的要求。

5.1建立应急饮食保障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为适应未来处置突发事件作战部队机动饮食保障要求,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机动饮食保障体制。

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改革。

一是在一些特殊地区建立武警部队饮食供应站或者加强与社会化保障机构的联系。

在处突饮食走向社会化保障以后,要给以政策优惠,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军地通用物资的储备任务。

在部队行动紧急,机动前来不急补充,或者为避免物资倒流,节省运力,减少部队分散补给的麻烦,可由其担任部队行军途中的物资补给任务。

二是建立配套的法规体制,做到有章可循,确保有据可依。

法规制度必须有利于提高机动饮食保障效益,要明确饮食供应的标准、数量、质量、包装以及供应技术;供应形势则以成品和半成品为主。

三要建立责任区协调机制。

抢险救灾部队数量多、建制关系复杂,饮食保障协同困难,联指联勤部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各责任区内不同建制、不同兵种、不同任务、不同大小的单位,实地了解饮食保障需求,疏通保障渠道,协调解决饮食保障有关问题。

三是建立军地协调机制。

除了要加强后勤饮食资源与设备的保障供应,更要加强对军地保障资源、保障需求等情况的相互了解,此外也要作好对道路通行、交通运力、油料储备供应和医疗防疫力量等的掌握了解,配合后勤饮食保障,以便更加有效地发挥军地一体化保障效益

5.2加强饮食保障人员培训

注重炊事人员技能培养,增强饮食保障能力。

一是着眼实战,科学拟制训练计划。

以大纲和上级训练指示为依据,结合本部队所担负的任务、训练基础和地理环境等,科学制订训练计划,按照实战要求设置训练课目。

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进行应急饮食保障演练,全面提高部队在各种艰苦环境、复杂条件、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保障能力。

二是提升饮食保障人员的思想层次,提高军队饮食保障人员荣誉感。

目前,部队炊事人员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爱岗敬业不够、荣辱观念淡薄,对从事炊事工作的荣誉感不强等实际情况。

因此,着重培养炊事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荣誉感对于全面提高部队炊事员队伍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3完善饮食保障装备设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自然灾害条件下武警部队救灾任务转换频繁,对饮食保障机动能力要求高。

机动保障关键环节是硬件,饮食装备是提高机动保障能力的重点。

因此,武警部队在进行新装备的研发时,一要提高保障装备机动性能使其向小型化、轻型化、方仓式和模块化发展。

二是要注重饮食装备的配套建设,不断完善现有饮食装备体系。

三是增加特殊地理条件和特殊作战样式下所需的饮食装备品种。

研发小型净水器材、运水储水车、小型炊事灶具等。

四是加快对野战食品的研发。

平时的“四菜一汤”饮食模式难以适应抗灾前线部队的需要,迫切需求新型、实用、卫生、方便的野战食品,在应急情况下,一定要能够快速由平时饮食结构转向战时饮食结构。

大力开发新一代野战食品刻不容缓。

5.4建立警民联动保障平台

一是建立军民融合筹措机制,确保给养物资供给后勤部门应协调地方经济动员部门,深入市场,下大力搞好市场资源潜力调查,切实搞清各地域各类给养物资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以及商家供应能力等信息。

重点关注和掌握影响力大的供应商动向,并建立民用数据库,依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以《合同法》和《国防法》为基础,进一步规范军民给养物资的供应行为,建立军民一体的给养物资储备机制。

根据部队任务特点、组织指挥关系、地理区域环境、供应力量编成等特点,大力推进统一采购前送保障、按需采购配送保障和就近采购自行保障等方式,确保给养物资的供应。

二是推进中式快餐保障模式,确保即食食品供应。

发展以中式快餐为基础的饮食保障模式,填补军用食品空缺,成为部队在应急条件下饮食保障的重要战略选择。

军用食品虽然保障速度快,效率高,效果好,但军用食品的口感差,长期食用容易引起肠胃反应和厌食现象,而民用快餐包括工业化成品和半成品,如免淘大米、免洗青菜、盒饭、方便面等,利用炊事车或其它炊具简单加工便可食用,制作简单口感较好,营养卫生,保障效果较好。

为此,必须抓紧推进中式快餐的军用化步伐,对现行军用标准进行修改,对现有中式快餐进行组合搭配和强化,提高它的营养性。

注重中式快餐的包装要求和品质目标,增强中式快餐的战场适应性。

采取签订合同,预付货款(必要时预付部分管理费)的办法,由相关生产厂商(物流中心)对中式快餐食品进行代储,并纳入物资流通渠道,适时更新,确保质量。

与相关生产厂商(物流中心)协商提物办法,确保随需随提。

5.5多种渠道灵活实施保障

加强军民应急物流建设,确保饮食装备前送适应未来抢险救灾饮食保障的需求,确保饮食装备的及时、精准前送,就必须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构建高效灵活、军地一体的抢险救灾应急物流指挥体制。

严格明确指挥协同关系,积极做好战备演练。

二是军民结合,因地制宜,建立铁、公、水、空四种运输方式互补的应急物流保障网络。

根据具体任务及实际需求,科学制定应急物流保障预案,力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输送预案的相互配套。

三是构建一支保障有力的抢险救灾应急物流保障队伍。

加快发展投送量大、机动性强的先进应急物流保障装备,提高军队抢险救灾中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5.6确保饮食保障安全实施

一是要确保饮食卫生保障。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要远远优先于食品的外观质量,防止食品污染确保食品安全是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