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745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灵宝市一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灵宝一高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每题1.5分,共75分。

1、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度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D.郡县制度

2、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A.采取高度中央集权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

3、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5、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大臣地位不断削弱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

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秦始皇陵    秦长城    阿房宫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D.工匠水平的高超

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8、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

10、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

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

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A.三公九卿制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二府三司”制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D.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11、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12、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

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于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B.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C.科学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差异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大环境的影响

13、2013年7月17日社科网《国家成功学》:

“为什么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对人类文明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其让人最为赞叹的是对权力的自我克制以及为此创设的‘自我净化’的政治体制,从而将雅典政治推向更加民主”。

材料讨论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组建陪审法庭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废除债务奴隶D.对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14、“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B.轮番执政C.民主集中决策D.直接民主

15、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政治家

主要内容

主要原则

A

梭伦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主权

B

克利斯提尼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轮番而治

C

克利斯提尼

实行“陶片放逐法”

司法公正

D

伯利克里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

民主监督

16、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

“……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

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

……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此段描述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公正与客观

17、“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因为万民法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

B.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

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18、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D.维护帝国统治

19、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共同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实现了选贤任能

20、“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

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

”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A.1688年的“光荣革命”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D.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21、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

内容包括更改王室继承顺序相关法律、英国经济的近况等,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

大约半小时后,女王起身离开。

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分权制衡B.内阁权力膨胀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22、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

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贵族阶层B.工业资产阶级C.城市工人D.农业工人

23、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这个“怪物”是指

A.中国晚清政府B.美国邦联政府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D.德国联邦政府

24、1787年,华盛顿给友人的信中说: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联邦制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D.两院制原则

25、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近代美国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举措是

A.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B.实行联邦制政体

C.坚持人民主权原则D.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

26、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

“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

B.宪法不注意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C.美国公民的财产权可因叛国罪而被没收

D.宪法内容体现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27、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克林顿都曾遭到过弹劾,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拥有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文官提出弹劾权力的是

A、选民B、国会C、联邦法院D、内阁

28、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

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9、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

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B.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C.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D.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30、某修正案在议会表决时以353∶352票获得通过。

它规定: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在该修正案的基础上制定了 

A.《人权宣言》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31、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法国

A.封建势力强大B.资本主义水平不高

C.资产阶级妥协D.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巨大

32、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晚年会见晚清重臣李鸿章时谈到: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

A.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B.保留浓厚的专制残余

C.体现民主共和的精神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33、下列法律条文出自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34、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35、有学者认为: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36、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37、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38、右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

漫画。

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A.灵活的策略B.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D.末日的徘徊

39、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

“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天京变乱D.提出《资政新篇》

40、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

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

.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41、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

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42、“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

4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核心

44、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45、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

有学者将《清帝逊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A.两场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

B.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

C.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君主制

D.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46、“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

下图中的“国”字被广泛使用最晚的是

 

47、《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淡薄

48、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是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治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治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49、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

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

这表明该法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

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50、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写了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表明

A.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不满

B.对《临时约法》的失望

C.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

D.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

二、材料解析题:

(第51题10分,第52题15分,共25分。

51、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

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为中国带来哪些“前无古人的变化”。

(6分)

52、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二从l8世纪20年代后期到1883年,美国出现了一个公共官员最严重的腐败时期。

大量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想得到用权力来交换填满钱袋的机会,强大的私人利益集团能够轻而易举地收买公共官员。

这些大公司的老板不惜重金贿赂官员、收买政客,将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

更为不利的是,公众对这些腐败现象并不特别地反感。

历史学家莫里森说:

“对于许多人来说,正派似乎离开了公共生活。

1883年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使美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能力与功绩”作为录用与衡量官员标准的法律依据。

l913年宪法第l7条修正案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国会参议员由各州人民直接选举产生,改变了过去国会参议员由各州的州议员选举产生的旧制。

1890年国会又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联邦政府正式承担起管制托拉斯的责任。

而对美国社会弊端的批判,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正如霍夫斯塔特等人所言,“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逃过黑幕揭发者那善于观察的眼睛”。

——周琪《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初年廉政措施的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政治腐败的原因并概括其解决措施。

(10分)

(3)综上所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分)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

1——5BCDDA6——10CDDBD11——15CDBAC

16——20ADBBA21——25DBBAD26——30DBCDB

31——35DDDCB36——40DABCD41——45BCCCA

46——50CDADA

二、材料解析题:

51、

(1)特点:

直接民主。

成因:

小国寡民的城邦。

(4分)

(2)变化:

政治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济上,颁布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或“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6分,任答三点即可。

52、

(1)特点:

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

(2分)

(2)原因:

官商勾结;道德标准的败坏。

(4分)

措施:

改革文官制度、选举制度;经济上限制垄断行为;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启示:

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加强廉政制度建设。

(3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