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887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x

南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南通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阶段,也是加快建设适应基本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强市的重要时期。

为增强南通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南通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奋力建设江海特色的文化强市,现根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南通市2010~2015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文化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先后新建、改扩建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室)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全市“三级政府、四级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全市国有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全面免费开放,惠民服务扎实有效。

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

市区居民对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意度上升至85.76%。

形成了“文化江海行”、“江海大讲坛”、文化“百千万”工程、“五月风”文艺展示月、“静海讲坛”、“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环西文化广场、“濠滨夏夜”等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

五县(市)和通州区均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

(二)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积极探索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引导、扶持民办文化事业。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力度。

南通家纺市场版权保护成绩显著,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单位奖,并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为全球首个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

(三)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着力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经营单位总量年均增长10%,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全市优势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为主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核心文化产业,以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广告商务、文化用品制造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

(四)文化艺术创作出新出彩。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一批艺术家和文艺作品先后获得了“山花奖”、“群星奖”等国家级文艺奖项。

9件美术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并获奖,位列全省前列。

话剧《风铃》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及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奖;《海安花鼓》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话剧《母亲的守望》在省内外巡回演出获得好评;沈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由胡锦涛主席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展示了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

2008年我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50处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2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6项、省级非遗24项、市级非遗6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4人、20人、78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3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0个、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8个,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32个。

(六)文化形象展示精彩纷呈。

发掘提升“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和“博物馆文化”,相继举办了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世界大城市带高层论坛、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江苏省第五届园艺博览会、第九届亚洲艺术节、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提升了南通的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七)文化引领作用日益彰显。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提升素质、陶冶情操、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深入挖掘“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内涵,汲取和传承南通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文脉。

通过全市性大讨论提炼和归纳的“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成为新时期南通的人文标识和精神追求。

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莫文隋等“凡人善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构成了独特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

二、“十二五”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南通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南通文化也迎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党的十七大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江苏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全力实施“八项工程”的总体思路,启动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省党代会精神,确定了“落实文化建设工程、实现文明城市建设全省领先”的奋斗目标,为南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

2010年,南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8万元,2015年预计达10万元。

可以预见,在加速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高,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拓展了巨大空间。

——文化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我市拥有国家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个重大战略规划的叠加机遇,随着“一中心三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南通文化的区域影响力、国际吸引力将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也将为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带来更加强劲的动力。

我市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优质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现状与均等化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对广大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文化服务还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与南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待进一步扩大;文化人才与文化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拔尖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在全省江北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江海特色文化强市,使文化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强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坚持改革创新、繁荣发展。

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总体目标

围绕我市“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定位,全面夯实新时期文化跨越发展基础,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牢固确立。

到“十二五”期末建成特色鲜明、事业兴旺、产业繁荣、活力强劲的“文化强市”。

——文明城市建设全省领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新时期“南通精神”弘扬光大,文化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生产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精品。

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重点文化工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00平方米,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不断拓展,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到“十二五”期末占GDP比重力争超过5%,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奖励、流动的科学机制健全,文艺创作、文化经营、文化科技和文化管理人才涌现,结构优、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体系形成。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一、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南通”建设,持续开展文明新风典型评选和道德模范选树活动,光大精神文明“南通现象”。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

弘扬先进文化,提倡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二、弘扬城市人文精神。

传承“中国近代第一城”优秀文化,进一步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打造城市的灵魂和品格。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大力弘扬江海文明新风,宣传各类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推动南通精神融入城乡居民的生活,转化为不同群体的共同价值取向。

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建设。

三、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创新,把正确舆论导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全面宣传党的主张,准确反映群众意愿,扩大正面宣传的影响力。

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多地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

加强重大主题宣传,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

第二节加速发展文化事业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全面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文化设施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00平方米,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00册,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1.广播电视城乡一体化工程。

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水平,推进地面数字建设工程,完成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积极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规范化建设,满足城乡大众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确保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达到100%。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借助“三网融合”,完善资源传输机制,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入户,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

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资源存量年增15%。

完成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员岗位培训。

3.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工程。

文化站、文化室拥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财政保障和规章制度。

文化资源及时充实、更新,乡镇文化站藏书1万册以上、村文化室藏书2000册以上。

文化站长、村文化辅导员的技能培训正常。

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4.“农家书香”工程。

更新、充实、巩固已建“农家书屋”出版物,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建设新途径。

建立一支“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确保每周开放5次。

积极开展星级“农家书屋”创建活动。

5.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放映财政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固定放映点,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以政府投资为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的参与,立足未来城市长远发展,以前瞻性的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力度。

建成市图书馆新馆、凤凰国际书城、报业新闻传媒中心、工青妇活动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建成南通文艺之家、中华慈善博物馆,进一步完善环濠河博物馆群,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传媒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市开发区分别建有能够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各县(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三、努力创作文化艺术精品

大力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途径,努力创作更多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时代风采、展示南通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

促进艺术精品的生产和引进,丰富艺术活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

1.打造精品力作。

以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带动文艺创作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重大作品和课题项目的规划策划、扶持投入,在全面繁荣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形成独有或领先的文化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力争在全国、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及中宣部批准的常设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项目中取得好成绩。

推出1~2部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舞台艺术精品。

形成1~2个在全省有影响的广播电视品牌节目和栏目,创作拍摄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并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作品。

积极发挥南通籍美术家的名人效应,推进美术精品创作,进一步提升书画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丰富艺术活动。

改革大型艺术活动的举办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采购的方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扶持原创作品进入演出市场。

积极承接、举办、引进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国内表演、展览,组织艺术对外交流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

培育文化消费群体,提高的文化鉴赏能力,为文化市场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整合各类艺术资源,探索各种艺术样式,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

四、着力铸造城市文化品牌

发掘提升“江海文化”、“博物馆文化”等特色文化,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形成一批代表南通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历史底蕴的文化标志,凸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近代第一城”风范。

继续打造“濠滨夏夜”、“文化江海行”、“五月风”文艺展示月等群众文化品牌;继续组织“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主题活动,深入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三送”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程;整合基层文化资源,繁荣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

建成一批廉政、法制等专题文化广场、文化公园。

五、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展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利用,持续推进文博事业发展。

1.完善博物馆群建设。

进一步提高“文博之乡”、“博物馆城”知名度。

完成“环濠河博物馆群”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推进“县县有博物馆”工程,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安防工程建设。

创新博物馆运作模式,扶持民办博物馆。

加强博物馆业务建设,实施基本陈列更新,举办精品陈列,扩大文物征集。

加强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年新办专题展30场以上,年均接待观众100万人次以上。

2.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全面完成文物普查,开展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村、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调查规划保护工作。

公布第五批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文物维修及原生环境保护,实施南通博物苑、水绘园、大生纱厂、伶工学社旧址、西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95%、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85%以上,70%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重点保护“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梅庵琴派”、“南通仿真绣”、“南通童子戏”、“海门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完善名录体系、数据库、传承人、传承基地等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

建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馆(中心)和“非遗工坊”等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结合传统节日,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推进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实施《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寺街、西南营、唐闸历史街区和天生港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工程建设。

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唐闸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工作。

开展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工作,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保护档案文献遗产,推进档案数字化,提高档案服务功能。

做好地方史志工作,完成新编《张謇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

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一、发展重点产业

以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娱乐、会展文博、体育服务、民间工艺、现代传媒、文化信息服务、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版权产业等为重点,做强核心层、做大外围层、统筹相关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广播影视业。

充分发挥南通本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提高传统广播剧、电视剧、非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动漫的生产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和发行机构合作,提升影视剧、动画片、非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营销能力;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内容产业,拓展平面媒体产业,打造全媒体内容产业平台;扩大广播影视制作、传输、发行、播映、存储、交换及后产品开发和数字化。

2.文化旅游业。

深入开发南通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重点发展以濠河为依托的近代文化游,以五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游,以青墩遗址为依托的古代文化游,以圆陀角、海上迪斯科为依托的江海风情游,以水绘园、百岁老人为依托的长寿文化游,以“南通·1895”和唐闸工业遗产为主体的近代工业游,以渔港风情、港口文化为重点的民俗特色游。

3.演艺娱乐业。

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重组,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鼓励连锁经营,建成1个演艺集团,打造1个富有江海文化特色、长年演出的剧目。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加强文化娱乐主题园区建设。

做好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布局调整,扶持文化品位高、档次高、有特色、大众化的娱乐项目。

“十二五”期末,全市歌舞娱乐场所250家,其中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不低于10%。

4.体育服务业。

充分利用“体育之乡”的人才优势资源和体育会展中心等先进体育设施,吸引国内外体育队伍来通训练;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放大“南通体育日”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南通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我市的体育服务业逐渐成为全省和全国知名品牌。

5.文博会展业。

以“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文博之乡”的美誉,举办有影响力的文化博览活动,促进会展产业化。

培育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的广告发布公司,建设完善一批布局合理、层次高、功能全的综合性会展场馆,策划一批有影响的重大会展项目,培育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会展品牌。

6.民间工艺品业。

扶持和培养民间工艺品制作专业人才,建立工艺品研发机构,鼓励扶持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富有南通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制作、生产经营。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和建立规范的分类市场,推进连锁经营,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7.现代传媒业。

整合新闻传媒资源,合理调整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集团化建设步伐。

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经营性资产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规模效应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发展数字化内容、生产、传输为特征的新闻出版业态。

突出广告业在现代媒体产业中的作用。

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稳定在200万户以上,有线网络年收入达10亿元,其中增值业务收入占比达30%以上。

8.文化信息服务业。

培植扶持文化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

发展文化咨询、策划和知识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

开展艺术培训,促进艺术培训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各专业艺术单位艺术教育从业人员的作用,在坚持公益艺术培训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

9.出版发行业。

力争恢复建立南通出版社。

扶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网点平均营业面积和总经营面积逐年增加,到2015年底分别达110平方米和11万平方米。

建设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新型出版流通营销体系。

发展专业书店,鼓励连锁经营。

全市出版物发行总额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期末达13亿元。

10.印刷复制业。

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印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

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发展速度达15%。

到2015年底,净资产、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占总数的15%以上,净资产、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20%以上。

规划建设南通印刷工业园,进一步形成印刷行业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11.版权产业。

巩固家纺产业版权保护成果,鼓励家纺企业自主创新,财政及相关部门设立奖励资金,切实保护家纺优秀作品版权。

发展以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媒体传播、文学艺术等领域为重点的版权产业。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版权产业(包括核心版权产业和版权相关产业)占GDP的比例有显著上升。

二、壮大文化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多元化经营、跨区域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支持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到“十二五”期末,亿元以上文化企业达到20家。

推进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

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重点培育南通国有置业集团、南通广播电视台(集团)、南通日报社(集团)、中广有线南通分公司、江苏永兴多媒体有限公司、如皋文化广电新闻传媒集团、启东姚记扑克实业有限公司、南通中南文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壮大,积极扶持江苏慧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通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海门、海安、通州广播电视台、如东文化广电新闻传媒集团等一批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到“十二五”期末,培育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培育亿元以上文化企业20家,命名市级文化产业园区20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0个。

积极发展南通江海民俗文化博览园、寺街·名人文化区、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南通飞越XX文化广场、南通华强文化科技体验基地、南通凤凰国际书城、如皋软件园、蛎蚜山国家海洋公园、长寿文化创意产业主题公园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