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35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政治同步学习方略之演练随堂与限时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档格式.docx

C.传统建筑D.传统习俗

解析 传统习俗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体现了这一点,故选D项。

答案 D

3.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而不同”思想。

这表明(  )

A.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一成不变

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全盘继承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D.传统文化思想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先进、科学思想

解析 在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而不同”思想,可以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稳定性和创新性,故应选C项;

A错在“一成不变”;

B错在“全盘继承”;

D错在“都是”。

答案 C

4.“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  )

A.积累性B.继承性

C.民族性D.时代性

解析 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正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应选B项。

A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C、D两项不符合题意。

5.(2013·

姜堰检测)文化学者于丹说过:

“民族节日是一种信号,让所有属于这个民族的人会因为这个时候去共同进行一个仪式。

”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④民族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③错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排除含③的选项,B入选。

双基限时练(七)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选择题

1.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许多人特别是中小学生越来越轻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

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 ②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充分发挥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书法艺术渐趋消失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相关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加以继承和升华,①②③符合题意。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继承和发展,④说法错误,应排除。

2.家人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筹划未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春节的各种形式,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充分展示和发掘这种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播其中的和睦、和顺、和美的理念,有利于(  )

①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 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③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④摆脱传统束缚,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解析 ①②③从个人、民族、社会三个角度说明了节日文化的作用,故A项入选;

④错误,否定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答案 A

3.从古至今,龙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可,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居。

这种现象说明(  )

①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统治阶级 ③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所有民族的文化,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排除,①③④入选。

4.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易传》中说: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

A.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全面继承和大力弘扬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主流

解析 A说法错误,排除;

传统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排除C、D两项;

B项符合题意。

5.十一届全运会闭幕式上第一首歌曲便是《有朋自远方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孔子的《论语》,在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孔子家乡的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欢迎四方宾朋的开放胸怀。

这说明(  )

A.传统文化是永恒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D.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

解析 A项“永恒”一词表述错误;

C、D两项不符合题意;

B项入选。

6.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们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做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

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  )

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解析 题干说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D项讲的是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中学者的观点不符;

A、B、C三项都是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7.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强调:

一个国家应该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之所以要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因为(  )

①本民族传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发展 ③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①错误;

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③观点片面;

②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④从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角度体现了题意,故本题选D项。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和谐新唐山·

中华一家亲”——第六届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晚会在河北唐山隆重举行,海峡两岸人民欢聚一堂,感受“同根,同祖,同文化”,诉说“亲情、友情、乡情”。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④能够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剔除糟粕才能促进民族的兴旺与发达,④错误;

①②③入选。

9.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动力。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部吸收 ③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会发挥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与现代无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这种爱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挥着积极作用,故①③应选;

②说法不对,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④观点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10.(2013·

温州联考)最近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打造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的高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让低调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有温情。

围绕其展开的各种话题屡次登上网络热点排行榜,引发了各界对文化魅力、健康饮食习惯和故土情怀广泛热议。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关注焦点,主要是它(  )

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②运用大众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 ③集中展示和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情感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民族气派

C.②④D.①④

解析 题干考查《舌尖上的中国》被关注的原因,②强调大众传媒,不符合题意;

③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①④正确,D入选。

11.(2013·

烟台期末)《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

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方针,不符合题意;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②④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C入选。

二、非选择题

12.回想你看过的剪纸、北京老四合院、端午节赛龙舟的情境。

回答:

(1)剪纸、四合院、端午节赛龙舟分别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2)这些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在当前发挥怎样的作用?

(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应怎么办?

答案 

(1)剪纸属于传统文艺,四合院属于传统建筑,端午节赛龙舟属于传统习俗。

(2)①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

②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②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3.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则等传统思想至今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如果不能全面、客观的看待儒家文化,就有可能陷入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的误区。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持的态度。

答案 

(1)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内容能够因时而异,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儒学,我们要分辨其精华和糟粕,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加以剔除和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